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吴秀波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22:12:50
  • 《吴秀波的名人故事》
  • 关于吴秀波的名人故事

    吴秀波,网友们都叫他“国民大叔:这几年,吴秀波已然成为气质、魅力的代名词。据媒体八卦,吴秀波目前电视剧片酬开价已达到每集80万。如今,史上第一个价值1亿元的年终奖!就是由吴秀波发出!

    从酒吧驻唱到发出十亿年终奖,一起来看看吴秀波的升值记,看他是如何升值成一个优雅稳健的国民大叔的!

    吴秀波本来也是一名富家子弟。他的爷爷是一个小有权势的资本家,但这些资产并没能留给吴秀波,解放后全充公了。也因此,吴秀波的起步,一点原始资本都没有,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进了铁路文工团。

    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

    1988年,拿着文工团“金饭碗”的吴秀波突然决定辞职,而辞职的主要原因是:起不来床。自此吴秀波便开始了他的北京酒吧驻唱生涯…….

    在和平HOUSE,吴秀波拥有了一段最风光的日子——每天唱一晚上就能赚到别人一个月才能赚到的工资。

    那时的吴秀波,浑身透露出伤感而颓废的气质,比如这样的专辑封面,大家感受一下:

    很多人并不知道吴秀波唱歌的经历,直到去年看到《我是歌手》决赛,吴秀波作为李健的'帮唱走上舞台,我们才发现——原来大叔还能把歌唱这么好!

    但最终十年风风火火的酒吧驻唱“热钱”生意,因为90年代卡拉ok神器的出现而中断,吴秀波不得不放弃酒吧驻唱工作,另谋生路。

    但不唱歌了,吴秀波还能做什么呢?

    苦思冥想后,吴秀波发现了他的另一爱好和特长——吃!于是他决定充分发挥一名合格”吃货“的莫大价值:投资进入餐饮行业,开启一个“吃货”的奋斗史。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总是很骨感。

    大叔确实对吃很在行,可惜大叔往往没想到,交友甚广,竟然成了他吃货奋斗史上的最大阻碍——熟不熟的朋友都来找他蹭饭薅羊毛。

    所以大叔的生意总是赔,只能各种行业换着做。他还经常遭遇投资者“中途撤资”或者被小混混恶意做空,周而复始。那时的大叔对生活一筹莫展,就连店门口的大妈们都要立出各种名目来找他收钱。

    无奈之下,吴秀波只好去买了个“大金链”把自己包装成混黑道的“金链汉子”,企图用一身黑道装束为自己的生意保驾护航。

    20岁的吴秀波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创客。他说那段经历让自己像一个浪子,早已经忘记了演戏。

    但谁说这段经历不是他演戏之前的修行呢?谁能料想得到,就是这段经历为他的人生加上了一笔无奈与沧桑,让他多年后褪去市井气息之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沉而稳重的雅痞大叔。

    30岁人生的"二次重组",魅力大叔来了

    吃货吴秀波开餐厅没赚到钱,倒是把自己养胖了——30多岁的吴秀波胖到了170多斤,挺着大肚腩,弯腰无法为自己系上鞋带。

    不过,已过而立之年的吴秀波,在自己34岁这年遭遇了人生的重要转折。那一年,吴秀波遇上了后来的妻子尚洁,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尚洁与他结了婚,并生下了孩子。妻子、孩子与家庭对吴秀波来说,既是惊喜,也是压力。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吴秀波结束了自己“游戏人间的浪子生活”。

    当一位有才华有魅力的人,决心奋进时,老天都会帮他。接近“破产清算”,打算为家庭结束浪子生活的吴秀波,遇见了人生的贵人——刘蓓。在刘蓓的劝说之下,吴秀波决心减肥,重新踏入影视圈。大叔终于再次走向片场。

    就是这一次的转身,这一次的“二次重组”,才让我们看到如今的魅力大叔。

    下定决心的吴秀波,开始拼了命一般的拍戏——从六楼跳下去的戏说上就上;经常一天一夜不睡觉地工作,生活除了在片场拍戏,就是在思考怎么拍戏。

    功夫终于不负有心人,人生二次重组后的吴秀波,以《黎明之前》一炮而红,后来《北京遇上西雅图》、《离婚律师》等好片一部一部接踵而至,吴秀波正式从潜力股升值成为魅力大叔,在影视圈中以稳重的形象独树一帜,无可替代。

    40岁人生后的不惑,望每个人都努力生活

    吴秀波的人生,起起落落。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是在人生的低谷,吴秀波始终能保持一个平静、平和的心态。也正因此,无论性别,无论年代,每一个人总能在吴秀波身上找到自己希望的稳重的模样。

    这种平和,让吴秀波终于收获了人生迟来的奖赏。

    也正是因为年轻时做过很多草率的决定,人生经历二次重组后的吴秀波,对每一件事情都更加看重和谨慎。无论是拍戏,或是代言品牌,吴秀波都要慎重考虑几番。

    当初答应成为中国平安的代言人,同样也是吴秀波谨慎思考后的决定。吴秀波始终希望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一个稳重成熟的形象,希望自己能够影响更多人,更慎重地思考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正值2015年末,尽管吴秀波能够等待人生迟来的奖赏和反馈,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粉丝或者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们,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人生的奖赏。

    几番考虑之后吴秀波决定携手全球100强中国平安旗下的中高端互联网金融平台——平安财富宝,为大家送上1亿、5千万、1千万巨额体验金,以及200元购物卡等年终大奖。吴秀波说,之所以会携手平安财富宝为粉丝送上年终回馈,是看重平安财富宝作为中高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独特优势,平台上的活期理财明星产品——活期盈,收益率稳定在5%左右,远超市场同类产品。定期理财产品,同样表现优异。吴秀波希望,人们在岁末不仅享有时光带来的沉淀,也享有财富积累带来的愉悦。

    而且吴秀波深信,一个良好的社交圈子,能够为一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正如当年,如果不是刘蓓的鼓励,可能我们现在也看不到这样一个优雅的吴秀波。

    作为一个拥有近200万高富帅用户汇聚的财富管理平台,平安财富宝将这群高端人士汇聚成了一个低调、理性、务实、追求收益稳健的高端投资理财圈子。吴秀波希望,人们也能在平安财富宝,享受一个高端圈子所带来的美好机遇。

    【关于吴秀波的名人故事】

  • 《吴秀波个人资料》
  • 吴秀波,中国著名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曾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表演艺术男演员[1]与最受观众喜男演员、华鼎奖最佳男主角、上海电视节最具人气男演员等奖项。2013年主演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刷新国产爱情片票房纪录[2]。其他主要作品有《黎明之前》、《心术》、《赵氏孤儿案》、《兄弟门》、《道可道》、《请你原谅我》等。

    人生履历

    吴秀波(28张)

    1984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1988年:参加全国戏剧小品大赛,获专业组创作奖,表演奖

    1988至1995年:工作于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

    1996年:创作并制作专辑《爱之战》

    1996年:签约京文音像公司

    1997至1999年:创建格调文化公司

    2000年:《爱之战》专辑上市

    2002年:拍摄电视剧《立案侦查》

    演艺经历

    吴秀波是那种脸熟而你可能想不起名字的演员,但电视台认可他。在六六新戏《心术》发布会上看到他,人群中他非常安静。听到关于他的段子;被疯抢的《后宫甄嬛传》,导演郑晓龙想找他演男主角,他却没答应,这备受关注的角色最终落到了陈建斌身上。

    “其实坐在你们面前的真的是一个没用的人,最滑稽的是你们在采访一个非常没用的人。”好久没有听到演员这样讲话了。[3]

    铁路文工团

    上世纪80年代,16岁的吴秀波和傅彪等人一起考入铁路文工团,

    吴秀波

    团长刘锡田—扮演陈毅的特型演员,特别喜欢这个蔫淘的孩子,学员班的11个小品里7个有吴秀波。那是个铁路迅猛发展的年代,他们经常坐着空荡荡的车厢演出。诗意的背后是每个月70块钱工资,吴秀波已经懂得如何去夜总会走穴,每月可以挣到惊人的6000元,顿顿请他二十几个发小吃宴。颠倒的日夜里,他常常无法爬起床赶火车。有一次刘团长被迫挺着大肚子拄着枪站在中间,因为吴秀波又迟到了。换了新团长,他依旧不改。这次的惩罚是写检讨,他请个朋友写了万言检查感动得新团长连呼深刻,让他周一到总团诵读。不出所料地,他又起晚了,只看见团长憋成紫茄子的脸。吴秀波说:“您什么都别说了,我辞职。”他从一个部级单位的正式职工彻底变成无业游民。

    而这个“正式职工”的身份曾经给过他第二次生命。17岁的吴秀波被误诊为肠癌,切掉40厘米结肠。傅彪等同学手捧鲜含泪去看他,说:“秀波,等你好了,咱们一起拍戏。”当时吴秀波知道自己快死了,心里的重担突然卸下。每天看着窗台,蚂蚁从水泥缝里爬出来晒太阳,他和蚂蚁一样,留恋那缕阳光。进手术室前,他在手上写下挺住。那是1985年,他的医疗费13万元相当于如今的1000万元,如果没有单位,他一定活不到今天有妻有子。

    走穴生活

    离开铁路文工团,吴秀波开始在社会上晃荡。除了唱歌厅,他也开饭馆。

    吴秀波

    两年里开过7个餐馆,投入30多万元,挣了十几万元,但他很会选址,最后把饭馆打包一卖,一算帐,居然还有盈利。他参加过谷建芬办的第二期学员班算是毛阿敏的师弟,一起唱歌的人慢慢都上了电视,衣锦还乡,就像在工厂里的人看到工友出国回来。当然也有唱片公司看中吴秀波,但他过得太舒服了,一个月1万多块钱,衣服都从香港买,重新回到有束缚的生活,他不愿意。

    与所有流浪歌手一样,他四处走穴,也尝试在外地开歌厅,经历了无数奇奇怪怪的事。“我如果到如今为止还能维持那时候生活状态的话,绝不会做演员,我非常喜欢那时候的生活状态,到如今依然留恋。我每天晚上想唱什么自己决定,底下的人你们爱干嘛干嘛,但是我相一定会有人给我花,一定会有人喜欢我,也一定会有人为我鼓掌,你们玩你们的,我唱我的。如果我翻跟头,底下也有人鼓掌的话,我就会一直翻跟头。”

    他说,再回到歌厅的时候,他已经接近30岁了,面对那些十七八岁的新歌手,

    title

    人家问他:“和你一起唱歌的那些人呢?”他说:“都在电视上呢!”自己难免有点羞涩,想想应该留下点什么。这些年发生了若干段爱情故事,基本都是如何被甩的故事,他词曲全包,谱了10首歌,自费请来国内顶尖的乐手。北京音像出版社答应给他一盘磁带5毛钱的提成,当时盗版比例是59:1,假使发行到10万盘他能拿到5万块钱,但10万盘绝对是个天数,成本已经是10万元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京文总经理许钟民听到了他的带子,出了11万元买下版权,要知道,崔健才卖了12万元,吴秀波觉得自己牛大了。

    在外地做生意吃过一些苦后,吴秀波特别有感触:“只要你是北京人一定饿不死。其实我非常佩服外地的孩子,我去过山东、广东、云南,每回都是扛不住回来了,但我回来看,我走的时候那些外地孩子依然在北京,而且比我还好。”

    而立之年

    30岁的他,已经没脸再去歌厅混了。“那时候我就觉得所有的年轻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年轻人碰到的不是饥饿,是无望。

    我从小最想去的地是大工厂或者做医生,我想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父母有意义的人,但其实我一直都不具备这种能力。我需要表达我自己的感受,我希望我说出来的话,哪怕再小声也有人听。”30岁时他发现,不但没人讲话,他连养活自己都做不到。幸好他积攒下了很多朋友,一路上总有贵人相助。“人生命中总会有这样的朋友,他关键时候给了你一句话,让你能度过那段特别难的时候。”

    朋友们知道他的窘况。刘蓓当时的丈夫张健请他去做配乐,一次能挣个五六千元,还是不足以谋生。于是张健又建议他去串戏,一共16集,结账时他分到了8万元现金。他不是没见过钱,但那时,他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么多钱了。张健给了他一集5000元的价格,不是新人而是腕的片酬。

    “当时如果没有刘蓓,我离饿死真的只差一步。而且我一定会把自己饿死,因为我有羞耻心,绝不会去找比我混得好的朋友,而恰恰她是一个比我混得太好的朋友。”刘蓓请他做经纪人,以他的个性,一个合同也谈不下来,刘蓓自己倒还谈下两三个,他干的实际是助理的工作。他说他喜欢给人拎包当助理,最好跟随着李安或者达斯汀·霍夫曼,天天跟喜欢的艺术氛围接触,又不用承担责任。但他不希望因为朋友的怜悯而获得工作。

    张健放言要为吴秀波拍部戏,一部戏让他变明星,这就是《立案侦查》,吴秀波演男一号,一位冷静而不失情感的刑警,每个案件是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请大腕:陶虹、牛莉、伍宇娟、冯远征、尤勇、傅彪、刘蓓……演坏蛋捧他。剧组的人不明真相,以为他是个富二代。因为头一礼拜,只要喊开机他就哆嗦,导演想炒了他,张健飞过来安慰他:“这戏是咱家的,拍不好,再拍一个。”直到他能不哆嗦把戏拍完,组里人说:“孩子,回家等着出名去吧!”结果电视台突然对单元剧不感兴趣,那戏压在手里了。

    他于是对演戏失去了信心,但通过这部戏,他学会了后期制作,

    title

    在第二部戏《非常道》里他只串了个反一号,却承包了所有监制的活。像当初那导演要炒他一样,他也炒了不会演戏的女主角,超支60万元,在没有后8集剧本的情况下,他找了两个打字员倒班,一周没有睡觉,口述补齐剧本,人送外号“吴疯子”,拍发火的戏他能把自己的手拍骨折。

    “那是我一生中斗志最强的时候,一种证明自己的欲望,一个我真正拥有了表达的权利的自信。”关机前,《非常道》就卖掉了。公司接到无数电话,要找那个演吕天卓的演员,十几年前,被铁路文工团辞退的吴秀波,重新回到了演员这个行业。

    同时他也监制了几部戏,他说:“会在我做的戏里面给我自己安排一个角色,我安排的角色真的不是说想当演员或者说挣什么钱,我需要一个壳,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从小到大别人都认为我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我如果再没有责任感,怎么养活自己的儿子?”固执让他失去了很多一夜成名的机会,包括《甄嬛传》。当郑晓龙给他打电话时,他不是不激动,但他签了另一个约,10月底才能下戏,而这个戏9月底要进组,公司的人劝他毁那张约。

    “我做这行是从生意做起来的,不是个演员,而且我做过好多其他旁门左道

    娱乐圈中

    买卖,所以我知道信誉重要,诚实也特别重要,尤其做到这个地步,我已经衣食无忧了,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签的每个字负责任,才真正成为一个男人。”

    他说:“我认定我是个好演员,但我知道我不是明星。明星叫做娱乐主体。“

    主笔:孟静(实习记者童亮对本文有贡献)

    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