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兴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1:20:13
  • 《这儿真美》
  • 香榭湖公园在泰兴城的东南角。那儿空气新鲜,树木茂盛,湖水碧绿,是人们旅游度假的好地方。每到双休日,游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钓鱼,有的锻炼,有的野炊……热闹极了。

    香榭湖景色优美,十分迷人。湖水碧绿,好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微风乍起,湖面上荡起了一道道波纹,银光闪闪,仿佛有谁撒下了无数的碎银。六月的时候,湖面上有许多树叶像小船一样,漂来荡去。湖中长了许多荷花,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遮阳伞,荷花千姿百态,有的全开了,像小姑娘张开的笑脸;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快要破裂似的。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要是下起蒙蒙细雨,那更是如诗如画,香榭湖好像披上了轻纱,周围的景色一片朦胧,仿佛走进了童话般的世界。

    四周的人行步道也很美。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间隔铺成的塑胶跑道。有的弯弯的,像英文字母“S”;有的笔直的,像一把巨大的直尺;还有的是半圆的,像雨后的一道彩虹……人们把人行道打扫得特别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踩上去软软的,人走在上面如同踩在毛茸茸的地毯上,舒服极了。游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散步,好不悠然惬意!

    周围的小树林更加迷人。人工小丘上长满了密密层层的树木,几十里连成一片。仔细一看,有杨树、桃树、松树、枣树……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树。地势高低不平,春天,地上铺满了如茵的小草,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夏天的夜晚,人们在树荫下纳凉,有的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烧烤,有的一家人在一起野炊,还有的干脆带上躺椅睡上一觉,这里成了炎夏里人们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香榭湖公园的景色真是令人流连忘返啊!

    老师点评:小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了家乡香榭湖的美,从“香榭湖美”“人行步道美”“周围的小树林美”三个方面细致描写了香榭湖的水美、路美、树美,每个自然段都围绕一个意思写,有动有静,既有实景描写又能展开一定想象,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香榭湖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 《读《父亲的病》有感》
  •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神医”的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骄子,生活好得很。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

    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 

    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提起鲁迅先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总是那个“早”字。年少时的他,因为父亲的病而迟到后,便在学桌上刻下了“早”字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从此不再迟到。读了《父亲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刻下的“早”不仅是惜时的早,更是提示国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术、科技、国力,都应该争先于他人,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也许医治鲁迅父亲的病在当今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终鲁父还难逃一死。 

    由此我联想到当时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观念上、综合国力上又何尝不是是固步自封呢?在欧洲人经过工业革命进入了机械的时代,中国却盛行女人“裹足”、“巫医不分”,延续了千年的封建思想、迷信意识,使中国人难以走出落后的泥沼。再追溯到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我们中国人都扮演着被侵略的角色,“东亚病夫”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沉痛的烙印。但中国人不甘落后。于是,便有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旧世界旧思想宣战;之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指引了光明的道路。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一条巨龙终于在世界的东方开始了腾飞。 

    这六十多年来,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改革开放,第一艘载人飞船上天,成功举办奥运会。经济飞速发展,正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能行!现在回想起30年代的落后情形,我们只能够引用毛主席的话:“落后就要挨打!”鲁迅先生的一个“早”字提示我们:只有事事早,时时早,不断进取发展,我们伟大民族才能繁荣富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当刻苦学习,提升素养,让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刮目相看。这才是我们给祖国母亲最好的贺礼!

  • 《中国书法圣地——兰亭》
  •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诸山下,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的书法圣地。

        “清”是指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是理想的活动处所。本来这个地方有很多兰花,所以称“兰诸”。山也就随之称“兰沽山”。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孙统、支遁等41位名士聚兰亭修楔。“修楔”就是古代人们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礼,所以那时候他们列坐水边,把盛酒的羽筋从水的上游放出,循流而下,一旦酒筋滞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应该即兴赋诗一首,不然罚酒三筋。在那次聚会中有26人作诗,他们一共作了37首诗。事后,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一篇序,记下了那次聚会的盛况和作者的观感,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不光是书法上品,而且还是一篇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一共有325字,因为写得很美,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这篇文章中光“之”字,就出现二十处,因为个个矫健俊美,而又各具风采,因而令人倾倒,而成为传世之宝。因此,这篇集序就使得原来己经很美丽的兰亭更加出名,吸引了许多游人前往观赏。根据《越中杂识》记载,早在200多年以前,到兰亭去游览的人就已络绎不绝。

        1985年,绍兴市人民政府决定,每年三月初三在兰亭举行追仿1600多年前的修楔筋咏的兰亭书会。这样兰亭就为发展中国民族的文学艺术做出了新的贡献。

        历史上兰亭经历了好几次变化,现今的兰亭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84年)。由于历史的变迁,兰亭现在不在原来的地方,但是还是依山傍水,竹木掩映。难怪《兰亭集序》中有这样一些语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以说这是一座幽雅别致的江南园林。

        现在我们来简单地描述一下现今的兰亭的八个景区:鹅池、乐池、小兰亭、流觞亭、御碑亭、右军祠、兰亭江和书法博物馆。

        从人口步人景区,穿过一条修竹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是一乱碧水,这就是鹅池。池畔是一块用石板铺砌的40平方米左右的“道地”,道地的西一首立有一个刻着“鹅池”两个赫赫大字的石碑。传说王羲之刚写好“鹅”字时,忽然听有一个皇帝圣旨来了,所以他连忙搁笔去接旨。那时候他的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继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一碑父子写的二字成为千古佳话。王羲之是书法家出身的,他的儿子从小就得到书法指导。后来,王献之也成了名,人们把他们父子二人合称为“二王”。唐代张怀灌《书断》把王氏父子的隶书、行书、草章、飞白、草书等五种字体都列人“神品”一类,可见后人对他们书法艺术的推崇。

        除了石碑的故事以外,鹅池这个地方也有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就是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传说王羲之有一天为了游览水乡景色乘着一叶扁舟,忽然他在修竹之间看见了一群白鹅在河面上戏水。因为王羲之对自鹅很感兴趣,所以他目不转睛地观赏白鹅的种种姿态和戏水的情状。一看到这个,躺公对他说:“何不将它买下?”后来他知道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所以他去跟道士说他想买那群白鹅。道士非常不高兴,不过他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如果您想要,就请写一木(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同意了,这样。以字换鹅,兴致勃勃地将白鹅带了回去。王羲之写的这本经,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黄庭经)。诗人李白在他的一首诗中写了:“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可是,为什么王羲之那么喜欢白鹅呢?据说,这跟他钻研书法有关系,他以为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

        因此,去游览兰亭的人一见几只白鹅悠然嬉游,就会想起来工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和他对书法的观点。

        过鹅池往前走,过了三曲就是小兰亭,亭内立石碑一方。碑上“兰亭”那两字是清朝康熙帝写的。因为十年动乱中碑被砸成三截,虽然已经重修,但是没有跟原来的样子完全一样,“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不过古代的意味还存在。

        小兰亭的西边有“乐池”。这个面积有十亩左右的池是兰亭里最近新建的地方。临池有一草亭叫“俯仰亭”。池中有竹排、小舟,池的西边有饭庄、茶室,是游人可以休息的地方。

        在小兰亭的东边有“流觞亭”,这就是兰亭的中心。亭的周围有木雕长窗,外有走廊环绕,翘角飞檐,古色古香。在亭的正面挂着一方匾额,上面写的是三个金字——“流觞亭”。亭内陈列了一幅《流觞曲水》图,画的就是“修楔”的情状,画中人物的姿态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举杯畅饮,有的低头沉吟,有的袒胸露臂,醉态毕露。流觞亭的前面就是曲水叠石,传说这儿就是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谢安等41人修楔、流觞、喝酒和即兴赋诗的地方。因此,也是在这儿,今人流觞咏饮,模仿这个古代的活动。

        从流觞亭往北走几步就是御碑亭,亭内有一块巨大御碑,这块碑是6.8米高,2.6米宽和0.9米厚的,据说重量达3600多斤。御碑的正面镌刻着清代康熙癸酉年(1693年)春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的阴面是清代乾隆书写的《兰亭即事》七律一首,诗说:“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筋咏于今纪胜名……”这首诗表达了这位遍游全国胜迹的皇帝对兰亭的倾慕之情。御碑四周及顶额、底部都雕着有龙、凤、牡丹及祥云等图案,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御碑亭八角重檐,气势宏伟,1962年被台风刮倒,所以1983年又重建。在御碑亭的西边,近年来新辟了兰亭碑林,为国内和国外的书法名家提供了勒石立碑,丰富了兰亭书法藏品。

        从御碑亭再往北走,出园林北门,就是兰亭江,这是一条浅而清的溪流,绕兰诸山而过。这条溪流的水底有游鱼和卵石,近年来开辟为举行群众性水上修楔活动的场所。

        流筋亭的左边有右军祠(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因此被称为王右军)。祠的建筑形式古雅别致,祠前清水流动,祠内有一泓池水,就是墨他,池中有四角方亭,这就是墨华亭,南北两端有石板水桥相通。池两边的回廊壁上,嵌有后人题咏石刻多方,大都为历代书法家临摹这位书圣的遗墨。浏览一下这些碑刻.就使人感到这些摹仿之作尚且有如此精深的功力,王羲之本人的书法就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了。王羲之成为书圣非一日之功,据说他勤练书法,经常洗笔,年深日久,使池水都染黑了。后人将这一乱池水给它“墨池”这个名字。右军祠还有一副对联,写的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这副对联表达了王羲之无意仕途、放迹山水的旷达性格。他爱慕会稽的秀丽山水,以玩山赏水、作书养鹅为乐。

        和兰亭隔水相望的是1989年所新建的“兰亭书法博物馆”,这就是中国旅游部门拨款在兰亭天章寺旧址新建的博物馆。它位于山坡上,周围都是葱笼的树木,环境很美。这座以收藏、展出古代和现代的书法精品为宗旨的书法博物馆,占地十多亩,内有大小书法展览厅,大小书艺交流厅以及其他附属设施,使兰亭又添一景。

        兰亭并不只是一个美丽的公园而已,兰亭是中国书法圣地!

  • 《夜海琴声》
  •     夜海迷人妥令人神往。金秋的一个夜晚,在兴城海滨的一块硕大的礁石上,我和几个文友静静地坐着,互不言语,注视着茫茫的夜海,在寻觅,在猎取,在倾听着海涛拍岸溢出的美妙歌声。

        一弯新月挂在天幕上,海面上留下斑斑驳驳的月光。脚下,海浪在唱,撞击着我的心扉,打开我那感情的闸门,我犹如投入大海的怀抱,心里是那么惬意。这时,我捅了捅身旁的伙伴,神秘地说:“你听到了什么吗?”

       “没有呀!

        “再仔细听听?”

        我的伙伴有点疑惑不解,“你到底听到了什么?”

        “琴声。”我的话音没落,耳边传来了哗—哗—哗的音符。这音符是由大海奏出来的一首绝妙无比的“小夜曲”。曲儿,悠扬、耳,节奏,轻快自然,太迷人了。“小夜曲”迷得我有点神魂颠倒,我竟不自由主地低吟着:“大海呀,大海,生我养我的地方……”

        夜色渐浓,我完全置于琴声的诱惑之中,我微闭着眼睛,享受着海的温存。睁开双眸,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有几个发亮的东西,象“萤火虫”。那“萤火虫”在海面上飞来飞去,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又分散开,亮点时隐时现,象天上的星光闪烁。

        其实,哪里是什么萤火虫呀,分明是渔船上的航灯啊互渔民们借着航灯的光亮,在深海中撤网、捕鱼。当他们满载着鱼儿返航时,他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欢畅!

       “快呀,涨潮了。”我的伙伴喊了一声。

        怪不?大海弹拨的琴声节奏变快了,声音变得雄壮了。等我们离开那块硕大的礁石时,水缓缓地涨了,涨了尺余深。我们只好涉水奔向海滩。尽管如此,我的游兴不减,在回去的路上,我还不时地回首远眺,那海上的渔火竟变得越来越大,而夜海的琴声却久久地在心中回荡,萦绕。

        啊,大海的波涛,我心中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