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阳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2:40:42
  • 《《董娇饶》宋子侯原文和翻译》
  • 董娇饶

    【两汉】宋子侯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注释

    娇饶:女子名,泛指美人。

    洛阳:东汉京城。

    路傍:即路旁。

    “叶叶”句:指叶叶相交通,叶子稠密连到了一起。相当,与“相对”同义,是“对称”的意思。

    低昂:起伏,时高时低。

    子:《正字通》云:“女子亦称子。”

    飘飏(yáng):指落花缤纷之貌。

    请谢:请问。彼姝(shū)子:那美丽的女子。

    “何为”句:为何受到你的攀折?见,被。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飘堕:飘落。

    安得:怎能。馨(xīn)香:芳香。

    零落:凋谢,脱落。

    盛年:少壮之年。

    竟:尽,终。

    高堂:高大的厅堂,宽敞的房屋。

    译文

    洛阳城东的小路上,桃李盛开在两边的路旁。

    桃花李花相对而开,稠密的叶子交相掩映。

    春风自东北方向而来,花叶也随风飘扬。

    不知谁家的女子来了,提着竹笼在采桑。

    她用纤纤的手攀折桃李,弄得枝残叶败,花落缤纷。

    请允许我问那位女子,为什么要损伤这些花呢?

    她回答:“等到八九月的深秋季节,下霜了,花儿终会凋谢。”

    这些可怜的花叶,整年有风刀霜剑相逼,怎能永远芳香?

    它们秋时零落,来年春日再吐芬芳,始终不渝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而美丽的女子还不如这花叶,盛年过去则色衰,被无情的男子相忘。

    我想把这支曲子唱完,可这支曲子,实在让人心里难过。

    干脆归来饮酌美酒,携带琴瑟登堂以解忧愁吧。

    赏析

    此诗以桃李比方女子红颜,说花虽然零落,尚有重开的时候,而一旦红颜老去,便会欢爱永绝。

    本来,花落花开是大自然的永恒的法则,正如四时的周而复始,前后相续。通常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花开花落比女子年华的盛衰有时,却很少从两种自然现象的差异之处着眼作比。诗人从这一角度处理题材,自然出人意表。诗人的这一思想从属于他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他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于是借采桑女子而发。这类人生短促的感叹,是一种时代思潮,在当时的诗文中时有抒发。因此,采桑女的忧伤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董娇饶》在汉诗中别具一格,和汉乐府民歌有所不同,这从开头的六句即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篇章多数是一开始便直咏其事,也有少数篇章用大段铺叙介绍人物以引起故事,如《陌上桑》。《董娇饶》的开头则是描写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样,既做到了人物和环境的统一,又使开篇和全诗紧密关联。《董娇饶》的开头一段与全诗的关系极大,诗意即此生发,层层展开:由采桑女攀折花技引起“花”的诘责,继写采桑女的回答,再写“花”的反复辩驳。开头这一段景物描写其中包含抒情成分,因而也写出了某种意境,颇合于闻一多在论述汉末诗歌的发展时说的“事化为境”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写诗人的悲愁,从描绘秋夜的景色入手,写皎皎明月、历历寒星、促织的悲吟、寒蝉的凄切,这秋夜的景色即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则已臻于情景交融的境界。就《董娇饶》的全诗看,虽说并不以抒情为主,但其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绘也还是一致的。

    在写作艺术上,此诗风格独具,意境幽深。其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映衬的手法。

    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部分(从第七句至第二十句)构成全诗的主要内容。其中“纤手折其枝”一句作为全篇关节。对采桑女为什么要拗折路边的花枝的问题,诗人没有作交待。接下去从对立的一方“花”写起,借“花”的诘责引出矛盾:“何为见损伤?”“花”的责问有理:我开我的花,你采你的桑,彼此互不相干,你为什么要来损害我?采桑女却是答非所问:“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言外之意是:请不要顾惜现在这一点小小的损伤吧,反正你早晚是要殒落的。这个回答并未说出折花的心理动机。采桑女不作正面回答的原因无非是不愿剖白内心某种隐秘的东西,这种隐秘的东西或许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然而,她的回避反倒容易使她的心理活动被人窥测到。正由于她无意中表露自己对盛衰的看法,招来了“花”的驳难。“花”的盛衰观和采桑女有着根本的分歧,生活的真谛告诉它:“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如果说采桑女回答“花”的诘责时尚能平静处之,那么,当她听到“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的讥嘲,便难以自持了。这话正触到她的隐忧,令她闻之心惊:花虽然凋落,可还有再荣之期;作为一个女人,青春却是一去不返。她不敢想等待着她的未来究竟怎样,她将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命运。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她回答“花”的话,说的是“花”的荣枯,实则成了自伤。这隐在的自伤的情怀造成她折花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在万物得其时的明媚春光中,采桑女手提桑笼走在幽僻的小路上,繁花不时地拂过她的头顶,她不能没有感触。大约她看到那炫耀似的开着的烂漫的桃李花,即勾起心头的烦恼,并带一点本能的忌意,心里想这些花虽没,但到了露结为霜的季节,还不是照样枯萎、凋谢。这样想着的时候,纤手不知不觉地已经攀住了花枝。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层见迭出。又由于诗人运用了以花写人、借物传神的笔法,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而有别于乐府民歌的质直和单纯。

    《董娇饶》一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煞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应有其地位。但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是基于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比如诗中设为问答的形式就是直接来自乐府民歌。在叙事中穿插对话,是乐府民歌经常采用的形式,《东门行》、《艳歌何尝行》和《陌上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采用这种写法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避免叙事的单调和平淡,且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划。《董娇饶》中的对话在表现心理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一方式的采用,也造成诗意的层层递进,因而在组织篇章结构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以花拟人的写法也是受了汉乐府民歌中寓言诗的影响。汉乐府民歌中有为数不少的寓言诗,如《乌生八九子》、《艳歌行》(其二)、《蜨蝶行》和《枯鱼过河泣》等。寓言诗的基本特点是取义双关,意在言外。《董娇饶》不同,它的主题是通过正面形象的描绘直接表现的。虽亦拟物为人,但那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与“花”的某种特定关系,而非全篇用寄托,所以这里的花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朴素、自然的本色。比如开头的两句“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就如同脱口而出。“高秋八九月”以下四句也是如此。把此诗同建安诗人的某些作品一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立即就可以看出来。曹植的《美女篇》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词采的华丽和对偶的讲究。《董娇饶》的句子并不怎么修饰和锻炼,其中也有一组对偶句,即“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这虽然已是在有意追求,但仍不免有些笨拙,不像魏晋诗人用起来那样得心应手。

    创作背景

    《董娇饶》是东汉文人宋子侯代女子立言之作,以表达对封建社会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此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作者简介

    宋子侯,东汉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今仅存《董娇饶》一首,载于《玉台新咏》,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对后世曹植等人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 《《登襄阳城》杜审言文和翻译》
  • 登襄阳城

    杜审言 〔唐代〕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必考名句】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译文】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

    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

    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赏析】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

    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

    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

    “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

    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

    “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

    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作者】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是出于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注释

    (1)诗题一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

    (2)“八月”二句:湖水上涨,与岸齐平。天水相连,混为一体。虚、太清:均指天空。

    (3)云梦泽: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分变干变淤,成为平地,只剩洞庭湖,人们习惯称云梦泽。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盖城据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4)“欲济”二句:是以比喻的方式说,想做官却苦无门路,无人引荐,但不做官又有辱圣明的时代。

    (5)羡鱼情:《淮南子·说林训》中记载:“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句仍是表示作者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1]

    译文

    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赏析: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另类题材的佳作。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作者用"蒸"和"撼"二字来描述洞庭湖的声势,可见当时八月洞庭的景色是多么令作者心情浩然.

    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让人联想到仿似有巨澜涌动.

    单单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围绕此二字来形容洞庭湖,气势磅礴,波澜万丈,似有令人心神旷怡,又让人心胸激荡.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丰茂、万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

    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的逸士风神,正是“笔墨之外,自具性情”。

  • 《白起墓,白起墓在哪》
  • 白起墓:位置在咸阳城东郊,渭河北岸任家咀,秦时此地称杜邮。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三0工厂在施工时,曾发现公之墓道,出土兵器、佩剑等文物数件,现存咸阳博物馆。白起墓呈园形,底部直径19米,墓高8米,一九八二年,白起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杏花逝》
  • 那年的江南末冬格外寒冷,浏阳城上下找不到一点活着的息,每个人都低着头行走匆匆,满大街异常的萧条落寞。

    客栈院子里那棵杏终究没有在这个季节理复活过来,那个傍晚我站在二楼,外面是磅礴不停息的雾霭,工人吆喝着喊着口号,我就那样静静的看着它被野蛮地砍掉,再无情拔掉树根。一言不发。

    那个时候我突然有种感觉它就像极了我,孤单无奈。

    遇见末的时候我在柜台上记着积压大半年客栈上的帐,在客人喧哗中我抬起头望着她,她一席白衣,瘦弱的身子仿佛要融化在这即将逝去的寒冬里,我望着她那落寞的眼神竟像是看见了一片疲倦的杏花,让人怜

    她走过来轻微地笑了下:展柜还有房间吗?

    有。二愣带客人去南号最后面那个房间。我低下头继续那繁琐的账目上。

    掌柜,那房间你不是吩咐所有客人都不可以进去的吗?二愣是十年前在客栈门口捡来,当初见他冻得哇哇大叫,我不忍便从此将他带在身边,只是这孩子却是傻的不明所以,也不知是不是当初给冻伤了。

    你哪来那么多废话叫你去就去。

    南边那所房间靠着浏阳河,打开窗就可以看见整个浏阳城的分光,在这之前诺是闲暇之间我便呆在那房间不愿出来,想着那世间所谓的烦心事罢了。

    末雪在客栈却是从没有下楼过,每次吃饭时二愣都会很开心的把饭送到她房间,然后这孩子兴奋拿着一些赏钱在我面前摆着,我笑着摇头接着向她的房间望去,隔着寂静的走廊我依然能在每天傍晚时分瞧见她皱着眉头望向浏阳河很远很远的地方,却不知是何处。

    客栈每年到这个时候投宿的人逐日减少,唯有平日上午整个客栈忙的我头头转,看着满座的客人唯有苦笑,还好的是客人多半于我相熟或是认识却不深交的,亦没见过闹事让人烦的事来,也许多半谁也没这胆识在此闹事吧!

    傍晚的时候客人逐渐散去,他们有自己的家,哪怕是醉是不省人事时只怕想着也是家中的娇妻和孩子,却不知这算不算是浏阳城的民风。

    展柜的,末姑娘找你嘞!二愣从末雪房间跑出。

    我停下手中的算盘,望着她此刻紧闭的窗,然后向她的房间走去,走廊依旧静的毫无空气,院子里那颗杏花树在寒风中低着头,默默无言。

    末姑娘找我何事。我推开门问道。

    她却是一句也没说,我抬头望向她,她依然穿着那身白衣,清瘦的身子背着我显得异常孤寂。

    许久她叹息了下,然后转过头轻轻地笑了下,

    掌柜的,我听闻你这有种很烈的杏花酒,喝了便会忘记很多事,诺真的不妨打上几两来。

    我忽然觉得有点闷,便走到窗前吱呀的打开了窗,外面的浏阳河静如处子,白白茫茫的河水流动着寒冬的肃杀,院子里那棵杏花树最后一片枯叶飘落。

    忘记了,醒了不是更清醒吗,这世间诺是有着永远忘记的酒那也就好了,我关好窗对着她浅浅笑道。

    她轻轻捻起耳边凌乱的发丝靠向耳边,憔悴的容颜看着却是那般让人心疼。

    掌柜的,你说这世间最苦的是什么呢。

    我怔怔望着她,却是摇头离开她房间去了酒窖找到杏花酒再接着送去。

    那夜我陪着她,末雪只是喝了不到一两的杏花酒变醉了,醉意爬上她白皙脸庞,红彤彤的样子我看的都醉了。

    她却是借酒挥言叙述我便静静的听着,她的出生,她的爱人,她的等待,她的迷茫,她喃喃诉说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着。

    他说会回来找我的,我便等他今生今世的。

    在最后她睡后她不断呢喃着,走出末雪房间已是深夜,周围呼呼挂着风,黑暗包围着寂寥的走廊,似乎要将我这样的人都一起吞了下去,毫无顾忌。

    或许这个来自北方的女子是这水汽冰寒的江南所不忍的缘故,末雪在住进来一个月后变病倒,她本就瘦如柴,此刻病了人远远看去仿佛那飘去的雨。我亦空闲时候带她多处求医,她望着我的时候便会露出初见我时的笑容,也不知何时我也有了种习惯每次见她在我身边对着笑的时候摸着她的头不语。

    江南的冬季和春季往往有时只是一个瞬间的转换,在我意识到春天来临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中旬了,末雪似乎也在那些天身体逐渐好转,她也不再躲在房间,每日傍晚时候站在码头上望着远去的船和靠近码头的船,她的目光始终紧紧的再人群中搜索,我在她身后看见的却是那深深的期望和不尽的失落.

    三月份的浏阳城雨水是不停息的,每年这个时候浏阳河便会水涨到河堤,出船的人或者回船的多出现翻船人淹死的事来,她听到这事后每天眉头皱的越深,有次听人落水,连伞都忘记拿冲着像拥挤的人群中跑去,大声呼喊那人的名字,事后我才知那人便是她心里念着的人。

    那次回来后她却再次病了,二愣每次送药都会跑到我面前很紧张对我悄悄说,掌柜的,末姑娘又哭了。我每往听此便不说话抬着头望着她的房间,她也依然站在窗口望着浏阳河茫茫的水面。

    四月的时候院子里那棵杏花树又开了花,粉白色的花瓣躲闪在枝头,只是今年的花朵却比往年少了许多,看上去有点残缺,客栈的生意又开始活起来,繁琐的事接二连三,我亦不能分心照顾太多,但仍然四处带着她拜访名医,只是她却病的更深了,终日在房里咳嗽着。

    我会死吗,她多次问我。

    我看着那已是没有多少灵动的眼神,来不及的心酸便涌到心里,但却是一句也说不上来,只能习惯着摸着她的头,便沉默了。

    而她也便不再说什么,对着我笑了下,习惯看着窗外的浏阳河。

    四月中旬那棵杏花树也不知为何突然一夜枯死,白色的花瓣掉落了满地,这时的江南已经是长莺飞,花语鱼跃的美景时分,我常常拿着为数不多的杏花酒就在枯死的杏花树下茫然的坐着,脑子却不知在想什么。只是偶尔耳中传来末雪的咳嗽声,心里更乱了。

    末雪终究还是走了,那天我送走了最后剩下的客人,我端着熬好的药向她房间走去,外面又开始下雨,雷声仿佛要摧毁一切,雨水毫无表情的接力着下一波雨水,路过走廊时我望着那棵早已枯死的杏花树心里蓦然一空,不知是何味道。

    我把药放在她面前,她挣扎着几次要爬起却还是没成功,我不忍她这样想过去扶她,却被她拒绝。在失败六次后她终于可以慢慢的走到我面前,她的眼神早已经没有了我初见那时的灵气,只有那深深挥不去的忧郁无神。

    她抬起头望着我轻轻的笑了下说,展柜的今天药不吃了,可以陪我喝下杏花酒,好吗?

    她说完便坐到靠窗的椅子上,嘴里大口的喘着气,我怔怔的望着她,那颗仿佛在我面前的不是一个女子,而是那院子里满地飘落的杏花,那般的即将飘逝。

    那晚她却没有醉倒,她又问我道,展柜的,你说这世间最苦的是什么呢。我没有回答,站起来打开窗,周围已是一片死亡般的宁静。我喝完手里的杏花酒回过头望着那张此时安静微笑的芳颜,眼角却湿透了,只是不知是这该死的雨水还是。。。。。。

    落雪走后不久,我便关了客栈,或许有些事本是该面对的,哪怕结果并非如意。

    我悄然离开浏阳城回到京城,多年不见京城依然像座大山威压在所有人心中。我默默的走进那所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周围的弟子见到我大声叫道,大师兄回来了,师父,大师姐大师兄回来了。记得走时这些还是不懂事的孩子,只是现在都已可和我并肩了。

    我笑着回答他们热情的问题,知道师父走到人群中大喝一声他们才就此散去。

    我望着这个已是古稀的老人,心里一酸便跪了下来低声喊着,师父。。。。。。

    那个瞬间我忽然觉过去的总总太累也太辛苦了,为什么当初就不能如何如何的。

    起来吧,这些年你一个人在外面也累了,累了就回来吧!师傅扶起我说。

    大师兄你终于回来了。

    我转过身望着她却是一句也说不来了,心里仿佛好多年的苦要宣泄给她听,好多的话要说。你可知我心里这般念着你,就算当初如何狠心的躲开只是为了这心里的你。

    大师兄你看这我孩子,小德快叫大师伯,这些年你不回来,我听二师兄说你已过世,二师兄现在对我很好着呢。

    二师兄现在对我很好着呢,二师兄对我现在很好着呢,很好着呢。。。。。。

    似乎是在重新鼓起勇气后拥抱黎明时,却是陷入无法呼吸的黑暗。所有一切所假想的都支离破碎,无声的呐喊,无助的失控笑着像你涌来,让你瞬间忘记思考,只有那深深的深深的苦。而这些只能你自己一个人慢慢的咽下,承受。

    五月江南还是时有雨水,客栈重新开张,终日忙的不可开交,我试过所有方法想那棵杏花树活过来却是无奈最后放弃,末雪的家人带走了她的遗物后我便锁起了那个房间,只有偶尔经过时静静的望着那房间安静不语。

    掌柜的,你的白发。二愣忽然有天经过时惊叫道。

    用手挥开满是灰尘的镜子,望着镜子中的自己双鬓原来真的有些白发参杂在其中,我想我真的是老了吧!

    冬季来临的时候我终于下定决心铲掉那棵杏花树,工人来的时我拿出最后一坛杏花酒坐在早已是尘埃铺面的末雪房间,那一次从没醉过的我,却醉了。

  • 《汾酒香》
  •  驱车从汾阳城出发,沿着巍峨的吕梁山脉向北行进,大约半小时以后,我们便来到誉满全球的杏村汾酒厂。 汾酒名满天下。传说杏花村.古代叫“杏花坞”,村里有一家酒店名叫“醉仙居”。这家酒店有一口“神井”,用这口井里的水酿出来的酒,酒味芬芳醇厚。井上还盖了一座“申明亭”。这就是汾酒商标上画着的“古井亭”的来历。 解放前,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柜前一壶酒,酒工一身汗,东家发横财,工人筋骨断。”杏花村汾酒厂的工人同全国工人一样,受尽了折磨。

     夏天,他们赤着脊梁光着脚,在热气弥漫的工棚里操作,泪水汗水一齐流;冬天,他们在刺骨寒风中,披着麻袋片,浸泡在废水里,酒曲侵蚀着他们的双脚。他们的命运就是“活做酒,死喂狗,不死不活爬着走”。酒工们用血汗酿成的美酒,一瓶瓶,一坛坛,都到了巨贾豪商的手里,供他们过花天酒地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只能闻酒香,听美名,酒却是一滴也喝不到口的。 解放后,汾酒获得了新生。汾酒厂工人在党的关怀下,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用现代化科学方法酿酒。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汾酒厂的机械化成装车间吧二 这个车间座落在杏丛中,亭楼环抱,一派古风。步入车间,一股沁人肺腑的酒香扑鼻而来,琳琅满目的现代化机器装备,映人我们的眼帘。

     一排排空酒瓶自动走仁了运输履带,就像游泳健儿站在跳水台上,一个鱼跃钻人了巨大的高温消毒箱。它们钻出来的时候,浑身己被洗刷得干一干净净,然后按顺序站上自动装酒台。装满了酒的瓶子顺着传送带经过封门“站”,商标“卡”,检验“哨”,进人酒箱。环形的传送带上,绿色的酒瓶排得齐齐整整,像一条长龙游动,让你眼花缭乱。工人们坐在操纵台上,按动电钮,操纵机器,紧张而又愉快地劳动着。宽敞的厂房里,装完酒的酒箱堆得整整齐齐。一辆辆满载汾酒的汽车驶出酒厂,奔向远方,撒下了一路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