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却有方向可鉴。
百年前,曾氏一族,名声鹊起,如日中天;百年间,后代六人,大放异彩,无一败子。百年匆匆流转的光阴里,一部家书,一段段至情至真,至明至理的箴言,一位老人将其传授给后代,也在分享给你我。
文正公一生宦海浮沉,却可以保全其身,在积贫积弱的晚清,力挽狂澜,这离不开他高于常人的人生理想与精神境界。
曾国藩少年立志,在予子弟的立志箴中曾道:“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孔孟,则日夜孜孜力。”试问,若有其坚韧不拔之气志,何事不能成?而后中年以“忍”字决为要,力求耐冷耐苦,耐劳耐用。忍常人所不能忍,必会及常人所不能及。已至暮年,官至一品侯爵,太子太保,而毫无骄奢之气。修身篇中最常提及的不过是“日日谨慎而已。”便纵是谦谨如曾国藩,也时时以“悔”字决自省,书中“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故”,字字珠玑。高处不胜寒,曾公正因身在顶峰,所以不得不时时谨慎,而推人于己,自己尚在山坡攀爬,鞠躬自省才能有焕然新我,有所改进。
与家书中,我们跟随曾国藩走过这极为辉煌的一生,他曾自叙回忆慈禧垂问战事,答曰“屡战屡败”,这是一种勇气,尽己所能,慨然无畏;也是一种韧劲,这种风格,虽败犹荣。他曾屡次受挫而后建立起湘军,享获荣禄后隐退功名。这种既往不忘,当下不杂,未来不迫的精神境界,超越了时代,百年未曾暗淡。
同时,家书中曾国藩也将儒理学说中的孝,悌、友诠释到了极致。为子,极为谦恭有礼,体恤父母;为兄,勉其弟,学贵有志,有读有恒,规劝其平骄矜,戒懒惰;为父,曾云:“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独愿其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对后代的教育,于他而言,读书不仅为了做官,更是要成为有道有才之人。自古“”长安古道马迟迟”追名逐利者多,而曾国藩却不拘于俗,放开眼界,意识到德,才的可贵。家庭中曾国藩立主“”和气致祥,乖气致厌”于当今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的社会,曾公的家书让人感到了血肉相连的温情。家的存在给在外打拼的人提供一个取暖的港湾,或许当今的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是不是漠离了太久,忘了身后还有一个家?
曾公曾云:“低头一拜屠羊说,万物浮云过太虚”恰能概括我此时的心境。这部家书屡读屡新,不困于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仅是取书中三两拜读,却也是受益无穷。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警策铭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建设物质文明,离不开向外民族、外国学习和借鉴,建设精神文明,也离不开外来的文化影”向。
优秀的外国文学遗产,叮以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可以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滋养品。优秀的外国文学遗产,往往有着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材料,有着健康而美好的情感,有着人民性、民主性的精华。正如列宁所说:“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哪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
这种“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首先来自各民族的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的群众。他们的文学创作,鲜明地表现出反对压迫,反对剥削的思想,热烈讴歌爱国主义等高尚情操。产生于古希腊时代的《伊索寓言》,通过动物之间关系的描写,谴责了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压迫的人们团结一致反抗压迫者。中世纪的欧洲,许多民族先后产生了英雄史诗和民间歌谣,著名的如《罗兰之歌》(德国)《熙德》(西班牙)、《尼伯龙根之歌》、《伊戈尔远征记》(古罗斯)和“罗宾汉谣曲”等。这些作品,或者歌颂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的英雄,或者歌颂抗暴安良,扶危救困的绿林好汉,直接表达了受压迫人民的理想和愿望,闪耀着民主主义的光辉。其次,剥削阶级内部的某些进步作家的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民主主义思想。为代表的希腊悲剧,其基本主题就扬反独裁,反侵略,以埃斯库勒斯等人作品是写古代的民主斗争,赞反压迫的精神,歌烦为自由和正义而斗争的英雄行为。而在资产阶级作家中,反剥削反压拍者也大有人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辛辣地讽刺了夏洛克的封建式的重利严盘剥”,莫里哀在《吝音鬼》中尖锐揭露了封建主“伤夭害理”、“放印子钱”、“杀人不见血”的剥削行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深刻地揭示了地主、资本家、商人、富农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农奴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提出了强烈的控诉。俄国伟大的民主主义先驱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在他的著名小说《怎么办?》中,塑造了一批有高尚情操、求实精神,远大理想的民主主义“新人”。从而,赢得列宁的盛赞。列宁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这种文学能教导人,鼓舞人。我在一个夏天里把《怎么办?》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
小时候曾听过这样一则寓言:公鸡和猫头鹰相遇,公鸡喃笑猫头鹰不认识太阳,猫头鹰嘲笑鸡不认识月亮。
这两种动物,一个是昼行夜伏,一个是昼伏夜行,它们的活动时间只是一天的一部分,因此对整个一天的了解都是不完整的。试想,如果它们不是互相嘲笑,而是相互请教,认真地了解一下自己所不熟悉的另一半世界是什么样子,那么它们对于这个世界(起码是一天)的了解不就更全面了吗?
同样地,如果每个人都虔心地向别人学习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和自己所认识不到的道理,那么每个人的学识经验不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吗?古今中外,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爱因斯坦,一代物理学巨匠,学识不可谓不渊博,见识不可谓不深刻,可就是这样一位伟人,在创立相对论时也曾向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一位教授请教过非欧几何的知识,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并不是很强的,还需要请教和学习。如果他像前面所说的公鸡或猫头鹰那样,以自己高深的物理知识而自矜,那么我们现在恐怕就看不到《相对论》这样伟大的、划时代的物理学巨著了。
中国的历代学者也十分注意虚心向别人学习。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写《天工开物》一书的过程中,不断深人民间,向工匠技师们学习生产经验和技术,从而在加强自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了自己的理性认识,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工艺百科全书。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每个人由于生活范围和认识能力的不同,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不全面而且不完全相同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既有自己熟悉的一面,也有自己不足的一面。如果每一个人能够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缺点,那么他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就会趋于完整。正如古人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综上所述,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无论对于哪一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力手段,让我们都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吧,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