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历史上,女人无论从勇气上还是从智慧上,都不输给男人,所以男女平等,无论早晚都是必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女人,她不容男人对女性有半点歧视,为了她的臣民,她一生未婚,嫁给了英国,她统治的四十多年里,是英国的全盛时期。
伊丽莎白从天真的女人,经过血与泪的洗礼,到完全掌握英国女王的权力,表现出了她的勇敢与智慧。在内忧外患之时,伊丽莎白统一了英国的教派,只信奉天主教新的分支,当时的英国还必须依靠外国势力的保护,要么是西班牙,要么是法国,女王的婚姻就是政治婚姻。女王失去自由,衣食住行随时要报告给英国的一个大臣,如果是懦弱的女王,就只能是他人统治英国的一个傀儡了。但伊丽莎白变得强硬起来,她依靠保护她的一个有智谋的人,铲除了异己的势力。为什么英国就一定要依靠别的国家来保护,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主权,英国的女王就一定要选择政治婚姻吗?女王不甘心英国受外国势力唆摆,勇敢地保卫起了自己的臣民。
女王的爱人背叛了她,劝她与西班牙联姻,并参与了政变,女王很伤心,但并没有杀死他,女王说让他活着就是要引以为鉴,自此再没有单独会见过他,但女王弥留之际一直在喊他的名字。果然是不凡的女人,爱与恨都不同于常人,否则也难有女王的风范。
女王的饰演者把女王的勇敢霸气、智慧谋略、血与泪的心灵,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情不自禁敬佩起伊丽莎白女王,尤其女王的一言一行,每一个表情,女王的大笑,神态,都让人感觉伊丽莎白就是这样的女王。哪怕真的女王转世来与这个女演员一较高低女王魅力,恐怕女演员的表演已经取代真正的女王而成为伊丽莎白了。
英国人的服饰也是很美的,电影里女王及宫女们的着装让人感觉到英国传统服饰的魅力,自然会让人爱上有英国传统服饰元素的服装。这部电影已看过两三次,大概自己喜欢有英国韵味的服饰就从这部电影开始的。人们观影审美,可以学习一些日常生活知识,尤其如何穿衣打扮,就像读小说能长见识、积累智慧一样。
观影审美最重要的还是能够见识各种人生。影像之美是集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为一体,把人生、事件、人物等描述刻画出来,把感情融入其中,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给人更真切的认知、思考。也许文字的描述更深刻一些,但视觉听觉享受上,观影审美是很好的。
《伊丽莎白》这部电影让女王风范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近日,伊丽莎白二世逝世的消息普通战中野火飞速传播,作为一件面临公众的事件,各种不同的观点从各大平台积极涌出,当然仅以中国平台为例。
从各种繁杂的信息中,我们能够理出一些主要的观点。
最主要的观点之一便是对此感到惋惜的,其主要理由便是认为从女王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看,她成就斐然,能力超群,是一个合格的政治领导人,从她作为一个老人来看,她经历过二战,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是出于对一个经历颇多的人的尊重,从中国古代传统来看,古人有逝者安息,死后不论的观点。
另一些则认为英国女王非中国领导人,鉴于曾经英国对中国的暴行,不应该感叹,有一些还认为可以对此欢呼和庆祝。
众说纷纭,难取其一。
自古以来,世界上女性统治者本就很少,而在历史长河中,其中一些伟大政治女性的作为自然为人所记住并且称颂,倘若客观一点来说,我们站在历史角度的一方,就其政治功绩,自其登基七十一年以来,英国政治的复苏她功不可没,对于政治事务的敬业程度也令人佩服,白金汉宫门前,鲜花无数。
从笔者的角度看伊丽莎白二世曾经对于中英和谐关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是符合建国初期打造友好外交关系的原则的,另外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伊丽莎白的死值得惋惜,但不至于悲痛欲绝。
值得人尊重的女性,从古至今不在少数,中国古有女皇武曌,政绩斐然,女将秦良玉,英姿飒爽,才女更是数不胜数,在欧洲地界,历代女皇丰功伟绩也不容忽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在位时期俄国获得了战斗民族的称号,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在位时期英国成为称霸一方的日不落帝国。
即使是从近代,WIFI无线网络的发明者海蒂·拉玛,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万千女英雄,以及在新中国建立之时奉献自己的女性同志,都是值得称颂且尊敬的,而伊丽莎白无疑是万千女性中的一位,所以其死亡值得惋惜。
如今数据网络的覆盖范围何其强大,一件事情的发生能够迅速传播并且立刻暴露在各种各样的言论之下,当初我国国家大事仅能从电视和收音机传播,便能掀起一阵又一阵纯洁真挚的心里波朝,而今数据的强大,其所掀起的影响力无非是当初的几倍,社会舆论风向便是这么来的。
我们不能得知最开始的言论是什么面貌,但其最初的观点一定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所谓舆论跟风愈演愈烈,逐渐演化出一些极端的言论,这是一种世界历史观尚未完全的体现,其本质就是能否对于社会事件做出理性分析。
我们更应该在客观和感性之间找到平衡,既要看到其价值,也应该考虑其影响,尤其是对于我们所在政治角度的影响。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为其惋惜的权利,但更要有不为其跪下痛哭的骨气,我们虽然支持中英和平关系,但最终我们生在中国,享受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而非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倘若为此而痛苦不堪,撕心裂肺,除了舆论跟风,莫非是顶着中国人的ID的英国皇室?
倘若真是舆论跟风,我们更要思考为何这种言论会成为社会风潮,社会主义社会尚未建成,社会需要大批拥有正确价值观的有志青年去建设,他们能够客观看待问题,依照事实去评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成为国家栋梁。
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各方社会人士的努力,理性看待历史问题便是其一,倘若为殖民国家领导人之死而痛哭流涕跪下惋惜的,未免中国未来堪忧。跟风现象严重,追随潮流而去,何尝不是人的令人唏嘘之处,倘若能够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勇于逆流而上,国家未来建设有望。
《银顶针的夏天》是美国作家伊丽莎白.恩赖特的作品,该作品在1939年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本书讲述了一个夏天,杰伊、加妮特、西特罗妮拉等人经历的许多有趣故事,比如图书馆历险记,加妮特和西特罗妮拉被困在图书馆里等。这本书上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有趣。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杰伊了,杰伊是加妮特的哥哥,他小小年纪就会干农活,所有农活都样样精通,他会耕地,会挤奶,会拔草,还会种菜。比起干农活,如果杰伊称第二,谁敢称第一?若是拿我跟他相比,那我就太惭愧了。我几乎一样农具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干农活了。我真要向他学习,多到菜园里去走走看看,多跟爷爷奶奶到地里去尝试摆弄摆弄那些农具,学些农活儿。
杰伊不仅是干农活高手,还是一个跳水健将。每次入水时只听得"扑通"一声,可若你注意细看,水面还是那么风平浪静,连水花都没有溅起来。而加妮特却总是肚皮先落在水面上,水花四溅,动静可大了。说到水上功夫,不得不说一说加妮特的水上历险。那时,加尼特被卷入急流中,她恐惧地尖叫着,幸好杰伊在旁边,及时救了她。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同样不会游泳,水上功夫为零的自己。我想:这个暑假我一定要把游泳学会,至少能向杰伊一样具备一点水上功夫,游泳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是一种逃身技能,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是,回想起先前的经历,不禁又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了。
记得那时是春天,高年级同学跑操跑得双脸发红,汗流浃背,头发像鸟巢,但他们还是坚持跑操。而我总是不能坚持跑到底,以至于自己连50米跑步都全班倒数,更不用说什么跑操了。难道我要继续以这样的“柔弱”形象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出现吗?难道我的退缩和放弃对我的成长有好处吗?我的心底已经有了答案:我要坚持,我也要像高年级的同学学习,每天坚持跑步,成为一名跑步健将。我要向杰伊学习,学习各种技能,向杰伊靠拢,成为一个让人放心的男孩!
读完这本书,感悟颇深。喜爱加妮特的乐观,向往书中美丽的田园风光,敬佩文中主人公们的冒险精神,当然,杰伊是让我最难忘的。想起他,不禁竖起大拇指。心底说着:“杰伊,好样的!”同时,也对我自己说:“金子家,你也可以。”
大不列颠帝国的繁荣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开始,但真正让这个国家走向顶峰却是从工业时代开始的。
有人评价说:牛顿发现了进入工业时代的“钥匙”,瓦特拿着“钥匙”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却倡导了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法则。没错,牛顿发现了“牛顿力学定律”,把人们从迷信神学转变到了崇尚科学,把我们现在认为“很弱智”的问题解决了,让人们了解了世界的运转方式,并悄悄地告诉了当时的人:工业时代将会很快来临。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向人民宣告了:工业时代已经来临了。亚当斯密发现了自由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让人民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时代的本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由的市场经济。
英国在18世纪工业时代把英国领上了世界大国的舞台,也让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国崛起》这个节目的确是一个增长知识拓展智慧的的好地方。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这一幕幕历史的缩影,在《大国崛起》中为我们所呈现,这也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一起去寻味这深远的智慧。
第一次见到多瑙河是在弥漫着月光与稻秸味的打谷场。公社的巡回放映队在这儿放映罗马尼亚故事片《多瑙河之吻》,影片中漂亮的女主角有不少于5次的接吻—这对于只能看8个样板戏外加“三战一队”(《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的乡下人,无疑是一种奢侈。当然,在那个“禁吻”的年代,哪怕是看银幕上的吻也是有代价的。与银幕上的接吻一同出现的,是被扩音器放大的放映员的告诫:“这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同志们千万不要中毒!”打谷场上的男男女女便在“不要中毒”的警告声中,领略了多瑙河,领略了多瑙河之吻。多少年后,我看到一部名为《天堂影院》的意大利故事片,讲一个边远小镇的老放映员每次放映一部新片之前,都要将拷贝中的接吻镜头统统剪掉。如此说来,真要衷心感谢公社当年的放映队,毕竟,几声“替告”比一把“剪刀”要文明多了。
20多年后的这个凉爽的夏日,我凝视着多瑙河,看蓝色的河水有节奏地吻着西岸的布达和东岸的佩斯。我所居住的城市也是在水的两边,从那条江到这条河,要飞十多个小时。相距遥远的两个城市,现在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是银幕上还是生活中的吻,都绝不会再遭到“警告”或“剪刀”了。
到布达佩斯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闭幕式那天,我们来到位于老布达城北区的马加什大教堂。这座全匈牙利最大的教堂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历代王室的加冕仪式和结婚典礼都是在这儿举行。在“后王室”时代,平民百姓只要付足租金也能在教堂举行婚礼,时间是每周的星期六。
这天正好是星期六,我们有幸观摩了一次教堂婚礼。在一系列复杂的仪式结束之后,新郎与新娘有一个深深的吻。这大概是我所见过的最严肃最神圣的吻了。它是由神性所公证的忠诚.它是一种虔诚的浪漫。神父领着新人缓缓步出教堂,就在马加什之门打开、阳光涌进的一瞬间,教堂的钟声响起,严肃中透着温馨。沐浴着阳光和钟声的新郎新娘,在教堂门前的广场上接受亲友们的祝贺;而所谓“祝贺”与“接受”,采用的是同一方式:吻。众亲友排成两队,一个接一个地分别向新郎新娘致“吻”。我估计,这个仪式大约持续了三四十分钟。
当马加什教堂前的致吻仪式还在继续的时候,我们已经驱车来到莫尔吉特岛上。这是布达与佩斯之间的一个绿岛。静静地躺在多瑙河中央。我们在岛上散步,看见河边有一艘废弃的驳船,一对年轻的恋人相依在甲板上。小伙子忘情地吻着他的姑娘,吻得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岸边行人的谈笑与河中游船的汽笛,都不能将这对恋人从吻梦中惊醒。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的爱和他们的吻。游轮驶过,激起阵阵水波;水波荡漾,摇晃着小船,也摇晃着恋人的吻……
我将这一切摄人小摄像机,记录下了“多瑙河之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