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曾经赞美颜渊:“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很合适,他这一辈子都在奋斗。但在他“圣人”、“仁者”的称号中,还埋没了一个称号——“丧家狗”!
众所周知,孔子的一生,一句话来讲,便是:少年有功夫,中年有成就,老来有境界。可,孔子人生的另一面,这世上又有几人思考过:少年丧父,中年无妻,老来丧子又丧徒。人们永远只看到了孔子辉煌的一面,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地看清孔子的痛苦与无奈?可就算如此,孔子仍选择了把痛苦埋没在心底,满怀理想地踏上了长达14载的坎坷的周游列国之途。
走过了多个国家后,孔子一行辗转来到了郑国。他意外地和学生们走散了。
子贡在稠人广众之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打听老师的下落。子贡急切地问:“请问,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他身高一米九……”那人一看,子贡是外来的,想起了他刚才在城东门看到的一个老头儿,就说:“唉,你问对了。刚才看到一个人,他额头像尧,脖子似皋陶,肩膀类子产。可是呢,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一个人在城东门那里等待张望,累累乎若丧家之狗,那是不是你老师啊?”子贡顺着郑国人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孔子,就把刚才那人的描述说给老师听。孔子听完,呵呵笑了:“我长得像这个,像那个,都是外形,是次要的事,不打紧;说我像惶惶然的丧家狗,是对的,传神啊!”
“丧家狗”的意思在古代还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流浪狗,而是有丧事家的狗,死了主人的狗。不管如何,在没了主人这一点上,还是一样的。在如晦的风雨中,孔子确实寻不到主人,找不到归宿,举目望去,都是一帮半死不活的老贵族。没办丧事,却差不多都死了。可是在精神上,孔子又何尝一日“丧家”呢?他永远都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虽然一直碰壁,但从未放弃,在春秋末年那个漆黑的乱世,一点“仁”道的主张为苦难的人世留下了唯一一点光亮。
孔子一生奋进,一生坚持一个理想。不论身处何地,有如何的境遇,一生都在乐观中不断攀升进取。
正是因为有了他的那种对理想的坚持和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执著,才会有引导民众走上正确之路的儒家思想,才会有今天美丽的人世,才会有今天绚烂的阳光。
刘少奇同志于1961年视察林区,路过沈阳时,是原东北局候补书记喻屏同志陪同到哈尔滨的。
在春风浩荡,万物复苏的北京城,记者访问了喻老.他现在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3月30日这天晚饭后,我来到喻老的家。他正在一间简朴而雅致的会客室看报,记者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首先表示:党的五中全会决定给少奇同志平反,是民心所向。这表明我们党是一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严肃认真、光明磊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接着他从那次乘火车陪同、进一步联想到抗战时期与少奇同志的相处,以深切的怀念之情回忆了过去,集中地谈了以下几件事:
喻老说:"1961年,正是全国人民处于经济困难的时刻。作为国家主席,少奇同志带着筑重的心情路经扛宁,到黑龙江视察林区。我虽然只陪他乘火车从沈阳到哈尔滨这一段短短的路程,但是少奇同志沿途的讲话,以及对林区工作的指示,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每到一地,少奇同志马上召开于部会和大家谈心,启发于部和群众要说心里话,不要掩盖矛盾,只有正视困难才能克服困难,并对怎样克服困难,提出了相应措施。他说:在特殊困难的情况下,要采取特殊的办法来解决困难。要尽快地把生产恢复起来。’并针对当时对林木滥砍滥伐现象,提醒林区工作的同志:切忌‘剃光头’。要求大家对一些枝柴也要充分利用,不要白白浪费.连小的枝娅也应派用场,比如带弯的可以做牛‘索头’,再小的可做板凳腿嘛生!……
对于自己的生活,少奇同志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在中南海的办公室一直是育砖楼房,沙发也很一般,衣着俭朴,吸的是普通的‘大前门尹纸烟。那次到东北来,王光美同志也随行,人们注意到,她穿的衬衣也是旧的。可是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攻击王光美同志的穿戴,怎么能把国家主席夫人出国时的衣饰,当作平日的享受呢!?那是代表国家出去访问哪!今天,对王光美同志,也应还其艰苦朴素的本来面目。”看来喻老有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