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曾读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2:28:19
  •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 你可曾读过《海底两万里》?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感触颇深。这本书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凡尔纳的豪情杰作。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这本科幻小说讲述的故事真可谓大胆至极。凡尔纳以第一人称写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和仆人康塞尔以及加拿大人尼德,误进“诺第留斯”号的种种经历。他们先从太平洋出发,经过了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最后进入大西洋。看到了许多罕见的海底动植物和海中的奇异现象。还经历了野人的袭击、鲨鱼的攻击、被困冰山下、章鱼的袭击等种种险情。尽管凡尔纳没有下过海,但他的文章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读起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我印象最深的是遭遇大章鱼,开始他们遇见许多大章鱼,他们就浮出了水面,一大群人拿着锄头朝大章鱼的脚和手砍去,最后大章鱼把船上的一名水手给扔进海里。故事情节曲折紧张、扑朔迷离。

    《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认识了这些勇敢的的人,也让我游览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七大洋,欣赏到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海底两万里》富含地理、生物等知识,既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又是一本富含海洋知识的百科全书,值得一看!

  • 《读《身边的感动》有感》
  • 记得曾读过一本书,名曰《身边的感动》,它深深地触碰了我内心深处的那根弦,那是一个个无比高尚的灵魂,它永远闪耀在历史长河中,难以磨灭。

    在这本书中,记载了我们身边那如细水长流般最平凡而又不凡的实例。记得核艇之父黄旭华,三十年为国虽赫赫却无名,花甲之年却使命不弃;也曾记得守墓老兵陈俊贵因他人一句嘱托而守护战友墓地无怨无悔,义薄云天;又曾记得南海卫士李文海南海守礁二十年,风吹雨打,担起的是责任与担当·······

    看着书中那一字一句,让我不觉想起了平日里常挂于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整整二十四个字,虽然很简易,却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与震撼,这或许正是对这些高尚灵魂最完美的诠释。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或许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无论是谁,或许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价值观是感情的载体,是灵魂深处的高尚追求,它不是用嘴说出来或是背出来的,而是用你的心感受彼此心中的跳动,渐渐品味出来的。

    彭华兰曾在一篇演讲稿中写道:“绿叶感动地扑向大地,是报答泥土芬芳的情谊,鲜花无悔凋落于风雨中,是因为它曾拥有一段生命的美丽。”

    岁月无情,蹉跎而逝,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永生的权利,书中的那些人们也不例外。他们就像绿叶和花一样,拥有自己的一份感动,那是对于生命的一种莫名的坚守,为了这份灵魂的坚守,他们愿意为了国家,为了承诺,为了责任而付出一切,过程是艰难的,但他们却在自己的生命里绽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无怨无悔。他们身上散发的光芒与魅力彰显了人性最本初的光辉,使得他们得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永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铭感于心的心灵的震撼以及灵魂的洗礼。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毛主席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究底还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世界日新月异,离毛爷爷说这话已不知过了多少年,但他的话却依旧回荡在耳边并激励着我们。我们在成长,而这份成长也正需要一盏引路灯,而这引路灯,或许就是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支撑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与动力,让我们不屈不挠,昂首阔步,拥有光明的心灵和高尚的灵魂,让国家屹立不倒,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我们学习的信念吗?

    所谓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弘扬光明道德,使人弃旧图新。也许我们只是一股新鲜血液,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许只有这么一点点,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用我们小小的青春梦支撑起伟大的中国梦。

    我们是充满理想,青春和热血的新青少年团体,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身边的微不足道做起,用尽一切努力来丰实自己,让自己拥有高尚的灵魂和渊博的学识,明辨是非黑白,并将自己的理想运行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它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才能让所有的一切都拧成一股绳,实现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我相信,这一定是一股力量,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生命虽有尽头,灵魂与追求却无止尽。书中的前辈可以为了生命,为了灵魂的追求而无怨无悔地坚守,我们也一样可以为了这份追求而努力奋斗,让自己的灵魂日渐高尚,日渐丰满。

    这份灵魂,永不磨灭,这种价值观,在我心中,永远驻存!

  • 《浅评朱自清的散文》
  •     《绿》 曾读过很多写景抒情的散文,有徐志摩的《康》,刘白羽的《日出》,峻青的《秋色赋》·一都是寓情于景,清新流畅的佳作。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自清的《绿》。 此处以《绿》的第三自然段为例试作评析: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便到了汪汪一碧潭边了。”这里的“闪闪”即表现梅雨潭绿得有光泽,’是荡漾着的。作者用“招引”而非“吸引”意在突出梅雨潭绿得有动感,这一拟人手法使梅雨潭的绿在他笔下成了有情之物。“汪汪一碧”表现了绿的润泽纯正。“瀑布在襟袖之间……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这几句写作者置身于潭边,深为绿色的潭水所吸引。

        “襟袖之间”意为近在咫尺。“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强调了“绿”给“我”的感受和“我”仿佛要与这“绿”融为一体的急切心情。“那醉人的绿呀戈”虽没有具休说出绿如何醉人,却是一句发自内心的深情感叹。下面用荷叶作比,展开作者的联想。“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作者在此用的是“她”而不是“它”,再次表示作者心目中的绿是有生命有情感的活物。写完对“绿”的总休感受,作者又用了一系列比喻来从几个角度表现“绿”的特点:“她松松的皱缄着……但你却看不透她t”本段中的形容词用得极富神韵,“松松”、“滑滑”、“软”、“嫩”……既似手拈来,又似着意锤炼,多层次地刻画出“绿”.的特征,具有绘画美,令人赏心悦目。然后,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别处作比较,梅雨潭的绿更显得可而恰如其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两句抒发了对“绿”的深情厚意,笔调热情而奔放。朱自清确是一位敏于感受,富于感情,善于表达的作家:“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意是“我”对“绿”的感觉已远不是言辞所能表达的了。“大约潭是很深的·一这才这般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此段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着力表现梅雨潭绿得“这般鲜润”的原因。之后,文章转向对作者心怀的描述,更充满诗情:“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她必明眸善睐了”寥寥数语道出了作者丰富而浪漫的想象。“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夕,好么?”这末几句情感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且看,“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缠绵之意跃然纸上。

        “拍”和“抚摩”倾注了作者的眷眷爱意。作者又把“绿”比作小姑娘,与上文“她”呼应,原来在作者心中,“绿”还具有小姑娘般的秀丽与灵气。“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情感流露得如此自然真实!“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么一句殷殷问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挚爱追求,“女儿绿”三个字可谓画龙点睛,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恋之情。一种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自然呈现,浑然一体,极富感染力。 正如朱德熙先生的《谈朱自清的散文》中所评,朱自清的散文确实能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之中见神奇。我想,造新语,于平淡有得神奇。我想,这一也就是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令人读必百读不厌的缘故罢。

  • 寓言故事读后感
  •     曾读过一篇寓言,说的是鹦鹉爸爸和它儿子都做了一篇同样的演说,尽管鹦鹉儿子使出全身解数,把演说做得精彩至极,可听者却是容若晨星;鹅鹉爸爸呢,却操着不紧不慢的声调在瞎讲,而听众却密密麻麻。事后,鹦鹉爸爸对他儿子说:“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你就明白了……

        鹦鹉爸爸的话,意思是,人到了胡子一大把时,知识就博大精深,青年人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这观点对吗?

        不错,老年人有经验,经历的事情多,对问题、事情看得深些,分析透彻些,自然办事的成功率高。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还乳臭未干,想法有时未免太单纯幼稚,看事情有时未免偏激,当然办事情有时就难免砸锅。

        当然,人们都愿意事情能办好,于是乎也就对那些有经验的、办事老练的人多一份信任,愿意他们为自己办率;人们当然不愿让事情变得稀里哗啦糟糕透顶,尽管小伙子们办事有时也挺好,可谁愿愈担那万分之一的风险。久而久之,态度自然偏向老经验们了。相反,对年轻人呢,则不任信,加上对他们毛手毛脚的恼恨,于是总是以为你小子嘴上无毛,也想逞能!

        诚然“嘴上没毛”的小伙子们,有时候,因为经验不足而“办事不牢”,但怎么能以偏盖全呢?而且,竟还被人们用来反击那些初生的想试一试身手、大展宏图的“牛犊”。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话,有时如一获冷水,使小伙子们惬旗息鼓,危害多么大啊!

        真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吗?未必。甘罗12岁拜相,远远够不上“嘴上有毛”的年龄。周恩来少年时期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试问,如果等他“嘴上有毛”时才想起以救国为己任,那么我们的祖国岂不少了一个热血分子?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之时,不是有一大批“嘴上无毛”的年轻企业家、翻译家、外交人员脱颖而出,以他们的蓬勃朝气劈风斩浪奋勇前进,为人民为国家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吗!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用来鞭策青年前进的,但万万不可以用来泯灭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生气。“嘴上有毛”的人之所以经验丰畜,不正是他们“嘴上没毛”时期锻炼出来的吗?如果我们都等到“嘴上有毛”才开始办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要吃亏的。

  • 《也谈水仙》
  • 以前,曾读过同窗的一篇文章—《水仙》,写得很美。文中引宋黄庭坚的诗曰:“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更是烘托出水仙的冰清玉洁之态,飘然欲仙之姿,文末笔锋一转,将水仙与周老夫子“出淤泥而不染”的莲相对比,认为莲固然洁身自好,但毕竟是“出淤泥”的;而水仙则不然,仅凭一掬清水足矣,’不更显出清纯吗?

    细细琢磨这篇文章,很佩服其文思的精巧。但在理喻方面,却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具体是什么,我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便把文章搁在一边,不再想它。秋去冬来。巧得很,案头上的那盆水仙正悄悄吐蕊,暗香浮动,睹物思旧,往日对水仙的种种评说又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看眼前这盆水仙,开得好不得意:凌凌碧水中,宛然一仙子。看着,看着,心里便生出一种感叹来:水仙的美不过是一冬罢了,细细想来,这花竟比昙花还不如呢,昙花虽然“一现”,但自有春来花发时。正如杨柳枯了,还会再青;桃花谢了,还会再红;荷花败了,还会再开—这水仙,不过只有一冬的盛景罢了。

    至于旁的花,无论艳的也罢,淡的也罢,“出淤泥”的也罢,根扎岩缝的也罢,花期悠长的也罢,花期短促的也罢,毕竟都是“今年残花飘零,明年更有花季”!

    为什么这盆养的水仙独独只开一季呢?—是不屑?不愿?也许,是不可能。看这水仙,浸在水里,仅仅靠吸收清

    淡纯净的水,便抽出一根根翠玉般的叶片,放出一朵朵白玉般的花朵,多么轻盈,多么纯洁!但这叶儿,这花儿,不过是一团团水气虚化成的形影罢了,倘若没有卵石拥着它的根,只怕它连站都站不稳呢!

    而莲呢?正因为“出淤泥”,它的根便深深地钻入,它的茎便稳稳地上挺,托出了那张张厚实而饱满的荷叶,那朵朵生动而勃然的荷花。真的,莲虽然没有水仙的“仙气”,没有水仙的“超凡脱俗”,也没有水仙的“虚幻缥缈”,但它比水仙更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于是,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当今文坛上。很有那么一些人是与水仙相仿的:他们不愿接触柴米油盐,说甚么“太俗”;他们不愿了解社交人际,说甚么“太世故”,他们也不愿正视社会的阴暗面,说甚么“太沉重、他们远离“淤泥”,飘飘然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只愿躲在自己空灵封闭的象牙塔里编织出一串串诱人的美梦,就像一个个娇柔薄脆的肥皂泡,幻化出魅人的浮光。

    美哉!美哉!明艳绝伦,亭亭若醉,它能让多少人沉湎于其中:然而不多时,吹起的肥皂泡终于破了,也许那时你才会明白,令你深深迷惑的原来不过是几滴皂水而已。

    历史上有多少绝唱,书林中有多少经典,哪一样不是“香远益清”、“流芳百世”的呢?如若这些著书立传的人都学了这盆养的水仙,不是向生活汲取,不是向社会汲取,而是悬浮在半空中熏染“仙气”,那么,这世上可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的书也就屈指可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