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荀灌是西晋末年的一位少年女英雄。有一年,她父亲荀崧(sōng)驻守的宛城(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宛yuān)被叛军围住,形势危急。荀灌带着几十名勇士,冒死突围,搬来援兵,解了宛城之围。
故事二
搬兵解围
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四周漆黑一片。
到了半夜,荀灌、纪岚带着三十名勇士来到了城头。他们顺着一条粗绳子,悄悄地溜到了墙外。随后,快速向敌兵的阵营摸去。帐篷里的敌人睡得正香,不时传出一阵阵鼾声。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城里的守军竟敢在半夜里闯过封锁严密的营寨。
顺利极了,荀灌他们眼看着就要闯出敌阵了。忽然,迎面走来了一队巡逻的敌兵,为首的那个人马上大声喊起来:“不好了,有人闯营啦!”
话音未落,纪岚手疾眼快,一刀结果了那个人的性命。荀灌和勇士们一拥上前,几下子就把剩下的敌人全都收拾了。
“快跑!”纪岚喊道。
几十个人立刻飞也似的朝前跑去。谁料,刚才的喊声和厮杀声惊醒了敌人。很快,一队敌兵骑着马追来。眼看着敌人越追越近,形势万分危急。
正跑着,荀灌猛地抬头一看,只见一座黑糊糊的大山挡在前面,心中不禁一喜,回过头冲大伙儿喊起来:“快看,前面就是鲁阳山,只要我们跑进山去,敌兵就找不着我们了。快跑呀!”
勇士们又加快了速度,不一会儿就跑进鲁阳山中,三绕两绕,就把追兵甩掉了。
这一天,襄城太守石览,正在府中议事,有人来报:“平南将军荀大人派使者来访。”
“快快请他进来。”
只见一员金盔银甲、英姿飒爽的小将,快步走了进来。石览刚要问来人是谁,小将已抢先说道:“侄女荀灌拜见石叔叔。”
石览大吃一惊,慌忙下座,双手扶住荀灌,半天才吐出四个字:“灌儿,是你?”
荀灌的眼泪下子流了出来。她把宛城被围以及自己如何出城、摆脱追兵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诉说了一遍。说罢,荀灌又从怀里掏出父亲的亲笔书信,双手捧给石览。石览钦佩地说:“侄女如此英勇,真是可敬可佩!”
荀灌急着要他赶快发兵。石览有些为难地说:“发兵当然可以,不过我这里只有两千人马,破敌怕还有困难。”
“那怎么办呢?”荀灌急得要哭出来。
石览想了想,说:“浔阳太守周访兵精粮足。他和你的父亲也是好友,只是与我交情不深……”
没等他把话说完,荀灌马上说道:“我以父亲的口吻,给周大人写一封信,请纪将军派人连夜送去。”
石览高兴了,说:“好,就这么办吧。”
荀崧自打把女儿他们送出城外以后,一直坐卧不安,每天都要向城北眺望,看看有没有救兵前来。直到第三天一早,士兵来报:“城北五六里处,出现晋军营寨。”
荀崧急忙登上城头,果然看见了晋军的新营,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再说杜曾,他看到北边来了救兵,心中也有些发慌,可当他听说只有两千人马,不禁冷冷一笑,说:“区区人马,何足挂齿。”
没想到,过了两天,南边又来了三千人马,打的是“南中郎将周”的旗号。原来周访收到荀灌代父写的求援信后,命儿子周抚立即率兵增援。
荀崧在城头上看得一清二楚,心中大喜过望,立刻带着守军从城里冲杀出来。石览、周抚和城里的守军三支军队,勇猛杀敌,势不可当。杜曾腹背受敌,招架不住,只好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逃走了。
宛城之围解了,宛城的老百姓得救了!人们齐声夸赞荀灌是个勇敢的孩子。
每日小练
1. 当石览的救兵不够时,荀灌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2. 宛城之围最后的结果如何?
上期答案
1. 西晋末年。
2. 倔犟好胜,不怕吃苦,十分英勇。
人物介绍
荀灌是西晋末年的一位少年女英雄。有一年,她父亲荀崧(sōng)驻守的宛城(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宛yuān)被叛军围住,形势危急。荀灌带着几十名勇士,冒死突围,搬来援兵,解了宛城之围。
故事一
孤城被围
西晋末年,朝廷腐败,皇族之间为了争权,连年打仗,天下大乱。有一个叫杜曾的人,也趁机起兵,很快就占据了荆州(在现在湖北省)。不久,他就向北发兵,攻打宛城。
宛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谁要得到宛城,就能控制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因此,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驻守宛城的是老将荀崧。他率领守城的官兵拼死抵抗。无奈杜曾人多势众,荀崧只好退守孤城。连日来,杜曾天天督军攻城,荀崧日日登城坚守。城上城下一片杀声,城里城外战云翻滚。杜曾见宛城城墙坚固,一时很难攻下,就在城外安营扎寨,把城团团围住,只等城里粮绝箭尽,再一鼓作气,拿下宛城。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眼看着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将士们的情绪也越来越低,荀崧心中焦急万分。这一天,他召集部将商议对策。荀崧焦虑地说:“现在的局势十分危急,必须赶紧派兵求援。再这样僵持下去,过不了几天,宛城就会不攻自破了。”
“荀大人言之有理,只是到哪里去搬请援兵呢?”一个年轻的将领问道。
“我的老部下石览,现在襄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做太守。他和我相交很深。只要我派人去请,他一定会出兵相助的。”
“可是,这宛城被杜曾围得水泄不通,连只鸟都很难飞出去,又怎么能派人出城送信呢!”一个年老的将领说。
荀崧叹了口气,说:“我也正是为这个犯愁,才把大伙儿找来,商量对策。”
众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谁也想不出好的主意来,大厅里一片寂静。正在这时候,忽然门外响起清脆的声音:“爹爹,孩儿愿去搬兵求援。”
大家顺着声音望去,只见门口站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别看她年纪不大,眉宇间却透出一股英气。这个姑娘正是荀崧的小女儿——荀灌。
荀灌生在将门之家,自幼随父亲练习武艺。她生就一副倔犟好胜的性格,练起武来,从来不叫苦。渐渐地,练出了一身好武艺。自从宛城被围城以后,她见父亲整日眉头不展,心中也十分忧虑,今天见父亲召集众将商议军事,就站在门外听着。刚才父亲和众将的一番对话,她全都听得清清楚楚。
荀崧一见女儿,不禁皱起了眉头:“你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快快退下。”
谁知,荀灌不但没听,反而大步走到父亲的跟前,高声说道:“父帅在上,小女荀灌请求单骑突围,出城求援!”
荀崧这下有些火了,大声呵斥道:“胡闹!这是军机大事,哪里开得了半点儿玩笑,赶快退下!”荀灌眼睛里闪着泪光,慷慨激昂地说:“父帅,众位叔叔、伯伯们!宛城已危在旦夕,唯一的出路是搬兵救援。我荀灌拼着性命,也要保住宛城!”
荀崧听了女儿的话,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众将也都深为感动。有一个叫纪岚的年轻将领,跨前一步,说:“荀大人,我愿同小姐一起去襄城搬请救兵!”
荀崧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答应了。他下令挑选三十名精壮武士,准备晚上突围。
每日小练
1. 荀灌是什么时候的少年女英雄?
2. 荀灌的性格是怎样的?
上期答案
1. 你要读书。书中会告诉你做人的道理的。
2. 文武双全。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公元308年,晋怀帝任命刘琨做并州刺史。那时候,并州被匈奴兵抢夺杀掠,百姓到处逃亡。刘琨招募了一千多个兵士,冒着千难万险,转战到了并州的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晋阳城里,房屋被焚毁,满地长着荆棘,到处是一片荒凉。偶然见到一些留下来的百姓,已经饿得不像样子了。
刘琨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难过。他命令兵士砍掉荆棘,掩埋尸体,重新把房屋城池都修复起来。他亲自率领兵士守城,防备匈奴兵的袭击。他还采取计策,让匈奴的各部落互相猜疑。后来,有一万多个匈奴人投降了刘琨,连汉主刘渊也害怕了,不敢侵犯。
刘琨把流亡的百姓都召回来耕种荒地。不到一年时间,到处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晋阳城渐渐恢复了繁荣的景象。
刘聪攻破洛阳之后,西晋在北方的兵力大多被打散了,只有刘琨还在并州一带坚持战斗。晋愍帝在长安即位后,派人封刘琨为大将军,要他统率并州的军事。
那时候,汉国大将石勒,占据了襄国(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集结了几十万大军,想夺取并州。刘琨南面有刘聪,北面有石勒,前后受敌,处境困难到了极点。可是刘琨没有害怕,没有退缩。他在给晋愍帝的一份奏章里说:“臣跟刘聪、石勒,势不两立。如果不讨平他们,臣决不回朝。”
据说,刘琨在晋阳的时候,有一次,晋阳被匈奴的骑兵层层包围。晋阳城里兵力太少,没有力量打退敌人。大家都感到惊慌,刘琨却仍然泰然自若。到了傍晚,他登上城楼,在月光下放声长啸,声调悲壮。匈奴的骑兵听了,都随着啸声叹息。半夜里,刘琨又叫人用胡笳(一种乐器)吹起匈奴人的曲调,勾起了匈奴骑兵对家乡的怀念,伤感得流下眼泪。天快亮的时候,城头的笳声又响了起来,匈奴兵竟自动跑散了。
后来,刘琨联络鲜卑族首领一起进攻刘聪,没有成功。接着,石勒进攻乐平(今山西昔阳西南),刘琨派兵去救,被石勒预先埋伏好的精兵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正在这个时候,又传来了长安被刘聪攻陷的消息。到了这步田地,尽管刘琨怎样顽强,也没法保住并州,只好率领残兵投奔幽州去了。
西晋的陈寿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废。书籍,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忠犬八公》。
这本书的作者是西班牙的路易斯.普拉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于1985年出版后,还被拍成电影,感动了无数读者和观众。该书于2015年获约瑟夫.M.福尔奇 .伊 .托雷斯儿童文学奖,2016年获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乌鸦奖。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上野教授在女儿千鹤子生日时送给她一只狗,女儿很高兴,并悉心照料小狗。可时光飞逝,千鹤子结婚后,无法照顾小狗,便只能委托上野教授照料小狗。上野教授给小狗取名八公,他与八公同吃同睡,日复一日,彼此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八公每天早上都会送教授前往涩谷,晚上再回到涩谷站迎接下班后的上野教授,并陪其一同回家。然而,有一天,教授在讲课时突然中风倒地身亡,他再也没能回来。教授妻子无法面对生活的突变,她选择了搬家逃离痛苦的回忆,连八公她也未带走。于是八公成了一条流浪狗,它整日流连于轨道边的旧车箱下。
虽然教授去世了,但八公依旧每晚去涩谷站等待他的主人。但是,年复一年的等待也没能盼来那个熟悉的身影,而它的脚步却愈来愈迟缓了,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八公耗尽了生命之灯。虽然在现世中它未能再见上野教授一面,但是相信他们终将相聚于天堂。
读罢全文,我潸然泪下。纵观全文,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一段:“午夜,雪已经在它身边积起来了。但它还是趴在站门前,寂静伴着孤独,随即又被尖刀般的风剪碎了,那风锥进它饥饿的身体里,像一根针。雪花阻挡住了它望向大门的视线,于是它半闭着眼睛——却还是等在那儿,因为也许,教授就选中了这个晚上回来呢?它的生命正渐渐熄灭,似一根蜡烛,或是一柱已熏过庙堂,只剩下灰烬的香。”忠犬八公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依旧等待着它的主人。看到最后,我情不能自已。也许,上野教授希望他死后,八公不要那么执着,“好好活着!”他会说,如此也好免受那所有的苦痛,因为无论如何,他们终会见面,他也一定会在天堂等待它的到来。但是有一些生命就是那么执拗,一定要亲自走完全程,哪怕是最艰辛的路。
八公给予教授的是无条件的温暖陪伴,教授“消失”后,它所能做的就是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未知和竭尽全力的等待,等待,只为曾经的相遇,八公的忠诚和执着深深感动着我们。
让我们一起阅读《忠犬八公》吧,我相信它一定会让你感动不已!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故事和人物。
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出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透入、转化,其中,豪杰与奸雄的较量、谋略与武力的斗争……一场场刀光剑影发生在生死悲欢之间,让历史变成一副多彩的画卷。
这是一本极有特色的书。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以双方的实力和武力的较量为主,而是注重计谋的描写,将每次战争独特的一面展现出来。
三国中描写人物战争的场面更是令人激动。“刘、关、张三人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火花四溅。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见不能取胜,便照着刘备脸上,虚刺一戟,刘备急闪。吕布冲开一角,飞马便走。”这是描写三英战吕布的一小部分,但却让人身临其境。书中还有许多描写谋略的故事,比如:草船借鉴、借东风、空城计……
罗贯中爷爷笔下的故事把我拉回了战火连连的战场上,让我感受到了各个人物之间的尔虞我诈,不时还会出现令人感动的兄弟情义。
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的勇猛,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凛然的关羽,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奸诈毒辣更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的巨大魅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以逝,但英雄气概永不磨灭。打开《三国演义》,让我们驰骋在三国的战场上吧!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