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黄州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12:22:23
  • 《乐天才子苏东坡600字》
  • 被贬至黄州的苏轼,还无法接受人生的骤然失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却词将他的独立、恐慌、茫然无措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很快他就从抑郁的心情中走了出来,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他完善立法、新修水利、应对灾害,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不久宋神宗去世,朝政之事暂且由太后主持。苏轼的敌对势力——以王安石为首的流派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苏轼被召回朝廷,短短几个月,他的官职由七品升到三品,可谓到达了人生的顶峰,他时年49岁。

    苏东坡因文学而出名,他却是个实干家。他不喜欢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周旋,便主动请辞离开朝廷去做地方官。他做过徐州、密州、杭州等多个地方的一把手。有一年杭州爆发瘟疫,民不聊生。苏轼便积极的应对,还上书朝廷,请求减免当地百姓1/3的税款。

    但是不久后他再次遭贬。这次被贬到了惠州。人们看到这位大文豪都很意外,便热情的招待他。岭南万户皆春色,这里不但景色宜人,还有许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淳朴的人民、新颖美景、新鲜的美食,这一切治愈了苏轼。他又投入到了未人民办事的乐趣之中。

    一天,苏轼写了两句诗,表达他听着寺庙的钟声,在春风吹拂下想睡觉。这诗传到了朝廷,被敌对他的人看到了,他们不明白苏轼为何依然如此惬意。于是乎,苏东坡直接被贬到了海南岛,当时57岁。

    他本以为可以在此地度过余生,却没想到随着宋哲宗的病逝他得到了命运的最后一丝眷顾,备货准北归。一路上有许多朋友和仰慕他的人陪着他游山玩水,写字题诗。到达长州时,他坦然逝去。苏东坡离世前用4句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为何一次次遭贬还能用自己的乐观感染着其他人?因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乐天才子苏东坡600字》
  • 被贬至黄州的苏轼,还无法接受人生的骤然失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却词将他的独立、恐慌、茫然无措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很快他就从抑郁的心情中走了出来,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他完善立法、新修水利、应对灾害,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不久宋神宗去世,朝政之事暂且由太后主持。苏轼的敌对势力——以王安石为首的流派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苏轼被召回朝廷,短短几个月,他的官职由七品升到三品,可谓到达了人生的顶峰,他时年49岁。

    苏东坡因文学而出名,他却是个实干家。他不喜欢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周旋,便主动请辞离开朝廷去做地方官。他做过徐州、密州、杭州等多个地方的一把手。有一年杭州爆发瘟疫,民不聊生。苏轼便积极的应对,还上书朝廷,请求减免当地百姓1/3的税款。

    但是不久后他再次遭贬。这次被贬到了惠州。人们看到这位大文豪都很意外,便热情的招待他。岭南万户皆春色,这里不但景色宜人,还有许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淳朴的人民、新颖美景、新鲜的美食,这一切治愈了苏轼。他又投入到了未人民办事的乐趣之中。

    一天,苏轼写了两句诗,表达他听着寺庙的钟声,在春风吹拂下想睡觉。这诗传到了朝廷,被敌对他的人看到了,他们不明白苏轼为何依然如此惬意。于是乎,苏东坡直接被贬到了海南岛,当时57岁。

    他本以为可以在此地度过余生,却没想到随着宋哲宗的病逝他得到了命运的最后一丝眷顾,备货准北归。一路上有许多朋友和仰慕他的人陪着他游山玩水,写字题诗。到达长州时,他坦然逝去。苏东坡离世前用4句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为何一次次遭贬还能用自己的乐观感染着其他人?因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乐天才子苏东坡600字》
  • 被贬至黄州的苏轼,还无法接受人生的骤然失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却词将他的独立、恐慌、茫然无措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很快他就从抑郁的心情中走了出来,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他完善立法、新修水利、应对灾害,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不久宋神宗去世,朝政之事暂且由太后主持。苏轼的敌对势力——以王安石为首的流派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苏轼被召回朝廷,短短几个月,他的官职由七品升到三品,可谓到达了人生的顶峰,他时年49岁。

    苏东坡因文学而出名,他却是个实干家。他不喜欢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周旋,便主动请辞离开朝廷去做地方官。他做过徐州、密州、杭州等多个地方的一把手。有一年杭州爆发瘟疫,民不聊生。苏轼便积极的应对,还上书朝廷,请求减免当地百姓1/3的税款。

    但是不久后他再次遭贬。这次被贬到了惠州。人们看到这位大文豪都很意外,便热情的招待他。岭南万户皆春色,这里不但景色宜人,还有许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淳朴的人民、新颖美景、新鲜的美食,这一切治愈了苏轼。他又投入到了未人民办事的乐趣之中。

    一天,苏轼写了两句诗,表达他听着寺庙的钟声,在春风吹拂下想睡觉。这诗传到了朝廷,被敌对他的人看到了,他们不明白苏轼为何依然如此惬意。于是乎,苏东坡直接被贬到了海南岛,当时57岁。

    他本以为可以在此地度过余生,却没想到随着宋哲宗的病逝他得到了命运的最后一丝眷顾,备货准北归。一路上有许多朋友和仰慕他的人陪着他游山玩水,写字题诗。到达长州时,他坦然逝去。苏东坡离世前用4句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为何一次次遭贬还能用自己的乐观感染着其他人?因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夸家乡》
  • 我的家乡黄州,可好看了,汽车川流不息。  
    春天,七一路上树上的樱花盛开,把花香吹向远方。小草闻了花香,从地下探头来 ……  
    夏天,赤壁公园的荷花开了,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我们,我们又可以到游泳池去游泳。  
    秋天,正是果子成熟的时候,我们可以到果园去摘新鲜的水果吃,可好吃了。我们边吃边说水果的味道。  
    冬天,雪花从天而降,我们穿上棉袄,冲出家门,出去堆雪人,打雪仗。  
    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想来黄州了呢?你来的时候给我打个招呼,我们随时欢迎你。

  • 《《赤壁赋》赏析》
  • 《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此时的苏轼孤独失意,但赤壁的一轮明月却驱散了他心头的阴霾,帮助他走向圆融和成熟。那么,这是一轮怎样的明月呢?

    01、恬静之月

    泛舟中流,赏月吟诗,自古便是文人一大雅事。今夜,苏轼来了,而赤壁亦已盛装,准备好了命运中的这场邂逅。

    看看吧,风清波顺,水面是多么的柔和平静;空中轻雾飘浮,虚无缥缈,更添几分朦胧的诗意;顺着水光望向天边,望到的是满满的辽阔和自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轮圆月款款地从东山之上升起,优雅地在天空之上徜徉。月光轻得如同羽毛,轻抚诗人的内心。

    听听吧,听听诗人多情的吟诵,“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作者为什么要吟诵这首诗呢?除了应景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说明此时的他内心是温柔的,是没有乌台诗案的,他的眼里心里只盛着一轮澄澈、皎洁的明月。载酒载月,飘然江面,这让他欢喜,让他放歌,让他脱离尘世,让他羽化登仙,让他仿佛把心置于秋千之上。

    赤壁的这轮明月,不正像那个月下幽静闲雅的女子吗?那么美丽,那么纯净。对于她,除了爱慕,诗人还能再表达什么呢?

    02、幽怨之月

    热爱美,追求美,那是人的天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得到美的。美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心中的美人啊,你为何要这样若即若离、忽远忽近?何时你才能明白我殷殷期盼之心?何时我才能获得你的青睐?你让我怅惘而又无奈。

    苏轼从月中读出的除了这样一种“永远靠不近”的忧伤,还读出了一种“难以抉择”的纠结,一种期盼永恒却又难以永恒的悲叹。此处还引用曹操的诗句,一是为照应题目“赤壁”,引出曹操的风流倜傥,英才盖世。二也表达了诗人的一种人生的迷茫,“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此时的他多像那正在“择枝”的乌鹊。被贬黄州,他的人生陷入困境。四十多岁,他却突然没有了方向,他不知道今后自己该选择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该像曹操一样叱咤风云,青史留名?还是应该向命运妥协,散发弄扁舟,逍遥江湖?人应该在尘世中追求一种怎样的幸福?怎样的活法才能让生命不朽?

    可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个体的生命在自然中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永恒啊,似乎只属于江水和明月,这怎能不让人心生幽怨和哀伤。

    03、圆融之月

    江水静静地流淌,水面上月光跳荡,似乎在暗示,又像是昭告……

    一切鲜活的生命都是在不断的辞旧迎新,旧的自是去了,新的则不断进入,没有必要为此而嗟叹或欢欣。因为万物终归平衡,万物也趋于平等,一切都是永恒的,也都只是短暂的。何况人的一生中又有那么多的不可预知、出人意料,渺小的自我能主宰的东西何其微小,又何其短暂。所以何必要操万世之心,忧自身浅陋呢。且珍惜眼前好了,怀一襟清风,掬满杯明月,随时邀约,随处相伴,随心起舞。把每一个“短暂”都过得潇潇洒洒,在每一个“短暂”中都能够拈花微笑。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这赤壁的月啊,这像水一样的月,她轻轻荡去了苏轼从京城带来的尘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由如仙子、赤诚如婴儿的苏轼。这像镜一样的月啊,她照见了苏轼的热切、失望、无奈和幽怨,她虽沉默不语,却又最为深刻,她用她的盈亏虚实告诉苏轼何谓“变化”,告诉了他且自从容、且自淡定。

    这赤壁的月啊,照见的又何止是一个苏轼?那不就是每一个从童年到中青年、再到晚年的“我”吗?——也曾坦荡自在、无拘无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曾无奈愤懑、迷茫失落,也曾有看尽世事变迁后的不喜不忧、洒脱成熟。那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的“不知”到“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知不可”,再到“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不知”,不也概括了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三个阶段中的思想发展轨迹吗?

    苏轼在“壬戌之秋”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轮明月,这也是他人生秋季最丰盈的收获。他用明月为我们煮一杯精神的茗茶,千载余香,悠然古今。凝望苏轼,凝望明月,我们自可以且行且歌。

    【注】作者为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意思及作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出自] 北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此篇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在黄州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

    省:了解。

    译文1:

    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译文2:

    残缺之月,挂在疏落的桐树间,夜深人静,只有我这个幽人无法入睡,漂泊无依好似孤独的大雁。

    被惊起的大雁回过头望去,没有人了解它心头的烦忧。它物色着栖身之地,即使无枝可依,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同流合污。

    译文3: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惟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译文4:

    弦月高挂桐树梢,漏断夜深静悄悄。只见幽人独往来,恰似孤雁影缥缈。

    惊飞起频频又回头,满腹哀愁无人晓。良禽择木弃寒枝,沙洲凄冷多寂寥。

    赏析: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简评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话外音:

    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本文认为,将此词定位为作者抒发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寂寞之情是比较恰当的。

    集评:

    黄蓼园《蓼园词选》谓:“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此词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也推崇备至。至于这首词的章法也很独特,前人已有道出者。

    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中说:“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可见苏轼在词的创作上的天才纵横之气。

    赏析二: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这段经历,总不免使他产生孤寂之感。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孤鸿?雁?,埋下了伏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心怀幽怨和不满,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拣尽”和“不肯”两词,明确地表明了孤鸿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寂寞”和“冷”,则说明孤鸿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抓住“孤鸿”这一特定的审美意象来状物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 《写白杨树的作文600字》
  •     我家住在黄州中学,院子里绿树成荫,各种各样的树美化着校园。每天早上,我上学的时候,路的两边各有一排白杨树,棵棵高大挺拔,像卫兵似的。

        春天来到时,树枝上爬满了一个个胖娃娃。当春雨淅淅沥沥下起的时候,他们拼命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好像是要把明天装扮得更美。再过几天,丫苞开始抽叶,渐渐的每根枝丫上都长满了绿叶,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活泼可的小孩。

        夏天一到,小宝宝们都长大了,满树的绿色。阳光洒在叶子上,那翠绿明亮的颜色耀眼得很,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力在颤动。雨过天晴的夜晚,白杨树更加美丽。落在树叶上的水珠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像一颗颗宝石。白杨树不仅美丽,而且有高尚的风格,对待小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它们在自己的身上搭窝建巢,并且为它们遮风挡雨。

        秋天,经霜的白杨树叶渐渐的枯黄了,一片片黄叶在秋风中簌簌飘落。随着风时而像在打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缓缓落下;时而像一群飞燕,悠然飞翔。多有意思呀!刚落下叶子的地面,就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落叶被扫进花园,与大地融为一体,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冬天来了,虽然不如有树叶时那么辉煌,但这时它仿佛更大了。在寒风中总是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和寒风挑战。大来临时,它们和雪姑娘交上了朋友,它顽强的精神终于感动了雪姑娘,雪姑娘慷慨的送给它一床棉被,白杨树暖暖的睡着了。

        是啊,它们劳累了一年,也该美美地睡一觉了!

        我爱你,白杨树!爱你的美丽,爱你的无私,爱你那不屈不饶的进取精神。

  • 《关于白杨树的作文》
  •     我家住在黄州中学,院子里绿树成荫,各种各样的树美化着校园。每天早上,我上学的时候,路的两边各有一排白杨树,棵棵高大挺拔,像卫兵似的。

        到了秋天的时候,绿油油的白杨树,经过秋风吹,穿上了金黄色的衣服,远远看去,像一排排战士,穿着金色的军衣,在那站岗放哨。微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响,一片又一片落在地上。地面上铺上厚厚一层,像金色的棉被。当你踩上去软绵绵的,不久树上变得秃秃的。

        冬天白杨树上,花落在树枝上,变成了银白色的。枝条上被冰冻得溜光溜光,透明得真像一把收拢的雨伞插在路旁,美丽极了。

        我学校的白杨树,我希望我能够像它们一样茁壮的成长,能像它们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

  • 《佛印素描》
  •     苏东坡上次游完黄州城外的赤壁后,感慨万千,不禁挥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这次,苏东坡又约了好友黄庭坚与佛印和尚,驱船再次游览赤壁。船上,苏东坡拿出《念奴娇》请黄庭坚、佛印欣赏,并请他们提些建议。

        佛印虽深居寺庙,却博览群书,其诗歌造诣亦有相当水平。他虽平时不多言,但论诗常有独到见解,只因尘心俗愿已了,所以形成了随遇而安,一切随缘的佛老思想。苏东坡笑着双手递词给佛印说:“请佛印法师赐教。”“不敢,不敢。”佛印双手合十,微笑着接在手中,“苏施主言重了,贫僧诗名低下,惟恐所言不仅无益于此词,反而扫了苏大诗人的雅兴了!”苏东坡笑对:“哪里,哪里,敬请赐教。”

        佛印于是盘腿而坐,双手摊开《念奴娇》,细细品味,不禁点头称叹:“好一个‘大江东去’呀!”合卷沉思片刻后,慢慢地张开眼睛,左手捻着佛珠说:“贫僧与苏大诗人交往甚久,今日见此词,只觉苏大诗人的词亦是功力深厚,世间少有啊!只是贫僧觉得此词似乎于豪壮之中,多少还有点悲意蕴在其内。依贫僧之陋见,这‘人间如梦,一尊还醉江月’之调,是否可以再旷达些更妙?”苏东坡微微点头,表示谢意。佛印又双手合!

        念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红尘来去一场梦,悲喜交加终是空。纵是羽扇今依在,不如眼前一江虹。贫僧还是欣赏眼前的壮美景色吧!”说毕。便怡然自得地向右侧卧,右臂支撑着头,左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搭在腿上,悠然地陶醉在眼前的胜景中。那宽大僧服的右侧轻落下来,露出了佛印丰满的胸脯,加之他抬头仰望,面带微笑,此神情绝似弥勒佛。

        苏东坡知道佛印的性情,便不再勉强,转而坐下与黄庭坚共同咀嚼这首词。而佛印依然满足地欣赏着奇伟壮丽的江山,聆听着低沉的涛声,一边捻着佛珠,一边时不时闭上眼睛,口中念道:“善哉,善哉,丹青难描江山画,山河不负有心人。”

  • 《黄州青云塔解说》
  • 黄州青云塔,又名文锋塔,坐落在邵州市黄州镇东南面的钵盂锋上。濒临大江,遥对西山。

    从远处望去,青云塔如擎天巨株,拔池而起,稳稳地矗立在钵盂锋顶。塔顶的一株奇树斜向西北,好似正在对着蓝天书写的笔锋。

    缓步走到塔前,仰首望去,它又好象一支青色的石剑,直插云霄。那裸奇树化作一抹淡淡的绿云,伴在剑锋。

    据县文化馆收藏的地方志记载:青云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塔高四十二米,共七层,全为青色块石结构。塔面青石块长一米余,重达七八百斤,青云塔就是用数千块大小不等的青石条砌成。块石之间,弥合紧密,很难看出灰浆的泉迹,虽然数百年风霜销蚀,仍完好如初,足见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

    塔基呈八边形,听守塔的和尚说是按八卦布局的。塔的七层八面,层层有突出,每层八方都有垂直对称的门。门有虚实之分,虚门只有门框的形象,其实是一扇刻有门形的青石,实门则有门洞通向塔外。全塔计有实门十六扇,虚门四十扇。欲登石塔,先上塔基,再找进口。底层石塔虚度实八个门,分别按卦符命名,从左至右,依次为乾门、坤门、坎门、离门、震门、兑门。正门乾门上嵌有“全楚文峰”的石匾,东南面的门是登塔的唯一入口。门内石壁上刻有“青云直上”四个大字,青云塔由此而得名。

    塔内各层的中心有一个直径为五寸的圆孔,这便是八卦图的卦心。每层垂直相时,取心心相印之意。通过小圆孔从顶层可一直看到底层。塔的每层内壁均可见到嵌置石匾、石佛的遗痕,但石佛,石匾早已不知去向,只有在第五层的西南壁上尚存一尊石佛,可惜经游客不断抚摸,连面目也难以辫认了。

    登上最高层(第七层),劲风从三面的石门吹进来,正好为登塔的游客送凉解暑。如果你胆子大,用一只脚跨出石门槛,踏在第六层的飞檐上,双手抓紧门框,探身向上仰望,塔顶的奇树便映入眼帘。这是一株百年朴树,主干高约二米,树身盘弯,枝繁叶茂,大旱不枯,真是又一奇观。

    第七层有三扇实门。南可俯瞰江心的“龙蟠晓渡”,北可近览“东坡赤壁”,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

    青云塔是郑州市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目前,塔的周围又在破土建造亭台轩榭,不久,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青云塔公园将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