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三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6 19:03:40
  • 《精神的三间小屋作文600字》
  • 有一颗大心,才盛的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地,为自己的精神修三间小屋。----题记

    毕淑敏的三间小屋,一间盛放着爱和恨,一间盛放着事业,还有一间安放自身。而作为初中生的我,也拥有自己三间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着梦想和坚持。

    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而坚持,则是我们追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就等同于一条咸鱼。但有了梦想,却因为路上困难重重,诸多挫折就早早放弃,那这样的结果或许与前者的结果相差无几。

    无论追梦路上有多么坎坷,请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所以,在布置我们精神小屋时,请给梦想和坚持留下一方天地,让梦想的光,洒满心房。

    第二间,盛放着宽容和大度。

    “盐”于律己,“甜”以待人。一个人如果总是计较他人的过失,那么他可能一生都会活在自以为“正义”的阴霾之下。相反,如果在面对他人过错时,他选择一笑了之,用自己宽广的胸襟去包容,他将会收获名为“宽容”的快乐。

    如果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责;多一点将心比心,少一点斤斤计较,这个世界将会被爱周围,成为人人都理想的美好家园。所以宽容大度,是第二间精神小屋美观优雅的要诀。

    第三间,盛放自信和谦虚。

    自信的人往往会比自卑的人拥有更多机会,更多选择的权力。因为他们敢于争取,敢于拼搏,握的住机会。但自信并不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所以在学会自信的同时,也要学会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人如果眼中只有自己,那么他看不见别人的进步,只在和自己赛跑。则别人在一点一点进步时,他就在一点一点退步。

    所以,自信和谦虚是第三间小屋在风雨中毫不动摇的前提。

    为自己修三间精神的小屋吧,努力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积极去探索精神的宇宙吧!

  • 《为专业发展搭建三间小屋》
  • 毕淑敏有一篇散文叫《精神的三间小屋》。文章里作者以人的身体需要空间来盛放类比人的心灵也需要空间来盛放,因此,我们有必要拥有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一间用于盛放我们的爱与恨。爱要比恨多,让小屋光明而温暖。第二间用于盛放我们的事业。小屋要坚固且优雅。第三间用于安放我们自身。我们要有主见。其实我们的教学生涯何尝不需要三间小屋来安放我们的需求呢?

    第一间小屋,盛放我们的教学阅读。

    活到老,学到老。阅读就是其中最便利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一间小屋来盛放我们的阅读作品、阅读笔记。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时不时对自己的阅读做一个整理,对自己的阅读笔记做一次又一次的梳理,然后,把它们按索引做分类,按分类做摆放,按我们的需求或爱好把它们盛放在阅读小屋中。

    《教师阅读地图》在教师专业阅读上,尤其是对通知性阅读给了很好的建议。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人类基本知识,我读了哪些,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出来。我下一阶段准备读哪些,已购置了哪些,也分类摆放在一起。哪些书是时时要翻阅的,哪些书又是装帧精美需要小心收藏的,哪些书是属于可以束之高阁的,也需时时清理、打点,分类摆放。我记了多少读书笔记、听课笔记和其他的学习笔记,纸质稿的、电子稿的,文字的,图表的,复印的,可以按形式一一归类整理,也可以按年月日,以编年的形式一一整理盛放。

    每一类的书又按照阅读的阶梯,一阶一阶分布。暇闲时,再给它们编个书码,做个简易索引,让它们清清楚楚地摆放在应有的位置。需要时,一进小屋,保伸手可取。时间有点久远的书,或是长时间没有翻阅的书,先打开自己编的索引,看着或“编年体”或“纪传体”的索引,似乎有点翻捡岁月的况味。有时间,走进这间教学阅读的小屋,不必开卷,屋内已墨香四溢;不必上下求索,思绪已上下古今。这间阅读小屋,无形中滋养着我们的教学灵魂。

    这间小屋似乎很容易就让各色书本塞得满满。因为,如果小屋内,书本零星,笔记零星,我们自然会感到一种惶恐。于是购书,添置书本,林林总总,总要想办法把小屋塞得满满的。即便许多书没有拆封,但看着它们在,心中都会有一种踏实感。每每折开一本新书时,手拿裁刀,手指都在欢悦,因为手指知道,它将开启一个新的世界。一支笔、一本书,便是一个世界。

    有心的人,今天拆书一本,明天拆书一本,渐渐地会发现,买来的一本本书,居然一天天地在指尖翻动,似乎日子也有了不一样的风起。还有心的,不仅看书,还认真做笔记,记着记着,有一天突然发现,小屋中墨香不仅仅来自于书页中,还有许多来自于自己的笔尖。读着、写着,写着、读着,就这样在这间小屋里,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小屋也在无形中扩容,它越扩容, 我们的思想越自由;我们的思想越自由,我们的教学越理想。

    这一间阅读的小屋,它的空间是可以无限扩容的。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教学作品。

    说到作品,我们想到的作家。说到作家,比如说到鲁迅,我们就能想到他《阿Q正传》,想到他的《故乡》,想到他的《祝福》;比如说老舍,我们就想到《四世同堂》,想到他的《茶馆》。其他行业也是如此,说到张大千,我们会想到他画的虾;说到徐悲鸿,我们会想到他的《八骏图》;说到王菲,我们就会想到她的《传奇》;说到周星驰,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大话西游》;说到杨丽萍,我们会想到她的《雀之灵》《两棵树》……因此作为教师,从事一辈子的教学,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作品呢?

    说到余映潮,我们想到他的板块式教学;说到黄厚江,我们就想到他的共生教学;说到肖培东就想到他的深深浅浅,等等。同为教师,我们是不是也该为自己的作品准备一间小屋?并洒扫以待。也许一年,才能为它请进一个客人,两年才能请进一节课来憩息。但正是看着这空荡荡的小屋,我们才会内心着急。原来自己每天早出晚归,看似勤勤垦垦却一直是碌碌无为啊。于是才会鞭策自己,才会想尽办法,为这间空荡荡的小屋找到与之相配的陈设。

    比如,把各级公开课做为桌椅,摆放在这间屋里;以省市刊物发表的作品为挂件,点缀寂寞的墙面;以三年一个的课题为书柜,摆放在小屋的一个角落;以一套教改案例为灯组,照亮小屋漂白的四壁;以一个可以推广的教学理念为穹顶,提升小屋空间的高度……这样,今年一节公开课,明年一篇论文,后年一个课题结题,再下一年一本专著出版,再下一个“今年”一节公开课,再下一个“明年”一篇论文,再下一个“后年”一个课题结题,再下一个“再下一年”一本专著出版……周而复始,我们年年都为教学作品的小屋摆放上一件物品,年复一年,小屋的作品居然蔚然可观,想必那时,亲手搭建幸福大厦的自豪感必能油然而生。

    第二间盛放教学作品的小屋,它必将由空荡到摆件满屋。

    第三间小屋,邀请我们的教学朋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自己的朋友,准备一间小屋。春天,邀请朋友来赏花;夏天,邀请朋友来纳凉;秋天,邀请朋友来小酌;雪日,邀请朋友来围炉。因此,你需在春天还没有到来的时候,精心培育能让人赏心悦目的花儿,让它或是它们能在春天百花齐放,美不胜收;你需在夏天以前,日日灌溉促进树的生长,让它在夏日里能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你需在秋天来临之前,精心酿酒,无清酒浓香无以待客;你需在冬日以前,储存一肚子的诗辞歌赋,才能以辞伴火,围炉夜话。如果,你不准备这样一间屋子,没有花香,没有树荫,没有美酒,没有夜话;一切的美好与诗意都将与你渐行渐远。同样,如果你准备了这样一间邀请朋友的小屋,你可以在某个时候,笑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教学的路上,有名师指引,有前辈提携,有同伴互助,是一大幸事。因此,这一间小屋,必不可少。

    这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如毕淑敏所说,“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

  • 《精神的三间小屋》
  • 三间小屋,情深意浓。———题记

    清幽的石板映出了幽幽的月光,城里的一切,都笼罩在这皎洁的月光下。路边的屋子,皆显得静默无言。但精神的三间小屋,仿佛永远不会沉寂,它们一直在焕发光彩。

    精神里的三间小屋,总是烟雨蒙蒙,含情脉脉,它们承载着许多珍贵的东西。

    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师生情。

    一直以来,数不清的老师陪伴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与每一位老师相处的记忆,挤满了这间小屋子。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我都铭记在心。因为老师的关怀,我才能更好地汲取知识,在学习的海洋中更快地驶向远方。她们温柔的笑容,如同一颗奶糖,沁入我的心脾。这也是第一间小屋如此坚固的原因吧!

    第二间小屋,载着我们的友情。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即使毕业,说分离,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七年级,我们在这个班级相遇,那时的我们互不认识。时间久了,我们之间的情谊变得牢固,我们一起笑过,闹过,奋斗过······时间的风,洗涤旧迹,吹弯了树干,之所以吹不倒这间小屋,是因为它载着我们的友情!

    第三间小屋,含着我们的亲情。

    亲情似烟火,绽放在寂寥的沙漠;亲情如春江,撞开冰冷的闸门;亲情像杨柳,扎根在心底里。家人的默默付出和守护,令我茁壮成长。爸妈宽阔的肩膀是我的避风港,无论海浪有多大,我都不怕。但家人终会老去,我也终将长大,我会把这间小屋修筑得更加稳固,将小屋内的亲情保护好,不让它在风雨中飘零!

    三间小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时光精灵总想偷走些东西,但我不会让它得逞,因为,这三间小屋承载着太多太多珍贵的记忆!

    月亮渐渐褪去夜色的最后一抹青黛,初升的红日染红了天边。清晨的第一束光掠过窗边,三间精神小屋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我会拓宽视野,领略和记载更多事物。因为,精神的三间小屋是如此的美丽啊!

  • 《精神的三间小屋》
  • 有一颗大心,才盛的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地,为自己的精神修三间小屋。----题记

    毕淑敏的三间小屋,一间盛放着爱和恨,一间盛放着事业,还有一间安放自身。而作为初中生的我,也拥有自己三间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着梦想和坚持。

    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而坚持,则是我们追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就等同于一条咸鱼。但有了梦想,却因为路上困难重重,诸多挫折就早早放弃,那这样的结果或许与前者的结果相差无几。

    无论追梦路上有多么坎坷,请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所以,在布置我们精神小屋时,请给梦想和坚持留下一方天地,让梦想的光,洒满心房。

    第二间,盛放着宽容和大度。

    “盐”于律己,“甜”以待人。一个人如果总是计较他人的过失,那么他可能一生都会活在自以为“正义”的阴霾之下。相反,如果在面对他人过错时,他选择一笑了之,用自己宽广的胸襟去包容,他将会收获名为“宽容”的快乐。

    如果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责;多一点将心比心,少一点斤斤计较,这个世界将会被爱周围,成为人人都理想的美好家园。所以宽容大度,是第二间精神小屋美观优雅的要诀。

    第三间,盛放自信和谦虚。

    自信的人往往会比自卑的人拥有更多机会,更多选择的权力。因为他们敢于争取,敢于拼搏,握的住机会。但自信并不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所以在学会自信的同时,也要学会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人如果眼中只有自己,那么他看不见别人的进步,只在和自己赛跑。则别人在一点一点进步时,他就在一点一点退步。

    所以,自信和谦虚是第三间小屋在风雨中毫不动摇的前提。

    为自己修三间精神的小屋吧,努力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积极去探索精神的宇宙吧!

  • 《品馄饨》
  • “一株毛竹起三间, 砌起三间独自担 。前面有个烧汤佬,后面有座七平山。”这首白话诗说的就是以前沿街流动的馄饨担。虽然现在高阳馄饨客已经日渐稀少了,但人们对高阳馄饨的喜爱依旧不减,不少高阳人在民间开了店铺,继续做着馄饨买卖。

    走进一家高阳馄饨店,墙上的壁画栩栩如生,木制的桌椅充满了古朴的气息。店里的老婆婆笑盈盈地迎接着我们。看着桌上一盘盘由上好的里脊肉剁碎而成的肉末,一张张如纸薄、手掌大的馄饨皮,这些是怎样变成一个个纸灯笼似的晶莹剔透的馄饨呢?

    老婆婆用那满是皱纹的手捏起一张皮放在手心,用竹挑轻轻地抹上肉末后,手呈勺状,用左手大拇指摁住皮,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拉住一个角,叠在肉末上,再掀起另外两个角叠入中心,最后大拇指把皮一折一翻,一个像吹胀的小灯笼似的馄饨就做好了。她的动作娴熟、轻快、流畅,用时不过几秒,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我拿起馄饨皮,学着她的样子,包了几个“三角饨”,丑得不得了。老婆婆手把手教我包馄饨,慢慢地,我也包了几个灯笼似的馄饨,虽说比不上老婆婆精湛的手艺,却比起初厉害了许多。

    老婆婆把那包好的馄饨端进厨房。厨房里有一口大锅,里面烧着滚烫的清汤。她把馄饨倒进去十几个,火开到最大,焖上锅盖。十几秒后,掀开锅盖,将圆鼓鼓的馄饨盛入放好佐料的碗中,一碗馄饨出锅喽!

    碗中那馄饨皮晶莹多泽,热气腾腾,碗里装着的仿佛不是辅料,而是一件艺术品。粉红的虾皮,翠绿的菠菜,烟雾般的紫菜,黄金似的蛋丝,让人迟迟下不了口——怕毁了这幅画卷。

    先喝汤。滚烫的汤上撒点辣椒油,喝一口,身体暖和了。再吃佐料,虾皮用料酒泡过,放入汤中味也不退;菠菜好似江上的一叶扁舟,鲜嫩多汁;紫菜在齿间滑动;蛋丝味鲜,回味无穷。

    最后吃馄饨。咬破皮,“哧溜”一声溜进喉咙,Q弹的口感让我陶醉。咬一口馅儿,肉非常有嚼劲,包裹着的汤汁在齿间回荡……

    这一碗馄饨,不仅蕴含着馄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也蕴含着像老婆婆这样坚守传统的手艺人的质朴之心。

  • 《《燕窝》》
  • 改革开放以后,我家扒掉了三间土屋,盖起了五间砖瓦房。窗户、门都是双开口,又有玻璃又有纱窗。每到春天,总有一双双燕子在门前盘旋,但因飞不进屋里去,都悄悄地飞走了。

    今年春天,我家在屋前安上了雨厦。不知什么时候,一对燕子在雨厦的铁梁上筑起了一个窝。开始并未引起家人的注意,直到雏燕孵出,开始往地下拉屎时才引起家人的争议。有的主张立刻捅掉,我坚决反对。在争执不下时,还是妈妈有办法,她找来一个纸盒,四角用布条拴好,把它吊在燕窝的下面,这样,燕粪就掉不到地面了。每天晚上,我们在院内纳凉,燕窝里不时露出一个个小脑袋,将嘴张大到不能再张燕妈妈和燕爸爸这时也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们你来我去,为小燕子们捕捉飞虫。鸽子不吃喘气的,燕子不吃落地的。我想,燕子才是百分之百的益,很早以前就跟人结下不解之缘。愿这个缘分永存。

  • 《临终前的嘱咐》
  •     严冬。朔风“呼呼”吹掠着南方的原野。

        小村边的三间破旧的瓦房在风中“吱吱”作响。正屋的床上躺着一位重病的老人,他不正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吗?在他的床前,围着4个优心仲仲的男子,都孝顺地为他端水喂药。

        “你们……听着……我怕是活不过今天了……”,陆游挣扎着身子想坐起来,被孝敬的儿子们制止了,他们都把身子往前探了探,想听清老人临终前的话语。“唉,到现在我才明白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但我唯一遗憾的是不能看到祖国统一的局面。子云和子修在战场上还没回来……我也不要他们回来……只要战斗打燕,从金兵手中夺回我们的领土,收复失地,让大家都安居乐业,’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子龙……,你大哥不在家,家里的事就主要靠你了。希望在我死后你能操持好这个家,让我和你九泉之下的母亲放心。还有……不要把我死的消息告诉子云和子修,给他们传书,就说家里一切都好,毋须挂念,专心杀敌,报效国家。子龙,记住了吗?“爹一梦儿一定照办。”子龙已泣不成声。

        “还有子坦,你一向胸无大志,要改一改。希望你协助好子龙管好这个家。子布和子幸,你们已经成年了,可还是不懂事。我死后你们要有点出息,建功立业,不要整天沉迷于骑马下棋。还有,你们千万不要忘记,等军队打了胜仗,收复中原之时,你们一定要在我的灵位前把这个喜讯告诉我啊!千万别忘了啊!”

        “爹—孩儿一定照您的吩咐去做。家里的事有我呢,您放心吧。大哥和子修一定会带回喜讯来见您的。爹,您要挺住,我们的军队马上就会胜利了。到时你可以到中原去看看……”子龙泪流满面地说。

        可是,陆游的眼睛已经永远闭上了。他,在“睡梦中”身着恺甲,跃马横戈,迎着凛冽的朔风,收复中原去了。

  • 《三换书房》
  •     家中朝南的屋有三间,由东向西依次是客厅、南屋(A),南屋(B),北面还有一间屋与客厅紧挨着。我独自住在南屋(B)。一个人住一间屋并不稀奇,可我这间屋却是经过三次调换才确定下来的。你一定很奇怪,我的房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调换呢?说起来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刚挤进重点高中的大门,正式成为高一年级的李生时,父母就和我谈了一次话,要我好好学习,要有刻苦精神,无论如何要考上大学。这些我都明白,进了童点中学,不考大学千什么?加之,在初三时,父母已说得不少,我都习以为常了,因此不太在意。可是不久,他们对我说:“小江呀,你这间屋夏天太热,不利于学习。你和你哥换一换,住北屋吧?那间屋夏天凉快,冬天也不冷。”那时,我住在紧靠客厅的南屋(A)。虽然当时我并不情愿,可全家人还是整整忙了一个下午,把我的衣物、书本统统搬进了北屋。这就是第一次换房。它使我预感到,父母真的要将高中这三年定为“非常时期”了。

        果然,开课一周后,电视由原来的“有选择性”的对我开放(诸如新闻联播、动物世界、世界体育等可扩大知识面的节目)变为每周六或星期日才可以看;妈妈从单位借的书也由小说变成参考书。“非常时期”的“非常计划”开始实施了。可尽管这样,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后,我的成绩仍是下降了许多。为此全家一起帮我总结了一下,异口同声地一致认为其原因是:我的自控能力差,虽不能看电视,却可“听”电视(北屋与放电视的客厅只有一墙之隔,而且墙上还开了一个窗子),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于是不容商讨,全家又忙了一个下午,我搬回了南屋(A)。这是第二次换房。

        一周以后,由于南屋(A)与客厅毕竟只有一墙之隔,父母仍是担心电视传出的声波会穿过墙壁,敲击我的耳鼓,因此我又被“勒令”搬进了远离客厅的南屋(B),南屋(B)原是父母的卧室,也是除客厅外最大的一间屋。于是父母挤进了北屋,哥哥就只好屈居南屋(A)了。自然,全家又不、顾劳累地将家具全部移动了一番。

        如今,我住的南屋(B)与客厅隔了两堵墙及一个很大的空间,那被调到最低限度的·电视声波无论如何也不能敲击我的耳鼓了。夜间,望着寂静的、月光照射下清白的房间,不由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这跟我的“三换书房”不是有些相象吗?然而,“孟母三迁”为的是使孟子远离“小人”,而我的“三换书房”只是为了将来能考上大学。想到这儿,我不由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眼前现出了父母慈祥而又充满焦虑的眼睛。终于,我环视了一下我的房间,扭亮了合灯,翻开《历史》,开始去记那些容易混淆的历史年代和长长的外国人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