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读史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4 20:33:50
  • 《读史明智,虚心“受教”演讲稿800字》
  •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关于“读史明智”这个主题的班会,我想谈谈我对齐景公的感触。景公当政时,在一次连下三天雪不放睛的情况下,感觉并不冷。却在听到晏子的话后,发放囊衣与粮食给百姓。

    是什么使得齐景公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单纯之是晏子的话吗?我看并不然。晏子的话确实隐晦月形象,但更重要的是齐景公抓住了这个点,他意识到了晏子的”话里有话”。从古至今,贫富差距的问题一直存在,而君主正是那“富”的一方,而富的

    是否带动贫的?正是“贤”与“不贤”之别。无疑,齐景公就是贤明的君主。晏子的话不错,古代贤明的君王都是在自己享受的同时知道别人的不容易。或许齐景公一开始做得并不好,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贤明的君王。他能够在晏子的话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敢于去承认,接受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不是平凡的君土所能做到的。要知道,古代君王权力大,凡是自己不高兴,别说“受教”了,听到一点”闲言”都可以随随便便处死人。而齐景公却习以做到虚心受教,知错就改。这样一来,齐景公名传千史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纵观历史,能够虚心受教的人实在为数不多,而这些!“少数人”却成为了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大人物,这与我们现代人,意义也十分深远。

    发生过的事,出现过的人……在时间的长河中,都会成为历史。而研究历史,探究历史的意义,也正是要让我们以史为鉴,在历史史实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自身。大到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建设发展,不正是在一次次黑暗的摸爬滚打中总结教训,在一次次的史实中总结经验而来的?小到自身,读史明智,学习史学能让我们不断发现缺点,优化其身。单从齐景公一事来论。他的虚心受教,知错就改,就已经是现在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品质。现在的人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对于别人善意的规劝无动于衷,更别说改正了。虚心受教,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不断的优化自身。

    读史明志,以史为鉴,努力做到虚心“受教”,这是我本次发表言论的内容。

    谢谢大家。

  • 《读史三得读《明朝那些事》有感700字》
  • 深夜,当年明月正伏在案前,写他历史研究报告。繁琐的学术字眼让他头昏脑胀,昏昏欲睡。一阵清风吹过,将他带入另一个时空:在那里,他与明太祖争论不休,与张居正共商治国之道,同海瑞坐论为官做人之道……

    这些内容在历史课上可能让你几度昏昏欲睡,而在当年明月笔下,在《明朝那些事》中,可能会让你一头扎入,无法自拔,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它的讲述者,而恰如当年明月那般的讲述人实不多见。“读史有何用处?”许多人都在问。的确,历史在大学乃至社会都是冷门,充满着人们的怀疑和冷眼。在我眼里,读史有三得:

    读史之获,其一在得智。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丝毫不假,历史往往会有着惊人的相似和重复。历任内阁首辅大臣,从严嵩,许阶,到高拱和张居正,都曾经权倾一时,有的一心为民,有的却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妄图莫权篡位,却没有一个人得到好的下场。多数人会在这些惊人的相似中,学会平衡自己的权利,注重自身的为人,乃至数百年后,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也会从千百年的故事中寻找当今的治国之道。

    读史之获,其二在得静。历史之广,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些事物看似亘古不变,却又在时光的悄然流逝中变化着。如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人们匆匆忙忙,只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其实人们在史书中可以看到生命的重复和人生的单调。在这些单调和重复中,人们才可以透过如今社会的虚无和缥缈中看清本质,从史书中得到内心的宁静。

    读史之获,其三在得德。在历史中过往的大部分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品格和德行。严嵩虽善植党羽,却知人善用,曾经被人陷害的徐阶就是被他所提拔。张居正虽阴险狡诈,却执政为民,自嘉靖一朝开始走下坡路的大明朝,就是在他的建设下开始蒸蒸日上……这些人物的品格和德行,都是我所学习的榜样和范例。

    读史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在我们静下心时,在史书中就能看见许多在平日里看不见的道理。夜晚的清风吹过,当你合上《明朝那些事》时,感到的不仅是清凉,更是大彻大悟的欣喜。

  • 《《资治通鉴》读后感1200字》
  •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刚刚接触历史的时候,只是窥豹一斑,但后来不知为何,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可能是兴趣)牵引着我,让我一步一步地走进历史,靠近历史。之后我要命的爱上了历史,痴迷地徜徉在各种各样的历史书之中,《史记》、《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只要一看到这些历史书,我就如书虫一样,忘记一切,大口大口地吞噬着它们。

    这不,最近我迷上了《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由北宋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这本书共294卷,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总计300万多字;历史长河里的1362年啊,16个朝代更替,书中涌现出多少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呈现出多少神采飞扬的历史画面!

    《资治通鉴》里有很多很多伟大的人物,有霸气冲天的秦皇汉武,雄才伟略的唐宗宋祖等等,但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一个臣子,一个坚贞顽强、忠于国家、民族的英雄———西汉使臣苏武。

    天汉元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但被匈奴王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想让他投降,但他都大义凛然地拒绝了,匈奴王没有办法只好把他囚到北海边牧羊,北海是荒凉之地,苏武只好挖野菜、吃田鼠、吃泥土、喝湖水。就这样忍辱负重,前前后后被扣留十九年,才被汉朝使者接回了祖国。19年啊,有数不清的寒冷饥饿,青丝也变成了白发!19年啊,有多少的孤独寂寞呀,可是,他熬下来了,用他坚毅的信仰,默默的忍受,无言的反抗向敌人展示他最顽强的反抗!他的意志是如此的坚定,他的气节如此的坚韧不屈,这叫我们怎能不学习,不赞赏,怎能不名垂青史?

    《资治通鉴》里还有很多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故事,有充满智慧的火烧赤壁,吕蒙智取荆州,有给后人带来警示的口蜜腹剑李林甫和荒唐的杨广等等,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早年落魄,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经常被人凌辱,最有名就是“胯下之辱”———一个年轻人当众羞辱他,让他从年轻人的裤裆底下爬过,那是何等的屈辱,何等的落魄啊!当然汉高祖刘邦也看不上韩信,可萧何像有火眼金睛一样,看出韩信不同于常人、谈吐不凡,多次向刘邦推荐,但都没重用。韩信只好骑马逃跑了。萧何知道后,笃信韩信一定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于是不顾山高水远,路途遥远,一路策马扬鞭,跋山涉水,一路追赶韩信去了。当刘邦知道萧何追的是韩信后,顿时大发雷霆,就说,别的人不追,偏偏追一个爬裤裆的,简直可笑!萧何回答:“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是天下无双的杰出人才啊!如果汉王您只想在汉中称王,就用不着韩信。如果您想得天下。就非用韩信不可!”刘邦在看着萧何的面子上就给了韩信当将军,之后,韩信逆袭成功,帮助刘邦成就了千秋大业,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这个小故事我从韩信身上学到隐忍,忍常人不能忍之事,在人生之中我们总有在人屋檐下的时候,所以学会隐忍才是最重要的。隐忍并不代表着屈服,相反,它是一个人厚积薄发的智慧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我在痴迷历史的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以后的追史路上,我会涉猎更多更多的历史,包括中国的、外国的,而且还要反复地读,反复地咀嚼,用历史眼光和智慧全面看待、面对及处理接二连三而来的未知的问题。

  • 《穿越时空,相遇历史作文800字》
  •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相遇历史,让我们吸前人之精华,品前古哲之佳话,读盛世之中华。

    历史犹如一本厚厚的书,这书中有时多彩缤纷,有时让你神情激昂,有时让你悲涕泪下。合上这本书,你顿时思绪万千,为历史变迁而痛惜,为时代进步而高兴。让我们一起,品读这一页页历史,相遇这一段段风云。

    翻开这本大书的第一页,这一页赫然用甲骨文密密麻麻的写着我们祖先的事迹。你看,神农正在为自己发现了新药村而高兴,大禹正在为族人们治理水灾,轩猿正在为自己一统诸族而准备……继续看,你会发现夏商周的更替,禅让制、分封制的变换……你不由得为祖先的智慧拍手称赞。这是一次历史与心灵的相遇,一次震憾的相遇。

    再翻几页,你发现,历史进步了,人们好像变得更加文明了,好像更加聪明了。但是,你却看到了各朝君臣争利,内叛外侵,一个朝代刚兴盛不久,就又被另一个朝代推翻。你体会到了官场的险恶,百姓的不易,真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 

    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翻了几页,却发现,外国人不再称我们为“天朝”了,反而分我土地,杀我人民,夺我资源。这一刻你了解到,这个失败、软弱、腐败的朝代叫清朝。鸦片战争爆发,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华战争的失败……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失败,你不由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流出了悲愤的泪水。

    你不甘心,继续往后读。只见的一道光闪了你眼睛一下,你定睛一看,上面写着一行大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啊,这个民族又一次有了生机!可是,好景不长, 它又一次被镇压。翻到下一页,只见”吃人“二字跃入眼帘,令人心情沉重。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你继续往下看。终于,这个 民族迎来了希望!一艘红船,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你放下了书,一时回不过神来,历史仍在继续,当今仍需书写!

    这一次相遇,触动了你的心灵,升华了你的精神。你又一次翻开这本书,继续读下去,一直读下去……

    珍惜当下,当今历史由我们书写!

  • 《提高传统文化教育》
  • 记得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底蕴。现在对于我们青少年的教育应该加强国学教育,语文课应该古今结合,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

    古代诗歌、文言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饱含作者一生的经历及感悟,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文章就能让我们感悟一段人生。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是作者经典之言,让现在的我们也都受益匪浅。世界上如果没有了阳光、没有了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想一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我们生活在一片祥和温馨的社会里,要有颗感恩的心。作者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能写出如此诗句,我读后也思虑良多。我自己呢,大到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小到我自己的家,我的父母。没有妈妈的十月怀胎,哪有我的呱呱落地 ,所以我要感恩父母,好好孝敬他们,以报答生我是痛,养我之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两位作者对于学业和事业提出积极进取的态度,让今天的我们汗颜。想想生活在现在社会中的我们,出不愁、穿不愁,不住洋房就住高楼的,哪位高中生不是人手一部电话,但是又有多少人想古人那样刻苦学习呢?古有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现在呢?生活学习条件都好,可是我们年轻人又几人珍惜呢?对比古人的学习,现在有“一机在手,天长地久,机不在手,魂都没用”,在我们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里,确实玩手游、刷快手、聊微信。我想我们真应该好好的学习一下古人的意志和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天文地理,每首诗词、每篇文言文都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后,经过几番斟酌留下的经典之作。他们当时没有考虑留到五千年后的我们学习,他们只想在当时能给社会的人给予启发。能流传到今天,我们应该感谢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播,我想生活在如此安逸祥和社会的青少年们应该多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学习文化中的博大精神,继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

  • 《走出围墙》
  •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题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高大的围墙,墙内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墙外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墙内的是诗,是求名逐利之诗,墙外也是诗,是田园隐逸之诗。陶公所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万世隐逸之宗是多么高洁。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三尺小人折腰,他脱帽卸印辞官飘然而去,过上了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他过得好吗?不好!因为家中一贫如洗;过得不好吗?好!因为他收获了心中的高洁境地。这正是他走出心中那堵围墙后所获得的。刘邦,庶民出身,在乱世动荡中磨练了大半生。他的名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归故乡”这三个字让我不禁想去猜测这位名扬四海的一代枭雄的内心。也许他是想衣锦还乡,在熟悉的乡亲面前展现他的功与名,但是更多的也许是一种落寞,一种繁华落尽的无奈。是啊,如果这位汉高祖依然是沛郡丰邑中阳里一介布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多在夕阳西下之时倚着门框看着长街上来来往往的街坊打打招呼,扯几句闲谈,不会留下任后人评说的是是非非。如果当时他能走出禁锢自己的围墙,多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少年李太白的写照。年轻时胸怀大志,心有天下。“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悠闲淡然的诗句也出自他手,这简直不是同一个人的风格,又或者说这已经是超越了李白的李白,超越了原本世俗的自己,进入了新的境界。“仙”亦或“凡”,这都不重要,这层境界中他就是九天下凡的嫡仙,他已经走出了禁锢他的那堵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摆脱了“欲”,则离开了功名富贵,离开了世俗红尘,心灵得到自由和解放。金钱,权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得到洗涤升华。大胆的推倒你内心中的那堵墙,就能看到墙外的绝美风景。

    走出围墙,此后日暮再无归途,唯心中的那片净土。

  • 《读《西游记》后感》
  •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是的,品读文化经典,感受文化魅力。文化经典中最令我爱不释手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活跃曲折的故事情节,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有惊无险的神奇故事:唐僧四人为取得真经,西取路上与妖魔鬼怪和险恶环境作斗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功德圆满,修得正果。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里面灵活灵现的主人公唐僧师徒四人。矢志不渝的唐僧:西取途中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并且坚持对真理的追求;英勇无畏的行者孙悟空:从被压五行山下到经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伏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修成正果。他的疾恶如仇,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精神成为我最喜爱的人物;难分敌我、憨厚单纯的八戒:他虽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但他对师兄言听计从,忠心耿耿,也为唐僧西取立下了汗马功劳;任劳任怨的沙和尚,他的忠心不二,遇事沉着也是让我最喜爱的原因。

    由此可见,吴承恩的《西游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烂漫多彩的神魔天下,作者丰富的想象,精彩的描述让人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应,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不例外。它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歌颂了人民群众对一切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对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追求和向往。里面对形象的刻画,以然是信手沾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对神魔世界的描写,曲折地揭露和抨击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罪恶。对情节的描述体现了一个民族丰富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想象力,如孙悟空夺金箍棒,真假美猴王等在宣传除恶扬善的同时也有博爱世界的观点,这也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在我看来《西游记》带给我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感觉,而这不正是我们成功之路的秘诀吗?取经之路不正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人生路上坎坷不平,跌倒了你就爬起来,这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而妖魔鬼怪就是困难,失败了就再战,克服了就过去了。因为只有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见到久违的彩虹。

    孙悟空可月行千里,那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呢?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可是我们仔细一想:如果一步西天,师徒四人怎懂“患难见真情”;如果一步西天,不经历千难万险,又怎知这天底下的人间百态?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由此可见,阳光总在风雨后,唯有坚持,有毅力地勇敢前进,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现如今,我们在高中学习的路上稳步前进,路上也不可避免地有阻碍,但我们要像《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一样,人生的困苦有信心去逾越,有勇气去挑战一切艰难险阻。确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直到打开高考的大门。如此,在高考合上笔盖的那一刻就有着战士收刀入鞘般的骄傲。

    宁愿跑起来被拦到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这就是从传统文化经典《西游记》学到的,愿每个人都有此精神,勇往直前,成为最好的自己,相信自己。

  •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 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诗,可提升人的智慧与培养情操。唐诗乃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世界文学的璀璨明珠,我初识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之后,我便沉醉于唐诗的世界。

    初读诗,读的是易上口的语句;再读诗,才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渐渐的,我在师长地指引下,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情感。我最爱在学校的文化长廊的浓郁书香里,读读唐诗,读李白的豪情,在意境中饮酒放歌;读杜甫的雄浑,让我和他一起忧国忧民;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让自己感染心添一份清雅……每于内心潮澎湃时,仿佛自己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唐诗陪伴我走过人生的种种境遇,当与友人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心中的慰藉。当考试失利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惟有诗,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和精神支柱。

    社会迅速发展,物质充盈却精神匮乏的时代,很多人忘记了自己的文化之根源和唐诗,去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外来事物。有新闻报道: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其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不了解自己文化的精粹和内涵,其实质是极其肤浅和悲哀的。如果我们还不警惕外国文化入侵,有一天我们必将在世界民族之林迷失自我,到时我泱泱中华安在哉!所以,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对国学的热爱之情,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国学氛围迫在眉睫。

    我觉得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我们都应该读唐诗爱唐诗,不仅仅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更是因为唐诗的美,因为唐诗的智慧。

  • 《科学点亮世界之光,人文擦亮阅世之眼》
  •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世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善辩。”早在几百年前伟大的哲学家培根就已经向我们揭示了人文情怀与科学思维对一个优秀的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真理,由此可以想见,时代要进步要发展,并且要以飞快的速度前进,那必然少不了科技进步与人文情怀作为时代前进强有力的助推器,只有时代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更多姿多彩。人们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一路摸爬滚打,在科学与人文这天平的两端摇摆不定,人类应当找到一个科学研究与人文情怀的某个“契合点”,让社会保持在这样一个契合点上平稳的运作,那么,我们就能借科学点亮世界之光,用人文关怀擦亮阅世的慧眼。

    生活越来越好,变化越来越快,也许昨日还是一片荒芜的空地,今日已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而越是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更是要多一点对社会的关怀,对道德的思考。但拥有人文情怀并不意味着一味的悲天悯人,我们应当同情弱者,但不是过度的放纵自由和溺而应该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人事物,并从中激发出道德的力量,让人文关怀带给人温暖,让它和科学一起为人类美好的社会服务

    狼与羊的故事想必人人皆知,人们出于对“羊群”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将林中的狼杀得一只不剩,但却没想到没了天敌的羊群过上了安心日子后反倒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同时也给羊群带去了更大的灾难——瘟疫,相比狼群,这才是羊更大的不幸。因此,同情弱者,以人为本并不是盲目无度的放纵我们应当从悲天悯人的情怀中更多的带给人们精神的力量,如果一个社会有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那它便能为世界创造奇迹。央视每年都会评选“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能够参选的人大多是社会上的弱者,他们有的要面对窘迫的家境,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去照顾残疾的亲人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有的也许自己本身生活就举步维艰,却依旧把自己少的可怜的积蓄捐向山区,捐给祖国大山深处未来的希望,还有……还有……当人们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时候,心中不免也会升腾起对他们的敬畏之情。社会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物质上的弱者,精神上的富人才能更和谐,也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心存善念的人不断为弱势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从他们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的精神才更富足,生活才更绚丽多彩。

    诚然,人文思想对生活的改变,对时代的进步作用是巨大的,但仅凭这一点也是远远不够的。罗素曾说过:“只要人类能明智的利用科学,在创造完美世界的道路上,任何事情都是可能做到的。”课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改变我们生活的工具,它让生活更便捷、舒适,而当科学家们把人文主义的情怀与科学融为一体是,科学才能最大程度上的给我们的生活带去安乐。

    科技成果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想要抢占先机,就必须将科技与人文关怀相融合。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位智者,在那个手机还以按键机型为主的时代,他开辟新路,首创了“一键触屏”模式的“iphone”,这样的设计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了用户使用时的感受,便捷的操作方式顾及了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手机一推出便大受欢迎,一代又一代的苹果人也遵循他的设计理念对产品进行技术更新换代,让苹果一直处于科技发展的“风口浪尖”,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人们都说:牛顿一个苹果发现了地心引力,而乔布斯的一个苹果,却给世界带来巨变,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做过一个梦:“我梦见我的水稻茎秆长的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的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正是因为袁隆平心怀兼济天下的理想念,思虑着千千万万还处于饥饿中的贫苦人民,才促使他不断进行科研,日日夜夜在稻田里研究高产的“超级稻”,终于让高产杂交水稻问世,他的这一科研成果,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世界人口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真真正正的利用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幸福

    如果我们只注重科学的进步,而不顾及人文的情怀,也许,先进的科学成果给人类带来的不是生活的和平与幸福,而可能是战争,那是人类社会巨大的灾难,而如果我们徒有悲天悯人的情感,也许人类会过于软弱,科学难以发展,社会前进的路上举步维艰。其实科学和人文其实并不矛盾,我想,我们一定能在科学发展与人文情感中找到一个恰当的节点,把握好二者平衡的尺度,我们的生活会因此而更加美好和谐

  • 《读史与明智》
  •     今天,居然有人说中国人抗日抗错了,如果并人“大东亚共荣圈”,今天岂不和人家一样富?真是糊涂得一塌糊涂! 别的咱不说,就说说抗日战争吧。你道侵略者来中国是帮你建设王道乐土,让你吹着电扇、看着彩电享清福?想得倒挺美!人家是来让你当亡国奴,让你当任其敲骨吸髓盘剥宰割的砧上肉。不必更多举例,只须看看他们的“三光政策”,看看东三省一个又一个“万人坑”,南京30万冤魂的累累白骨就一目了然了。

        有史以来,扛着枪炮,提着屠刀,跑到人家土地上,一心一意为别国人民谋幸福的事儿,还从来没见过;也没见过哪个殖民老爷、帝国主义者偏偏长出个舍己为人、普度众生的好心眼儿,莫名其妙地帮助被压榨被奴役的殖民地把“两个文明”搞上去。如果有这类“好人好事”,印度被英国统治那么久,如今怎么样?非洲国家当了多年殖民地,怎么还是“最贫困大陆”?既然当殖民地有那么美妙前程,美国方何不当殖民地,却要闹什么独立战争?如果殖民地足以令人心向往之,二次大战时,美英等国为何还要流血牺牲拼命去反抗,以至不惜与潜在敌人—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反抗法西斯侵略者,老老实实俯首听命不就得了,只管等着打进来的主子给你个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只可惜,他们都没这样做。

        【点评】 作者首先提出错误论点,当靶子,然后运用反证法,证明反论题的应假和荒谬,而读史可以明智,可以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的正论题是正确和可的。 在运用反证法时,采取一连串的反问,使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狰狞面目暴露无遗,显得铿锵有力。 “亡国者必亡其史”,我们务必保持对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不被国内外各种谬论邪说所蒙蔽,做一个明明白白、堂堂正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