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韵中考满分作文
古典,是一种美,但不是人人都可以陷于其中,只有少数人可懂其中之韵,品味其中之美。
因品而得味。在充满古香的地方遨游,是一种视觉的享受,同样也是心灵的释放,但是,古典必须用心去品味,同样也需要一个载体——那便是对于我来说的魂魄,古筝。
坐在古筝旁的弹奏者陶醉的眼神,那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仿佛使你无意间跌入仙境,这场景如诗如画。品味着如诗如画的场景;品味这古筝带来的阵阵古香;品味着每一首曲子的韵味、古调;品味这琴如人生般的哲理。我躲不开,也不想躲开这美妙的旋律,这只属于我的世界,这种心灵的.释放。
也许,有人说,这只是一种音乐,何谈古典,何谈哲理。我却认为每一首由古筝演绎出来的曲子,都有它独有的古韵——这里面有打渔人满载而归的欣喜,这种古朴的美;有两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种是凄凉而又美好的美;有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色,这种是柔和的美……这实在太多太多,数都数不尽。难道说这些美还不能称为是古典之美,古典之韵吗?品味这古典之韵,如品茶一般,一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
韵,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内心深处情感的释放,因某首曲子引发出来的联想,与曲子本带的古香,古调相结合,得出来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品味古典之韵,得来的并不只是能生搬硬套的死道理,死韵味。得来的是一种由人而发,由心而发的真挚情感,是一种包含其中的古朴的味道,仿佛用舌头舔舐,还可以品到一股清淡的,苦中带甜的香味。置身其中,仿佛已经乘上小舟,嬉戏在西湖之上,有一种江南的隐约柔弱之美;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一眼望去,虽然只有一片绿,但是足够让我感受到蒙古人民的豪放性格;仿佛置身于湖南那湘妹子的热情火辣之中,一种火辣之美。
品味古典之韵,得来古典之美,认识古典之物,带有古典之气质。
【品味古韵中考满分作文】
古韵之殇高二作文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一划蝶成双;一撇鹊桥上;
一钩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尼罗河潮泛历史涨退,巴比伦古城残垣断壁,古印度河径自沉寂,而东方却以其方正勾勒出万千万象。
那东方的古韵,人们叫它龙文。
龙文,这五千年中华民族肤下暗红的一笔笔勾描,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那贯古通今的博大、力挽狂澜的文字,已跨过交流、表意的界限,成为中华魂的表达。昔日有颜筋柳骨,又有临风书雪、行若矫龙的天下第一行书,字里行间无不是刚正不阿、浩然正气、放达狷狂。
而今,数字化的牢笼深深囚禁了这千年的文字,提笔忘字已经成了人们平日的尴尬。在惊呼汉字听写大会上温文尔雅的少年谈笑风生间从容撇捺时,我们是否发现作为龙的传人责任的缺失呢?
同为古韵的宫商角徵羽已经大多逸散,唯留下亘古的诗篇让我们品味那音乐的余味。而我们若再让文字从指间滑落,则中华泱泱千年的博大,将顿时化作青云,沦为肤浅。
流水匆匆,当代的光怪陆离打碎了文字的围墙,城市的繁弦急管伸直了那轻柔的一撇,都市的璀璨灯火隐去了那深厚的一点,键盘上的双手敲击着文字的殉葬曲。
不禁为之惭愧,细数过去枉将与文字的邂逅当作一次敷衍的相会,而那代价背后是文字不能承受之重。或许有一天,迷茫的我会彻底沦陷于数码的城市,无法领会一点一横的神韵,哀哉!痛哉!
文字,让我将你拾起。在文牍册简中体味那历史情愫;在一笔笔稚嫩的.描摹中拾起身份的认同;在指尖的葱茏中留下民族的印记。
文字之失落,是文明的衰落。文字之博大如三千弱水,我自知弱小,但愿写下拙劣的笔画表达我不渝的心志,尽饮其中一瓢。
三千弱水,一苇渡之。从今若拾起妙笔丹青,金钩银画,定能一横连贯古今、一竖流芳百世。
古韵之殇,已在我们耳畔响起。但愿莫让火红的木棉变为清幽的茱萸,拾起行将落缀的古韵,让方圆在东方永远舞动着乾坤。
只需你我并肩而行。
【古韵之殇高二作文】
走进这片碧水青山环抱的土地,屏息凝神间,似是有着芳草清芬的气息裹挟着清凉的水汽缓缓地沁入心脾,虽只是刚刚迈入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却似乎已收到了她份那友好的馈赠。
泾县,一个在皖南毫不起眼的小县城,随车驶入其中,残旧的石墙,遍布青苔的石阶,稀少的人烟行走在那长满了杂草的街道上,这一切都在无声的诉说着这里的萧瑟,然而也正是这片不起眼的土地下埋藏了一曲令人难以忘却的赞歌。曾几何时,这片被群山环绕的土地上,飘扬着铁与血的战歌。时隔百年,亦不过只是弹指一瞬,每每看到那一张张泛黄的斑驳相片映入我的眼帘,那场战争似是又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叶挺——这位刚毅的将领,仿佛正率领着新四军这支铁血雄师在进行最后的血战,滚烫如烈火一般的中国战士的赤血映红了这片土地,也洗涤了日寇给这神州带来的罪恶。“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魂归于这青山林立的皖南宝地,或许便是这些满腔热血的中华儿女最好的归宿吧。
皖南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每个地区都尘封着一段令人叹服的辛秘。
聆听着流水悦动释放轻盈的音符,身心得到舒展的同时,时间也加速了流转,沐浴在翌日清晨的霞光中,抬头仰望,一座古朴中暗藏典雅的石门出现在了面前。虽刚至门前,但那花草清香却已然从门中流淌而出,化作涓涓溪流流入每个人的心田,清早初醒时那阵阵倦意,在此时也已被尽数洗涤去了,在整个歙县,也许唯有这鲍家花园,能给人以如此美妙的感受了。迈入园中,曾青色的青石板蕴藏的丝丝凉意从脚底逐渐蔓延而上,每个人,在这喧嚣的环境中似是都渐渐的平复了自己燥热的内心。散去内心中最后一丝兴奋,细细端详着这些闻名于世界各地的稀世盆景,一种自豪感从内心深处油然升起。清晨的露珠悬挂在那一座座盆景的枝头,似刚出浴的美人一般,每一座盆景都在晨曦的沐浴中缓缓地舒展着自己纤细的腰肢,用她们那婀娜的姿态展现着久经历史洗礼的古徽州的美丽。
皖南的美丽,不仅源于这片土地上靓丽的风景,更是凝结于无数皖南人民的智慧。
沿着银蛇般蜿蜒的盘山公路前行,穿梭于重山峻岭间。经过一夜这山中水汽的冲洗后,空气格外的澄澈清明,虽尚有数公里的山路,但远远望去那座形如其名的古村——宏村,已出现于我们的视线中了。百年后的今天,远望这座古村,雄伟与精巧完美融合,仿佛浑然天成,令人赞不绝口。那黑白分明的墻瓦虽已不再完整,但给人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却依旧不减。漫步于村中的青石小道上,沿家家门前流经的那条涓流行走,细细品味那鬼斧神工般的石雕、木雕、竹雕给人带来的震撼,曾经的辉煌场面依旧如昨日一般在眼前浮现。这座凝聚了无数先人智慧与汗水的村落,这座见证了华夏民族两大商帮之一的徽商成长历程的村落,它——不仅是皖南的骄傲之作,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瑰藏。
皖南——这片神秘的土地,仅仅数日之间,确是让我生出了无限的眷恋。青山虽高,却依旧渐渐消失在我的视野中,流水虽快却依旧无法追上我离开的脚步,但我并未离开,因为——这片令我魂牵梦绕的土地早已成为我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
桂花树下,抚一卷诗书,品一樽香茗,亦乃人生一大乐事矣……
——题记
诗词,千百年来,融多少文人墨客情感、智慧于一体;古往今来,载华夏五千年文化、休养之精华。它没有修长的边幅,却在字字句句中凝聚了古人的情怀。“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诗词大多为缠绵而伤感的,或倾诉愁绪,或寄托相思——
光阴匆匆,似水流年,春来春又去,凋零了满树的春红,顾太清诗云:“花开花去一年中,惜残红,怨东风。恼煞纷纷,如雪扑帘栊。生对飞花花事了,春又去,太匆匆。”那飘落的花瓣,怎能不令人怜惜?既是春光易逝之愁,“又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愁。燕子来了,红楼外红雨连绵,本已凄婉寂寞,却又平添了更多惆怅之情,一尘不染却身在世俗,愁上更愁……
愁绪未了,却看繁华燃尽的南唐……当心爱妻子的容颜随落花流水渐去渐远;当锦缎铺地的盛宴随故国东风逝去;当雕栏玉砌随潺潺的雨模糊;当昔日歌舞升平闺中作乐的往事和无限繁华燃尽,面对残留在记忆中的奢靡,他,后悔了吗?一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写尽了那份无奈与凄凉。李煜,一句简简单单的“朱颜改”勾起点点滴滴关于故国的回忆,然而不简单的是,世间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还是落泪了,怪只怪当时一心作乐,未尝替国事费一分苦心。繁华燃尽,燃尽的还有希望,还有你那颗日渐苍老的心……
亡国之悲,令人断肠,却品这思念之愁,同样令人伤怀——清晨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欲泣的泪珠。晏殊词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缕缕轻寒,独上高楼,望不尽天涯路,皎洁的明月似乎也不明白离别之苦,思也悠悠,恨也悠悠……
张爱玲说:“多少个城市的沦陷,只为成就一场爱情。”殊不知,多少个朝代的交替变换,方能于洗尽铅华中涤荡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
离别,思念,盼春,伤春……
走进这片碧水青山环抱的土地,屏息凝神间,似是有着芳草清芬的气息裹挟着清凉的水汽缓缓地沁入心脾,虽只是刚刚迈入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却似乎已收到了她份那友好的馈赠。
泾县,一个在皖南毫不起眼的小县城,随车驶入其中,残旧的石墙,遍布青苔的石阶,稀少的人烟行走在那长满了杂草的街道上,这一切都在无声的诉说着这里的萧瑟,然而也正是这片不起眼的土地下埋藏了一曲令人难以忘却的赞歌。曾几何时,这片被群山环绕的土地上,飘扬着铁与血的战歌。时隔百年,亦不过只是弹指一瞬,每每看到那一张张泛黄的斑驳相片映入我的眼帘,那场战争似是又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叶挺——这位刚毅的将领,仿佛正率领着新四军这支铁血雄师在进行最后的血战,滚烫如烈火一般的中国战士的赤血映红了这片土地,也洗涤了日寇给这神州带来的罪恶。“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魂归于这青山林立的皖南宝地,或许便是这些满腔热血的中华儿女最好的归宿吧。
皖南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每个地区都尘封着一段令人叹服的辛秘。
聆听着流水悦动释放轻盈的音符,身心得到舒展的同时,时间也加速了流转,沐浴在翌日清晨的霞光中,抬头仰望,一座古朴中暗藏典雅的石门出现在了面前。虽刚至门前,但那花草清香却已然从门中流淌而出,化作涓涓溪流流入每个人的心田,清早初醒时那阵阵倦意,在此时也已被尽数洗涤去了,在整个歙县,也许唯有这鲍家花园,能给人以如此美妙的感受了。迈入园中,曾青色的青石板蕴藏的丝丝凉意从脚底逐渐蔓延而上,每个人,在这喧嚣的环境中似是都渐渐的平复了自己燥热的内心。散去内心中最后一丝兴奋,细细端详着这些闻名于世界各地的稀世盆景,一种自豪感从内心深处油然升起。清晨的露珠悬挂在那一座座盆景的枝头,似刚出浴的美人一般,每一座盆景都在晨曦的沐浴中缓缓地舒展着自己纤细的腰肢,用她们那婀娜的姿态展现着久经历史洗礼的古徽州的美丽。
皖南的美丽,不仅源于这片土地上靓丽的风景,更是凝结于无数皖南人民的智慧。
沿着银蛇般蜿蜒的盘山公路前行,穿梭于重山峻岭间。经过一夜这山中水汽的冲洗后,空气格外的澄澈清明,虽尚有数公里的山路,但远远望去那座形如其名的古村——宏村,已出现于我们的视线中了。百年后的今天,远望这座古村,雄伟与精巧完美融合,仿佛浑然天成,令人赞不绝口。那黑白分明的墻瓦虽已不再完整,但给人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却依旧不减。漫步于村中的青石小道上,沿家家门前流经的那条涓流行走,细细品味那鬼斧神工般的石雕、木雕、竹雕给人带来的震撼,曾经的辉煌场面依旧如昨日一般在眼前浮现。这座凝聚了无数先人智慧与汗水的村落,这座见证了华夏民族两大商帮之一的徽商成长历程的村落,它——不仅是皖南的骄傲之作,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瑰藏。
皖南——这片神秘的土地,仅仅数日之间,确是让我生出了无限的眷恋。青山虽高,却依旧渐渐消失在我的视野中,流水虽快却依旧无法追上我离开的脚步,但我并未离开,因为——这片令我魂牵梦绕的土地早已成为我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
乌黑又浓密的头发,明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框眼镜,一张红润的嘴,身穿一件汉服。猜猜她是谁?对啦!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周老师。
周老师的课特别有趣,也特别有韵味。不管你的心情有多么低落,只要上了周老师的课,保证让你心花怒放、喜上眉梢。一篇篇静止的课文,在周老师口中变成了一部部生动的影片,一篇篇无从下手的习作,在周老师讲过之后成为了同学们吐露心声,畅所欲言的阵地。
周老师很和蔼,经常笑眯眯的。从来不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批评我们。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去学校的喷泉外围玩耍,被值周老师发现了,我们班被点名批评了。我们本以为周老师会狠狠地批评我们。可是她没有这样做,只是语重深长地给我们讲安全注意事项,让我们明白:挨批不打紧,最重要是保护好自己。
周老师很喜欢古诗词。除了多读多背,就连她平时谈吐之间和衣着打扮都充满了诗词的韵味。上课时她常用古诗文来教育我们。每次学校里组织诗词比赛,她总是让我们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她每周都会让我们背一首诗词,比如:《长恨歌》、《琵琶行》、《满江红》……有一次,老师鼓励我们喜爱诗歌的同学成立一个诗社。于是我们十几位同学组成了一个诗社,名叫清枫诗社。对于功底略好一些的同学,老师会布置一些略难的古诗文,让我们在读背中日积月累。为了我们点滴进步,周老师真是呕心沥血啊。
夕阳照射在这座美丽的小城——泉州上。西街早已是熙熙攘攘,这条古朴的小街坊,是泉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朴的西街中,一砖一瓦,甚至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块儿,也有它的故事。走进圆石巷内,踏着一块块古老的石头,听妈妈讲述着它的历史……
这条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抚摸着一块块长满苔藓的石头,感受空气中的那份古朴、风雅。石头房子是那时候有钱人盖的,一块块整齐有序,坚固无比。而现如今,整个院子都荒废了,满丛的杂草在风中无力地摇曳着。
圆石巷南通新华路,北通古榕巷。我与妈妈向北走,更是静谧。整条的古榕巷好似没有人,只剩下夕阳照射石头砖瓦房那长长的影子。我和妈妈幸运地看到梨园戏的旧址处呢!里边竟然还有人住!我十分惊讶。里边小桥流水,还有棵古榕树,不枉为”古榕巷”了。
古榕巷里有着砖瓦,一块块青色的瓦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沉寂已久的砖似乎活起来了。这条鲜为人知的小巷,竟是如此美丽,如此漂亮!坐在古榕树下,细细品味地道的家乡茶——铁观音,一个下午竟是如此美好。
西街的润饼菜、满煎糕、猪油塠……传统的工艺,传统的味道。做满煎糕的阿姨有条不紊,一会儿加糖,一会儿加花生。等待十几分钟后,期待已久的满煎糕热腾腾的出锅啦!我迫不及待的接过,急急忙忙的咬下去,嗯……浓浓的香气一下子弥漫全身。
虽然我不是第一次吃,但依然觉得这是人间美味!第二口、第三口……眨眼间,满煎糕已经被我给消灭干净了,我舔舔嘴唇,似乎还意犹未尽。哈哈,妈妈骂我是“小馋猫”!
夕阳西沉了,夜幕已经悄悄降临了。各种叫卖声,喊叫声……不绝于耳。西街依旧是这么热闹,人山人海,可古巷又多了几份落寞。
古韵的泉州,古朴的民居,古老的历史……我的家乡——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美丽的泉州,还等着智慧的你去发现,发现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落……
珠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珠算文化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盛于元明,流传于海外,发展于当今,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体现。而这样的文化瑰宝便蕴藏在“近代第一城”——福地崇川的珠算博物馆中。
颗颗算珠缀满殿堂,点点古韵溢满崇川。步入博物馆,就仿佛置身于古色古香的殿堂中,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典雅的柜台用一颗颗木制的算珠点缀,优雅而不失风趣,令人流连其间便能使浮动的心平静如水,在宁静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珠算文化。一步步的观赏让我在潜移默化中从知识的海洋里学到了不少:在人们没有发明珠算时,人们最先用手指计数,其次是石子计数,绳结计数。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掌握了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但此时,我却惊叹于古人的无穷智慧了。
阵阵童声回荡长廊,声声惊呼响彻云霄。步入二层,只听见稚嫩的声音——“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在长廊里回荡,跟随声音,我发现一群小童正认真地念着珠算口诀,我也情不自禁加入了学习简单珠算的行列中。学习片刻后,我继续参观,忽然被一阵惊呼声吸引。闻声走去,我也不禁惊叹于各类奇特算盘的鬼斧神工——那些算盘有的长得与我的身高相当,有的短地跟小拇指指甲盖差不多;有的大得可将一整面墙“据为己有”,有的小得只能被一只小甲虫使用……最让我叹为观止的是一颗紫檀木制作的算珠,光一颗就能与我的脸媲美,质量也就不可估量了。
这样一座避开闹市,“隐居”老城区的珠算博物馆蕴藏了多少文化的瑰宝!多少个博物馆造就了“近代第一城”,造就了福地崇川,更造就了举世闻名的“博物馆之都”!
《最是人间烟火味》是《课本诗词里的古老中国》系列之一。我惊奇地发现,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诗词类书籍,收集的三十多首诗词,分为日常生活、离情别绪、传统节日、勤学励志四个部分。接下来就听我推荐一下吧。
这是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诗词读本。古诗词是古代文明的精华,小学阶段至少要学一百多首诗。但是,那些机械的背诵和片段化的常识都是零散的,每次写作文都想不起来引用哪首。通过本书的分类梳理,那些散落在记忆里的诗词仿佛被线串起来,再也不会感到杂乱无章了。比如“送别友人”这个主题,书中列出了八首送别诗,那些经典名句一连串呈现在眼前:“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本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介绍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如古人的求学之道、还乡情结、乡土观念、家国情怀、敬祖情怀、勤学思想、傲然风格等等。而且,我们还能通过书中的拓展阅读了解古人交通和通信的状况。在那个“车马慢”的时代,其实古人并不无聊,他们寻友拜访、出游夜宿,生活丰富多彩,比如李白在高山的寺庙夜宿。古人善于从失意中发现生活之美,比如贾岛的一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展现了隐者的高深莫测;叶绍翁随口一出,便诞生了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记得,一次元宵节去猜灯谜,发现了好几句关于元宵的诗句,我都看见过,如“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这些拓展知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消除了我们的阅读障碍。比如《示儿》一诗,它是85岁陆游的绝笔,也是诗人生命的绝唱。诗后穿插了“靖康之变”和“中国人的家园情怀”的拓展阅读,让我感受到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爱国情怀。
这本书让我重新走进了古人的丰富多彩、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深层次地理解了历史背景,让古诗词化成一种文化,融入我的血液,积淀成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经典古诗词,让我们一眼望穿千年,跨越岁月的长河,走进传统文化中的古老中国。古韵悠悠,墨香永流传。一眼千年,古韵生香。
古诗词,你值得拥有!
我的家乡古井是一个拥有几千华侨的古镇,光听名字就觉得别有韵味。井水折射着这个古老小镇的道道风景,置身于此,仿佛在一个世外桃源。
家乡的“古”别有韵味!耿光堂,这座古祠就坐落在古镇的霞路村。被誉为“艺术瑰宝”的耿光堂,历经百年,看过无数风风雨雨,仍屹立不倒。大门口的门匾上刻着“宋宗室亲臣赵公祠”八个苍劲的大字,告诉众人它年代的久远。乌漆的木门,上面雕着精致的花纹,令人一看就挪不开眼。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栩栩如生的瓷彩壁画,其中的双龙戏水图画工精细,看上一眼就让人浮想联翩:两条苍龙在海上你追我赶,激起一层又一层浪花……
古祠背后藏着故事:1279年,南宋在新会崖山亡国,陆秀夫背少帝赵昺投海殉国。宋太宗赵匡义的第十一世孙,上柱国大夫赵逊崖投海殉国前,把两个儿子托付给琼州太守林玄辅扶养,留下宋皇室后裔,经过数百年繁衍,皇室后裔在古井霞路建设皇族村,并于明末清初兴建祠堂——耿光堂。
青砖屋,古巷道,麻石墙和高门槛,厚重的红木大门,还有村中那几棵古榕树——这便是皇族村百年不变的风景。只要踏进这个古村落,心中总会被一种气氛所渲染——淳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与匆忙,多了一分闲适与从容。苍劲翠绿的古榕树下,笑声总会传来。“哈哈哈哈,我赢了!”今天又有老爷爷在那里下棋啦。滴着雨露的屋檐下,传来一阵阵饭菜香,接着便是母亲在呼唤调皮的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阳光撒满古镇,笑声充满古巷,多么温暖的日子,多么美好的生活啊!古镇古道,风水宝地,香烟缭绕,听蛙声一片,看戏童晚归,村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美哉美哉!
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还属“古井烧鹅”。古话有云:“民以食为天”,古镇当然也少不了传统美食,远近驰名的“古井烧鹅”流传着一段美丽的故事。
700多年前,在这一场宋元大海战中,一位在南宋宫廷里负责制作烧鹅的御厨带着女儿逃难来到银州湖西岸的仙洞村,开了一间烧鹅店。后来,御厨的女儿长大了,嫁到了银洲湖东岸的古井,也把秘制烧鹅的手艺带到了古井,古井烧鹅由此而生,并代代相传到了今天。
古井烧鹅皮脆汁美、肉香甘甜,深受食客喜爱,这也离不开它古老的制作工艺。烧鹅采用传统的生抽王混砂糖、盐、酒、蒜茸、五香粉以及其他不得外传的独门秘方等为酱料,塞入鹅肚内,用绳扎紧摇匀,并以麦糖擦鹅身,用荔枝柴烧炉。鹅挂在热炉内,炉下置有水之镬接鹅油,避免把鹅烧焦,以中火烧烤约40分钟而成。
在古井人的餐桌上,烧鹅,不单单是道美食。“有朋自远方来”,它是迎接客人的诚意;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家中的祭祀更是少不了它,这时,它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符号,更是一种信仰,是年年岁岁的祈祷。
古井烧鹅发展到今天,它更是成为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线,为家乡的文化发展献出它的一份力量。烧鹅街也就是天城街,每年的烧鹅节,街边是各色的墙绘:正在制作烧鹅的南宋御厨、燃着荔枝柴的火炉……更不用说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让古井烧鹅的魅力得以传播,生生不息!
不远处的霞路村上空,炊烟袅袅。轻烟与红霞交融,一群大雁穿梭而过,又是一派别样的风景。这是我深爱着的家乡,小小的古镇,古韵与它独特的文化,使得小镇历久弥新!
(作者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八年级学生)
后 记
穿街过巷,就如滑过浪潮,家乡的文化早已深深印在我们心中!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更是我们的骄傲!
家长感言
一砖一瓦皆是故事、一菜一味尽是回忆!古老的村落、地道的美食无不渗透着家乡的文化!无论世事怎么变化,这份家乡情都将代代流传!
教师赏析
在孩子的生命中,这里有着她快乐的事,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有她幼年的足印,故乡有她一颗少年的心。古镇、古巷、古树、古味相得益彰,难锁少年情。(陈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