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勇将李广,是著名的骑射能手。他从汉文帝时入伍起,经过景帝,至武帝时代,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斗。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侵,在边境地区骚扰。匈奴兵都精于骑射,来去不定,出没无常,很难对付。李广屡次领兵,深入敌阵,一生身经七十多次战斗,匈奴兵都很怕他,匈奴“单于〔chán-yú〕”(国王)也很敬畏李广的威名。可是汉朝却始终没有重用他,并且多次打击他,在他六十多岁最后一次和匈奴作战中,竟被逼自杀而死。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不禁流泪。
《史记》和《汉书》都有李广的传记,传记后面还都有一段称颂的话,内容基本相同,兹录《史记》的如下:
李将军悛悛[xún]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曰,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这段赞语的大意是:李将军老老实实像个极普通的人一样,口才不好,很少说话。但是他死的时候,无数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流下了眼泪,可见他一贯忠诚、全心为国的精神,比能说会道的士大夫们要高得多啊!真是俗话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话简单,含义却很深广啊!
什么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呢?唐代学者司马贞 《史记索隐》说: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被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蹊,即蹊径,就是道路。)
做事力求实际,不尚虚声,就叫“桃李不言”。亦比喻为人真诚,自能感动别人。
汉初,汉高祖刘邦,把刘家子弟,分封各地为诸侯,成立若干王国,其中较大的王国,兼有五、六郡的地盘,而中央直辖的只有十五郡。汉高祖死后,诸侯各国就渐渐不听号令,到汉景帝(刘启)时,各国和中央对抗的形势,更加严重。那时,汉景帝手下的主要谋划人晁错〔晁cháo〕为“御史大夫”,是个富有才能的政治家,人称“智囊”,他主张削减各国的领地,加强京师的权力和威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
当时诸侯中,吴国是个大国,吴王刘濞〔pì〕早有夺取帝位的企图,便趁此机会,动员其他诸侯,联合起兵反抗。他说:“现在皇上任用邪臣,听信谗言,侵削诸侯,一天紧一天,正如古语所说:‘舐〔Shì〕糠及米。’,其结果恐怕不仅是削减领地而已!”
“舐糠及米”,或作“舔槺及米”,比喻逐步地侵入。糠,是米的外层,先舔食外层的糠,渐渐地就要吃到米了。刘濞引用这句成语的意思是:今天削减领地,以后难保不进一步取消诸侯。
这样,历史上所谓的“吴楚七国之乱”或称“七国连兵”的事件,就爆发了。七国,就是吴、楚、胶西、胶北、淄川(淄zī)、济南、赵,而以吴王刘濞为首。刘濞宣称,他们不是反叛,乃是反对“邪臣”晁错,唯一的要求是:“谤诛晁错,以清君侧。”(诛,处死有罪的人,君侧,皇帝的身边。)爰盎﹝yuán-àng〕(《史记》作袁盎,曾任吴相,同晁错有私仇)竭力怂恿景帝,杀死晁错,向七国谢罪。景帝便下令将晁错斩首于东市。然而,刘濞等并不因此满足。最后,还是由周亚夫领兵讨伐,才把“七国之乱”平定。
这段历史,载《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书》也载。
清严复《救亡决论》:“舐糠及米,终致危亡而已。”
萧何与刘邦都是丰邑人,他们是老乡;刘邦为吏当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在县里做功曹,主吏掾,算得是老同事;农民起义开始后,萧何就带领全族的人参加了刘邦的起义军,是老战友。刘邦还是平民时,弄了几次犯法的事,都是萧何救的他,萧何凭着官吏的职权多次保护和帮助刘邦。从起义到刘邦当皇帝建立大汉王朝,萧何有五大功劳:
一、拥立沛公,拉起反秦队伍
农民起义开始后,沛县县令想起兵,保全自己。找人商量,萧何、曹参都不同意。他们提出要召回逃亡在外的刘邦,县令就召刘邦。后来县令改变主意想杀萧何、曹参阻止刘邦入城,两人早早出城去与刘邦会合,杀了县令。萧何、曹参等人拥立刘邦做了沛公。成全刘邦登上人生的第一个舞台,拉起了反秦武装的队伍。
二、收取秦朝文献资料,为统一天下创造条件
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将领们找最有钱的衙门抢钱,忙于争分金帛财物时,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
有了这些文献资料,可详尽地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诸方面的强弱,民众的疾苦等。帮助刘邦掌握全国情况,既方便收税,解决战争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也解决了何处可以征调民夫兵员的问题,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三、举荐韩信,国士无双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进入褒中,烧绝栈道,如何跳出来呢?得有领军人物。“萧何月夜追韩信”向汉王举荐了国士无双而出身低微的韩信当大将军。韩信为将,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徇赵、胁燕、定齐;东杀龙且,南摧楚人之兵,功无二于天下。
四、镇国家,抚百姓
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自此萧何不仅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而且还能从宏观战略着眼,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为建立政权以及大汉王朝后来的昌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给饷馈,不绝粮道
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屡战屡败,但是萧何经营了大后方三块地,关中、汉中和巴蜀,不断地向前线补给粮草和兵员。刘邦能多次转危为安,坚持打到最后,萧何建设后方根据地功不可没。
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高帝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群臣争功,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群臣才不敢再言语了。
由此可见,萧何与刘邦这“三老(老乡、老同事、老战友)”关系不一般,很铁很实在。但俗话讲“伴君如伴虎”,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卓著,但又时刻提防萧何反叛。萧何功高,不被宰了算是万幸。
萧何不像韩信那样倒楣,但也是一路走来,如履薄冰战战栗栗,在高人指点下采取具体的防范措施,三次解除刘邦疑心;但因为民请命,又遭牢狱之灾,最后是王卫尉替他说了好话才得到赦免。司马迁这些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萧何与刘邦维妙关系的特点:
一释王疑,子孙昆弟悉诣军所
汉三年(前204),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派遣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前线军营中为刘邦效力,汉王才高兴了。
二释帝疑,让封勿受家私佐军
汉十一年(前196),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到邯郸平叛,尚未结束,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被杀,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
召平对相国萧何说:“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风吹日晒统军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这是因为目前淮阴侯刚刚在京城谋反,对您的内心有所怀疑。”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给军队,才博得了高帝的欢心。
三释主疑,强买田产自污其身
汉十二年(前195)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征讨,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相国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和讨伐陈豨时一样。
有一个门客对萧相国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与百姓关系和谐,受到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震撼关中。如今您不如多买田地,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高祖才放心了。
为民请命,萧相国遭牢狱之灾
高祖征罢黥布军队回来,民众拦路上书,说相国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数量极多。高祖回到京城,相国进见。高祖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高祖把民众的上书都交给相国,说:“你自己向百姓们谢罪吧。”
萧相国趁这个机会为民众请求说:“长安一带土地狭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已经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们进去耕种打粮,留下禾秆作为禽兽的饲料。”高祖大怒说:“相国你大量地接受了商人的财物,然后就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于是就把相国交给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
几天以后,一个姓王的卫尉侍奉高祖时,为萧何说了许多好话,高祖才派人持节赦免释放了相国。萧相国上了年纪,一向谦恭谨慎,入宫见高祖,赤脚步行谢罪。
读史记,汉初三杰之 张良
撰文:舟行岸移
大汉开国,刘邦登基当皇帝。一日在南宫大宴群臣,酒兴正浓时,刘邦提出让大臣们总结一下他能革命成功的原因。
大家七嘴八舌说出许多理由,刘邦听过都不满意,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高见一发表,大臣们都心悦诚服。于是后世皆称张良、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家庭,富家子弟。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韩国的国相,曾辅佐过五位国君。父亲去世后韩被秦所灭,张良因当时年龄小,还来不及为官,韩国就灭亡了。
张良家非常富有,他把家中三百奴仆全部遣散,家产变卖,拿着一大笔钱去寻找刺客,连弟弟夭折了也不厚葬,只简单地安葬了事,要花钱买凶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
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张良与刺客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刺客抛铁锤误中秦始皇副车,行刺失败。于是,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躲藏起来。下邳圯(桥)上,偶遇一老者,“圯桥三进泥中履”得到老先生授予的奇书《太公兵法》。从此,张良在隐居地专心研读揣摩兵法,等待时机。
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吹响了推翻秦王朝的号角。张良聚集了一百多人,也出来革命。一遇、二从、三归刘邦,不但推翻秦王朝报了韩仇,还助刘邦一统江山,立下盖世之功。
一 遇沛公,相识相知
初起时,反秦武装甚多,张良聚集的一百多人难成大事,听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投奔景驹。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当时沛公手下有几千人,张良与他合兵一处,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
张良根据《太公兵法》多次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也认为“沛公是上天授予人间的奇才”。于是,张良没去见景驹而跟随了刘邦。
刘邦当时的实力也不强,挂靠到了项梁的旗下。项梁立楚王后裔熊心为楚怀王,张良趁机建议项梁恢复韩国,立原韩王后裔韩成为王,项梁同意了。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速归韩地辅佐韩王成。
张良随韩王攻取韩国原来的领地,曾夺得几座城邑,但随即又被秦军夺了回去,韩军只在颍川一带往来游击作战。
二 从沛公,西入秦关
沛公受楚怀王派遣引兵向西路过韩地,与张良配合夺得轘辕险道,继而击破秦朝杨熊军,打下十余座城池。沛公让韩王成留守阳翟,向韩王提出借用张良的要求,韩王答应了。借调张良到刘邦集团协助工作,户口粮食、工资档案及组织关系仍保留在韩国。
张良从沛公西向秦关。过南阳,南阳郡守吕齮逃跑了,退守宛城。刘邦急于抢时间,想赶快入秦关争做关中王,不战而绕行。张良谏说:“如果现在不攻下宛城,那么宛城的敌人从背后攻击,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这是很危险的啊!”
沛公听了,连夜率兵从另一条道返回,把宛城紧紧围住,收降吕齮。解除后顾之忧后才继续西进,此后所经过的城邑就没有不降服的。
到达武关,沛公用张良的计策,先派人去游说秦将,诱于财利,然后再乘秦将松懈战备之机偷袭,攻下了武关。接着乘胜勇战,在蓝田彻底打败了秦军,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向沛公投降了。
进入咸阳,刘邦看到秦宫室瑰丽豪华、奇玩宝物、美女数以千计,就想留宿宫中享受一番。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再谏:“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安享其乐,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回军驻在霸上。
盟军项羽北上救赵,“破釜沉舟”艰苦奋战,击破了秦军主力,也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刘邦派兵守着不让进,项羽就派黥布等强行攻关,到达戏水驻扎在鸿门。
此时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项羽大怒,下令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远不及项羽。刘邦危矣!
恰巧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张良的好朋友,要救张良,不让他跟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通过张良,刘邦与项伯相见,求他向项羽做了一番解释,项羽这才作罢。
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这就是著名的“鸿门宴”。宴饮间,项羽的军师范曾想要杀了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情势仍然十分危急,是张良、樊哙全力保护,刘邦才得以脱身返回军营。
项羽进入咸阳,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将刘邦封到巴蜀地区做汉王。张良把刘邦赐予的黄金珠宝转赠项伯,使项伯代刘邦请求,又得到了汉中地区。
几个月后,各诸侯王离开关中到各自封国去,张良也该告别汉王返回韩国了。临别之际,张良告诉刘邦,要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内心,汉王照做了。
三 归汉王,谋夺天下
张良回到韩王身边,可是楚霸王不肯派韩王到封国去,把他带到彭城,废为侯,不久又杀了他。在彭城张良对楚霸王说了两件事:一是汉王烧断了栈道,已经没有返回的意思了。二是说了齐王田荣反叛之事。项王由此不再担忧西边的刘邦,而起兵北上去攻打齐国。
韩王被杀后,张良从彭城逃跑,抄小路隐秘地回归汉王。这时汉王已平定三秦,正率部东征楚国。汉王封张良为成信侯,从此他就没再离开过刘氏集团。
下邑划策,确定用人方向。
汉王率五诸侯军,一路顺风,占了项王的国都彭城。项王在齐地听到这个消息,亲自率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直奔萧县,把占据彭城的汉军打得大败。
汉军战败而归。行至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张良:“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送给这三个人。
于是,汉王派随何去游说九江王黥布叛楚,又派人去联络彭越,再遣韩信北伐魏、代、赵、燕、齐、等国的领地。最终击溃楚国的,就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借箸筹策,止封六国后裔。
楚汉相争,项羽把汉王围困在荥阳,汉王惊恐忧愁,与郦食其商议怎样削弱楚国的势力。郦食其建议重新封立六国后裔,以削弱楚国的势力。汉王同意赶快刻制印信,去封立六国后裔。
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汉王。汉王正在吃饭,他把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张良。张良借用他面前的筷子筹划一下形势,认为八不可,最后说:“假如恢复六国,拥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现在跟随你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伴随他们的亲人,返回他们的旧友和祖坟所在之地,谁同陛下一起夺取天下呢?”
听到这里,汉王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骂道:“这个笨书呆子,几乎败坏了你老子我的大事!”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
劝封齐王,安抚战将韩信。
韩信攻下齐国后,派使者向刘邦求封为代理齐王,汉王大怒。张良在旁踩了刘邦一脚,劝告道:“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封他为王,让他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即刻派遣张良前往韩信军营册封齐王,安抚韩信。
固陵献计,征调各路大军。
楚汉鸿沟议和,项羽率军东归。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阳夏南面,战事失利,退到固陵坚守营垒,诸侯原已约好前来,但都没有到。张良向汉王进言:“楚军快被打垮了,但给予韩信、彭越等人分封的领地还没明确,所以诸侯军不来。
只要君王与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征调各路大军立刻前来。”汉王采用了他的计策,各路诸侯才都到来,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四面楚歌”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终于夺取了天下。
劝封雍齿,制止将军造反。
汉六年(前201),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还未进行封赏。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图谋造反。留侯张良说:“先封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人,这样让大家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
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们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不担忧了。”
劝都关中,打牢汉朝根基。
开国建都是百年大计,刘敬劝告高帝:“要以关中为都城。”皇上对此心有疑虑。左右大臣都是关东地区的人,多数劝皇上定都洛阳,他们说:“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险要和城郭的坚固足可以依靠。”
留侯说:“洛阳虽然有这样险固,但它中间的境域狭小……不是用武之地。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的建议是对的。”于是高帝当即决定起驾前往西关,定都关中,打下汉朝根基。
荐山商四皓,保太子之位。
皇上想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没能改变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吕后很惊恐,就派建成侯吕泽去请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再多的人进谏也无益。
原本不想管这事的,但经不住吕泽竭力请求,只好说:有四位博学多识的前朝老人隐居山中,称为“商山四皓”,太子若能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迎请这四个人来辅佐,或许有用。太子照留侯说的做了,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
功成身退,始终未伤毫毛。
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刘邦要给他三万户的封赏,他“不敢当三万户”只要封为留侯就极为知足矣;他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
所以,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毫发无伤。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最终被吕后胁迫,留了下来。病死在长安。谥号留侯
樊哙:刘邦同乡好友。为人武勇无比。曾多次解救刘邦。但在刘邦病危时听其作乱谣言,竟令陈平周勃前去杀之(未遂)
陈平:原项羽手下。后投刘邦。虽然行为不检点但并不为刘邦所忌。后为丞相,吕后死后帮着剿灭吕家余孽。自述“我多诡计,是道家所忌”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沛县小官。与刘邦交厚跟着他起兵。主管后勤。为所有功臣中功劳第一。后为丞相,主管内政。
周勃:刘邦手下大将。吕氏乱政风波后为文帝朝丞相,但能力远不及陈平。后辞去官职。景帝朝名将周亚夫是其子
曹参:与萧何一样都原为沛县小官。丞相。素有“萧规曹随”一说。
韩信:汉初最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受跨下之辱,但不改其志。最终投得刘邦做成大事。后被吕后计杀。
彭越:三王之一。为刘邦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后被刘邦流谴,最终被吕后所杀。
英布:又称黥布。本为项军手下大将,后投刘邦,为三王之一。最后被刘邦出兵击杀。
卢绾:刘邦同乡。随其征战,封为燕王。但最终投降匈奴。
夏侯婴:号“滕公”。刘邦车夫。曾劝阻他扔下儿女。
韩王信:另一个韩信,史称韩王信。追随刘邦后防御匈奴,后投靠匈奴
.张耳:河南开封人,曾做过外黄县令,后投奔刘邦为将
.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号“高阳酒徒”,后被田广所杀
.魏豹:秦末人。原战国时魏国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
周苛:(?-前203年),秦汉时期沛县人。周昌的堂兄。秦朝时是泅水郡的小官,刘邦起义后开始跟随刘邦,并随刘邦入了关中,推翻秦朝。刘邦被封汉王后被刘邦封为御史大夫。后随韩信在与魏豹的战斗中杀死了魏豹。汉四年,守荥阳,项羽攻破了荥阳。宁死不屈,被烹杀。前202年追封高景侯,儿子周成即位。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於是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陈武——说起陈武,知道的不多,可说起蒲将军,闻名的就多了,蒲将军就是陈武。在消灭秦国的过程中,陈武和英布不分彼此,像项羽的两把尖刀横扫一切当面之敌。汉二年,叛楚归汉,并未受重用,再没有很大作为。
.灌婴: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因为他在汉楚战争中出场的次数非常多,正面侧翼背后战场都有,战功卓著。而且常常紧随刘邦(彭城战败和平城被围都有他,他和夏侯婴似乎是离刘邦最近的),可以算得上是刘邦嫡系部队了
曹无伤:(?-前206),部分史书中也写作曹毋伤。他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官至左司马。他是导致鸿门宴事件发生的人物之一,亦因此被刘邦处死。
纪信:(?-前204),字成,秦末汉初时刘邦的部将。先从刘邦起兵,为部曲长。前204年,纪信在荥阳城被围时假扮做刘邦的模样而让刘邦逃脱,自己也因此被俘,后被项羽处死。
雍齿:沛(今江苏沛县东)人。中国西汉初年武将。出身豪强。秦二世二年,随刘邦起兵反秦。秦军围攻刘邦于丰邑(今丰县)。刘邦打败秦军后,命雍齿具驻守丰乡。雍齿经魏国人周巿诱反,遂行背叛;几经反复后,再次归向刘邦,邦以其立过许多战功,故未杀他。 汉高祖六年,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封雍齿为什邡肃侯,食邑二千五百户,位次居五十七。
吕泽:吕后长兄。吕泽从刘邦起兵,为汉将有功,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周吕侯,高祖八年卒,谥“令武”。高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被执政的吕后追尊为王,改谥“悼武”。
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
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原因在于萧何、张良、曹参他们的嫡系身份,刘邦没有封他们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诸侯王,却是迫于无奈。彭越、英布、张耳、臧荼这些人原非刘邦阵营人物,有几人本来就是原先项羽分封的十九国诸侯中的一员。刘邦与项羽争霸最终得胜,实在仰仗于与他们的连横合作。韩信虽可称是刘邦嫡系,但在韩信攻略齐地后,成为仅次于项羽、刘邦的第三大势力。在楚汉相持的形势下,韩信的立场左右着战争的结局,齐、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权要挟刘邦的结果(胜项羽后,刘邦马上收回韩信的兵权)。
盗匪劫掠之后,参与者都要分一杯羹,这是常理。军功阶层或王或侯,也是历朝历代马上得天下后的必然秩序。
这些异姓诸侯王都立于刘邦称帝之前,分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当时,刘邦仅是汉王,尚属于项羽式的霸王,与其他诸王尚“亡上下之分”。异姓诸王有权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为法令而“不用汉法”、“自拊循其民“。即使后来刘邦称帝,诛杀异姓诸侯王,却又另立一批同姓诸侯王,与诸侯王”共天下“的局面也没有多少改变。王畿与东方诸侯国的分立,这种郡国并行制,实在是西周封建的翻版。(汉初,汉室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形势才开始扭转。)
异姓王难以把控,林立于东方的局面对刘邦十分不利,甚至使他不敢都洛阳。定都长安,正如张良所说,是出于”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目的,而后再找机会剪除异己。而另一方面,异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满足于分赃结果,而一人谋叛,则牵动全局,人人自危。事实上,诸王被诛,每人都有谋反的举动。威胁到皇权,又哪有善终的道理,必定是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皇帝虽爱猜忌,但异姓诸侯王之外,汉初功臣多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