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罗贯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1 22:42:18
  • 《我读《出师表》后感800字》
  • 这个暑假,我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很敬佩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不仅因为他的才干,他的谋略,还因为他的道德和他的为人处事。我特别把诸葛亮的《出师表》细细品读了一番。

    表是一种文体,用以呈情,从“表”这个字就可以看出。《出师表》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皆以记事抒情的文章。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许国忠贞的不二思想。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呀!

    诸葛亮为什么会写下这份《出师表》呢?因为当时诸葛亮决定北上魏伐,克复中原。但文章中说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既然国力虚弱了,为什么还要打仗呢?我想第一点是以攻为守,只有出师伐魏,才能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环境,因为还是有“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第二点,是因为蜀汉内部两党矛盾已久,通过北伐可以将内部矛盾转移对曹魏的外部矛盾。第三点,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要报答先帝,完成先帝的遗愿。

    《出师表》又是写给谁的呢?是刘禅,就是那个历史上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特意嘱托他,“亲贤臣,远小人”,可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却“亲小人,远贤臣”,最后亡国投降。

    出师表作为一份上书,并没有华丽的文藻,而是情深意切,娓娓道来,这里有臣子的衷心,也有长辈的牵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不是愚忠,刘备重视人才,知人善用,诸葛亮忠君爱国,呕心沥血,君臣二人成就一段千古佳话。诸葛亮站在臣子和长辈两个角度,表达了对蜀汉和刘禅的感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每一句都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牵挂。

    “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令人敬仰。读完《出师表》,我深刻地体会到,唯有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小作者是浙江省桐乡市北港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看《三国演义》我十分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读完《出师表》我更加敬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了。

    家长感言

    读书能帮助孩子培养理想品格,提升学习能力,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每看一本好书,我都会跟孩子分享书中人物的喜愁与哀乐,一起感受主人公的精神。

    教师赏析

    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能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全局的眼光点评诸葛亮的政治韬略,段落清晰,字字珠玑,不由得让人感叹,祉江同学亦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沈春梅)

  • 《《三国演义》读后感》
  •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汉末灵帝中平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历史时期为背景,再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罗贯中对这些人物形象刻画得都极为细致,我在读书时仿佛真的见到了他们。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最令我难忘。那是208年七月到208年十一月,号称八十万而其实只有二十余万的曹军和只有五万的蜀、吴联军对阵在长江赤壁。两军人员和兵械数量相差悬殊,但诸葛亮不畏强敌,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利用草船在大雾漫天时向曹操“借”箭十万支。诸葛亮在天文方面一定很有研究,而且还摸透了对方将领的心理,他在东南风到来之际,让黄盖诈降,借助东南风把曹军连起来的船都烧了,这就是“火烧赤壁”,“火烧赤壁”让曹军死伤不计其数,大败而归,于是赤壁之战成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赤壁之战时因为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导致最终战败;而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地分析形势,而不是胡乱指挥,他们合作结盟抗战,运用诸葛亮的计谋,扬水战之长,用火攻巧妙击败了看似非常强大的对手。我认为在平时学习中也是这样,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学好,学习方法要正确,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听取别人的想法,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而不是畏难和抱怨。遇他人不会的题目,自己会做,就应该去教他,而不是在旁炫耀,看不起别人,这样互相帮助也会攻克很多学习中的难题。

    我还很喜欢《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他给了我有礼貌、会用人才的好印象,诸葛亮则留给我辨识人心、才智过人的印象。我喜欢《三国演义》,不仅因为故事内容好看,不枯燥、很生动,还可以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

  • 《读《三国演义》有感》
  • 又花了三天时间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罗贯中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但我发现,他对曹操的描写却有些不明不白。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就懂谋略,有胆识,被陈劭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数次失败却不服输,最终擒吕布、灭袁绍,一统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连汉献帝都“但凡见其,便如芒刺在背”的“乱世奸雄”,也让曹家背尽了“欺君罔上”的黑锅。但人们大多只看到了他“乱世奸雄”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一个“治世之能臣”、一个把中原治理得井井有条的汉大丞相。

    假如曹操奸诈,那么他又怎么会想方设法地留住一看就不会真心归顺的关羽,还让他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呢?假如曹操“欺君罔上”,想夺取汉朝的天下,那他为何到死都没有称帝,而是只做了魏王?有人说,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曹操早已经给儿子曹丕规划好了一切。但我个人认为,曹操原本只想辅佐汉献帝,但无奈汉献帝总在背后捅刀子,所以他只能挖空汉献帝的权利。假如曹操多疑,连自己的侍卫都不信任,那他为什么会信任降将和给袁绍写过投诚信的人?若是为了收买人心,那他为何不像刘备那样摔亲儿子?......围绕在曹操身上的疑云,真的太多太多,或许历史学家会揭晓真相,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得而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拘泥于别人的观点,静下心来,用自己的眼光读完一本名著,不也是一件妙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