这个五一假期,我游览了黄埔军校。它坐落在广东省珠江上的一个小岛—长洲岛上,原名“陆军军官学校”,后因始创于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一所军事政治学校,由孙中山先生创建,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他们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为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风。
来到黄埔军校大门前,只见上面写着“陆军军官学校”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是清代三大书法家之一谭岩闿先生写的。以前大门上还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现在这个大门是重新修建的,但革命英雄的浩气依然长存。大门两旁矗立着的两棵大榕树,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争的艰苦卓越和如今的沧桑巨变。正是有了当年将士们的无畏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倍加珍惜!
顺着小路往里走,我们来到了展览区,展览区里展览了黄埔军校的历届学员代表。在这里我们了解到,黄埔军校走出了一大批战功显赫的中共名将,有的只活了二十岁多一点就牺牲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依然无所畏惧,镇定自若!我知道的有黄埔一期学员徐向前、陈庚,蒋校长最喜爱的学霸蒋先云,四期学员林彪,还有巾帼英雄赵一曼等等,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真是令人可敬可佩!
爬上楼梯,我们来到了当年学员们的课室和食宿生活区。每间宿舍能容纳五六十人,他们的被子叠得如同方方正正的豆腐块一样。由于当时经费十分紧张,每个学生只能发两床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连换洗的没有。在蒋介石校长的办公室里,我看到了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估任先生赠予蒋介石的,由此可见当时黄埔军校师生上下同心、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和革命情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伴随着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黄埔军校游览结束了。归途中我陷入了沉思:“当今的我们,如同生活在蜜罐般无忧无虑,怎能与战争年代的将士们相提并论?虽然和平年代的我们不需要冲锋陷阵去打仗,但黄埔精神长存,我们要拿好手中的武器—文化知识,好好学习,像当年的革命先烈一样,扛起科技兴国的重担!”
我从小就对军人有莫名的敬仰,对于黄埔军校,我早有耳闻,几经辗转,终于踏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黄埔军校旧址。
首先它的大门不像我想的那么华丽,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写在一块木板上,但简洁中透着庄严。
走进大堂,发现这里只有四五排房间,这就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学校呀,由此,我不由地感觉到当时的艰苦生活。二楼是简陋的桌椅,学生的宿舍和我们现在的教室差不多大,密密麻麻的床整齐地摆放着,差不多有60个人挤在这房间里,听说这已经是很好的待遇了,大部分学员是住在毛草棚里,床上只有薄薄的毯子,可以想象当时的生活条件有多么寒酸。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黄埔军校为国家培养出了很多出色的将领,很多国家的栋梁,他们在民族解放的各类战争中,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训言,曾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冲锋陷阵,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苍劲有力的大字就写在门口两边的白色墙上,特别醒目,望着它,我的内心一阵激动,它激励着我们发奋努力。
尽管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但我们也要珍惜今天的生活,发扬黄埔精神,发奋图强,为国争光,努力学习,做国家的栋梁!
我的家在广东省,旁边有一座黄埔大桥珠江黄埔大桥被誉为”华南第一桥”,全长7016.5米。其中南桥为单跨钢箱梁悬索桥,北桥为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建成后,从黄埔开车到番禺仅需10分钟。
塔高列国内第二、岭南第一的黄埔大桥北汊斜拉桥主塔,黄埔大桥建设取得了标志性的重大胜利。08年11月,该主塔88根斜拉索将吊起长705米、重1.5万吨的“华南第一桥”。
减振措施可抗12级大风
要上80层楼高的“岭南第一塔”,需转乘两台施工电梯,攀爬10米的软梯。昨日上午11点18分,主塔完成封顶。据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艾占祥介绍,珠江黄埔大桥在广州远洋修船厂与菠萝庙船厂之间跨越珠江北汊菠萝庙水道,经大濠洲后再跨越南汊大濠洲水道,最后进入番禺区化龙镇。珠江黄埔大桥是由北、南汊大桥及引桥组成的一座特大型桥梁,被誉为“华南第一桥”。珠江黄埔大桥两过珠江,北汊桥为斜拉桥,南汊桥为悬索桥。而北汊桥的主塔自承台顶起高226.14米,排名国内第二,成为目前岭南第一高塔。
地处南方的广州常有大风、雷雨,大桥如何确保安全呢?据介绍,主塔在施工时就在塔心预埋了避雷针。此外,连接大桥和塔的88根斜拉索采用减振设施,通过各种减振措施可以抗12级大风。
未来黄埔到番禺只需10分钟
黄埔到番禺,10分钟就能抵达。珠江黄埔大桥与北二环、西二环及广明高速(广州段)连成一体,连接包括京珠、广深、广惠、广清、新机场等八条。
高速公路和广园、南部、新光三条城市快速干线及G105、G106、G107、G324四条国道一级公路,直接沟通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番禺区和南沙开发区,填补了广州东部和南部地区没有跨江大桥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