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我有个梦想……当然不涉及种族解放,而是解放自己。我时常有种感觉,在一周的所有日子里,要算第一天最糟了,令人生厌而且难熬。现在,我不想下楼去十号教室上英语课。我们的娇小姐的胆子怪大的。卡罗尔回家几乎从不做作业。我害怕她。这也是我不想急着去上课的原因。我设想如果我在这里磨蹭一会儿,玛丽·弗朗西斯老师或许就进教室了,那么卡罗尔就不会在我桌边转悠,紧盯着我的作业簿了。这事说来话长了。两个月前,有一次要上史学课了,朱迪走过来,对我说:“晦,是你的家庭作业吧?用一下!”我还没反应过来,朱迪已把我的作业本占有了。接着,我的作业本被一个又一个女同学看过了,才秘密地传回来作业簿像是嘲笑我似的躺在桌角上,你看要命不要命?
朱迪热切地回答老师的提问。随着她的答话,我盯着作业看。她的回答不但开头和结尾是我的,而且连中间的举例也全被她偷走。我感到一阵牵肠倒胃—真心厌恶自己。这种事在那个月份的中旬又重演了一次。“你让我看看语法作业。”哦,是平时不大找我的卡伦。我想说“你能的”,但她的话很刺耳,我只好放弃了。第二天语法作业发回了,我是90分,卡伦也是,连她最要好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们也都是好分数。玛丽·弗朗西斯老师讲评了编号第7题,看来我们错的地方也都如此。卡伦这时挤挤眼,她的好友们也对着我傻笑。她们善于讨好“帮助”过她们的人。当意识到自己参与欺骗老师的错误时,我几乎要发疯!我们的老师怎么老蒙在鼓里呢?这日子没法过了,尤其是今天,周一。
“我只是看一下!”这是讨厌的课间三分钟的“美国友谊”啊。这种风气会成什么样!几乎所有的女孩子都去了十号教室,而我仍不想进去,哪怕再呆上一分钟也是好的。然而铃声响了,我不得不下“地狱”去。我尝试悄悄地溜进去,做个隐身人才好,可卡罗尔这瘟神已经瞅见我了。"Hi,come here.(你来。)”她向我打招呼像针刺了我一下,“让我看一下……”我的心一下子冷下来,我真的觉得很冷很冷。但袖子被人一扯,卡罗尔已把我给逮住了。她甚至已经对我露出不快。"No!”我回答,可身体却在颤抖。
她两眼一瞪,狠狠地盯着我,拉着我的那只手在哆嗦:“你,你说什么?”“我不想,今天不想再让你看我的作业,还是你自己忙吧!No!”我从没有这么快活。哈,噩梦与“友谊”就这样结束了。我的身子停止了颤抖,不再为某种自责而厌烦。我想唱一支歌。今天,我做到了。
〔评析〕美国孩子也有太顾及面子的情况。小作者怀着愤慈的心情,批评了一些不劳而获(抄袭别人的作业)的人。文章以自己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开始担忧,继而厌烦,最后断然说出“不”,较好地表达出“解放自己”的中心。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地反映了自己对不劳而获和欺骗老师的行为的痛恨。“三分钟的‘美国友谊”,的选题与写法也是一般孩子做不到的。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书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它涉及的内容可以包容我们生活的全部。人们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互通情况,都离不开它,书信有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之分。
一般书信,是按照习惯的格式把说的话写下来寄给对方的一种应用文体。它由称呼、向候、正文、敬祝语、署名和日期等部分组成。
称呼:把收信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以表示薄敬和礼貌。平时写信人对收信人如何称呼,信上如何称呼,称呼要注意礼貌,称呼后要加冒号。
问候:称呼下再接着写问候语。间候语要有针对性。对老年人一般问候健康状况,对同学问候学习,遇到节日就致以节日间候,而不仅只使用“你好”两字。
正文:这是主要部分。一般在问候语的下一行空两格开始写。
敬祝语:敬祝语是正文写完之后表示致敬、祝贺、祝愿的话,用来结束全文。敬祝语一般分为两截写,前截表示信到此结束,多用“顺祝”、“顺颂”等,习惯写在信正文的下一行空格的地方,紧接着信的正文不另起一行也可以,后面均不用标点,后截一定要写在前截下一行的顶格处。
署名:敬祝语以后,就另换一行,在后半行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下面写上写信的日期。
写一般的书信还应该注意:
一要清楚明白。写信时,不论它的目的是什么,都必须把话写得清楚明白。因为收信人不在你的身边,如果没把内容写清楚,收信人就不能立即询问,往往会引起误解。因此,在写信时必须考虑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把叙述的内容排得清清楚楚,信写完了,再从收信人的角度,把信看一看,看看意思是否说清楚了。
二是感情真挚。写信就是和收信人交谈,收信人不在面前,而是通过书面语言把要说的话写出来,平时说话要有情感,写信同样如此,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写信时都要表示一番真情;语言的表达应该情真意切。
三是语言得体。写信时要注意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给长辈或平辈写信,给熟悉的挚友写信,关系不同,语气也要有所不同,有的可以直率些,有的可以委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