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闲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04 01:38:34
  • 《闲话饥饿感高三作文》
  • 闲话饥饿感高三作文

    说到饥饿感,笔者想起来鲁迅前辈多篇著作中阐述了“饥饿意识”,当然他老人家说的“饥饿意识”包括着“精神饥饿”,忘记了他在那一篇文章中说人在饥饿的时候,鼻子特别的灵敏。 饥饿意识大概是人类生理本能最原始的一种基本求生欲望,就像植物的生命离不开适宜的温度、阳光和水。

    人为什么会懒惰呢?定然是他缺少“饥饿感”,衣食无忧之人容易“肚腹饱胀、消化不良”,他何苦去自寻“饥饿感”呢?蚂蚁为什么能搬动重自己身体几十倍的食物呢?它的壮举就是在饥饿感的驱使下完成的,看来饥饿感就像生活中的危机感,是人生迫于生存而去奋斗的一种动力。

    笔者还是喜欢高尔基前辈的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行笔至此,想到《名贤集》有几句话说的好:“寒门生贵子 ,白屋出公卿,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读着至理名言眼前浮现出了宋代豪放词祖范仲淹前辈,这位宋代的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从小家境就特别的艰难,两岁失父,家贫无依,母亲改嫁了长山朱氏。他懂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挥泪辞别母亲去南都学舍求学,进入学堂不分昼夜发愤读书,五年没有脱衣睡过懒觉。因为家贫带到学堂的米根本不够他吃饱饭,只能天天煮一碗稠一点的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剩下的两块饿到太阳落山了还舍不得吃,因为他晚上熬夜读书还要以它充饥,饥饿常使他发昏疲惫,但他用冷水洗脸后继续苦读。一同窗学友,家境殷实,一日,家里捎话让他回去,在临行前他把带到学堂吃的肉菜都送给了范前辈。过了几天同窗学友探亲回来,看到他送的肉菜范前辈根本动也没动,早发霉变质了,就问到:“家父知道你过的清贫,让我把肉菜送给你,你为什么不吃呢?”范前辈回答道:“不是我不怀感激之情,是我吃粥久了感觉心安口顺,如果享受了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怎能静心吃下这些粥呢?”笔者感悟范前辈拒受馈赠的原因,是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害怕自己染上了奢侈的不良习惯。所以他一生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饥饿感”。

    时下,年轻家长们一提到教育孩子就大倒苦水,诉说着现代孩子教育的困难。其实家长就是立在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孩子厌学、贪玩、虚荣等不良习惯,还是习染了家长的不良嗜好。在一个家庭中必须存在着一种“饥饿感” ,衣食无忧的家长就难以培养出勤奋学习的子女。“饥饿感”在家庭中并不是吃不饱肚子,而是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具有一种积极向上进取的好家风。家庭中的“饥饿感”还能滋生出勤俭持家来,勤,是具有勤学、勤劳、勤奋的辛勤观;俭,是具有生活勤俭节约的朴素观;持,是家庭成员具有温和、善良、恭敬的`美德观;家,是要具有欢笑声、读书声、琴声和淡泊的幸福观。世上没有天生好逸恶劳之人,但是和家教中的娇生惯养是息息相关的。

    因为伟大的饥饿感周恩来前辈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因为伟大的饥饿感李白前辈才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因为伟大的饥饿感王之涣前辈才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进取心;因为伟大的饥饿感文天祥前辈才具有了“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的浩然正气;因为伟大的饥饿感岳飞前辈才具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报国。

    黄河母亲就是为了具有饥饿感的炎黄子孙们,才在中华大地上大大地走了一个几字。遥望大中华古道上的圣贤之人,哪一个不是在饥饿感的引领下激情地进发。饥饿感定然是点燃梦想的火种,饥饿感会喷发出奋发图强卧薪尝胆的战斗力。看来饥饿感是一个人才华横溢的源泉,也是一个人实现梦想的起跑线。

    【闲话饥饿感高三作文】

  • 《闲话《三国演义》700字》
  • 《三国演义》就像是一出戏,虽说是演义,但是人物还是真实的,但是感觉有一些混乱,谁真谁假已经分辨不清。

    曹操,一个被政治军事耽误了的文学家,好好做文章多好,多省心,非要操心国事,弄得自己疑神疑鬼,猜忌,敏感,神经质,狡诈,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包裹的严实,不被伤害,有着宁可错杀一万不能放过一个。看到朋友杀猪款待自己,以为是另有所图,于是将朋友一家杀尽,看完之后脊背一凉,如何真心相付啊,真是人心难测。

    就因为曹操多疑,于是诸葛亮就利用了他的这个弱点,略施小计草船借箭数十万,又由于他的多疑,中了周瑜的反间计,痛失蔡瑁,张允两名水上大将。而后又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导致他在赤壁之战大败而归。他的多疑失去了很多可以帮助他的人,也让他失去了生命,如果他可以信任华佗,让华佗给他治病,而不是将华佗拷打致死,他的历史可能更长久些。本性难移说的可能就是曹操吧,他的过于警惕,焦虑,让他在工作,人际交往中,加重自己的病情。

    三国中还有两个人物,郭嘉和卧龙,他俩都是累死。郭嘉是曹操手下的重要人物,无人可以替代,操劳一世。郭嘉是文人,体质孱弱,南征北战跟随曹操出谋划策,超负荷脑力劳动,身心疲惫,本在多疑的曹操身边压力就不小,加之他还贪酒好色,身体更是不行,年仅三十七就死了。诸葛亮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跟随刘备进行辅佐刘禅,但是扶不起的阿斗几个诸葛亮也不行,重任压在自己身上,心力交瘁,七年北伐,长途跋涉,夜以继日的工作,积劳成疾,一生聪明没有逃过自己的疾病。

    三国中另一个聪明人物司马懿,淡定,收放自如,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他的法宝。激将法对于司马懿也不起作用。司马懿很懂得养生,人是铁饭是钢这个道理都懂,他做到了,人生赢家不过就是谁是最后一个到终点的人。拼了一辈子,得到的又是什么?看完别人的闲话,突然就灵光一闪,淡看世事沧桑,保持良好的心态,工作、生活两不误,让人生充实而健康,才是最幸福的样子。

    幸福二三事,微不足道的小确幸,只要是满足就是幸福。

  • 《六一闲话(教师手记之581)》
  • 值六一,话六一,六一闲话,说闲不闲,有话要说就说。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孩子应当是最快乐的,快乐在哪里呢?吃的、穿的、玩的,还有礼物拿。学校里搞些集体活动,游园啦,游戏啦,比赛啦,表演啦,什么的。只要不加重自己的负担,轻松地面对,何尝不是快乐呢?   但儿童不快乐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比如为了迎合各种检查、表演等,孩子们要牺牲休息时间或学习时间去排练、去作秀,这样就很累。有人戏称这是孩子们的“劳动节”,看到新闻里就报道为给领导看表演,孩子在太阳下等迟到的领导,结果中暑晕倒在地,而领导们呢,在大伞下看上一两个节目就不知去向了。一个中学生在他的六一总结中就说他的十个六一没有过真正的快乐,不是在表演,就是在学习,不是在迎检,就是在劳动。特别是碰到有上级领导来表示对孩子们的关心时,他们就不得不准备好一些节目或搞一些并不快乐的快乐游戏让领导们看,以示自己的六一很快乐。这样,领导累,孩子们更累。我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自己的班级集体能搞一些有组织、有秩序、又开心、又轻松的活动。当然,这需要班主任老师精心的策划和准备,我曾给我的孩子们搞过这样的活动,现在也想给他们搞,但总觉得这个学期特别短,时间又特别紧,加上自己又多了一些新的工作,总忙不过来,抽不出自己和孩子们的时间来。    

     今年的六一,我们这里下雨,好像每到六一或这样的节日,天气总不太好,六年级的孩子们也不喜欢搞游园活动了,走过场似的走一遍,再吃一通。学校里没甚好东西分给他们,经济上总是拮据得很,记得上学期也是每人三四块钱的东西,都买了吃的,这次每人一盒牛奶、一瓶矿泉水、一个笔记本,再加上平均每人七毛钱的糖果。还是儿子幼儿园里的礼物丰厚,是一套沙滩玩具,和一大袋的食品,估摸要几十元钱的样子。虽然现在的人们不愁吃穿,也不少这些东西,但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总是要有一些比较的,总是心存感动或想念的。我就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六一节发了每人一个铅笔盒作为礼物,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当时这样的一个铁制的铅笔盒已是非常地令人快乐和满意的了,就好比是现在的几十元钱的礼物一般。    

     六一,是一个分水岭,是一个分明的时间界限。过了六一,我们的感觉就是期末了,时间一点点地逼近,期末一点点地走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也一点点地变短和变少了。有时,还想多跟他们有些交流和教育,总又不得机会了。有时又觉得他们的调皮不得不批评时,也感觉似乎没有那种决心了。总感到时间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人与人的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微妙。教育啊,它不是那种机器零件的生产,它是人的造化,是思想和情感的融合和透析,人就是这样走出去了,然后又有了新的成长成熟。看到自己曾经在兴趣班里辛苦地教会吹奏的学生成了同事的朋友,还能认我这个老师,已觉差不多了,并不想有他们有什么感恩之类的,想通了,老师也是一种工作嘛,只不过在工作的时候没去想过我这样做是多少钱,那样做又是多少钱而已。倒是以前自己未做老师之前,一想到老师要在讲台前一站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便会感到不寒而栗,仿佛一世的青春年华、雄心壮志、抱负和希望也全都泯灭在粉笔灰里了。那种持久是令人害怕的。  

    最后,还是祝所有过六一的孩子们快乐成长,看看花儿开得有多美,你们的生命就有多美!           (时2007-6-1)    

  • 《闲话——《致青春》》
  • 他不羁的脸,像天色将晚。 她洗过的发,像心中火焰。 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 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 我冬夜的手,像滚烫的誓言。 你闪烁的眼,像脆弱的念。 贪恋的岁月,被无情偿还。 骄纵的心性,已烟消云散。————王菲《致青春》

    90年代的青春,那些老旧的画面,恍然之间还能听见单车悦耳的铃声,时光潜过,有些人,有些事也就在单车的铃声中渐渐消逝不见……

    欣赏的,心疼的是那段年华,无奈的,感慨的是那段青春。影片中的郑微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努力的考到了林静所在的城市,在迷糊间结识了老张和许开阳这帮“损友”和阮莞,黎维娟等个性迥异的室友。在寻找林静得知其已前往美国的时候大哭一场,却也就此和阮莞了了心结,在她的失恋过程中,不经意间便能看到曾经自己青春的影子,放肆而又疼痛。

    “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走到终点,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一个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有时你遇到了一个人,以为就是Ta了,后来回头看,其实Ta也不过是这一段路给了你想要的东西。”

    遇上一个人,由最初的讨厌又在某一个时刻发现那些情绪的转变,会在不经意间承认自己的喜欢,这好像是在青春的年华之中所专属的矛盾,但却又是那么的美好。陈孝正的出现就让郑微的青春开始有了改变,那些她不计后果的追求是青春赐予的勇气,那些哭过痛过之后的坚持是青春教会的坚毅。我们也许曾经有过,但与现在却是渐渐胆怯,我们考虑的多了,在乎的多了,于是那些疯狂也就风干了。

    青春的力量是无可想象的,疯了,累了,笑了,有些东西也就得到了,得到之后也便失去了。

    冲动的岁月,属于两个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可现实却总会在某个适时的时候告诉我们一些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也许上的人是那么的优秀,于是在这条路的尽头,就得各自分手,各自走向不同的以后。女主的经历或许是不幸的,但却又是现实的。

    也许,青春是用来怀恋的,影片的最后女主说的是对的。几十年后回首,那段时光灿烂过,放肆过,美好过足矣!正如三毛所说:青春结伴,我已有过。是感恩,是满足,没有遗憾。

    致青春,致最美好的时光背影!

  • 《忙碌了一周的我》
  • 闲忙碌了一周的我,的确该找个机会好好闲话一番了。别提了,这周有件事给我印象极深,想起来,心里就极不舒服,一点都闲不起来了。临近月末了,我想着早点把下个月的存车手续给办了,省得到了月末,人一多,再好半天办不成,到时车停哪呀?可谁知,事不尽人意,想做的事,好像没点艰难险阻就办不成似的。周一:一放学,我就骑车直奔8号楼地下室—中科物业。

    但由于本人骑车速度尚未达到最快,到了办公室门口,人家已经下班一分钟了,门已牢牢地锁上。想不到业务员们撤离如此神速,分秒不差。周二:我冒着极大的危险与汽车比速度,停下车,一看表,还早了半小时,于是冲下楼,可却差点被门撞了头,抬头一看,门上贴了一张字条:家中有事,先走了。我真不知道是该失望还是该敬佩,也不知是出了什么事,是家里的狗跑了,还是急着去垒长城。这么忙,还得上班,也真难为人家了。周三:我想:事不过三,这次总该办成了吧,于是我又以同样的速度,虎口脱险似的来到物业办公室门口,抬起头,一阵惊喜,门开着。我敲敲门,没人答应,我便走了进去。

    屋内死一般的寂静,办公桌上的东西好像从不曾被人碰过,我深深地叹了口气,恐怕这次事情更急,门都来不及关了,我还是帮着把门关上吧。周四:我犹豫着是去还是不去,怕耽误人家时间,本来嘛,一天呆在办公室里什么也不干,已经够烦的了,还得再给人家添麻烦。可又一想,得有毅力才行呀,我又去了。不错,这次的惊喜胜过昨天,总算见着人了,好像漆黑的夜里找到了火把,清理垃圾时发现了金子,太不容易了。那人正在看报,我轻声说道:“办一下停车证好吗?’’那人看看我,又继续看报,我想他是没听见,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那人R抬起李:不过胆睛高过我,的头二.我转身二看,l.}合了爪人家那是看麦呢:接着,他冲我笑了笑,我打了一个寒战,第一感觉告诉我他的脸在抽搐。然后,他慢吞吞地说:“下班了。”这好像是原子弹爆炸的声音,又好像是飞机撞击美国世贸大楼的声音,震撼。这一周,就这一件事就把我折腾的精疲力尽了,本想现在就结束闲话,可又觉得不发点牢骚实在对不住我自己,有些人占着位置不干事,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办完的事却安排了几个人,像这样的责任心,这样的办事效率,怎么能够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呢?中国的富强何时才能实现呢?

  • 闲话“闲话”
  •     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一些人以“闲聊”的方式,在“话”别人之短长,甚至上班时间,也串东“室”、走西“处”、进北“委”、坐南“办”,无公事可做,便几人一凑,私下“闲话”。这种“闲话”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什么“张三的个人问题如何如何”,“李四的夫妻关系如何如何’,“王五又在拍某领导的马屁”,“赵六又到谁家去送礼”等等。

        久之,“闲话”便成了蜚语、流言。

        流言蜚语是一种极不健康的社会舆论。流言和谣言仅仅在于动机不同,谣言是心怀恶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而流言则包含着谣言和失真了的误传。

        流言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实,但它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却相当惊人,并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影响人的情感方式和心理方式.一旦这种舆论的压力超过人的心理负荷,便会产生消极影响。语话说:“舌头底下压死人”。所以,不可低估流言的危害。人们相信真理,然而,反复传播多次的谣言,也会变成“真理”,令人不得不信。三人成虎嘛!

        流言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功能,原因之一,是流言在传播过程中,流言的接受者就以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并用想象进一步加工、补充(添油加醋)这样,流言每中介一次,内容就变化一次;中介越多,变化越大,也就越具有“新闻价值”。原因之二,是传播者的狭隘心胸和损人利己的嫉妒心理。当别人有提拔的迹象时:当别人得到了一份自己所没有的待遇时;当别人才华为钡导所赏识时......,流言蜚语会陡然而起,顿时“满城风雨”,其速其势,力不可挡.原因之三,是传播者“无事可做”、“闲得无聊”,以笑话他人为己任,一日不食“人肉包子”,则食不甘味,夜不成眠。

  • 《闲话四川方言》
  •     我们宿舍有两位四川籍的同学,不管在什么场合,总是把一口川话说得十分嚎亮,尽管学校要求大家讲普通话,但他们总也改不过来。去年有一位湖北老乡考人四川大学,她来信说,在川大,川话就是“普通话”。不到半年,她也被“川化”,讲起川话来了。

        川话为何有如此魅力?前不久终于有了一个“实地解疑”的机会:到四川游学。在成都街头,在重庆巷尾,在峨眉山的金顶,在乐山大佛的脚下……无论你走到哪。耳畔总荡漾着一片川话。听得多了,倒也听出点门道:四川方言平稳舒缓,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对外地人来说,绝不像上海或广东方言那样难懂难学。有趣的是,四川人与湖北人一样,也有点爱吵架,争吵中的川话,听来火辣辣,硬邦邦,像正宗的川菜一样令人顺舌冒汗。我想这种易懂易学的“音乐感”和易热易燥的“麻辣味”,就是川话主要的形式特征吧。

        在乐山市郊的沙湾,我参观了郭沫若的旧居。由郭老而想到四川的诸多伟人、名人。四川风景名胜多,伟人、名人更多。天府之国,人杰地灵,这的确是四川的骄傲,所以四川人讲川话,总是充满着自豪感。就其深层的意识而言,四川人偏爱方言恐怕正是这种“地域优越感”的有意或无意的表现,因为方言说到底就是一种文化的沉淀物。作为文化现象之一,“地域优越感”则是矛盾的混合体:一方面,它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具体化,因为爱国之情总是植根于乡土之恋;另一面则是民族意识的狭隘性和封闭性。每一个地区的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如果过分偏爱以致“敝帚自珍”,则可能导致“自大感”和“排他性”。有人称四川人珍爱川话是一种“盆地意识”。岂止是四川人,我们整个民族多少年来不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那么一点“盆地意识”吗?

        令人欣慰的是,在顺江而下的轮船上,我终于遇见一位讲普通话的四川姑娘。她坦率地说:“同老乡在一起,我讲川话;同外地人在一起,我讲普通话。目的是使谈话双方有一种亲切感。”

        “亲切感”一说颇有深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的人,要想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是需要这种“亲切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