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碗,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相见恨晚。 ——题记
蝉鸣延绵不绝渡向远方,然而盛夏已至。
天空是淡蓝的画布,大朵大朵的白云钻进画布里,葱青的浓叶摇曳着,温柔地迎合着炎热。空闲里,我和朋友来到宁乡看舞台剧。扮演宁妃的那个小姑娘身着薄衣,散懒地叉着腰摇着团扇,衣服上茶白色的披帛一边挂在肩上,一边垮在手肘,垂在手肘那边的披帛像不愿干活正在偷懒的小孩,又不得不敷衍着漾起一点幅度,像是给游客一丝面子一般。
她很热情地用她带着一丝闽北口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这座古城的烟火,小吃街边的一个招牌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赤红的木制牌匾上刻着"阿达子糖水铺"六个金字,在阳光的照射之下熠熠生辉。
“姐姐,阿达子是什么? ”我边提出疑问边向那个小摊走去。那个小摊的摊主是一个小哥,二十多岁的样子,中长的黑发随意地扎起,一双麻利的手正在拿着瓷质的勺子在不同颜色的“阿达子”里勺着,大块大块透明的冰在冷色调的瓷盆里带着三分清冷,而细细的碎发在小哥耳边轻轻晃着。
“阿达子是我们闽北的消暑品呀,有很多口味,你想吃吗?”演宁妃的姐姐将双手撑在摊位上,俏皮一笑。
小哥一听遇到了同乡,笑得很开心,说:“阿达子做起来可真不容易,要先用木薯淀粉混合各种果汁,它控温很严格,低于一百度就成不了型,成了型还要切成均等的小块,丢进凉水里再捞起,然后才能倒入糖水,加入冰块出摊呢。”
我望着碗里的阿达子,晶莹而透亮,在阳光下冒着冷气,有橙色与白色的阿达子挨着,与瓷碗里透明的冰块相映成趣。这一碗,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相见恨晚。而有些融化了的碎冰啷当作响,敲碎了专属盛夏的炎热。
水光月色两相和,大珠小珠浮生歌;万顷琉璃起薄雾,冰魂雪魄浊镜澈。
一口吞下,是桃子和西瓜的清甜,软而不绵,弹而不硬,仿佛吞了朵冰镇的云一般。我凉快地闭上眼,世界是温暖的橙色,舒卷在我的眼帘上。我望向那个姐姐,她正笑着和小哥用我们听不懂的闽北话聊天。
“……哎,要不等有时间啊,我带你回福建去我奶奶和爷爷开的糖水铺子,他们做阿达子可是好手。”小哥边忙着将一碗碗阿达子送到食客的手上,边笑着跟演宁妃的姐姐聊着天,又急急忙忙地收拾吃完的瓷碗,瓷碗垒在一起,叮当作响。
“那可定要回去尝尝。”演宁妃的姐姐笑着,轻轻搅着碗里的碎冰。
天空像个没有心计的小孩,毫不吝啬地将火烧云挂满了天空,太阳笑他的幼稚,慢慢退下。
而我们也要离开这座古城回家了,在客车上,我们看见小哥和“宁妃”向我们招着手,慢慢后退回到古城。
车上,朋友翻着我的迷你相机,不禁感叹:“这个演宁妃的姐姐,不论在外打工的脚步走了多远,但她脑海中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味觉就像定位系统,阿达子的味道迟迟在她的心中挥散不去。”
“是啊,同乡的小哥给她盛阿达子的时候,她一定一头锁定了这就是福建的味道,而另一端,却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家。”
我拨弄着透明的长条小盒子里各种深浅不一的粉色枕头糖,选定一颗淡粉色的,吞了下去。
教师点评:作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善于体味的心灵,更有极细腻斐然的文笔。文章选材新颖,抽丝剥茧般地向读者表现了闽北的消暑品“阿达子”中蕴含的浓浓乡情,舌尖上的味道因有情而动人。文章多处运用修辞,且长短句交错,增加了表达的文学美和形式美。而结尾处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丰富的回味空间。(王丹蕾)
与这篇作文相识已有5年,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是在中考阅卷现场,老师们阅卷即将结束,在抽查审核时,我与这篇作文不期而遇。当年还没有实行电脑阅卷,作文采取3位老师背对背打分的方法,取两个接近的分数算平均分,这一篇得37.5分(满分40分)。我读了几句便爱不释手,“偷偷”抄写了下来。
我喜欢这样典雅的文字,我喜欢这样真切的情思。
等这篇作文过了保密期,我将它发表出来,盼望能找到这位小作者,却一直未能如愿。屈指算来,他现在早已经上完高中,成为大学三年级学生了。但愿他能读到自己在考场上的作品,给我留言。
对了,那年中考,是以“告别”为话题作文。
别恩师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题记
我与他分别竟已有半年了。
永远忘不了那日,黑白照片里他古井无波的眼,似乎还在对我说:“认真,认真!”
人言琴棋书画乃君子四艺,可惜我才疏学浅,只识琴形而不知法其韵,略通纸笔却不能书其神,微懂色彩终不可画其魂。幸而遇见了他,总算在博弈一门小有成就。
他是极严厉的。记忆里每有忘记了完成他的作业,每次在行棋间犯了低级的错,他立刻就板了脸,轻则训斥,重则罚站。
可他又极宽容。当我做了他的关门弟子,便日日在他家里下棋,一次竟顽皮打碎了他的画缸。当时我便慌了——那是他七十大寿时女儿送他的,不知有多珍贵,谁知他只絮叨了我一句:“真是猴子般顽皮。”便去拿了扫把清扫,始终都没让我碰一下。
三年后我便去俱乐部下棋了。分别时,他从金戈铁马的棋盘中拔出一双浑浊而又清明的眼,失神看我好一会,终于别了头,要我快走。临出门,又补了一句:“认真!”
去年教师节我去看他,发现他已老得不成样子。桃李满天下的老人,逢年过节来看他的人竟屈指可数。当他蹒跚了腿脚,颤抖着要去拿我最爱吃的水果,我竟不争气地红了眼眶。我的声音比他的腿脚还抖。“老师的手还疼吗?”那是老伤,天气一转凉他便难受。他的耳朵背了,说话离题万里:“我这么老了,有什么好看的?!”
谁想那却是我们的永别。今年春节我吵着要去拜年,出门后也不管哀风怒雪,只是一个劲地向他家赶,进门才发现冲门的躺椅倒了,他女儿拿了一叠他用过的棋谱,说是他要研究的,嘱咐留给我读。照片里他的眼古井无波,时空里传来了他的声音:“认真!认真!”
生死如河,悍然相隔。往昔纷纷入梦,却不曾见他,我就这样草率地别了我的恩师,零落黄泉红尘紫陌再也不能见得,师恩只得来世再报了。
读完这则材料,禁不住为此明智之举拍案叫好。好一个“快”字。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快节奏啊!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又何处不需要一个“侠”字呢?快速发展、高速进取是我们时代的节奏,是我们社会的需要。那种“老牛施货车”式的一步三摇,那种蜗牛似的慢慢爬行已经和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了。
在我们的工作中,“快”是致胜的法宝。就拿武钢办快餐工厂来说,极大缩短了职工用餐时间,必然会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想在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各方面的周转,快研制、快生产、快投放市场。这方面是不乏其例的。据报载,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公司——日本松下集团将快速发展同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一样列为企业的三大生存支柱。这不正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吗?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快节奏也是格外重要的。在学习中采取四平八穗、慢悠悠的态度,怎么能经受住当今快节奏的冲击呢?学习中,快能催人奋发、促人赶超,某位省级三好生曾经这样说过:“慢只能处处被动,而快预习、快复习、快完成作业,即在快节奏中能提高学业成绩。”
由此推而广之,我们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工作,也应需要“快”字。邓小平南巡时曾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要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停留不前或不加快发展速度是行不通的。”确是如此,如果改革家们不加快节奏,如果国家不快速发展,又何谈翻两番,奔小康呢!在这个问题上,只能快而不能慢。当然,今天我们绝不能再提倡大跃进时期不讲客观规律、“放卫星”似的快。我们的快应该是快而不乱,快要有步骤,快要有效益,这才是我们提倡的“快”。
我们的时代需要快节奏,呼唤快节奏,让我们每一个人快快行动起来,快马加鞭,投身于快节奏的时代洪流之中、快快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