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经典《三字经》中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中国自古以来是重视教育的国度,这是文明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根基。准确说,这种严而有力的教育更是对人品性的教化。步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所需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非父母师长权威化的灌输。
在儒家学说看来,教化是为了让子孙更好地适应社会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繁荣的目的,因此,五伦五常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今虽然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但教育的形式、目的仍得以保留。对于父母,可谓将教育重视到了极点,毕竟谁能忍受“父之过”的耻辱呢?然而家庭教育就此陷入了怪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教育错位化现象,早已被社会所诟病,然而促使这发生的,就是在父母之间广泛存在的完美主义。孩子成为体现父母意志的提线木偶,殊不知这样会造成严重的依赖,丧失独立性,包括如今最宝贵的独立思考。于是很多情况下没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只有请应试教育背锅,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来说说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代,老师的存续也是为了将某一学科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后人,而教学的主体应该是老师吗?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文化会得以完好保存,但非进步。现代社会不需要重复着同样知识与思维的呆子,而需要有个性和闪光点的个体。所谓教育之“严”,实际上是以牺牲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主观能动性作为代价的。体罚作为过去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今天已得到极大改善,但鼓励让学生打破学术权威,提出更具批判性的意见更需将师教中的“严”尽可能地去除。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初衷相同,两者密不可分,地位对等。但我眼中的现代教育追求的可不是“严厉的教化”。为实现育人的目标,关键的也不只在于家长和老师,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儒家的教育理念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自由意志是教化不了的。
我想像《三字经》这样的“国学经典”实属文化瑰宝,可是毕竟每种理念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同样《三字经》在现代也是争议颇多,这是西方人本教育思想的冲击下必然发生的。文化自信,信什么最重要。我们不妨以批判地角度来审视它,去芜存菁后,更深刻地认识这一财富。
我所需要的慰藉其实并不远大,抑或只是如晨曦初现般地一声嚅嗫。——题记
雨落似流萤,击碎于青石板上,念珠飞溅。卷起枯木的发,卷起花儿的泪,卷起遍地万物的心——就像深埋在我心底处的那一首“歌”,虽然它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称不上是一首歌,但对我来讲,它却是一首独一无二的“歌”。
蹙眉,转身,不愿将心与它们憔悴。可我早已“泪落尽”,一直“咽泪装欢”,看与不看这“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着朦朦雨幕,雪白试卷上刺眼的分数再次浮现,它们宛如一把匕首,一把锋利的匕首,把我的心捅得满目疮痍、鲜血直流。老师的目光中充满着对我的无限惋惜,这让我无处安放。虽说老师相信我会注意,但是我这颗好强的心何以抚平?而且我上学期考试,数学英语都是次次高分,这次怎么会……
下吧,好流尽我的满腔愁怨;吹吧,好吹散我的千丝纠结;吼吧,好诉尽我的心头隐言。
我自责,我内疚,我企图追回我往日的辉煌,可是——为时已晚!
回到家,雨更大了,急急地挤成一张网,白茫茫地罩住了整个世界,也把我浇得透心凉。免不了父母的一阵数落,一向坚强的我泪水滂沱,默默地坐着。
雨,愈加猛烈,我是在逆着风雨前进吗?不然怎会遍体鳞伤?
“哥哥——”一个嗲嗲的叫声打破了这沉寂,如同春日的第一缕暖阳,消融了我心头的冰雪。扭头一看,一对天真无邪的晶莹的眼睛盯着我。是妹妹!她见我扭过去看她,勾起嘴角,露出两颗小虎牙和小酒窝,手舞足蹈地跑过去,抱起了一包纸巾。然后屁颠屁颠地跑过来:“给——”她将纸巾递给我,在我周围兴奋地跳舞。她这么小就知道我内心的忧愁,就知道安慰人。我的心底不禁升起一股暖流。
等我整理好情绪,她又扑过来,奶声奶气地囔囔:“抱——”
“好——哥哥抱——”我轻轻地抱起她,她一边笑,一边倚在我的怀里,还用她的小嘴在我的脸上紧贴了一下。我心里一颤:她是想让我开心吗?还是在撒娇?她小小年纪肯定不知道这些东西。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吧。不管怎么说,这一抱,使我重新充满了信心,而且这是能够跨越一切并超越一切的真情,这是这世界上最美的结晶!
我抱着她,站在窗边,眺望着。雨,开始变得淅淅沥沥,渐渐地,随风远去。一只燕子迎着阳光,飞向远方,充满光明的地方……
这一抱,这一声叫唤,在我心中,谱写成了一首精美的歌。
飞机是我们长途旅行所需交通工具的首选之一,它有速度快的优点。可这种空中大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公元1901年,一架怪异的机器停在了一条长长的路上。两个年轻人正围着那机器不断地测量、计算,偶尔还耳语几声。他们就是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
随着螺旋桨的叶片开始转动,那机器就往前滑行了起来。过了好久,终于离开了地面,与此同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架飞机名叫“小莱特号”,它是历史上第一架能真正意义上飞行的飞机。可以说莱特兄弟开启了人类的飞行时代!
在此后的100多年里,人们在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基础上,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飞机,比如说1939年发明的喷气式飞机和直升机等。
飞机也从一开始是被军方用来打仗的,到后来又有了救援、货运和载客等用途。虽然它被应用的时间不算长,但现在的它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简评】
从飞机对于我们现代生活来说,其是长途旅行必备。小作者借由此文向读者们介绍了飞机的历史。从最先莱特兄弟发明的第一架飞机,到后来各式各样的飞机,“小莱特号”是历史上第一架能真正意义上飞行的飞机。小作者也着重对莱特兄弟与他们的飞机进行了详细描写。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精练。(施民贵)
1、生命会给你所需要的东西,只要你不断地向它要,只要你在向它要地时候说得一清二楚。
2、你所爱的人,他并不是全然完美,但是正因为他的五音不全,你才发现他的可爱之处。不完美,很好。所以你也该放轻松一点。
3、生命靠许多分歧的问题维持下去,这些问题不能不与生俱存,只有在死亡中才得以解决 。
4、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5、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6、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上不可能生存一样。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8、把人的价值降低为消费的实惠,无疑是创造性价值的泯灭;把生命变为待价而沽的商品,无疑是人的本质的沧丧。
9、横溢的天才,如沃土,如不加耕耘,即可能产生杂草,而不产生葡萄、橄榄供人享用。()
10、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11、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12、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13、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分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
14、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一来可口!
15、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老子曾经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是你一时所需,而钓鱼是一种技能。一条鱼只能供你一时之需,而钓鱼的技能则可一辈子受益。
在我们的现社会中,也是如此。很多人贪图一时的利益,只顾眼前的结果,而忽略了长久的发展。这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授之以渔固然重要,但怎样采取适当的措施也成为了关键。
授之以渔,必须关注长久发展。还记得小时候,老师常常会提到的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问题,在人们捕鱼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将渔网间隙剪大一些,这样一来个头较小的鱼类则可继续生长。事实说明,凡事不可只被眼前的利益所麻痹,而是应该多多注重长久的发展。
授之以渔,勇于跨出第一步。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被眼前的利而忽略了往后的弊,那么跨出勇敢的第一步则成为关键。实践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正是因为美国的航天勇敢的在月球上留下一小步,才使得后人相继地研究探索太空的秘密,为世界科技的发展跨出了一大步。事实说明,只有通过不断地挑战和探索实践,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授之以渔,必须定准适合的目标。当时那位资助胡虎克的博士若是将金钱大量的、一味地投资在资助贫困人群的衣食住行上,未来想必不仅没有显微镜的发明,更没有如今世界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而正是因为博士准确的目标性,使他和世界获得了成功与希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只有授予人们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
授之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之以渔,却能终生受益。那么只有当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创造出更多可以用的 “鱼”。
尤肯达修女那饱含人文情怀的质问以及施图林格博士那理性而充满科学精神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也将这样一个问题摆在了我面前:科学与人文,怎样服务于生活?
换言之,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
人文与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我看来,就是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思考关系,最终是要投入于实践,走向生活。
人文情怀活跃于我们的生活每一处。小到随手的帮助他人,大到公益慈善,无不是人文情怀深藏其中。可以说,人文情怀密切了人与人的关系,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间接地改变了世界。也可以说,人文精神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怀饱含着丰富的与爱和友善,能温暖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力量。14世界西方那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于此有很多相似,爱与善,人性与自由,解放了生活在压抑的中世纪的人民。而人文精神重视现世追求,关注当下,注重人性的理念也是我们流传至今的。
如果说人文精神代表的是感性,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的体现。理性的思考,对自然现象的追问,是科学精神的基本。有史以来,科学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视的。古希腊有严谨的学者对世界、对人生发出思考。古中国有观星者夜观星象,记录山河。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的进展。一次次的工业革命令生产力飞跃,直接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发展。一次次小小的发现,终究汇成江河,一举震惊世界。可以说,若无科学的进步,人类仍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追求着最基本的生存与温饱。对应人文精神的关注现世,科学的目光落在了未来。因而科学探索是一个过程,无法预知,但它的作用却不能被否定。
而无论科学怎样改变世界,人文如何丰富精神,我们的追求从未改变,那就是幸福的生活。
幸福生活是我们向往的,把它说成是我们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也不为过。无论是尤肯达修女关注当下的人文情怀,还是施图林格博士表达的关注未来的科学精神,其最终目的都是反馈于生活,造福于生活。
可以说,人文与科学殊途同归。
因为生活就是一切。只有生活才是一切。
那么生活需要什么?生存与温饱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曾经人类为之奋斗的动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早已不是简单的温饱可以满足的了。房子、汽车、手机等等科技进步带来的产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我们对生活的要求。这需要科学的力量,也只有科学的进步才能满足人类不断生长的欲求。可以看出,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精神更是尤为关键。
但同时,一些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世界上仍有许多人无法满足温饱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于那缥缈的科学研究是不是不够合理?为何不更加关注当下,关注弱势的群体?
这是否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矛盾的体现?
事实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我们所学哲学里所谓的唯物辩证法也说事物的矛盾是相对的。将二者割裂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前面提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使生活更加美好。当科学取得了进步,也能促进人文事业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多少人是直接或间接地被这小玩意儿拯救的呢?而你每一笔资助他人的善款,是否也能打造出未来的科学家呢?
我想既然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都有利于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那么与其说是人文与科学的矛盾,不如说是当下与未来的矛盾。
我们曾提出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为了调和当下与未来的矛盾。是关注当下,还是展望未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减缓一点发展的速度,留下一片碧蓝的天空?我们是应该帮助更多贫苦的人民,还是应该大力促进科学的发展,生产的进行?我未能解出答案。这也是一个需要每一个人都深思的问题。
由此可见,人文、科学都是服务于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他们存在矛盾,又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元素的缺失都会令生活黯然失色。于是,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人文情怀丰富精神世界,用一颗真诚的心、善良的心去观察世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同时也要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收获物质生活的富足,眼光时刻望向未来的世界。也不能忘记时刻思考,因为没有真理或者答案是绝对的,只有时常思考,才能走出正确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服务生活。
在报纸上找到了所需要的地方,一字一句地读起来:“他说‘在保持现有关系情况下,无须克服很大困难就可以达到显著效果;如果十分重视教育的话,是可以消除各阶层之间的差别的’……您听听,恩格斯先生,和您信仰相同的人也不再谈什么武器和街垒之类的东西啦,而谈论起教育啦。教育—它才是进步的火车头。他们肯定了这个论断!” “这篇讲话,我知道。”
恩格斯挥了一下手,“我们的校对员卡尔·沙佩尔对我讲过这篇东西。” “就是那位《新莱茵报》校对员,同时又是工人联盟副主席吗?”盖格尔不怀好意地问道。 “是的,他是副主席,一点不假。他是科伦的知名人士。他还谈到了如何抨击列维斯关于教育的谬论。” “恕我冒昧,”盖格尔谨慎地朝对话者伸出一只手说: “首先应该承认,沙佩尔本人就是一个十分缺乏教养的人。恩格斯先生,难道您一向就没有考虑过,在《新莱茵报》编辑部里,在您身边究竟是些什么人吗?” “您这句话是想说明什么呢了代理警察局长先生。”恩格斯机警地反问道。 “我想说,您是否考虑过在您的编辑部里,在您的周围都是些什么人……比如,沙佩尔这个人吧,他就坐过两次牢; 再说威廉·沃尔夫,您们编辑委员会的委员吧,他也坐过两次牢,而且第一次被判了八年徒刑,只是因病五年后被释放。这两个人都没有读完大学。而那个维尔特甚至连中学都没有念完。一群不学无术之徒!”
“ 这么说,我也是不学无术之徒啦!”恩格斯故意作出俯首听命的姿态,低下了他那棕色的头颅,“我和维尔特一样也没有读完中学呀!” “是吗?”盖格尔感到惊惶失措,“您不同,您学识渊博,精通多种语言,是科伦的知名人物……” “我所有的这些知识,”恩格斯用手指在眼前讥讽地划了一个圈,“都是在您所谓的高不可攀的官办学府以外学到的。顺便说一句,这是实际情况。” “啊,原来如此。当然啦,一切事情嘛,都不是绝对的。” 盖格尔故作镇静,若无其事地接着说:“您虽然没有念过大学,但对象您这样天才而勤奋的人来说,并没有妨碍您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