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功利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5 14:26:07
  • 《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的初二作文》
  • 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的初二作文

    九月10号那天,忙碌了一天的我瘫坐在沙发上恹恹欲睡了,习惯性的看了看一台,原来一台正在播出2018全国最美教师颁奖典礼,我被主持人那精彩的主持所吸引,被最美教师的故事所感动,被颁奖嘉宾的举动所感染,更对设计此节目的的创意者感慨,睡衣顿无,我一激灵正襟危坐,仔细的观看了这个教师节特别节目。

    随着节目的进程,第一个出场的最美教师是一个大学的教政治的女教师,这个教师的课堂别开生面,她能把历史和政治这些枯燥的而久远的东西利用视频和音频再现出来,利用自己的特长或歌唱或表演,使其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学。这是一个一八零后的女教师,人之洒脱,令我欢喜。

    接下来是一个八十三岁的老教授,武汉地质大学的校长殷鸿福,这个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稀疏的头发从脑后盘缠在头顶,笑嘻嘻的眉眼给人一种谦和的感觉,走起路来身轻如燕,说起话来字字珠玑,他在寄语中青年教师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说出了“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的话语。

    他就是一个这话的践行者,即使现在他依然承担着大一学生的课,还从事野外考察工作,看着他和学生在野外活动的场景,我不由得想起了孔子的教学法,他们在田间,在山头,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切磋,师生之间因为共同的目标而将各自的思想即刻进行共享,形成了地质学古生物的一本本书籍。记得有一句话是说说的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殷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老师,它的形体容颜是老了,可他的心是青壮的,他的思想是能够指引后生的,他是本年度最美教师当之无愧。

    一个美术老师能够在学校需要的时候承担了舞蹈课,他利用录像带来自学舞蹈,然后再交给学生,有时候台上的一个动作,他和学生在台下练习三个月,他将舞蹈动作一个个肢解后化成图形,然后照着图形自己先练会,在去教学生,就是这样他坚持了20多年,他教导的学生的舞蹈参加了春晚,走出了国门,他自豪地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候是学生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是自己的节目在演出的时候,是自己在接受颁奖的时候。是呀,一个教师,无私奉献换回的不就是大家的肯定嘛?

    还有一对夫妇,将我国的.古诗词作为选修课为学生讲课,一个学生激动地说,古诗词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学生用自己的心声为老师填了一首词。

    一个手语老师,她是在两岁的时候失聪的,于是她坚持学习,刻苦努力,她成了一所大学的手语老师,并且现场教了我们一个手语,当时记住了,也照着做了,后来就忘记了。

    李芳是一位已经去世的老师,她是因为就学生而牺牲的,她的丈夫替她领了奖杯。

    最后一位是叶嘉莹老师,她已经94岁了,因为年龄的原因,她的奖杯是采用录像的形式播放的视频,她教育后来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承古典文化。

    节目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我看完了整个节目也是激动不已。

    是呀,越是教龄越长,就越能领会教育的实质,那时适合学生发展的事业,它需要坚持,需要放弃,需要惜时,需要启智,让我努力的践行最美教师的寄语,做一个学生需要的老师!

    【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的初二作文】

  • 《也谈读书(一)》
  • 读书,除了为特定的“功利”目的,更理想的状态是随心所欲。记得有位文人曾说过:读书,兴致所至,拿起书就读最好。达到这样的心态与状态,是一个读书人的不错境界。

    这一系列的文章,想就近年来的读书心得,谈谈以下几点: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以及读书的价值等等。

    读什么书,在逻辑上是起点,但准备放到后面来谈。

    先谈怎么读书——这也加入了这几天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友人的讨论结果。

    世界上书籍之多,林林总总;分类之细,又难免令人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被传授知识,被勒令如何思考,遵循一定的思维范式进行推演,从而得到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如何跳出这个阅读模式,真正自由地选择书籍阅读,又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情”。这体现在,许多朋友在面临浩瀚的书海时,难免会苦于如何选择书籍加以阅读。

    这一点上,我比较赞同唐诺先生的观点,即:下一本书,在你现在阅读的这本书里。

    其实这句话已经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书(如何挑选书来读),二是怎么读书。读书要善于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延伸材料。譬如杨照先生在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会调动一系列的想象与考查之脑力。这样的读法,让杨照先生思考到村上春树的《1Q84》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诸多联系,这之中的关键点在于,前者的日文发音同后者是相同的。

    那么是否面对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采取这样的读法呢。

    显然,针对这个全称命题,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全称的科学命题,必定是可证伪性很强的。可证伪并不代表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我的答案是:否定。一方面原因是人的精力有限——但这仅是最不靠谱的借口,用以否定细读文本的重要性;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对阅读书目加以选择的这个行为本身,已经从逻辑前件上排除掉了不适合精读的作品,甚至也会排除一些不值得泛读的作品。当然,这是纯粹逻辑层面的考察。

    事实层面的考察,相信无需多言。培根说得好,有些书值得精读咀嚼,有些书翻翻就行;有些书不值得细读,看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即可。放置于当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一些专业的书评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不要过度依赖书评。

    面临浩瀚的书海,我们的策略很多,譬如:针对某些作品,可以选择性精读,可以泛读,更可以二者结合。

    但不变的应该是,拿起一本书,我们的兴致。

  • 《【2024高考素材3】功利的实用主义》
  • 文章一:谈谈实用主义

    世俗社会最常用的三大哲学流派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而实用主义无疑是第一大流派。

    (一)实用主义的定义

    实用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是美国的半官方哲学。

    关于实用主义,冯友兰总结为: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真理论。它的真理论实际是一种不可知论。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至于经验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那是不可知的,也不必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怎么说,人们总是不能走出经验范围之外而有什么认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经验。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于经验的一种解释,对于复杂的经验解释得通。如果解释得通,它就是真理,对于我们有用,即有用就是真理,忽略所谓客观的真理。

    美国实用主义拒绝这样的观点:即科学有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实用主义成员同时反对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某些概念是先天的,一是认为作为知识基础的感觉材料和经验是绝对确定的。原则上说,所有知识都是可错的,但可以改进。科学是一种在由研究者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内部展开的批判性活动。这个研究者共同体所能提供的,就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知识。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有皮尔士、杜威和威廉·詹姆斯。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1839—1914):真理主要不是命题与实在的一致(真理的符合论),而是富有能力的研究者在自由公开的讨论中可能达成的同意。真理是一个理想的研究者共同体在无尽过程中不断趋近的结果。在皮尔士看来,既不存在自明的理性原则(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不存在绝对可靠的材料和感觉印象(如逻辑实证主义)。

    (二)为何实用主义那么流行

    中国与美国文化背景与文化传统相距甚远,但有一方面却是共同的,就是都奉行实用主义,这是为何呢?

    个人认为,正因为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起点不一样,所以不能照搬其它国家现有的模式,需要走出自己的路;再加上都是大国,有实力探索未知的领域,而探索都是尝试性的。这些都需要小步试探式前进的务实态度,中国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美国提出的干中学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实用主义与中庸之道(据朱熹注,中庸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有关,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在日常生活中,中庸的态度是恰如其分的,也即有用的,所以实用主义往往表现为中庸的态度。中间选民理论可以进一步用来说明为何中庸的态度是受大部分人欢迎的。先简单解释一下中间选民理论:在一个没有绝对的对错的众多方案之间进行选择,人们的态度会成正态分布,持中间态度的人数最多,持极端态度的人数会较少,按人头投票,最终持中间态度的选民选择的方案会获胜。这个理论有两点启发:一是,想要获得选举胜利,就要尽量靠近中间选民的态度;二是,每个党派都这么做,最终会出现党派观点的趋同(这样就无所谓党派原则,有用就是真理)。只要采用更为中立态度就可以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因此秉持实用主义的人就会变得中庸。

    从微观上来说,国人的中庸之道,美国人的实用主义都是为了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而且上述也阐明了实用主义和中庸之道之间的关系。

    (三)儒家的实用哲学和实用主义的区别

    儒家实用哲学里面有实用主义的因素,但是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首先是对谁有用。儒家理论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理论,儒家的有用是首先对集体或社会有用;美国继承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实用主义的有用是首先对个人有用,这是儒家的实用哲学和美国实用主义的根本区别。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优缺点对比,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次是什么有用。美国的实用主义更多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机械工业、流水线的发展,对分工和效率的要求催生了实用主义;而技术的潜力是巨大的,符合实用主义的原则,所以实用主义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严格来说,未来有用,现在没用的事情,并不符合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原则。但是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弊,奉行实用主义就会陷入危机。鉴于科学技术的巨大正外部性,务实的态度就是允许研究人员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无用”的探索。

    技术追求的是真,所以真实和诚信在美国实用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为达目的,使用权谋是有所冲突的。由于中国古代并不重视科技的发展,所以儒家的实用哲学,不是使用技术手段,而主要通过资源的重新分配来解决问题,这往往使用权谋,到最后,儒家实用哲学就是放弃儒家,使用道家的手段,这就是“外儒内道”。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中使用欺诈也是被允许的,真实和诚信与结果相比,就居于次要位置。

    (四)王阳明的心学和实用主义的区别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来改变认知,不断超越自己,这并不涉及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而心学的致良知部分,良知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致良知的判断标准就是合于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合于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就会起效果,也就是有用。这与实用主义就达成了一致。

    天道,摸不着看不到,但是有没有用,我们能切身感受到,所以我们往往使用有用来替代顺应天道。这样王阳明的心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就变成了实用主义,这就是很多人以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实用主义的原因。

    但是天道和有用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存在符合天道但没有用的事情。而且美国实用主义不承认存在自明的理性原则,更不用说天道了。

    文章二: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主要哲学家有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密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从思想源流上,来源于古希腊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传统。快乐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所创立的昔勒尼学派。另外,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也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 (Richard Cumberland)、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 (Cesare Beccaria) 以及休谟(Hume)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关注行动是否能带来某种实际的效果,也就是关注直接的效用、利益, 有用即是真理 ,无用即为谬误。

    实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贝克莱—休谟—孔德的经验主义路线,经验是世界的基础,人的认识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它也继承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意志主义和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把理论行动主义化和功利主义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

    所谓真理建立在可接受性上,如果一个论断或判断可接受,则为真;若不可接受则为假(认识论观点)

    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它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

    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僵化的原则;

    概念的意义来自其结果,真理的意义来自于应证。

    文章三: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

    近日,北京市一位老领导在座谈会中说,群众对有些干部不满意,主要是对干部的德不满意,有的干部仅仅为了升迁而做事,有的为一己私利拉帮结派,等等。

    仅仅为了升迁才做事的官员,是“功利的实用主义”一种典型表现。举目四望,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表现并不鲜见。秉持这样的价值,就会将狭隘的个人利益、露骨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看做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为获利润,坑蒙拐骗无所不为;为求升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为谋得利,损人利己在所不惜。当这种功利的实用主义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效果”就成为评价一切的标准,注重的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主观目的;关注的不是行动规则,而是利益结果。

    实际上,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如果“功利”指的是“整体福利最大化”,是“幸福总量最大化”,这自然不无可取。但功利的实用主义者,却往往缺少看大局、看长远、看全体的眼光,因此沉迷于短期效果、计较于局部利益、裹足于一己得失。在这样的“实用哲学”之下,底线可以突破,规则可以冲撞,信仰可以亵渎,道德可以无视。

    作为一种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功利的实用主义者们往往因私忘公,只讲索取、不讲责任,他们会把社会、他人都当成达到目的的工具,可以不择手段、背离道义。作为一种发展观,功利的实用主义者们则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跟实事求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这是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主要根源,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

    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并非否定个人对利益的追求,更不是反对务实的精神,而是要警惕把一切都功利化、目的化、实用化的倾向,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一些地方为了GDP增长,不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为了“大干快上”,欠下巨额财政债务;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违法占地,造成诸多社会矛盾。如果功利的实用主义弥散开去,难免会成为侵蚀正确价值观的毒雾。

    要廓清功利的实用主义,需要还原事物的本真意义,形成超越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公共价值观。比如,办企业要讲究“取之有道”,而不能不择手段;办大学要追求大学精神,不能要求学生“赚不到4000万别来见我”;做媒体要讲求社会责任,不能唯“眼球”是从;做人要讲诚信,不能“有奶便是娘”;做官要讲政德,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

    对一个社会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一块试金石,它决定着世道人心,社会走向。少一些功利的实用主义,就会多一些高尚的道德理想;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就会多一些可持续的发展;少一些膨胀的功利意识,就会使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 《读《边城》有感》
  • “豪华落尽见真淳”,相比于繁华热闹、功利枯燥的大都市生活,边远城镇的生活更加体现了它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著名现代作家沈从文的笔下便有这样一座边城,他用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呈现了边城小镇的和谐与美好,表现了边城人的友善与真诚。

    平凡而美好的边城生活不仅仅是一幅缤纷多彩的画,还是一幅含有丰富韵味的画。沈从文先生在他的边城世界里,用一曲质朴动听的爱情之歌唤醒了我们中华传统的灵魂,其中就包括了一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美好的生活象征着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边城小镇风光秀丽,边城人生活幸福、其乐融融,透露了一种和谐的气息。友善强调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细读文章,我发现,《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善、皆真、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边城”人的友善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倡导和学习的。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反衬了都市文明掩盖下传统美德的衰落,现代文明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质朴真诚的淡化,腐化浅薄的流行。再看当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不择手段损害同类健康,“三鹿奶粉”、“苏丹红”、地沟油、复炸油、毒胶囊、防腐剂等等层出不穷。人们为了私欲,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这是多么可恨、可悲,完全违背了自己的良心。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加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美丽的边城就是一个有着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国家的缩影。边城人的品质美化了其自身的社会生活环境,例如老船夫去镇上置办节货,人们非但不会贪图小利还非常热情大方;老船夫坚决不收过渡人的小费,让翠翠拦着人也要把钱送回去;傩送没有因为一座新磨坊就违背本心去娶团长的女儿。边城人民正直、善良、率性、真诚,视荣华富贵如浮云。

    携一本《边城》,让思维去浪迹天涯,我们会感受到“边城”所有的温暖、质朴。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端午盛大热闹的景象,仿佛看到水手们在强劲有力地划船,仿佛听到老船夫对翠翠的慈爱召唤,仿佛听到青年人那动听美妙的歌声……不知不觉中,我们便融入了“边城”这个小镇。他们的生活亦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是那么的真诚,人与环境又是那么的和谐。

    读完此文,我深深感悟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富强的国家里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能够构筑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因此,新时代的我们,绝不应该被物质和利益的狂潮吞没,而更应该保持边城人民的质朴心灵,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美丽的祖国献上一份微小的力量。

  • 《读书不可有功利之心》
  • 读书能上瘾。习惯了一卷在手、让心灵在文字的丛林中漫步的人们,书籍就是他们的烟酒,就是他们呼吸的空气,如果让其与书籍割舍,他会窒息的。

    小雨淅沥的夜晚,大封门的冬天,这是特别适合读书的时刻。一本好书在手,轻嗅着淡淡的书香,独坐窗前,全身心地沉浸于书本的世界。书犹如一扇通向五彩缤纷世界的门,轻轻叩门而入,那种妙不可言的奇异的景色、曲折的故事、鲜明的人物,每每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拨动我们的心弦,与之产生深深的共鸣。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障碍,与李商隐、苏东坡、曹雪芹等文学大师对话;可以随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进行八十天环游世界;可以在梁山好汉的侠义之举中感受英雄的侠肝义胆;可以在二十四史的浩瀚史卷里感受历史的深邃……书籍是折叠的画卷,是长长的画廊,它有深远而悠长的意境。只有走进去、沉进去,才能领略其无限的风光,领会其无穷的魅力。

    对许多古人来说,读书是一种奢侈的梦想。岳飞是我从小仰慕的英雄。我知道,英雄小时候无钱读书,常常驻足于学堂之外偷偷聆听老师讲课,结果他掌握的知识超过了正规上学的学生。他的举动深深感动了老师,老师破例收下了他这个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从此,他白天读书,夜晚习武,后来成为抗金名将,写出了千古传颂的著名诗篇《满江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夫子的这番话固然有其偏颇之处,但读书确实是高尚人的一种高尚追求。书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人与一般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除了衣食住行,还需要精神的充实,灵魂的栖息。读书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灵倾诉的一种方式,是医治孤寂的一剂良药。读书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一个身外更广阔的天地。读书延伸了我们的器官,充实了我们的大脑,提升了我们的品味。读书常常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里遨游时产生奇思妙想;读书更能丰富我们的情感,让我们在饱含深情的文字中领悟人生的真、善、美。

    一书在手,有的人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但求一个快意;有的人则像老太太吃馒头,细嚼慢咽,读得相当精细……尽书不如不读书。读书是需要选择的。这也像吃东西一样,萝卜白菜各有所。但不管如何选择,所读的书应该能够对人的思想有所净化、有所提高,至少不应该对人有害。倘若读一些坏书,不但不会增加什么精神营养,反而还会对人造成毒害,这样的书还是宁可不读的为好。

    读书不可有功利之心,否则很累。以一种淡泊的心境去读书,将读书作为净化心灵的一种方式,那么,读书就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快乐的事了。

  • 《功力腐蚀了教育的高尚灵魂》
  •     功利,原本应该远离教育,现在却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校园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诲,在某些地方的学校中,似乎越来越少有响应者。一些教师并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二,却要索取诸多的名和利。卢梭在《爱弥儿》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他还随之感叹道:“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可是,我们现实中的教师是否如陶先生所期望的,是否如卢梭所感叹的呢?

        是啊,一个人追逐功利,又有谁能够阻止呢,但是,当你是教师,当你从事了这项高尚职业,问题就不一样了。任何与功利勾结在一起的行为,都无权在学生面前以教育的名义来展示,因为这意味着教唆,意味着在用灵魂的丑陋腐蚀孩子、站污孩子原本纯洁的心灵,还有什么错误比这更不可饶恕的呢?

        但非常遗憾的是,就是这样的行径,却以或隐或现的形式出现在一些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并习以为常。

        有时,你会听到有的老师说类似下面的话语—

        “班里再有人迟到,这个月的流动红旗就得不到了!”

        “明天上级领导来检查卫生,不能出差错,要不学校的卫生先进单位就泡汤了。”

        “三天内,每个小组把‘学雷锋做好事’的数字统计出来,越多越好,这关系到先进班的评选。”

        “这次三好学生评选,是关系到高考加分的问题,可别掉以轻心。”

        这些在校园里经常能听到的话语,都源自同一个目的的驱动:功利。这样的话语在不断地给孩子们渗透功利的意识,强化功利的作用。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基本的品德行为教育,如遵守纪律、劳动习惯、关爱他人、诚实正直等等,都因这些话语而淹没在功利之中。

        将这些话语用简要的公式来表达,可以使人对其功利性目的一目了然:

        不许迟到—为了得到流动红旗

        搞好卫生—为了获得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做好人好事—为了评上先进班级

        争当三好学生—为了高考加分

        难道没有流动红旗的评比,迟到就可以吗?难道上级不来检查评比,卫生就可以不用好好搞了吗?难道没有先进班级的评选,就不必热心助人了吗?而那种“激励”同学争当三好学生的鼓动,更是一种太功利的诱惑了。 

        这样的学生很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热衷于“十佳XX”“优秀xx”,“先进xx”,“XX红旗手”、“xx模范”等名利的追求,他们或许会“表现”得非常出色,但这些出色并不一定源于他们的敬业,而是源于追逐名利的动力。他们知道,在得到了这些“荣誉”之后的连带“效应”,像职称、官衔、工作条件……都会随之而来,可谓一举多得。而这一切功利的意识,他们早在校园学习时就已从有的老师那里得到言传身教了。

        如此不良的后果,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正路。而如果我们将功利弃置一边,就能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学生的要求:

        做到不迟到,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尊的一种表现。何况守时是一种美德。

        把我们的教室和校园打扫干净、保持好,就是给自己和其他同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卫生劳动本身,也会让自己养成很好的爱清洁的习惯。

        关爱他人,尽自己的能力给予他人帮助,不仅能为他人解困,给他人温暖,你自己也会从中得到一种付出的幸福感,得到一种被需要的价值感。

        抛弃了功利目的,说话的内容便有了根本的不同,而教育效果也有根本的不同。

        我们看到,功利还出现在这样的场景中—

        老师正在做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王小明,这次统考你就不要参加了,你自己也知道为什么。你的成绩严重影响了咱们班的荣誉,每次考试,就是因为你拖了后腿,我们班的平均分总也达不到优秀班级的分数准。为了班级的荣誉,这次期末考试你就不要参加了,我呢,会给你按病假处理的。”

        高三的某老师对自己的学生说:”高考的竞争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录取名额的有限决定了高考的残酷性。所以,从现在开始,你们应该有竞争意识,比如我们的资料不能外传给其他班的同学,老师给你们面授的机宜也不能让外班的同学知道,甚至你们作文范文也不许传给外班看。记住,这些要是做不到,就意味替给自己的对手提供弹药,那惫味着什么,你们应该很清楚。”

        几个学生被老师从教室里叫出来,老师严肃地对他们说:“我把你们叫出来是因为信任你们,明天有省里领导来听我的语文课,这关系到我们学校的教学水准,而不是我个人的形象。所以,我把明天讲课的要点以及课堂提问的内容告诉你们,你们回去好好做准备,明天课堂上要积极发言。”

        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对班里的一个学习尖子说:“你呀,学习上很聪明,其他地方就太不开窍了,几次三好学生选举,我都有惫推选你,但你的票数实在太少啊。记住,以后要多和同学们交往以联络感情,平日同学问你问题时也要表示出热情的态度,明白我的意思吗?”

        这些场景中的功利,已经让”教育”的形象变态了!

        为了班级评优达标而剥夺成绩差的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已严重践踏了教育的公平权;为了自己班的升学率要求学生严守学习资料避免外传,将恶俗的竞争手段教给孩子;为了一堂“漂亮”的公开课而事先给学生布置“特殊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弄虚作假的帮手;为“帮助”学生争取到荣誉而暗示学生去笼络人心,意在教授所谓的“关系学”……功利下的“教育”是多么丑陋可鄙!目前,在德育已经非常薄弱的教育现实中,这种功利的影响,无疑是对教育带有极强摧毁力的腐蚀。无法回避的现实,已经让我们领教了这种摧毁力,它让师魂在堕落中走向歧途,而因此受害的是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