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孤城的观后感范文
导语: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喋血孤城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喋血孤城观后感
12月11日,学院的全体学生党员和老师到电影院看《喋血孤城》这部电影,《喋血孤城》观后感。这是一部真实而又震憾人心的电影,是守城将领悲情抵抗的故事,是一个人和一座城的生死承诺。观看这部电影是为了喜迎即将到来的建党90周年的庆典活动,也是为了培养我们学生党员的爱国情操。观看红色经典电影,让我们学习革命先烈的革命信念和革命情操,领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在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就先查阅了《喋血孤城》的简介。《喋血孤城》主要讲述的是65年前举世震惊的常德战役,以1943年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驻守湖南常德的国军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名号为"虎贲"的将士,与三万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保卫孤城常德的血泪故事。中国军队第10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疲惫之军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顽强苦战整整47天,给敌以重大伤亡,写下了抗战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虽然衡阳最后还是失陷了,但这丝毫不能抹杀第10军坚守衡阳的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业绩。
电影放映了,一开始就给了我很强烈的震撼,暗灰色的背景,空旷的大地上架着不可计数的架子,悲凉的音乐更衬托出战争带给我们的悲伤。战争是灾难的代名词,带给人们的只能是苦难,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喜欢战争。
自古以来,战争对于被侵略者来说,就像是一个恶梦,总希望恶梦快点结束;对于受难的老百姓来说,就像是一个疟疾,避而远之;对于侵略者来说,就像是一朵罂花,看看都会上瘾。因为战争,多少人要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担惊受怕;多少人要以身殉国,战死沙场,流离失所,"舍小家,顾大家";又有多少人在灾难的面前本性暴露无遗,又有多少国家和地区生灵涂炭,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又有多少国家受人欺凌,割地赔款,损害百姓利益。战争简直就是一个恶魔,野蛮而且霸道。
在影片中,连长冯葆华与美丽的未婚妻婉清在新婚之夜过后便生生分离,冯连长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不受侵犯,为了驱逐侵华日军,葆华决定参军奔赴战场,致死追随爱人的婉清也到后方做了一名战地护士。做了护士,婉清总会看到很血腥的场面,为了冯连长,她没有退宿,也许是因为爱的力量支撑着她。每一次只要有前线的伤兵抬回来,她总会急切地问道"有没见到冯连长","是不是171团2营5连的"。当听到冯连长还活着的消息时,她总会感到安慰,似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般。智勇双全的冯葆华坚守要塞,一次次化险为夷,可是天不怜人,在一次战争中,他把自己的身躯献给了祖国和爱他的人民,那是在二虎的姐姐被枪杀之后的事情,没想到那一次他和婉清的见面竟变成了永别,那熟悉高大的背影,不管是留给婉清还是留给观众,都是唯美的。他在战场上还说过一句话,"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这是在战场需要及时作出的决定,也表明了他果断的思维和非凡的军事才能,观后感《《喋血孤城》观后感》。他和婉清演绎了感天动地的战地生死恋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联想空间,也表明了在国恨家仇面前,儿女情长可以暂时放一边。
在常德战役中,国军74军57师代号"虎贲"奉命守城。师长余程万心知这是一场无路可退的战斗,手握"与城共存亡"的密令,在明知弹尽、援绝、城已被弃的情况下,带领八千"虎贲"坚守孤城常德,以一轮接一轮的牺牲,拼死抵抗三万精锐日军的猛烈进攻。在战役中,他充分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他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运筹帷幄之中,无不体现出他的睿智。在得知援兵不能及时到达时,他流泪了,那是辛酸的泪,是对战友牺牲的痛苦,是对现在弹尽粮绝的担忧,就像冯连长所说,"人没吃没喝可以,这东西不给它吃喝,就变成了火棍。"在危急关头,面对选择坚守还是撤退的问题,他考虑甚多,选择坚守则杀身成仁的律令不近人情,选择撤退则必将背负苟且偷生的骂名。两难抉择下,余程万手书绝笔,披挂整齐,率众突围,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人,时刻遵守党的命令,即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仍不忘给上级司令发电文,汇报战况,"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二虎也是一个爱国将士,也许他是因为父母被日军杀害而投身革命,但是他勇于牺牲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更感人的是,当冯连长不要他当兵的时候,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冯连长的信任,二虎在冯连长牺牲后,在死人堆里大声重复着冯葆华的话,那种凄婉,那种哀恸,那种革命情怀,是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多少人为了革命牺牲了,在影片中让我感到辛酸和流泪的一个场景是在余程万和受伤的战士握手的时候,他走到一个战士的身边伸出自己的右手,那个战士犹豫了片刻,伸出了他的右手,可是他的手没了,于是余师长脱下自己左手的手套,伸出手,战士也伸出左手,我们震惊了,他的左手和右手一样,余师长再一次哭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悲痛。他们为了国家实在牺牲了很多,但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这就是高尚的革命情怀的体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卑不亢、不轻易低头的民族。在日寇占领常德的时候,战地医院的医生和受伤的战士面对日军要那他们的国旗时,他们拒绝了,因为这是耻辱,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等待他们的只是被枪杀。毛泽东曾经说过,"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宁愿为国家而死,也不愿屈辱的活着,死得其所。
常德战役是八年抗战中锥心泣血的一战,敌我兵力对比最为悬殊,伤亡交换比最大,以寡敌众,守城8000将士仅生还80人,余程万却险些因此被送上断头台,困守孤城衡阳47天,以悲壮开始,以饮恨告终。虽然常德失守了,可是我们会永远铭记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的革命先烈,每一个牺牲都有一座纪念碑,瑕瑜之间光荣生辉,你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激烈后代的中华儿女,你们的革命情怀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仅有对日寇的痛恨,有对国军的崇敬,更有对现在生活的反思。在今天的中国,似乎战争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历史也成为了过去,可是当初日寇惨无人性的行为实在是人神共愤,我们永远都有不会忘记这段屈辱而又悲惨的历史。时光可以逝去,鲜花可以凋谢,万物可以重生,可是留在中华民族上的伤疤却不会痊愈,我们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力量,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昌盛寄托在一批有一批的中华儿女身上,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更应该好好学习,增强才干,增强竞争力,将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只能是痛苦,只能是不幸。我们深深明白战争的危害,虽然日本侵略了我们,残害了我们大批的子民,曾经和我们结下深仇大恨,他们的冷酷,他们的.无情,至今让人不寒而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喜爱战争的民族,也不会是一个软弱的民族,我们渴望和平,我们渴望尊重,我们渴望平等,只有你们不再侵犯我们的国家,我们都愿意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和你们缔结友谊之花,这是我们的人民的心声,也是我们的希冀。
篇二:喋血孤城观后感
1943年,侵华日军为了挽救必然失败的命运,挥军进犯湘西北军事重镇常德,喋血孤城观后感。驻守当地的国军第74军57师临危受命,八千代号虎贲的将士在师长余程万(吕良伟饰)带领下,准备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决一死战。
战云密布的前夜,连长冯宝华(袁文康饰)推迟了与未婚妻婉清(安以轩饰)的婚事以全力备战,同日军有国仇家恨的当地苗族青年黄二虎(谢孟伟饰)踊跃参军,敌兵未至,常德军民斗志已燃!然而在日军的优势火力迫压下,德山与河伏先后失守,常德成为一座孤城。余程万下令全师与城共存亡,虎贲将士在毒气与炮火中与日军展开一寸寸土地的争夺。最终57师用覆亡的代价谱写下抗战史中不朽的一页。
其中"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这是二虎站在牺牲的将士堆里不停地大声重复连长冯葆华的话。"还有活着的吗?还有活着的吗?"一声声撕心裂肺呐喊,就是听不见一个人的回应。二虎自己依然坚持战斗…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第七十四军万岁…"这是陆军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市长余程万发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最后电文,曾经在一个抗日名将的语录帖中读过这段话,看完《喋血孤城》后再次读起,想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焦土上的尸骨,那些在胸腔中涌动过的热血,我能做的仅仅只是把对他们的敬意付诸笔端,观后感《喋血孤城观后感》。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他们万古流芳。这就是真实的抗日战争,三百多万国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扛起的历史,他们曾经差点被遗忘,但这个时代还有人记得他们,除了常德,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记忆,从上海滩到腾冲,绵延大半个中国的抗战是这个民族在上个世纪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祖国的未来,社会的进步、前进和发展,都寄托在我们这些慢慢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身上。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好自己的一切,才能让祖国变得更加美好、强大。
篇三:喋血孤城观后感
历史的画面犹如还在昨天,老弱妇孺在大声的啼哭着,呼啸的日军飞机在常德的古城上空穿梭来往,到处是断壁残垣,在中华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日军肆无忌惮,百姓任其屠戮,整个电影犹如封存已久的油画,在我面前缓缓展开。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场异常惨烈的中日大战,中国军队以低劣的装备与三万精锐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以命相搏,在弹尽粮绝的艰苦环境下,为守卫常德这座古城,献出了自己最后一滴鲜血。“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影片中这句普通的电影台词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相信在八年抗战中,有千千万万和“虎贲军”一样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们为国尽忠,也许他们在此之前只是一位士兵,甚至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也许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倭寇的残忍侵略,血雨腥风,舍身成仁,用鲜血为华夏民族赢得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战争的残酷让结局并不美好,古城常德被日军占领,余程万率军突围,八千将士化为八千英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支撑他们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一种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支撑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支撑着中华民族繁衍至今,屹立世界千年而不倒,文化源远流长。
如今从前的废墟变成了美丽的城市,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历史已经过去但绝不会忘记,今天活着的所有中国人和他们的后代子孙将永远铭记这些英雄,你们的鲜血不会白流,你们努力不会白费,我相信,总有一天富士山头扬汉旗!
最后向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国军官兵致以最崇高敬意!
【喋血孤城的观后感范文】
话题谈到志愿军英雄时,李副政委慷慨激昂地对我们说:“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到处都洒下了我们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我们祖国的多少好儿女长眠在自己战斗过的邻邦土地上。
黄继光,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名字。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孔,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路。
杨根思,他以同黄继光一样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在长津湖战役中,他指挥一个连,击退数以倍计于我之敌的八次冲击,最后拉响了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还有遵纪的楷摸邱少云、登高英雄杨连弟,爱民模范罗盛教……等等英雄模范,数不胜数。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金达莱花,他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受到中朝人民的称誉,祖国人民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
朝鲜人民铭记着这些光荣的战士,而更使他们感念至深的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心爱的长子—毛岸英。
那是在朝鲜战争第一次反击战役之后。一天早晨,敌机在我司令部指挥所上空袭击,在门窗山响,房土哗哗落的情况下,彭总却聚精会神地看地图,警卫人员硬是将彭总拉了出去。当时在他身边工作的毛岸英同志,知彭总离不开地图,就顶着敌机轰炸,回身去取,彭总一把没拉住,岸英同志已钻进屋子里去了。偏偏在这时,一颗罪恶的汽油弹打中了房顶。霎时,烈火将房子吞没了,岸英同志光荣殉职.彭总向毛主席报告岸英牺牲的消息时,毛主席既是安慰又是自慰地说:‘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死得光荣.我们做父母的也感到光荣.’
后来有人提议,把岸英的遗骨运回祖国安葬,毛主席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岸英的英灵安葬在朝鲜的国土上了。开始,朝鲜人民还不知道这个名字,后来,修建烈士陵园时,才知道这是毛主席的儿子,人人都感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