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属性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09:26:36
  • 《作文课程的具身认知属性》
  • 传统认知理论延续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传统,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完全对立的,其中,心智代表着思维、理性,具有精神性、自我意识、反省能力,以及超脱身体,摆脱身体依赖的能力,而肉体则是混乱、无序、非确定性、干扰、曲解以及差错的根源。在这一认识论指引下,肉身、感官、经验,以及与之栖息的生活世界都成为必须加以抑制甚至消除的对象。如此,在教学实践中,对真理、知识的确定性寻求,会令教育者充分信任心智的主体作用,摒弃身体的参与、生活的加入和经验的内化。这种心智与身体的分离,心智与生活的对立,即“离身”特征的认识论,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不自觉地忽略或遗忘了身体,遗忘了生活。传统的作文教学也表现为一种抽象化、概念化、符号化的知识教学,然而,认知、知识不是独立于身体与情境的纯粹的认知操作与信息加工,而是源于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心智依赖身体的各种感觉与经验,作文学习更多表现为一种经验学习,其认知的发生决不仅仅局限于头脑、心智之中,还涉及身体的感受、体验、经历等经验的嵌入,这就是作文学习的“具身”属性。

    作文是人的探索,是成长的风信,是情绪的萌动,是生命的惊觉,是诗性的积淀。作文是人学,必须回到人那里去,你必须让他亲自投入到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景中去,在真实的那事、那人、那景、那情中“心领神会”,通过亲历、探究、感悟、体验等方式去获取独特的个体经验,这个过程看上去是那么“费力”,但它却隐含着作文习得的基本秘密。如果你执意要把你的经验传授给他,甚或是把别人的经验“转卖”给他,把你的材料提供给他,甚或是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他,他会逐渐丧失探索的兴趣和激情,因为不需要探索,一切都在那里,有用的或者没用的,甚至不需要伸手去拿,因为一直不停地往耳洞里灌着呢;他也会逐渐地忘却自我,因为不需要亲历,不需要参与,不需要观察,当然也不需要思考。请问,没有亲历,怎么能写出过程?没有参与,怎么能写出激情?没有观察,怎么能写出细节?没有思考,怎么能写出思想?没有付出,又怎么会刻骨铭心?没有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我觉悟,何以真切地获得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关怀,对真善美的感喟?那些戴着“规律”的面具进行的概念化教学是可怕的,诸如“细节”“修辞”“选材”“详略”等等,试图通过概念的辨析、讲解,达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写作素养的形成,只会是痴人说梦;那些打着“效率”的旗号进行的写作技法速成教学,企图一两节课就让学生学会诸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这样的技法,只会是缘木求鱼。

    作文教学之难,难在课程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包括人的感知的不确定性、生活(内容)的不确定性、表达的不确定性和效果的不确定性,而深受传统认知学派影响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已经习惯了在确定性中运行,于是作文教学要么在可以确定的“概念”中操作,要么寄居在相对确定的“阅读”中让学生自悟,作文变成了在学生是无趣、在教师是无为的课程。作文课程的具身属性,决定了作文的学习必须依靠感知,尽管感知可能是不可靠的,不确定的,但是,作文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情境性、不可重复性,在鲜活的个性面前,任何“概念”“规则”“结论”的直接告知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任何图式化、公式化了的“规律”都会显得过于抽象和书生气,任何图像化、对象化了的世界也会显得生造与虚假。作文课程的具身属性提醒我们,必须尊重认知乃是具身于人的整个肌体之内的事实,在课程实践中要注重身体与心智的连接,触发直接经验的捕捉与外显;要注重身体与世界的沟通,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将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统整到真实情境中,在真实的触摸中培育感官的敏锐性,在社会境遇中触发感悟的深刻性,在问题情景中引发思考与疑虑,拉动课程的“内需”,从而按需提供作文方法的指导。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作文课程模型?受“皮亚杰认知螺旋”的启发,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作文课程的螺旋结构:学生对于作文的认知(a)缘着生活的外壁攀爬,其中,生活的外延(b)在逐渐扩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参与,沉溺于对生活的探索中,方法的指导(c)适时穿插点缀其中,为学生的攀爬提供支撑或助力,作文的层级(d)随着学生的攀爬逐层抬升(如图所示)。a、b、c、d四大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用这种隐喻的方式来叙述这个结构,乃是要再次强调作文课程的具身属性,因为“攀爬”是我能想到的全人参与探索世界的最形象的比喻了,这应该是作文课程设计的原则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把不确定性因素(如生活、感官)纳入到确定性的轨道中来,把确定性因素(如技法)穿插隐藏在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把作文认知的提升沉淀到人的素养中,把作文水平的提升落脚到人的精神家园的营构中,汇归到人的发展的主流中。

  • 《荷兰猪》
  • 我家有一只荷兰猪。它长得像一只没尾巴的小老鼠,它的属性是豚鼠。它身披黑、白、灰三种颜色相互交错的皮毛,走路总是把头抬得高高的,很是像一只动物之王,我给它取名叫“咖啡豆”。

    看着咖啡豆这可爱的模样,我时常宠溺的看着它,说起它的生活习惯,那就更可爱了。每天清晨,我都会从冰箱里给它拿新鲜的青菜,去给它喂食。你瞧它那自私的样儿,先是用前肢把身边的青菜使劲扯到自己的跟前,再用身子把青菜卷起来,然后自己就躺在里面,细细品尝着可口的早餐。咖啡豆吃饱后,便离开拘束它的盒子,走向我给它铺的草堆,趴在草堆上美美的睡上一觉。你看它那无忧无虑的样子,好像什么事都与它无关紧要。

    咖啡豆睡觉的时候可有趣了。天气热时,它就像一只小狗一样,身子躺下,把四肢放在侧面;天气冷时,它就如刺猬般,缩成一团。睡醒了,用力伸个懒腰,又精神抖擞地玩了起来。

    咖啡豆老是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从盒子里逃出来,躲进沙发缝里,让我找不到它。最让人头疼的是:它躲在里面不出来。我急了,只好拿它最爱吃的蔬菜把它逗出来。这个贪吃鬼,真是可爱。

    爸爸专门给咖啡豆买了一个宠物笼子,是在网上买的,可能爸爸没有测量咖啡豆的身体,巨大的蓝色铁笼把瘦小的咖啡豆囚在中间,显得好别扭。爸爸亲自为咖啡豆组装笼子,累的满头大汗。可我和它却玩的不亦乐乎,好不开心。咖啡豆高兴地活蹦乱跳,有时还高傲的仰天“高歌”,仿佛在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新家。

    我的咖啡豆,你调皮可爱,惹人喜爱。是你把我的生活点缀的多姿多彩、充满情趣。我爱你荷兰猪——咖啡豆。

  • 《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
  • 和文学美育功能的阶级属性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读者当时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的情况如何,也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审美作用的大小。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道德观念和情操早已为人们引进文学读者的审美过程之中了。当文学读者从某篇作品中获得某些艺术感受时,道德情操的价值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功用。例如《黑玫瑰》、《日全食》等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其中写了许多带有感官刺激的野蛮和色情行为的生活细节,这些文字,对某些道德情操不够健康的意志薄弱者会起到不好的作用,助长他们品质的恶性发展,精神颓丧,意志的消沉,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美学家普洛丁所说的,一个人 “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甚至他们对于美的文学根参不感兴趣,而专去搜寻那些格调不高的作品来读。

    文学的美育作用不光受读者的阶级性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也受读者所处的时代坏境和当时的情绪的影响和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标准也在变化和发展,六朝时人们以瘦削为美,唐代则以胖为美。这种审美标准的变化自然会直接影响到文学美育作用的发挥。

    另外,读者掌握的文学审美知识的多少和认识理解文学作品能力的大小,也往往决定着文学美育功能的强弱。例如,一部作品中的反面典型形象,他提供给人们的精神营养就会因读者的文学素养和认识理解能力的情况不同而有异。对于不懂得反面典型的美“是表现目的的美”的读者,或许只能产生一种感性的恨的心理。而对于懂得反面典型的美是寓于它所集中反映的美丑对比之中,和寓于作者通过对反面典型的鞭挞、讽刺、批判、揭露而显示的作者的进步倾向性之中的读者来说,他就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教益和知识,可以使他警醒起来,能“警惕坏事物对自己的一切影响”。再比如:许多人一起去看张一弓的中篇小说衣犯人李铜钟}F:}故事》,有人只能从悲剧主人公李铜钟的死中,屏间的悲痛;而那些懂得悲剧的美学价值的读者,会马上联想到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同时也会想到鲁迅的论述:“悲剧是把人主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且会很理智地把这出新悲剧与旧悲剧的基本特征的差异性加以分别,从而使自已窿悲剧的鉴赏中感觉到一种崇高肃穆的美,达到纯化心灵的目的。读者这种获得美感享受的程度的差别,也是构成文学美育作用的复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 《血缘关系》
  •     血缘关系,既是一种自然属性,又是人类相互关联中的一个重要社会特征,而中国的家庭特征又更显现其民族传统的亲情。统治人们思想千年之久的儒家孝佛观念,便是这种亲情的理性导向,经历史的培植,它已根深蒂固。亲人们生活在一起,息息相关,相濡以沫,彼此笃深的骨肉之情真可谓溶化在血液中了。 故而当失去了亲人,自然会在悲伤的深渊中哀涛激荡,不能自已,于是就要哭、就要说、就要写,以渲泄积郁和悲痛,寄托情感和怀念。

        在中学生纯洁的心灵中,亲人逝世了,这无异是一个重大的刺激。他们深切地痛悼,这是不容怀疑的真情,在这样真情的驱使下写出的文章,文笔往往能提高一个等级。本类目我们收了6篇文章,都是真情实感的吐露,都跳动着一颗赤诚的心。 由于作者有独自深切的感受,所以文章不受章法限制,时有新巧之笔。如有的大量引述外公的诗词遗作,竟不觉累赘;有的作大段独白,并不感枯燥;有的细述把奶奶撞倒在地,不厌其烦…… 言为心声,真实的感情写出了确切、生动的语言。如写火焚诗稿:“它那么痛苦地蜷曲着身体,……那是一段长长的沉寂。”“痛苦地··…”描写多生动,“长长的……”形容多准确,一些普通的词汇用到这里有声有色。

        再如《追随哥哥的脚步》一文中:“这些话本应是妈妈说的,可我只能听到你这关心的声音……”把复杂微妙的情感,细腻真实地托出,语言水平令人赞叹!这篇文章被选为华东一等奖,主要是妙语吐真情见长吧!但语言得体,也是文章写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悼念亲人,深含亲密挚爱的感情,但“亲”中又有区别:对外公是亲热中有敬爱、对奶奶亲昵中有任性,对伯父亲缘中有豪情,对爸爸亲爱中有断肠的哀绝。写到这种地步,可谓细致入微,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