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老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6 15:38:55
  • 《骑三轮车的老者450字》
  • 看了李惠珍老师公众号中的《骑三轮车的前辈》后,我也同样感受到了那种无奈的感觉。于是,突发奇想,写下这篇作文。

    当我火急火燎的骑上自行车去上学时,看了看手表,明知离迟到已经不远,但看着前方占着非机动车道的三轮车“独当一面”。我无奈的叹了口气。前方的老者狭窄的非机动道上不紧不慢的“骑”着,身后的喇叭声震耳欲聋,可是那位老者真是无动于衷,横行霸道。

    在生活中,我是很讨厌自私自利的人的,老者骑三轮车本规不犯法,可是你们的行为却在我心中“犯了法”。

    其实,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的话。像他们这一类的人也十分“被动”,跑到机动车上,被后面的大车催促,说不定被交警抓住的话,肯定又会被“批评教育”,他们只得走非机动车道,如果你的爷爷奶奶骑着三轮车载着你去上学,而爷爷因第一次骑三轮车,从而十分小心,速度也不敢太快。而看见道路两旁的树,又恐怕往边开上开撞到树,所以就在道路中央骑,此时,你正在和奶奶在后座谈论你在学校的趣事,十分开心,爷爷还时不时地通过后视镜看着我们,嘴上也浮现出了笑容,因此没有听到后方的鸣笛。如果,一切,都是这样的话,你会原谅他们吗?

    嘿!骑三轮车的老者!靠一下边!谢谢您!

  • 《寻宝记550字》
  • 有一名老者曾说过:“人其实无时无刻都在寻宝,有时宝藏太俏皮,藏到了一个很神秘的地方。”而我,就在学校挖掘出了一位宝藏老师——语文老师。

    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映入眼帘的先是一套时尚的衣服,身上洋溢着青春活泼的气息,接着,再看到的就是一张甜美可人、完全看不出年龄,也没有遭遇到岁月洗涤的脸。我深深为之惊艳,这张被女娲偏爱的脸,虚拟得不现实。声音婉转得如百灵鸟:“同学们,上课!”我的目光随着她轻盈的脚步跳舞。她爱开玩笑,轻巧的丹唇一启,我们便笑得前仰后合,真是神奇的魔力。

    就当我还一如既往地以为她是一位温柔的老师时,巨大的反差冲面而来。

    那天,她踏着愤怒的脚步,面貌有点吓人,如果开学第1课是晴朗无云,那么今天就是乌云密布。原本吵闹的教室也瞬间寂静了。恐怖压抑的气氛快速传播,随后一堆人名也回荡在每个角落,她如同上帝来惩罚“罪恶”的人,一根戒尺,一双纤细的手,响起了阵阵批判的声音“啪、啪。”一下又一下,重重地打在别人的手心,也打在了我的心中。那时才醒悟,地狱中公平的审判,也不过如此吧!

    古代才子著以能说会辩举世闻名,许多朗朗上口的经典著作也从中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人师表”的孔子,以及他学生所说的名句记载成一部《论语》。她曾说过,“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她对《论语》的热爱与重视。从某次上课中,我也是意外地知道她把一整本论语全背下来了,这毅力,不得不让我又添了几分敬佩。

    她就是那么地让人惊喜而又意外,有时喜欢,有时恨,她就像是一个宝藏,让我的生活熠熠生辉。

  • 《家乡的风俗——捣年糕》
  • 照温州的老规矩,春节的前夕是最忙的。老者总说:“都忙一年了,再忙几天就熬出头了。”正如其所说,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到二十八这几天,家家都捣年糕。它是用糯米粉与水混合而成,上蒸锅蒸熟然后加入各种配料,最多的是一些糖,这不是糕而是小型的甜味大赛。

    在腊月二十八这天,我拉着妈妈的手快步地走在繁华的集市上,瞧见不远处人声鼎沸,大大小小围在一起,空中飘着几缕轻烟,好似在煮着些什么,冲上前挤入人群,当中赫然立着一口大缸,缸中有着一团粘粘乎乎的“棉花”,壮年们提着一把锤子,一个在左一个在右,轮流着锤打面团,缸中的面团如同一只会变形的精灵,时而呈长方形,时而呈椭圆形......就这样被捣成了让温州人垂涎三尺的年糕。

    这件事看着有趣,做起来也好玩。小孩子们跃跃欲试,撸起袖子,俯下身子,摆出一副要干架的样子,提起小十倍的棍子,也有模有样地捣起面团来。一提、一揉、一打、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好似早就练过般娴熟。

    看到这样的情境,我总是好奇地跑去问爷爷:“爷爷,为什么每年快过年的时候要捣年糕呢?”爷爷总是摸摸须白的胡子,笑而不答,看着我一年一年地长高。小时候,稚嫩的我总是悟不出其中的意思,现在我总算明白,原来年糕的“糕”同“高”音一样,表示年年高,寓意着事业成绩都能更上一层楼,祈求来年的步步高。

    牙牙学语的小孩子,亭亭玉立的少年,须发皆白的老人,提到年糕谁不是鼻子里涌入一阵浓郁的香气。抓起一块,香气贯穿肺腑,年糕还没入口,口水已经流了三尺长,何况是,一把一把地往嘴里塞呢!

    捣年糕是温州的悠久传统,具有千载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将它传承下去。

    【简评】

    本篇习作小作者主要从年糕的做法、寓意、味道三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自己家乡的风俗——捣年糕。小作者的语言虽不华丽,但却平淡有味,犹如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作者还十分注重细节描写,将人们捣年糕和品尝的动作十分生动地刻画出来,体现了对年糕的喜爱。(施民贵)

  • 《九月之秋》
  • 秋,一个垂暮之年的老者,万物都已走向没落,每当时针转过一圈又一圈,我感触颇深,时间真是神奇,都能把世界熏制成陶黄色。

    走过回忆之中的年度,从初春的雪白就到了中秋的青橙。似乎,往时的回忆中,从没有自然中的任何一抹色彩如秋般饱和而不失淡雅。貌似,色彩的出现,也让本就炎热的过度风变得凉爽起来。

    晨间,望见跳动的秋色,体验的不再是原本的衰落,而是灿烂的活跃,虽是秋风飒飒,但烁烁晨光也让我感觉出清冷。草木香中夹着阵阵书声朗朗,我不由得投入身心,留下属于秋的回忆。或许,它会成为我最难忘的秋。

    午间,虽说日光毒辣,但毫未减退的秋风也让晃眼的日光变得清和,也剩下了明亮的澄黄甚是晃亮。再念起六月之夏,却只有滚荡的热浪与热射线的齐下了。

    当然,寝中的清凉也是窗外所远远不能及的,甚至有些凄寒。只听见机械的运转,却也不见闪烁的亮色跳动了。

    晚间,一天累积的疲累随着澄黄的逐暗而展现,面前各式的作业还积压在身。忽望见一轮清冷的弧月,如同是镰中透出的辛勤,我望着它,望得出了神,而那抹月镰,也在黑云中逐渐失去自我,时隐时现。

    我对秋的热爱,如同朋友间的互帮互助,互给互足。我向秋借了一片澄黄,秋却给了我无限的静美。对其余秋以外的季节,我也充满了无尽的眷恋,只是,即使春的生机、夏的活力、冬的静谧,远不及秋之静美。不知,是人生的感悟还是夏秋的触动,才让深意诗人泰戈尔书写下闻名短句:“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时光流转,文章远不止如此。它会随着秋,出现更多的延展......

    (指导老师:伍云丽)

    点评:小作者对语言较敏感,尤其擅长运用色彩词,写出秋季独有的味道。文中以一日时间的变化为线索,写出一天里不同的秋光,点染不同的景象,流淌独特的情味。秋日静美,晕染诗意。

  • 《江湖老者,妈妈作文400字》
  • 我的妈妈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江湖老者,她总是用她的绝技来督促我学习,当然,她也会用绝技来保护我。

    妈妈的第一绝技为狮吼功!有一次,趁妈妈睡午觉的时间,我便偷偷地拿起手机打开游戏玩了起来。但是妈妈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我房间,她发动狮吼功,对我一连攻击:“你怎么能玩手机呢,还看那么近,你不怕近视吗?”我被这一声如霹雳般的声音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哇!只好去看书。

    妈妈的第二个绝技是瞬移!有一次,我家的狗“煤球”,把沙发上的枕头丢到了地上。我并没有注意脚下,不小心踩到差点滑倒。突然,妈妈一个瞬移接住了我,事后还边收拾枕头边说:“你也不看看脚下,摔断了腿,磕破了嘴,怎么办?”

    妈妈的第三个绝技是顺风耳!无论怎样小的声音都能被听见。有一次,我从零食柜里取出辣条想偷吃。刚撕开包装袋,还没拿出辣条吃,妈妈就一个箭步冲过来问:“你怎么能吃垃圾食品呢?还发出这么大的声音!”我当时就被楞住了!

    怎么样?这位江湖老者不错吧,你想和她过过招吗?赢了有赏金哟!

  • 《老者的故事》
  • 晚饭后,一位光头老者似乎颇有兴致,烤着火炉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

    A先生是个自诩为药物科学家的“怪人”,留着长长的能遮住一只眼的斜刘海,总套着件灰绿而宽大的军大衣,与他那弱不禁风的身材实在不相配。A先生有一个妻子,因为他太着神于鼓捣一些奇怪的东西而忽视了她的存在,一怒之下回了娘家。但她还是着A先生的,为了听到A先生的声音,每晚都会打电话问A先生:“离不离婚?”A先生答:“不离。”然后通话结束。

    A先生一直想研制出一种能让动物说人类语言的药。知道他有这想法的邻里大多都嘲笑他:“动物能说人话?那么你再发明一种药让你说驴语吧!”也有好心的邻居劝他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正常生活,但他已经听不进劝了。当他听到人们的嘲讽,总是闷不作声,用手将遮住左眼的刘海移到右边遮住右眼,在心里安慰自己: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这些不懂科学的人是无法了解发现真理过程的艰辛的!

    他常常用奇奇怪怪的东西发明出奇奇怪怪的药丸,然后硬塞进阿猫阿狗的嘴里。倒霉的吞药后立马四腿蹬直,死了;幸运的则小病一场,或者没有任何异常,但都没有开口说出人类语言。直到一天,一只黑猫在吞了药丸后,不仅没说出人话,反倒发不出猫叫了,只听见“咕咕”的气泡声。A先生先是用手把刘海换了一边,然后一拍脑门:我怎么不研制一种能让哑巴开口说话的药呢,这可比让动物说人话更有意义啊!A先生就把黑猫带回家里,每次做出新药来就塞进猫嘴,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猫,竖起耳朵盼望着它能重新发出猫叫,可惜从未如愿。但A先生相科学是万能的,只要他不懈努力,就能发明出治疗哑症的奇药来造福人类。每次失败后他都会自我安慰:这奇药的药方一定非比寻常,难以寻找,但爱迪生在发现用钨丝做灯丝最有效前还失败了几千次呢!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A先生不是在家里做实验就是在外头找药方、材料,邻里看他这般痴迷,不但不再嘲笑他或安慰他,反倒有几分惧怕他,觉得他一定入了魔障,于是见他就躲;A先生完全沉迷在他的科学发明中,也不在意与邻里的关系如何了。

    一天,A先生出门寻找药方:昨晚他用陈年锅底、木屑、葡萄汁制成的药丸又失败了。那锅底经过前次高温灼烤,积淀了大量致癌物质,黑猫吞药后竟也没有死翘翘。他来到一个僻静的旧书摊,那书摊上的书大都破旧折页,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他问卖书老人书摊上有没有医书。那守书摊的老人正戴着一顶遮住他大半边脸的帽晒太阳。他随手指向书摊一角:“那里有本医书,你看看吧。”A先生顺着老人的手指方向看过去,只见那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五个大字:李时针药典。A先生随手翻了翻书的内容,将刘海换了个边,忽然两眼放光——他看见一页残纸上写着:欲治哑口之症,用西边沙漠里的呱唧呱唧大眼蛙与南边林里的噗哟噗哟大头蛇混入橙汁烘干即可。A先生全身颤抖,以为这真正的药方终于被他找到了!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他头也不回地奔向家中,整理行装,准备第二天前往南方树林找药材。当天晚上,妻子照例来电话。在答了句“不离”后,A先生似乎想起了什么,问妻子:“你姓李吧?那你有没有听说祖上有医者李时针?有没有听说呱唧呱唧大眼蛙和噗哟噗哟大头蛇?”妻子听到这突如其来的连问,怔住了。半分钟后,她淡然地回答道:“我当然姓李,家里正有祖传的这两件稀有药材。不知你有何用?”A先生顿时仰天大笑:“哈哈哈!我终于要成功了!你明天把药材带过来吧!”妻子那边竟也并不惊讶,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A先生便打电话催促妻子快些来。妻子一进门,A先生便蹦了起来:“药材在哪里?”妻子神情自若,从怀中掏出了一个精致的木盒。A先生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妻子却将盒子放在背后,笑着说:“我先问你两个问题,你认真回答了我再给你药材。”A先生只得作罢:“你问吧。”妻子坐下,先抿了口温水,问道:“你觉得你现在过得幸福吗?”A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幸福!”他坚定地将刘海调换了一边,站了起来:“我现在能做我想做的事情!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科学的力量是伟大的!”妻子冷笑道:“你是满足了你精神上追求科学的欲望了,但你的生活却糟透了!邻里疏远你,没人愿意和你说话,实在是太失败了!我问你,如果我把这盒子里的东西摔碎,你会和我离婚吗?!”A先生听前面那些话还有些内疚,但一听妻子竟要摔碎盒子里的珍稀药材,他顿时愤怒了:“离婚!”妻子嘴唇颤抖着,最终大声喊道:“让你的药材见鬼去吧!”说着狠命将盒子甩开,跑走了。那盒子正巧砸中那只只是路过的黑猫。只见那黑猫一个大喘气,从咽喉部吐出一粒药丸来,随后发出一身凄厉刺耳的猫叫!A先生满脸通红,惊地目瞪口呆:那猫是因为的声道被那药丸卡住才不能发出声音,而他长久以来所追求的能让哑巴开口说话的药是无论如何不能实现的……

    光头老者不再往下说了。孩子们急着问:“爷爷,后来呢?A先生怎么样了?”老者笑道:“问你们奶奶去。”这时孩子们的奶奶往屋内叫道:“老头子,楼上的刘伙计来找你配药了!”老者笑着出门会友。这刘伙计正是那守书摊老头的儿子,而这老者是在抗癌药物研制方面颇有成就的生物学家……

  • 《捡垃圾的老者》
  • 从窗台望去,能看见一位老人。他的衣服似乎穿了很多年了,衣服像一块破布一样裹在身上。身后背着一个大麻袋,里面放着他捡来的瓶瓶罐罐。他看到垃圾桶就会伸出手,往里面掏,像是在挖掘什么宝藏。如果运气好,捡到了几个瓶子,他会手舞足蹈的高兴一阵。如果运气不好,什么也没有捡到,他也不会灰心,继续去翻下一个垃圾桶。

    每次从他面前经过时他都会冲着我傻笑,露出那一排并不整齐的黄牙。但其他人看见他总是绕道而行,匆匆走过。这时他就会像蝙蝠侠一样撑开他的麻袋,对阳光而健康的行人们露出他那瘦小而不净的身躯。

    有一次,我正巧路过那里,看见他向和饮料的小孩索要空的饮料瓶。那些小孩听见了,随手往地上一扔,说:“你要你自己去捡吧!”然后和小伙伴一起把瓶子踢得老远。老人也不生气,等那些小孩子走后,默默地走到瓶子掉下的地方,伸出枯柴般的手,小心翼翼的捡起,又轻轻地放入他身后的麻袋。我忍不住去帮他捡,他看见了,对我微微一笑,说:“还是我来吧。”于是,他把饮料瓶捡起,一瘸一拐的走了。我这时才发现他的腿是瘸的,那么大的麻袋压在他瘦小的背上,但他还是那么坚定的走着。夕阳照向大地,那瘦小的背影已离我远去。

    我试着问他为什么要捡垃圾,是因为没有儿女吗?他说:“我有两个女儿,她们对我很好。可是我在家里太无聊,看到那些人乱扔垃圾,觉得破坏环境,于是就去捡垃圾。那些捡到的垃圾还能卖点钱呢!”原来是这样,老人为了我们的坏境,用他那单薄的身体,背起一袋袋垃圾,是多么伟大啊!

  • 《秘籍》
  • 躺在地上多时的石老者突然大叫,慢着!我告诉你那秘籍的下落就是了!东方不败正待冲上去一击结果了杨过的性命。一听这话,硬生生的收住了击向杨过的双掌,转过身,说道,你刚才说什么?

    我说让你住手。我告诉你那秘籍的下落。但是你必须要保证不能伤我们四个人的性命。石老者说道。

    不能把那个东西交出来!我们拼命保护的不光是你们的性命,还是那秘籍还是大脚帮啊!不能那那个东西交出来,石宝山你这是助封为虐……杨过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东方不败点了哑穴。

    好。我答应你,我保证不伤你几人的性命,只要你说出来那秘籍现在究竟在何处。东方不败说道。

    那秘籍就在……就在这小子的身上。石老者指向陆捕快说道。

    陆偷决的脑子顿时“嗡”的一下,没想到这石老者在这种关头竟然这么说。他虽然是被石老者传授了所谓功夫,可是什么秘籍他根本就没有见着。看到东方不败恶狠狠地盯着自己,陆捕快有些慌了。

    你是说,这个秘籍。藏在这个小子身上?东方不败问道

    正是。石老者答道。

    胡扯!你这个老混蛋!为什么又害我!你明明根本没有交给我!你这个老畜生!你为何还要害我!陆捕快破口大骂。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东方不败问道。

    你看见他脚上裹的那些布了么,那本秘籍我传完他武功之后顺手就藏在他的裹脚布里了。不你就打开看看。石老者说道。

    他话音未落,东方不败早已像箭一样冲向陆捕快,挥手一指把陆捕快点到。然后,竟然用两只手,生生的撕扯陆捕快的裹脚布。

    整整裹了五年没有动过的布,仿佛已经同陆捕快的脚粘连在一起,它变得十分僵硬、强韧。陆捕快感觉到脚部撕心裂肺的疼痛,然后,“嘶啦”的一声。陆捕快用剪刀也剪不开的裹脚布竟然被东方不败生生撕开!

    紧接着,陆捕快闻到一股难以言状的气味,然后,他就晕过去了,在失去知觉前的那一刹那。他听到有人倒在地上的扑通声。

  • 《死亡的诗意》
  •     清明扫墓,听一老者坐在亡妻的墓碑前独语,好像是在叙述与妻别后的生活,老人叙述得那样投人,以至于周围的鞭炮声都不能打断他与亡妻的对话。从老人平静而孤寂的语调中,我感受到死亡对心灵的展撼以及包蕴在这种展撼之中的诗意。我想起诗三百中那首著名的《葛生》,也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也是在郊外的墓地:“予美(我的爱人)亡此,谁与独处!”只有等待,等待归去时的重聚,“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葛生》之后,悼亡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动天地感鬼神的咏唱。潘岳悼亡妻:“展转眄枕席,长革竟空床”;元核悼亡妻:“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苏轼悼亡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张三夕教授的《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对悼亡诗所言说的“死亡”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就爱与死的关系而言,妻子的死不是爱的中断.而是爱的延长与升华。死,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爱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人类对死的哀痛首先源于对生的爱恋,张三夕这本讨论“死亡”的书,在生与死的临界,对中国人的死亡意识做思想史与文学史的清理。原始儒学的“生荣死哀”,主张为了生前的荣誉而死,或者说先行到荣誉中去死。这种功利主义的死亡意识,诚然发挥着维护个体人格尊严和维护民族文化统一的精神作用,但其中似乎还缺少什么。一旦人们把生前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势必就会把死亡视为有条件的、有保留的死亡。在儒家哲学中,生的问题重于或高于死的问题,因而“不怕死”的人格要求就有了一种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沉重感。庄子的死亡意识则从形下与形上两个层面消解了孔儒的沉重。《秋水篇》以“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之问,预言庄子宁舍死后的尊贵名誉而愿取生前的自由自在。从根本上说,庄子哲学中的生与死是没有区别的,人从“无生”中来,死后又回到.无生”中去,人本质上无生无死,所以庄妻死.庄子要鼓盆而歌。

        儒家的悲哀原则与道家的快乐原则,构成中国哲学“死亡之思”的内在张力;而中国文学“死亡之诗”的审美价值,正在这张力中铸成。诗人面对死亡,别无选择地要思考生存,死亡的漆黑映衬出生存的苍白。然而,穿透生与死在事实层面的对立,似可发现正是死亡使生命变得可贵,死亡才是生存意义的赋予者。如果没有死亡,个体生命的存在将变得冗长乏味毫无诗意以至于成为《列子》所说的“久生苦”而不堪忍受。死亡铸成了生存的意义,死亡激活了诗人的想象力,死亡导引诗人怀着永远的乡愁去寻找精神家园。西晋诗人陆机羁旅为宦,亡命异乡,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鸣,可复得乎?”陆机的那个时代,人命如燕上礴水,死亡如影相随,诗人们在迁播中徘徊,在生死间咏唱,何晏有“网罗之优”,阮籍有“歧路之泣”,陶潜有“归与之情”。而陶渊明之言“归”,在“守拙归田园”的后面是“乘化以归尽”,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如果说一个人对死亡既不感到高兴也不感到害怕,那么他就进人了中国诗人面对死亡的最高境界:顺乎自然的达观。陶潜像叙家常一样地诉说着自己的死亡和自己的葬礼:死便死了,并无多少遗憾,只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人死如远行,只是“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送我人葬的人都各自回家,亲戚们或许会余悲未尽.其他的人已经开始唱歌,悲哀全无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个体的死亡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寄身于山陵而已。

        当然,中国文学对于死亡之思的诗性回应是复杂的,既有丧乱、思妇、悼亡、挽歌一类的哀痛与感伤,也有饮酒、公宴、游仙一类的欣乐与浪漫;既有陶子式的冲淡与自然,又有屈子式的执着与悲枪。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自杀”诗人,屈原可以说是“预谋”了死亡。死亡,既塑造了屈子不死的人格,同时又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最为“精彩绝艳”的头号主题。《九章》中有绝命之词,《九歌》中有国疡之讴,《天问》中有死亡之问,《离骚》在某种意义上则是死亡“拷问”灵魂的结果,是死亡折磨精神的产物。屈原在无人理解的孤独中加深了对死亡的认识,在希望与失望的不断冲突而最终走向绝望的过程中决定了对死亡的选择。“宁流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雍君之不识。”屈子在生死临界处的思与诗,一代一代地震撼着人们的心魄,启迪着人们在对死亡的情感思索中发现生存的真义。曹植也是视死如归的,时刻企盼着“杀身靖乱”、“捐躯济难”。然而,他被剥夺了“为国献身”的权力,只能“禽息鸟视”般地活着,将一腔生死豪情缠绕成“常恐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的生死焦虑。黄初、太和年间的曹植想必是要经常面对死亡的,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不断吟唱死亡,用这种诗性言说的方式化解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如果说,屈原式的崇高与陶潜式的宁静代表了中国文学中死亡之诗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那么,曹植则将“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优”的高亢与“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的低回融为一体,铸成死亡之诗意的“第三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