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初级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6 01:02:21
  • 《甘泉“三杰”》
  • 解放后的松滋中学,经历了“松滋县第一中学”“松滋县第一初级中学”“松滋县初级师范学校”“松滋县第二初级中学”“松滋县第二中学”“松滋县街河市中学”“松滋县第二中学”“松滋市第二中学”等几次更名。刚解放时,校门修在现“甘泉井”东侧的水渠旁。拱形校门上方,七个直径一尺左右的圆圈内,永禄用仿宋体端端正正书写“松滋县第一中学”七个大字,一道南北向的围墙上他又书写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醒目标语。红色仿宋体,字字认真,笔笔有神。沧桑变迁,学校教师阵容齐整,行政管理有黄万霖、郭向阳等人,语文教学有钟门、李永禄、赵树萼、胡远怀、李树云、郭士模、周经然、张宏杰等人,数学教学有陈良兰、肖庚之、刘庭云等人,理化教学有罗以诚、刘芳仲、谢承兴,地理教学有王绍耀,生物教学有许启保、李成信,体育教学有李家柱、刘尧甫,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人才济济。“甘泉苦竹千秋秀,道德文章百世昌”,松滋二中充满生机,真乃荆楚教育的一枝奇葩。

    这所学校,音乐有赵树萼、美术有李永禄、体育有李家柱,人们誉称“甘泉三杰”。他们三人“呕心为学子,勤恳干事业”,在“甘泉书院”这块宝地上挥洒才情,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的敬重。

    1956年4月,年轻的共产党员、时任松滋银行副行长杨绍伯怀着火一般的热情出任街河市中学校长,党小组长。学校开始和街河市派出所组建一个党小组。他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地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一是逐一走访全校教职员工;二是抓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三是办好食堂,办好教师活动室;四是带头抓好师生的文艺活动;五是抓学校卫生绿化;六是抓老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七是贯彻工友和老师平等待遇,取消工友每天给教师送水、灯油,冬天发炭火等陈规陋习。他对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充分信任,年老的、年轻的教师一视同仁,把全校师生紧紧地团结在学校党小组周围,营造了一个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因此,师生心情舒畅,学校工作处处充满一派生机。

    五十年代初期,是个热火朝天、令人欢欣鼓舞的大时代,大家都分外忙碌起来。学校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团支部、语文教研组、学生会经常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牛虻》《海鸥》等读书讲座或故事会。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每个班级周末不定期轮流举行周末晚会。

    一天中午大休息,永禄应语文教研组组长李树云之邀,为全校举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会,画一幅保尔·柯察金的像。离召开故事会只半个多小时了,永禄开玩笑地说:“打一耳光应先递个信,抓壮丁也该有个预兆。你们简直将我的军!仓促上阵,保尔的像画得不像,大家就莫怪啊!”永禄叫一名学生去宿舍拿木炭盒。这只深褐色的长方形小小的木炭盒,跟随永禄十几年,走南闯北,一直珍藏在身边,因为它是恩师唐一禾送给他的。看到它,永禄仿佛看到了恩师。永禄先用图钉将一张大白纸钉在画板上,然后翻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扉页,开始作画。只见他岔开两腿,瞄了几眼,手握炭条,只见木炭条在白纸上刷刷刷,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顷刻之间,保尔的头像大致轮廓即成。他边勾轮廓,边用橡皮抹擦,有的地方用炭条浓涂,块、线分明,一个瘦削坚毅的面孔,紧皱的浓眉,一双深凹的双眼,一个永不知疲倦的布尔什维克的形象呼之欲出,乐得周围观画的李树云、钟门老师和团干部章敬学拍手叫好。

    不论是在严肃紧张的会场上,还是在相互听课的课堂上,只要灵感油然而生,永禄的手就忍不住了,不过一分钟,笔记本上就出现了××的头像:几笔流畅的线条便勾勒出这个人的头像轮廓,圆润的脸蛋,高高的鼻梁,齐耳的短发。

    永禄擅长国画、水彩、水粉、素描、速写、漫画,油画也画得很好。街河市小镇上黑瓦粉墙,街道上深褐色的石板,木板桥流水,层层叠叠,古色古香而含蓄。以咫尺之图,写数里之景:拱北楼(街河市著名的酒楼)的炊烟,两河口的垂柳,甘泉井的晨雾……在他的水彩画中,给人有一种迷蒙的感觉,因为他讲究水与色的结合,用比较细致的手法,一块块去着色,利用水色的渗和,让青山绿水蓝天跃入纸上。他带学生写生时一边作画,一边对学生说:“现在苏联老大哥的美术教学都是从教写生画着手的,这对我们练基本功是有好处的。”

    以后,永禄还绘制了苏联小说《海鸥》连环画,画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配合故事会的举行。师生同台演出,更加丰富了课外生活。钟门老师辅导三年级学生演出泰戈尔的诗剧,特别受师生的青睐。他声情并茂地朗诵:“当我的心颤抖的时候,它丢失了围纱变成赤裸,用怜悯遮住它吧,爱人,请饶恕我的爱。”他的朗诵,让学生大开眼界。

    美术教师李永禄正值中年,才华横溢,不仅擅长美术,而且精通古诗词,唱一则好京剧,吹一口口琴,弹一手风琴,深受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敬重。县、地一些重大美展如果缺少了他和他的作品便黯然失色。除了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遨游在美术殿堂外,在课余和节假日里,他还经常带领课外美术小组成员出外写生绘画。他为学校制作宣传画,办墙报,配合社会画宣传画、连环画、漫画,为学校演戏绘制布景……,更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又一大亮点。他教学生写美术字,编有几句顺口溜:“上顶天,下顶地,左右撑足。”短短十个字,揭示了美术字结构的基本特点。同一个“上”字,他便教学生书写仿宋体、颜体、柳体,装饰性美术字、立体美术字、投影美术字……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几十年过去了,永禄教给学生随身携带的简易景框,学生至今没有忘记:左右两手的大拇指、食指张开形成90度,一正一反相连即成。

    一次,永禄带学生到赵家祠堂一带写生。学生胡延玉嘀咕道:“前面的一头牛太远太模糊怎么画呀?”永禄正指导刘绍礼取景,不慌不忙地说:“模糊就模糊画,这叫近实远虚,虚实结合,模糊中求清晰。”一个属于理论的问题极其自然地解决了。至于透视现象,他结合公路上等高的电线杆越远越矮,等深的电线杆间距,地面间距越远越短,使学生结合实际很快就明白了掌握景物的深度变化的处理。

    永禄对学校的美术活跃分子梅启铸、裴光升、周清尘、赵先桂、吴安良、秦宏祥、刘绍礼等十分钟爱。这一个个优秀学生的名单,就是他的劳绩。他经常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师生面对面地坐着互相画素描,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在辅导习作时不厌其烦,从取景、构图、作色……一一启发指点。一天,这些学生请他现场画虎、画花鸟。永禄对这些得意门生,惯于随讲随画,立即挥毫示范:“……鲁迅先生曾写出了‘知否兴风狂啸者’,表达了他对勇猛的百兽之王细心的观察。画虎要表现出虎的雄风烈气,作画时其法可以以工为写,写工结合。就拿画虎毛来说,画虎须则工,斑纹处的毛,虎尾处的毛可用写意的方法去刷,去写……”说着,他抓起中毫,“刷刷刷”用“开花笔”画虎毛。“画虎免不了要画衬景,山、石、松是少不了的。石分三面,它有几种画法,画石不仅要具有形似,还要体现出石质和骨气,因此,用笔宜重,运腕要活,要画出石的‘磊落雄壮,苍硬顽涩’来。松针,一根根如锋芒,是画出来的,这么一笔,再这么一笔……”接着,他又滔滔不绝地说下去:“……百头翁是很机灵的小鸟,应该这么下笔,看、点、捺、勾……”永禄绘画技巧的熟练,落笔的准确,用色的明快、笔触的稳重,事隔几十年受过他的教诲的学生记忆犹新。当时松滋初师,在音乐、美术人才的培养上是卓有成效的,学生提笔能画,开口会唱,一些活跃在松滋及荆州地区邻近各县的美术、音乐工作者,这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少都是李、赵二人亲手培育出来的。当时年仅20多岁的梅启铸就挑起了松滋京剧团舞美设计的大任,曾到北京中南海演出的《岳飞夫人》的舞美设计及道具等都出自他手。梅启铸和刘绍礼等均荣幸地被吸收为湖北美术协会会员,省美术协会主席杨立光亲自为他俩签发会员证书。

    1951年春季,永禄所担任的课程是二下、三上、三下的国文和一个班的历史。“因为都没有课本,所选择教材的标准:⑴适合各级学生的程度;⑵针对着当时各项的中心工作;⑶结合学生的思想情况,预定计划的讲授,避免教条式的教学,多用启发、示范的方式,这不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们许多具体思想的问题。”(摘自李永禄《思想小结》。)

    赵树萼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风流倜傥,多才多艺。他不仅擅长演奏小提琴,对所有的管弦乐器,如口琴、杨琴、琵琶、京胡、二胡还有小号、风琴及多种打击乐器,都有较高的演奏技巧。他还教唱指挥演出了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尤其是《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震撼人心的演唱,雄浑激越的旋律,恢宏潇洒的指挥,波澜壮阔的气势,激起了听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仿佛把人们又带进了那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赵老师曾是《洪湖赤卫队》著名曲作家欧阳谦叔的同窗挚友。他填词谱写的歌曲《石榴红了》在校内外乃至社会上广为流唱。

    赵老师教歌,先把油印的歌曲发给大家,然后范唱,分析其意境。他边弹曲谱边教唱,分组唱或合唱。长长的一首歌曲,学生们不一会就会唱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唱会了30多首歌。他教的《共青团之歌》《红莓花儿开》《新战士王大宝》《懒姑娘变了样》等歌曲,当年的学生至今久唱不衰,并教给他们的子孙,一代一代传唱下去。

    体育教师李家柱老师,个子虽不高,但身体格外结实,篮球、排球、田径项目样样精通。特别是在篮球场上格外活跃,空中头顶传球会把球准确无误地传给同队球友手中,被人们视为“绝活”。球场上,他拍、按、顶、传、投、举、跳等技巧,恰到好处;善于闪、躲、腾、跃,机灵地切入上篮,令人拍手叫好。在他一手安排下,校内、外友谊赛,学校师生篮球比赛,班与班之间友谊比赛一场接一场,学校的体育活动格外活跃。县、地一级重大比赛的裁判总少不了他。因此,松滋二中在县、地、省各级运动会上,多次获得了大奖。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当时,松滋初师没有一套现行的体、音、美教学法,怎么办?在校长黄万霖的鼓励下,三人凭借自己一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努力,三本几十万字的自编、自刻、自印的《小学美术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法》《小学体育教学法》油印讲义终于问世了,而且还普及到了邻近县市,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同时,他们还兼任街河市区小学教师星期日学校的老师,是上课不要工资的老师。

    课余之际,三人经常出没在“教工活动室”,或打康乐球,或打扑克,或玩麻将,或打花牌。那个时候,玩牌从不玩钱,纯属娱乐性质。永禄的花牌打得相当出色,横路子扯得格外灵活,不少老师风趣地叫他“排(牌)长”。一天,他一个“土”字一打出,对方李家柱便和了,旁边的赵树萼开玩笑似的埋怨:“这、这、吃了永禄的亏,家柱讨了好,我也吃了亏。”听赵这么一说,牌场上的气氛就有点不那么协调了!缺门牙的永禄,说起话来有点不关风,略带怒气地把牌往桌上一摊:“啊!啊!家柱和都和得,难道我李永禄打都打不得!”青年教师刘芳仲也学永禄的模样,捡起一张牌往桌上一摊:“啊!啊!你和都和得,难道我打都打不得。”牌场上便爆发出一阵阵哄堂大笑。

    这三人生活亲密无间,有好酒好菜三人常在一起聚一聚。在身处逆境时,情谊更深,有饭同吃,有衣共穿,可为患难之交。他们在工作上和业余爱好方面配合更为默契,为配合当时政治中心,活跃校园生活,在《白毛女》《王秀鸾》《血泪仇》《小二黑结婚》《空城计》等歌剧、话剧、京剧演出中,三人经常同台演出。在歌剧《白毛女》中,赵树萼扮演大春,李家柱扮演杨白劳,李永禄扮演黄世仁。他们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恰如其分的动作,深邃多变的眼神,把不同身份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比较真实、细致地表现出来了。

    这三位老师历尽坎坷,1958年均被错划为右派,受到开除留用察看、降职降薪等处分。但他们仍然一生静守清贫,不计个人得失,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为松滋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了一生,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作者简介:李远谘,1943年5月出生于杨林市李家坪一个书香世家,1959年7月毕业松滋二中,终生从教,长期担任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松滋县首批语文骨干教师。出版有教学论文集《耕耘者之路》,长篇人物传记《虎啸客李永禄传》,自传巜岁月留痕》,诗歌散文集《夕阳放歌》和《悠悠岁月》,书信集《桃园佳话》,随笔《晨曦者说》。

  • 《发生在班里的事》
  •     自从我上了初级中学,我的初级生活〔初中生活〕开始了,我被选入重点班,开始我就想:“我既然进了重点班的门口,就要做好重点班学生的样子,有那么好的班,也就应有那么好的学生。”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初中的最后一年,我已经成为初中的毕业中学〔“中学”两字可删去〕生,时时刻刻准备着迎接中考。 在这个初级中学三年的时期〔间〕里,我们班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有一件事是值得我们班回忆的。〔“我们班回忆”不妥,应将“们班”二字去掉〕 那时,是我们上初级中学的三年级,也是初级中学的毕业班。〔哆嗦〕三年级有了化学课,我们班的同学纷纷议论化学课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如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怎样形成的,也有酸碱盐有哪些性质等等。 同学们说:“明天的课程表有化学课,我们就欢迎化学老师到我们班来指导〔讲课〕。”

        放学后,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带着这本化学课本回家里从头看到尾。我就想:为什么我们班的同学很喜欢上化学课,大家怀着一个大秘密,这个秘密是到中考时候,在化学科里拿多点分数,因为化学科在六科之中,课程最少。 到第二天早间学们喜气洋洋进入教室,准备上化学课。同学们都准备了笔记部〔薄〕。 上课铃响了,化学老师终于来了,同学们起立向化学老师下头。〔“下头”改“行注目礼”。〕化学老师 (是)一位女教师,有50多岁左右,〔一个“多”字使这句话成了病句,应删去“多勺化学老师叫我们翻开化学课本〔应断成两句,此处加逗号,后面加“说” 字〕这节课讲的是诸〔绪〕言,同学们专心地听课,认真地做笔记。 没过多久,我们学习酸碱盐中的酸,酸分为多种,化学科〔课〕最重点〔要的〕是这章内容,同学们说: “酸碱盐也有化学实验,再过二〔两〕三天,化学老师就给我们做实验。”

        又过了二〔两〕蕊天,化学老师叫儿个同学到化学(实验)室拿药品,今天是做酸的性质实验。发生〔“发生”删去。〕悲惨的事终于到来临〔发生了〕,有一个同学看〔趁〕化学老师不在时候,把稀硫酸到〔倒进〕试管,化学老师讲过得把稀硫酸到〔倒进〕试管,一边看老师来一边倒稀硫酸,突然稀硫酸流落在他的手臂里,他叫痛。化学老师来了,看见他这样,马上送(他)去医院。 这事发生(在)我们班里,教育我们不得自做 (作)主张。

  • 《如何跟孩子沟通》
  •     最近,田园接到文登市初级实验中学于梅梅同学的来信,这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信中谈到了这样一个间题:

        上语文课时,我们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学生为得不到父母、老师理解而苦恼;而反过来,父母、老师也常为中学生的言行不合自己的要求而焦急。怎样才能使两代人都能够得到心灵的抚慰和真诚的理解呢?用什么来架设两代人心灵的梁呢?在这个间题上,同学们意见不一,见解不同,争论到最后也没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我想起了您,田园阿姨,希望您能在百忙中抽时间给我们做出一个满意的结论。

        应该说,于梅梅同学所提的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从一个孩子和学生的角度提出这个问题,它表明我们的下一代渴望得到社会理解的迫切心情。实际上,这也是长期以来在下一代教育问题上困扰我们许多家长和教师的现实问题。

        从人际关系上来分析,父母子女、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关键还在于相互的理解。由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这种理解的前提也必须是相互的。同其他性质的人际关系的协调一样,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寻求理解和沟通,那么,隔阂和矛盾是水远无法解除的。所以,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寻求父母子女、教师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必须有双方共同的心理需求。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就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来说,又有多少人能够特意地真正地去理解孩子们?当然,对于那些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同样地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和老师,难度就更大了。这就是造成两代人之间隔阂的关键所在。

        那么,是不是两代人之间就无法沟通了呢?当然不是。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分析一下两代人之间隔阂产生的具体原因,是非常有利于双方有针对性的达成相互体谅和理解的。

        就上一代人来说,无论是父母或是老师,对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要求孩子守纪律,讲道德,刻苦学习。毋庸置疑,这种要求是非常正确的,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偏偏就不领家长和教师的这个情呢?这里面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和教师的观念上有间题。比如,作为家长来说,现在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客观地讲,社会生产发展有个人才需求分布墓本结构,在一般国家,高、中、初级人才及其培养比例为1:4:12,呈一个金字塔形。由此来推断,在未来,我们的孩子大多数还是要成为普通劳动者的。根据社会的需求,孩子将来即便是大学毕业,也极有可能去承担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工作。然而,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包括田园在内,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客观上这就与社会的需求、与孩子自身的

        发展规律形成十分尖锐的矛盾,从而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了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使得孩子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的老师们也都有这种体会,大家都喜欢学习好、听话的孩子,对于那些成绩和纪律性差一些的孩子,从心理上讲就本能地存在着一些排斥的因素。让孩子绝对服从家长和教师的意志,自觉不自觉地把听话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首要标准,抹煞他们的独立自主性,这是我们目前教育中的一个误区。而现实问题是,恰恰正是这个误区在阻碍着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许多孩子特别是那些进入中学的孩子,对此是非常反感的。因为现在的孩子较之过去,在思想意识上要成熟得多,他们对自己的个性发展问题是非常敏感和重视的。当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不了解这一点时,当我们仍然把他们当做不懂事的娃娃来对待时,他们就会本能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抗争。这是造成父母、教师与孩子难以沟通的主要原因。

        当然,作为孩子和学生,更应该学会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在这个间题上,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许多来自农村的孩子有着较强的意识。他们能够体谅自己父母的巨大付出,也比较容易去理解老师的辛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对于生活环境相对好一些的城市孩子来说,由于没有这种生活的磨难,他们就很难真正理解家长和老师。

        对于这个间题,根据现有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来看,我们的家长和教师还是应该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细致耐心的教育。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教育,帮助他们去尊重、理解自己的父母和师长。

        一般来说,孩子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逐步有了强烈地了解他人和被他人所了解的愿望。我们在开篇谈到的文登那位于梅梅同学的来信,实际上就反映了他们的这个愿望。但是,由于他们尚不成熟,认识间题往往容易局限于表面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和教师给予正确而细心的引导。所以田园认为,要搭通父母孩子、教师学生这两代人心灵的桥梁,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