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松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3:23:34
  • 《甘泉“三杰”》
  • 解放后的松滋中学,经历了“松滋县第一中学”“松滋县第一初级中学”“松滋县初级师范学校”“松滋县第二初级中学”“松滋县第二中学”“松滋县街河市中学”“松滋县第二中学”“松滋市第二中学”等几次更名。刚解放时,校门修在现“甘泉井”东侧的水渠旁。拱形校门上方,七个直径一尺左右的圆圈内,永禄用仿宋体端端正正书写“松滋县第一中学”七个大字,一道南北向的围墙上他又书写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醒目标语。红色仿宋体,字字认真,笔笔有神。沧桑变迁,学校教师阵容齐整,行政管理有黄万霖、郭向阳等人,语文教学有钟门、李永禄、赵树萼、胡远怀、李树云、郭士模、周经然、张宏杰等人,数学教学有陈良兰、肖庚之、刘庭云等人,理化教学有罗以诚、刘芳仲、谢承兴,地理教学有王绍耀,生物教学有许启保、李成信,体育教学有李家柱、刘尧甫,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人才济济。“甘泉苦竹千秋秀,道德文章百世昌”,松滋二中充满生机,真乃荆楚教育的一枝奇葩。

    这所学校,音乐有赵树萼、美术有李永禄、体育有李家柱,人们誉称“甘泉三杰”。他们三人“呕心为学子,勤恳干事业”,在“甘泉书院”这块宝地上挥洒才情,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的敬重。

    1956年4月,年轻的共产党员、时任松滋银行副行长杨绍伯怀着火一般的热情出任街河市中学校长,党小组长。学校开始和街河市派出所组建一个党小组。他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地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一是逐一走访全校教职员工;二是抓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三是办好食堂,办好教师活动室;四是带头抓好师生的文艺活动;五是抓学校卫生绿化;六是抓老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七是贯彻工友和老师平等待遇,取消工友每天给教师送水、灯油,冬天发炭火等陈规陋习。他对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充分信任,年老的、年轻的教师一视同仁,把全校师生紧紧地团结在学校党小组周围,营造了一个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因此,师生心情舒畅,学校工作处处充满一派生机。

    五十年代初期,是个热火朝天、令人欢欣鼓舞的大时代,大家都分外忙碌起来。学校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团支部、语文教研组、学生会经常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牛虻》《海鸥》等读书讲座或故事会。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每个班级周末不定期轮流举行周末晚会。

    一天中午大休息,永禄应语文教研组组长李树云之邀,为全校举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会,画一幅保尔·柯察金的像。离召开故事会只半个多小时了,永禄开玩笑地说:“打一耳光应先递个信,抓壮丁也该有个预兆。你们简直将我的军!仓促上阵,保尔的像画得不像,大家就莫怪啊!”永禄叫一名学生去宿舍拿木炭盒。这只深褐色的长方形小小的木炭盒,跟随永禄十几年,走南闯北,一直珍藏在身边,因为它是恩师唐一禾送给他的。看到它,永禄仿佛看到了恩师。永禄先用图钉将一张大白纸钉在画板上,然后翻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扉页,开始作画。只见他岔开两腿,瞄了几眼,手握炭条,只见木炭条在白纸上刷刷刷,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顷刻之间,保尔的头像大致轮廓即成。他边勾轮廓,边用橡皮抹擦,有的地方用炭条浓涂,块、线分明,一个瘦削坚毅的面孔,紧皱的浓眉,一双深凹的双眼,一个永不知疲倦的布尔什维克的形象呼之欲出,乐得周围观画的李树云、钟门老师和团干部章敬学拍手叫好。

    不论是在严肃紧张的会场上,还是在相互听课的课堂上,只要灵感油然而生,永禄的手就忍不住了,不过一分钟,笔记本上就出现了××的头像:几笔流畅的线条便勾勒出这个人的头像轮廓,圆润的脸蛋,高高的鼻梁,齐耳的短发。

    永禄擅长国画、水彩、水粉、素描、速写、漫画,油画也画得很好。街河市小镇上黑瓦粉墙,街道上深褐色的石板,木板桥流水,层层叠叠,古色古香而含蓄。以咫尺之图,写数里之景:拱北楼(街河市著名的酒楼)的炊烟,两河口的垂柳,甘泉井的晨雾……在他的水彩画中,给人有一种迷蒙的感觉,因为他讲究水与色的结合,用比较细致的手法,一块块去着色,利用水色的渗和,让青山绿水蓝天跃入纸上。他带学生写生时一边作画,一边对学生说:“现在苏联老大哥的美术教学都是从教写生画着手的,这对我们练基本功是有好处的。”

    以后,永禄还绘制了苏联小说《海鸥》连环画,画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配合故事会的举行。师生同台演出,更加丰富了课外生活。钟门老师辅导三年级学生演出泰戈尔的诗剧,特别受师生的青睐。他声情并茂地朗诵:“当我的心颤抖的时候,它丢失了围纱变成赤裸,用怜悯遮住它吧,爱人,请饶恕我的爱。”他的朗诵,让学生大开眼界。

    美术教师李永禄正值中年,才华横溢,不仅擅长美术,而且精通古诗词,唱一则好京剧,吹一口口琴,弹一手风琴,深受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敬重。县、地一些重大美展如果缺少了他和他的作品便黯然失色。除了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遨游在美术殿堂外,在课余和节假日里,他还经常带领课外美术小组成员出外写生绘画。他为学校制作宣传画,办墙报,配合社会画宣传画、连环画、漫画,为学校演戏绘制布景……,更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又一大亮点。他教学生写美术字,编有几句顺口溜:“上顶天,下顶地,左右撑足。”短短十个字,揭示了美术字结构的基本特点。同一个“上”字,他便教学生书写仿宋体、颜体、柳体,装饰性美术字、立体美术字、投影美术字……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几十年过去了,永禄教给学生随身携带的简易景框,学生至今没有忘记:左右两手的大拇指、食指张开形成90度,一正一反相连即成。

    一次,永禄带学生到赵家祠堂一带写生。学生胡延玉嘀咕道:“前面的一头牛太远太模糊怎么画呀?”永禄正指导刘绍礼取景,不慌不忙地说:“模糊就模糊画,这叫近实远虚,虚实结合,模糊中求清晰。”一个属于理论的问题极其自然地解决了。至于透视现象,他结合公路上等高的电线杆越远越矮,等深的电线杆间距,地面间距越远越短,使学生结合实际很快就明白了掌握景物的深度变化的处理。

    永禄对学校的美术活跃分子梅启铸、裴光升、周清尘、赵先桂、吴安良、秦宏祥、刘绍礼等十分钟爱。这一个个优秀学生的名单,就是他的劳绩。他经常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师生面对面地坐着互相画素描,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在辅导习作时不厌其烦,从取景、构图、作色……一一启发指点。一天,这些学生请他现场画虎、画花鸟。永禄对这些得意门生,惯于随讲随画,立即挥毫示范:“……鲁迅先生曾写出了‘知否兴风狂啸者’,表达了他对勇猛的百兽之王细心的观察。画虎要表现出虎的雄风烈气,作画时其法可以以工为写,写工结合。就拿画虎毛来说,画虎须则工,斑纹处的毛,虎尾处的毛可用写意的方法去刷,去写……”说着,他抓起中毫,“刷刷刷”用“开花笔”画虎毛。“画虎免不了要画衬景,山、石、松是少不了的。石分三面,它有几种画法,画石不仅要具有形似,还要体现出石质和骨气,因此,用笔宜重,运腕要活,要画出石的‘磊落雄壮,苍硬顽涩’来。松针,一根根如锋芒,是画出来的,这么一笔,再这么一笔……”接着,他又滔滔不绝地说下去:“……百头翁是很机灵的小鸟,应该这么下笔,看、点、捺、勾……”永禄绘画技巧的熟练,落笔的准确,用色的明快、笔触的稳重,事隔几十年受过他的教诲的学生记忆犹新。当时松滋初师,在音乐、美术人才的培养上是卓有成效的,学生提笔能画,开口会唱,一些活跃在松滋及荆州地区邻近各县的美术、音乐工作者,这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少都是李、赵二人亲手培育出来的。当时年仅20多岁的梅启铸就挑起了松滋京剧团舞美设计的大任,曾到北京中南海演出的《岳飞夫人》的舞美设计及道具等都出自他手。梅启铸和刘绍礼等均荣幸地被吸收为湖北美术协会会员,省美术协会主席杨立光亲自为他俩签发会员证书。

    1951年春季,永禄所担任的课程是二下、三上、三下的国文和一个班的历史。“因为都没有课本,所选择教材的标准:⑴适合各级学生的程度;⑵针对着当时各项的中心工作;⑶结合学生的思想情况,预定计划的讲授,避免教条式的教学,多用启发、示范的方式,这不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们许多具体思想的问题。”(摘自李永禄《思想小结》。)

    赵树萼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风流倜傥,多才多艺。他不仅擅长演奏小提琴,对所有的管弦乐器,如口琴、杨琴、琵琶、京胡、二胡还有小号、风琴及多种打击乐器,都有较高的演奏技巧。他还教唱指挥演出了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尤其是《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震撼人心的演唱,雄浑激越的旋律,恢宏潇洒的指挥,波澜壮阔的气势,激起了听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仿佛把人们又带进了那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赵老师曾是《洪湖赤卫队》著名曲作家欧阳谦叔的同窗挚友。他填词谱写的歌曲《石榴红了》在校内外乃至社会上广为流唱。

    赵老师教歌,先把油印的歌曲发给大家,然后范唱,分析其意境。他边弹曲谱边教唱,分组唱或合唱。长长的一首歌曲,学生们不一会就会唱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唱会了30多首歌。他教的《共青团之歌》《红莓花儿开》《新战士王大宝》《懒姑娘变了样》等歌曲,当年的学生至今久唱不衰,并教给他们的子孙,一代一代传唱下去。

    体育教师李家柱老师,个子虽不高,但身体格外结实,篮球、排球、田径项目样样精通。特别是在篮球场上格外活跃,空中头顶传球会把球准确无误地传给同队球友手中,被人们视为“绝活”。球场上,他拍、按、顶、传、投、举、跳等技巧,恰到好处;善于闪、躲、腾、跃,机灵地切入上篮,令人拍手叫好。在他一手安排下,校内、外友谊赛,学校师生篮球比赛,班与班之间友谊比赛一场接一场,学校的体育活动格外活跃。县、地一级重大比赛的裁判总少不了他。因此,松滋二中在县、地、省各级运动会上,多次获得了大奖。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当时,松滋初师没有一套现行的体、音、美教学法,怎么办?在校长黄万霖的鼓励下,三人凭借自己一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努力,三本几十万字的自编、自刻、自印的《小学美术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法》《小学体育教学法》油印讲义终于问世了,而且还普及到了邻近县市,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同时,他们还兼任街河市区小学教师星期日学校的老师,是上课不要工资的老师。

    课余之际,三人经常出没在“教工活动室”,或打康乐球,或打扑克,或玩麻将,或打花牌。那个时候,玩牌从不玩钱,纯属娱乐性质。永禄的花牌打得相当出色,横路子扯得格外灵活,不少老师风趣地叫他“排(牌)长”。一天,他一个“土”字一打出,对方李家柱便和了,旁边的赵树萼开玩笑似的埋怨:“这、这、吃了永禄的亏,家柱讨了好,我也吃了亏。”听赵这么一说,牌场上的气氛就有点不那么协调了!缺门牙的永禄,说起话来有点不关风,略带怒气地把牌往桌上一摊:“啊!啊!家柱和都和得,难道我李永禄打都打不得!”青年教师刘芳仲也学永禄的模样,捡起一张牌往桌上一摊:“啊!啊!你和都和得,难道我打都打不得。”牌场上便爆发出一阵阵哄堂大笑。

    这三人生活亲密无间,有好酒好菜三人常在一起聚一聚。在身处逆境时,情谊更深,有饭同吃,有衣共穿,可为患难之交。他们在工作上和业余爱好方面配合更为默契,为配合当时政治中心,活跃校园生活,在《白毛女》《王秀鸾》《血泪仇》《小二黑结婚》《空城计》等歌剧、话剧、京剧演出中,三人经常同台演出。在歌剧《白毛女》中,赵树萼扮演大春,李家柱扮演杨白劳,李永禄扮演黄世仁。他们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恰如其分的动作,深邃多变的眼神,把不同身份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比较真实、细致地表现出来了。

    这三位老师历尽坎坷,1958年均被错划为右派,受到开除留用察看、降职降薪等处分。但他们仍然一生静守清贫,不计个人得失,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为松滋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了一生,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作者简介:李远谘,1943年5月出生于杨林市李家坪一个书香世家,1959年7月毕业松滋二中,终生从教,长期担任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松滋县首批语文骨干教师。出版有教学论文集《耕耘者之路》,长篇人物传记《虎啸客李永禄传》,自传巜岁月留痕》,诗歌散文集《夕阳放歌》和《悠悠岁月》,书信集《桃园佳话》,随笔《晨曦者说》。

  • 《碑亭诞生见证人》
  • 松滋二中人杰地灵,是一个神奇美好的地方。

    1928年,松滋文人雷鸣泽在街河市苦竹寺创办向上女子学校。中共鄂西特委派黄杰同志在此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建立了中共松滋特别支部和中共松滋县第一届委员会,黄杰任书记。县委成立后,大力发展组织,举行九岭岗武装暴动。党组织播下的革命火种,照亮了松滋人民的革命道路。1983年,县志办公室恭请黄杰同志题字,不久她寄来了“向上学校旧址”的珍贵墨宝。

    苦竹甘泉系松滋八景之一,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宋朝时此地建有寺庙,初名竹林寺,后改为苦竹寺。院内有井,水味甘甜,故曰甘泉井。一日,寺僧在井中得笔一只,便插入香炉。北宋绍圣年间诗人黄山谷游历至此,通慧长老恭迎。山谷见香炉插有一笔,认出是自己在四川夔府西陵峡石鼻山下虾蟆碚井洗笔时失落的,心中暗想,此井一定与峡江相通,便取笔插入土中。谁知笔杆复生,竟然长出嫩芽来。这种竹子,节生五枝,形似龙爪,枝端每簇五叶,节稀,干上无顺水槽,其笋味苦,故名苦竹。

    1984年5月底,县人民政府拨款1万元,修建“向上学校旧址”纪念碑和甘泉亭。学校党支部决定由我领导修建。(当时我是党支部三名委员之一)

    首先,我请街河市镇一建公司工程师李小雷设计绘图。李与我同村,他毕业于新疆大学建筑系,擅长设计古典建筑。我到荆州行署大院观看了新修建的园林,就地特聘请了沔阳80高龄老艺人姚师傅来校修建碑、亭。学校党支部书记李丁生撰写了碑文,我敦请县教育局原副局长黄祥松书写。甘泉亭内的6幅画系本校语文高级教师杨正培所作。金光闪闪的“甘泉亭”三个大字,是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文清将军的墨宝。当时本地没有花岗岩,我三次赴黄石联系、描字、搬运。

    碑、亭矗立,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学校一大景观。碑、亭已载入《松滋县志》。

    平时常有不少贤士来此瞻仰观赏,缅怀先贤。学校悠久的历史丰碑以及革命精神将代代相传,激发莘莘学子奋发向上。

  • 《回忆母校》
  • 我的母校松滋二中,是一所已有90年历史的学校,在松滋家喻户晓。我爷爷一般年龄的乡下人都称她为苦竹寺学校,松滋南五场几乎家家都有人在这所学校上过学。从上世纪70年代我的父亲在这里读书,到三叔吴泽军在学校任教20多年,我们家和二中的情缘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所学校不仅给我们传授了知识,增强了本领,更注入了二中“甘泉苦竹”的精神。

    我们家与二中颇有渊源。小时候我就知道父亲从二中毕业,当时高中学制只有两年,受“文革”影响,学校无法像现在这样正常组织教学,多数时候只能半工半读;加之1976年毕业,高考没有恢复,丧失了考大学的权利,成为遗憾。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是1991年从二中毕业的幺叔吴泽美,考上石油院校后分配到华北油田,这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努力读书跳出农门。到现在,我们大家庭里在二中读过书的人已经接近两位数,多数都是和我平辈,现在都在祖国的天南海北创业就业。回想起来,二中是我们共同的人生起点。

    学校底蕴深厚,景色优美。单是苦竹甘泉的故事传说,就足以让人认真品味;更何况这里有向上学校旧址,中共松滋县第一届县委的成立也与这所学校有密切联系;还有圆门旁边的“古皂金钟”。在校期间,每每走到这些地方,历史的厚重感都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二中校园是极美的,看惯了农村“野生”的风景,第一次会觉得不习惯。树木整齐划一,花草总是会被裁剪得整整齐齐,通往学生食堂两边的梧桐树到了秋天便将金黄的叶子铺在地上,甚是漂亮。从校门越往里走,越有曲径通幽的感觉,高大的水杉遮天蔽日,荷塘和假山相映成趣。同学们最喜欢的还是“后花园”,因为那里的花最多,桃花、荷花、紫薇花……四季都有鲜花绽放;到了春季苦竹会长出新的竹笋,越发显得茂盛,学习之余是大家谈心散步的好去处。校园布局也是极为合理的,教学楼、行政区、实验楼在一条中轴线上,宿舍和住宅区分居两侧,运动区独立成块,区块分明。人虽多而不乱,我在校时学校学生接近3000人!

    二中砥砺了我们的品质。 在二中读书的三年在现在看来是很艰苦的,宿舍里还是白炽灯泡。我们文科班20多个男生一般都挤在一个宿舍,夏天宿舍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大家只能光膀子拿本书当扇子。二中男生一点也不娇气,无论寒暑我们都会用冷水冲澡,在寒风刺骨的冬季,一桶冰冷的水下去,全身反而变得热气腾腾、神清气爽,一扫一天下来学习的疲惫。二中的生源并不是很好,初中好的苗子都被一中和更好的荆州中学、沙市三中招过去了,但是二中优点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勤奋。早上六点起床上早自习,晚上11点睡觉,每天13节课安排满满,围绕一个目标,做一件事情,成了一个“纯粹”的人。每天闲暇时间大概就是就寝前一刻钟了,大家谈天说地,无拘无束,获得暂时的放松。印象最深的是冬季,寒风凛冽的日子,同学们都感到起床艰难,但早上天还没亮,高一时班主任周平波老师,高二高三时班主任邹全美老师总是已经在教室门口,等待来早读的学子,也许正是他们的守候和等待才换来我们这些学生的成人成才。以前的食堂没有座椅,打饭之后同学们就会三三两两地聚到食堂旁边的池塘边或者篮球场吃饭。饭菜很单一,土豆成为我们对二中食堂的集体记忆,也是毕业后大家吐槽最多的。只有同学家长送菜过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开荤打牙祭,往往是一顿哄抢。工作后,看到有的人抱怨工作的艰辛、条件艰苦,我却不以为然。仔细回味,是在二中的锤炼给了自己迎接困难和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很怀念2003届高三(4)班的老师和同学们。记得高考之前,文科班女生多,心思细腻,大家压力都很大。班主任邹全美老师鼓励我们读书不要局限于教室,可以到花坛、到走廊和操场,这样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关键的还是帮助大家缓解压力,同学们拿着书边走边读、边记、边思考的画面,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学习的场景还不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们的青春少了父辈的上山下乡和戈壁边疆,但母校留下了我们最美的青春画卷。现在,我们毕业15年了,50多位同学都走上工作岗位。据我所知,虽然没能成为行业翘楚,但都在各自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为社会作出贡献,望母校为我们骄傲。

    现在,因为三叔在二中工作居住的缘故,我每年都有两次左右回母校的机会。看到学校陆续新建了实验楼,新建了学生宿舍,扩建了食堂,还新建了停车场,今年又建了新的校门.....感觉近几年母校变化很大。

    我感谢我的母校,真诚希望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吴建林,松滋二中2003届毕业生,现就职于民革湖北省委)

  • 《二中抒怀(诗词二首)》
  • 江城子·松滋二中教师

    群贤齐聚大华堂,

    气昂昂,

    志飞扬。

    跃虎腾龙,

    传道夙愿偿。

    欲使寒门心意暖,

    布衣著,从孔郎。

    酒酣胸胆梦回乡,

    楚天强,

    又何妨。

    风骚流长,

    昂首笑前唐。

    桃李芬芳花吐艳,

    迎春望,

    满园香。

    咏苦竹

    寒枝接霜月,

    翠叶迎冷雨。

    根入荒岩中,

    身作傲岸语。

    羞与芳菲伴,

    愿同松梅居。

    岂曰心中苦,

    风雷何所惧。

    (作者系松滋二中教师。)

  • 《沿着校路走》
  • 松滋二中创办于1928年2月。当时她是全县唯一的中学,而且是全省仅有的三所县立中学之一。90年风雨如磐,90年沧桑巨变,90年成就辉煌。松滋第一个中共特别党支部、首届县委会在校园诞生,在校园发展,在校园成长,在校园坚强。

    沿着校路走,校址7次迁移。为逃避日寇南犯蹂躏,师生从学校出发,途经丁家冲、庆贺寺、曲尺河、恩施、长阳麻池,不怕飞机大炮,蔑视“膏药旗”;大地当课堂,木板是课桌,吃的苞谷饭,拌的和渣汤;脚穿草鞋,肩扛背包,冒着风雪寒,谈笑往校还。

    沿着校路走,学校是起点。部长将军校园走出,董事总裁学校输送,博士专家学校奠基。桃李天下,英才辈出,几万校友分布五大洲。

    沿着校路走,雄伟庄重校门新,石狮两侧笑脸迎。荆楚名校显旖旎,奖牌备实创佳绩。教学楼宏伟壮观,总务楼宽敞明亮,教工住宅楼一条街,学生宿舍雅致舒适,学生食堂试与星级饭店比高低。银杏傲立世纪,铜铃越二甲。园门红墙四合院,古色淡雅90庭。苦竹挺立,海筒生辉,紫薇怕痒,趣味横生。现代信息时代随,小院筹划号角吹。建国初期修平房,搬运灰砖我肩扛。两排教室育英才,试与大楼名次赛。

    沿着校路走,花园门柱楹联赫然在目:“甘泉苦竹千秋秀,道德文章百世昌。”樱花淡香红白绕,三色桃花世上少;两梅傲雪寒争艳,五瓣浓香严冬笑。浓装怡颜映园美,秋菊繁华英姿俏。玉兰绽开犹鹤飞,古杉排队烈日消。师圣捧简显风范,科技馆里出英豪。“向上学校旧址”碑矗立,光荣历史教后人。“甘泉亭”内工书画,将军墨宝亭增辉。苦竹环绕花簇拥,甘泉井台美名传。纪念碑上火炬红,引领学子向前冲。

    向左走,月桥跨至女生院,宿舍楼房竟相映,亭亭玉立幽居室,单人单铺好自在。假期学校过,毕业不愿走。

    向右走,男生宿舍楼林立。室内简洁,装修精美。四人一房,衣柜空调沐浴齐全。每人一铺,早晚房内洗漱。新建西校门,构建古朴独特,气势恢宏凝重。门牌上的“松滋二中”四个大字金辉耀眼,光彩照人,激励无数新生迈进。

    沿着校路走,往届学友校为轴,走到天涯常回首;感激师长教育情,增光添彩帷幄筹。学子远航遍全球,憧憬未来游宇宙。

    校路越走越宽阔,无数弟子将沿着松滋二中校路一届一届迈过,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