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游淮南
唐代:张祜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必考名句】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译文】
十里多长的街道市场处处相连,月明之夜伫立桥上看美女神仙。
人生一世要死就应该死在扬州,禅智山风光旖旎是最好的墓田。
【注释】
淮南:即扬州。
十里长街:指当时扬州城内最繁华的一条大街。
市井:市场。
桥:指二十四桥,唐时扬州风景繁华,共有二十四个桥。
神仙:唐人惯以“神仙”代指妓女指歌儿舞女。
合:应。
禅智:寺名。即禅智寺,一名上方寺,亦未竹西寺,在扬州东北五里,地居蜀冈上,寺本隋炀帝故宫,后施舍为寺。
山光:寺名,即山光寺,原称果胜寺,在扬州东北湾头镇前,古运河之滨。
【赏析】
诗题中的“纵”字,不可轻易放过,表明了诗人游览的尽兴和满足。
起句平易流畅,直抒胸臆,诗人毫不掩饰对繁华的扬州城的赞叹。扬州城漫长的街道上,家家户户比肩而居,似乎并无特出之处。但打开想象,似乎摩肩接踵的人群,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各式各样的店铺,都一起涌到了眼帘。出语平淡,但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次句出现了三个意象:月、桥、神仙。共同营造了扬州城傍晚的秀美繁华,首句主要是针对白天繁华的扬州城,而夜晚,却别有一番风味。每到傍晚,扬州城的娱乐场所竞相热闹起来,到处彩灯高挂,妓女们争奇斗艳、逞技献巧,或吟诗,或唱曲,或跳舞,尽情地享受着美好的太平时光。天上的郎朗明月和华彩的人间灯火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第三句“人生只合扬州死”,诗人笔锋一转,不写“生”而写“死”,如此美好的时光,诗人应该沉迷享乐还来不及,而诗人却想到“死”,初看似乎不近人情,细思方觉巧妙,其中寓含了诗人深深的眷念之情。诗人完全为扬州城的繁华所陶醉了,他已经舍不得离开这里,生的时候可以选择长居扬州,而死后也要葬在扬州。诗人以其设想之奇险而出人意料,读之令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这句诗是全篇中之警策。“死”被写得活色生香,将扬州城令人神往的美写到极致。诗人用死事入诗,且又是诗人现身说法,造成了极为传神的夸张效果。
第三句为扬州景物传神,第四句则只是第三句的具体补充。“禅智山光好墓田”,禅智寺本隋炀帝故宫,既是炀帝故宫,其山光水色之秀美,自可想见。故宫遗址而作好墓田,全然诗家口吻。细玩诗意,除极赞扬州风物这层意思外,对隋炀帝亦或略带微讽。
此诗用夸张而又细腻的笔法,盛赞了扬州优美的风光,抒发了对扬州的喜爱之情。诗人用笔出语惊人,以死事入诗,表明喜欢之深与热爱之切。除极赞扬州风物外,此诗对隋炀帝奢靡误国亦略带讥讽,其中隐寓了人事之沧桑变化,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者】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当自然的声音被市井喧嚣淹没,我们已逐渐失去了欣赏美景的时间,在社会大机器的无情打磨下,我们内心最纯净的部分被粗糙打磨,进而,用来欣赏美景的双眸被扬起的尘土所遮蔽,我们想挣扎,却无可奈何,谁有那份勇气舍下事业?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你愿意追名逐利还是跋山涉水?有幸读了一本书《放下一切去旅游》,单看题目就知道作者选择了后者,作者名叫刘小顺,曾是江苏电视台的编导,优越的工作,舒适的生活没有让刘小顺心满意足,他骨子里就有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纯真,他顶着众人的不解毅然决然地辞掉了高薪工作,放弃了让人羡慕的生活开始了自助游,虫鸣鸟叫,花草人间,大自然留下的每一瞬美丽都是神的恩赐,他用手中的拍立得记录下游子的美丽乡愁,也凝滞了各地风景百态,不得不说,小顺是勇敢的也是幸运的,他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收获了比别人多的美景。
敢于在繁华中回归自然的人有很多。“背包客”谷岳敢于放下高薪工作,与友人满载梦想穿越美洲,从北极到中美洲一路向南的斗转星移,他们用双脚丈量世界的广度,用透明无暇的心灵记录下旅行中的种种体验,走向生活的本质。
缪尔曾言:“我发现,走向世界就是走向内心。”正如当红歌手许嵩《山水之间》中唱道:“昨日同门云集推杯又换盏,今宵梦凉酒寒豪言成笑谈,半生累,尽徒然,碑文完美有谁看,隐居山水之间与浮名散。”他是这么唱,也是这么做的。2013年起,他放下手中的工作,纵情于山水之间,品味人生百态,淡泊名利的他只想心无旁骛地写歌,结果证明在与鸟为邻,以树为窝的生活使他灵感迸发,音乐才华爆发得不可收拾。如果没有许嵩当年的选择,没有自然的熏陶,没有回归内心的机会,他难达到今日之成就。
用随波逐流的时光来观察欣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景致十分值得。梭罗就明白个中道理,名校毕业的他本该享尽富贵荣华,过人上人的生活,但他看破这繁华背后的千篇一律、苍白无助,他不甘心成为沦落时代的奴隶,他宁愿做自己的主人,于是隐居于瓦尔登湖畔探寻美景,把观察四季当做职业,用双眼捕捉被人忽略的四季变化,体会生物的缓慢成长,用丰盈的心品味着最本真的自然。他的思维在湖畔迸发着光芒,回归自然、欣赏美景这普通的事却是当代人不敢挑战的难事。
于是人们靠着电视里的险峻高山、惊涛拍岸和画报杂志里的辽阔草原、长江黄河来安慰自己,认为在这些媒介里照样能欣赏自然,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殊不知,只有亲眼见过红日的升起,才能领略第一手的绚烂;只有骑上厚实的驼背,才能听见驼铃悠悠;只有目睹过飞湍瀑流,才能真正懂得“争喧豗”的含义;只有爬上险峻高山,才明白美景是多么难得······
走出去,在路上,释放万重枷锁下的灵魂,纵情青山绿水之间,清涧自然会洗涤心灵的凡俗杂质,清风吹散脸上的虚伪面具,清风唤醒脑海中的本质,回归自然也是回归内心,与浮华、喧嚣告别,踏上新的征途,寻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