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在别处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1 23:55:23
  • 《在别处高三作文》
  • 在别处高三作文

    又是三月了,是成语里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日子,但今年的情形似乎不太一样,因为倒春寒还在肆意地侵袭着成都的大街小巷,冷风亦仍如银针刺骨,人们还裹着冬日的厚袄,在昼夜温差里怨着这流连忘返的冬季。今日似也有所不同,虽不可谈红日出升其道大光的壮丽,但天边隐约的日光仍以天高气爽揭开了一天的序幕——我们即去文化之旅了。在这个天公赏脸的日子里。

    一路上的或沉默或私语,伴随着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引领着我们到了广汉三星堆,那个承载着历史的风雨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地方。进馆时的黑暗与室外的白昼格格不入,却也平添了一丝庄严肃穆。仿佛说话声也得压到耳际,生怕惊醒了沉睡着的寂静的古文物们。但它们是会说话的,无论是小而精致的玉器,或是南北方特点相异的陶器,都在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历史。而历史,也披着这样的一件袍子,从玻璃橱窗的那头向我们迟迟行来,抿一口清茶,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最能彰显三星堆魅力的,定得是青铜立人像。那些从礼制、祭祀里走出来的青铜器们,将历史书本上白纸黑字的平面符号立体地展现在每一位同学的眼前。而红绸布、玻璃窗里的秘密,也在讲解员的扩音器里被字字句句逐一解开。于是我们也明白,历史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它的原因兴许只有几句话;历史也可以很深奥,它的蕴意足够每个人研究个千百年。

    "身前的越来越近,身后的越来越远。"我的同学在又开始的车程上这样讲道。是的,历史的潮流从不曾停下脚步,它是山峰上倾泻而下的瀑布,是奔腾不息的泉水,是每一个这一刻被下一刻的到来而转变成的过去。而每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身前身后的画面都是双眼不可错过的风景。我想,这也正是历史的奥妙所在吧。

    于是引擎又响起,窗外的风景又在车轮的转动里翻飞将至,翻飞而过了。是三月了,油菜花成片地盛开着,盛开得像一片黄色的海,将整个窗外都填满了,将整个眼底都铺尽了。似乎隔着玻璃,混合着泥土清新的气味都能轻盈地跃至你的鼻前,讲一个关于春天的田野的故事。

    我们在青白江下了车,樱花基地是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兴许是我们不够诚意,樱花盛开得不够丰盛。但这并不影响万花丛中随处可见的争奇斗艳——红得更加热烈,蓝得亦更加纯粹了。这样的颜色似乎都太过鲜艳,但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里,这样的艳俗也不过只是这春光里的`一处生意盎然了。于是自行车的车轮也在石路上翻滚起来了,油烟兴旺的货摊前人头也开始攒动了,花开茂盛的地方相机也络绎不绝了。倒春寒又是如何呢?樱花开得不多又是如何呢?难道这一切还不够有春意不够生机勃勃吗?离了人的景色只是画面,而这一群群的花季少年少女,便是把这静止的画面变得鲜活的根本原因了。

    以上"三旅"活动的种种,既是一种记录,又更是一种纪念。因为无论是成外还是城外,景色都各有千秋而不离"美"字。因为无论是在成外还是在城外,生活的乐趣都在一切新的信息、新的知识鱼贯而入进脑海时,彰显得淋漓尽致了。一切的物、景、声、语都代替了课堂中电子白板上或书本上的文字,以一种最熟悉又最全新的方式迎面而来,让我们所有人都欣然地默认而接受了,而所有的感想、体会也都在心中自然而然地生成,又扎根在记忆深处了。因此我想,游在别处,也可讲作是学在别处吧。

    【 在别处高三作文】

  • 《行者在别处的生命的意义作文》
  • 行者在别处的生命的意义作文

    春季的某天,驾车由四川往云南丽江。恩雅的歌声在曲折惊险的公路上 洒落了一地。即使车速并不快,但一个又一个的急弯让人觉得不是你驾着车 而是车拖着你急不可耐地投身到不可名状的神秘之地。

    出乎意料的是,丽江并没让我感到那种震颤:就像我看到云南怒江地区 碧罗山下偏僻的白汉洛小村代课老先生那神态自若站在十分简陋的教室里的 图片,我会鼻子发酸————但我知道那不是同情是震颤————丽江古城 经多次毁容(地震)却出奇地平静,如同深埋的岩浆的宣泄之后。

    城里有拍《雪山恋人》的摄制组忙进忙出。远处的玉龙雪山沉默安静, 那条原始的'穿城河本是无声的,却格外地不宁静:洗衣、淘米做饭、饮人、 饮牲口全在河里,甚至有大批的孩童在河里追逐,孩子中有两个金发的,他 们的瑞士籍母亲就坐在河边的棚荫下看书:据说她带一双儿女来丽江已有一 年,她的愿望是让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古城里学习唐宋古乐,直到学会为止。 果然那女孩的手指上带着弹琴的弹片,向母亲告发弟弟的不专心,弟弟狡猾 地逃跑到坐在桥边的纳西族老者身后,在他耳旁说着什么,老人笑了。

    河水在一阵胡闹后依旧是常清。城里很少有骚动:没有吵架围观、没有 工厂、没有汽车马达的声音,甚至自行车也极少,面色古铜的纳西人,彼此 路遇的招呼也显得像唱歌一样。因为个头较小,背上又常背负东西,头不免 低着。大部分人还带着60年代的蓝布帽子,帽檐下的脸显得十分平和、温 顺甚至害羞(其实那害羞只是儒雅的结果)。

    没见到活得腻味了的人,你也看不到大悲大苦,那种痛不欲生的生命体 验,也许因为一次次地震都来得那么突然和自然而来不及细品了;老房子倒 常常是一张张笑脸,漫不经心地述说某次的劫后余生。

    丽江平静得让人无法忽略,它的沉静儒雅令你吃惊,连那种“生命不可 儿戏”的严肃安全话题在山间的险要公路旁也被书写成“司机同志,附近没 有医院,请注意安全!”那些通常口吻、常见内容、使人意识钝化的祈使句 也未见得让人有这样的警惕。

    生命原来有这样的不同方式,有这样的自我掌握、自我医治的方式。你 的生命是自然简单的,并非时时要与别人有关,何况你生命的意义与每个人 都不一样,更何况你生命的意义本来就在于与每个人都不一样呢。

    ……

    【行者在别处的生命的意义作文】

  • 《生活不在别处800字》
  • 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自己对现有生活不满,盲目憧憬着未来生活的美好,甚至足活在幻想中。我们可以憧憬未来,但不能一直做梦,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就在脚下,把握现在脚踏实地。

    把握现在是一种好的人生态度,它促使我们正确地去看待、去对待生活。有人曾说:“珍惜人生吧,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成为历史,无论你曾经多么的失败,遭遇了多大的挫折,也都已成为不可改变的过去。明天还没到来,虽然人人都有梦想,可又有多少人能为之付出具体行动呢?有一位发明家,他常常给自己放假,并回乡下生活一段时间,许多人对此感到十分疑感。他解释道,灵感来源于生活,只有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当下。正是因为他把握现在,正确对待生活,才让他不会因为利益而迷失自我,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常常得奖。

    把握住现在使人幸福,把握当下的人不会太在意结果,他们享受过程。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上,有位选手在比赛中受伤,但他还是缠着绷带,最后一个冲过了终点线。当他跨过终点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是一个感人的场面。当被问到为什么不退出比赛时,他笑着说:“虽然我的了最后_名,但我非常享受,即使我受伤了。”正是因为有了过程,才让生命更加精彩,使人获得感悟,把握了现在,这就是一种幸福。

    把握当下,从现在做起。珍惜时间,不让一分-秒白白溜走。鲁迅小时候,父亲患病,他要照顾弟弟,还要帮母亲借伟大的文学先锋。只有行动起来,把握现在,才能创造出价值,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空想。宫崎骏说:“我不知将去何方,但我已在路上。”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把握好珍贵的青春年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这个学习的年纪,我们要行动起来,努力学习,不虚度光阴。有很多眼高手低的人整天想着要去做一件大事,做着自己的黄粱美梦,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开始,生活不在别处,从小事做起,把握当下。

    所谓的远方,其实并不远,而生活,也不在别处,只要我们能活在当下,把握现在,就能活出当下生活的一片灿烂。

  • 《生活在别处》
  •     从结婚筑巢那一日算起,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细算起来,这十多年里,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生活在别处:求学、出差、旅游……偌大一个中国,除了台湾和西藏,差不多都跑到了。上月出差去杭州,在十梓街头的小书摊上得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渴求已久,回到旅店便翻阅起来。

        既然人在姑苏,就先读那篇《白发苏州》。目光所至,只见一个老得令人窒息的数字迎面扑来:苏州城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在这样一个地老天荒的背景下,作者写苏州的委屈与度量,写苏州的柔软与坚挺,写苏州的宁谧与艳丽。作者的沉重,在文章末尾化为一个“突然的害怕”:害怕从苏州小巷的门庭内,走出一位长髯老者或是一位时髦青年……

        昨天刚去游了寒山寺,那一点“涛声依旧”的温馨,被《白发苏州》的苍凉与沉重,挤压得一干二净。

        余先生“文化苦旅”的诸多“景点”,笔者都光顾过,而且也有“苦”的感觉。稍有不同的是,笔者的“苦”,还包括一些“形而下”的:挤硬座车,住廉价店,乃至于风餐露宿,甚至于单路蓝缕(在青海的草原上还真的坐过柴车)。当然,旅途中的种种艰辛,给游子的文化朝圣,平添了几分寻觅的凄苦和漂泊的悲枪。这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人之“苦”吧。

        文化人总是活得很“累”,尤其是当他们“生活在别处”时。因为这别处的生活,最能吸引他们的,并非是那些旖旎的风光或怪异的民俗,而是藏而不露的文化意蕴。历史与当下的拷问,艺术与哲学的焦虑,折着文化漂泊者的灵魂,并在他们的躯体中“疴结”为一种文化人格。当他们将这种文化人格移情于山水名物时,他们是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的。

        南昌郊外,有青云谱的幽静和八大山人那笑之哭之的书画。独自品尝时,却要去耽优那些“不太懂朱聋的游人”,是怎样“常常过着一种缺少艺术激动的生活”。

        故乡老屋,盛满了亲人团聚的欢欣和衣锦还乡的惬意。却要去打听儿时女同学的下落,去哀叹中国农村妇女“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

        三峡览胜,与神女默然相对,不是很有诗意?却要去痛苦地反省“神女”一词如何“由瑰丽走向淫邪”,去悲哀地叩间为何“一个人口众亿的民族,长久享用着几个残缺的神话”。

        还有一位年轻的女诗人,用“美丽的忧伤”替女神抒怀:“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痛哭一晚”之后,还得继续漂泊。文化人,只要他执着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他便总是“生活在别处”,总是在时间与空间的荒古中苦苦地漂泊,苦苦地寻觅,寻觅人类灵魂的板依,寻觅人类精神的故园。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到哪里去。人类在寻觅的过程之中,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艺术,也创造了人自身。

        (余秋雨:《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