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修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3:10:32
  • 《关注当下与关注未来》
  • 1970年,赞比亚的一名修女,写质问美国航天专家:“在目前地球上,还有一些儿童,由于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费数十亿美元?”而专家的回信告诉他,为支持研究发明,所花费的金钱其回报远远超过单纯的直接救助。其实,修女的质问表达了一种关注当下、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而专家的回答代表的则是一种关注未来、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在我看来这两者在我们生活中都不可或缺,人文精神会反哺科学,科学也会反哺人文精神。

    回想过去,晚清时期,以英国为首的八国联军侵我中华,但统治者依旧日日歌舞升平,天天醉生梦死,看不到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实行愚昧的闭关锁国政策。当外国用坚船利炮发动了罪恶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由此开始了近乎百年的屈辱史。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再到瓜分中国,古老的中华民族不断的赔款割地。这时涌现出一大批国仁人志士。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严复在《天演论》中把西方的进化学说介绍到中国,梁启超、康有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当孙中山从美国归来时,已经深刻认识到单凭自己救助穷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眼当下,日本公然宣称钓鱼岛是他们的。菲律宾军舰穿入南海黄岩岛海域与中国海监船对峙,诸如此类的挑衅行动此起彼伏。这不由得警示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开拓创新,关注未来。

    在400年前,德国某小镇,有一位伯爵,他是位心地善良的人,将自己收入的大部分捐给镇子上受到瘟疫威胁的穷人。一天,他却邀请一位奇怪的人,住到他的城堡里,这个人白天卖力工作,晚上却专心进行一项光学器件的研究。当镇子上的人,得知此事后,纷纷抱怨道:“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而你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依旧坚持他自己的想法。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个人的工作,迎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伯爵的资助下,他顺利完成了显微镜的发明,那个奇怪的人就是名垂青史的虎克。伯爵的做法是对的。可见,造福人类、关注未来的科学精神也很重要。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就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时刻勉励自己,要志存高远,把握当下,努力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立于强国之林。

  • 《浅谈人文生活与科学精神》
  • 修女尤肯达的质问代表的是人文关怀,而施图林格博士的回答展示的不仅是科学精神,也有人文关怀,因为造福人类这一终极目的是不变的。所以由此可见,人文是科学的基础。

    人文关怀是一个社会稳定运行的必需条件。对于现在中国也是相当缺乏的。其实人文关怀在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在体育赛场上,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参加男子1500米预赛的来自非洲小国吉布提的阿曼.哈桑便充分展示了坚持的精神,没有右臂的他在开场不久后便扭伤了脚,但他强忍着疼痛颤颤巍巍地坚持跑到了终点,在最后的七分钟里跑道上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跑。哈桑的坚持,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全场8万观众集体起立,“加油”“坚持”声此起彼伏。哈桑的倒数第一名是毫无争议的,但他用他那瘦弱的身影向全世界的人诠释了奥运精神的终极要义,展现了闪耀心灵的人文精神。

    在茫茫大海上,有过这样一个身影,他双手紧握航舵,身杆笔直,目光坚定,他就是国航海家翟墨。他原本是一名画家,可当他听到外国的某位航海家说到:“航海大半辈子都没有见过一个中国航海家。”时候,他决定了,就像鲁迅弃医从文那样,弃掉了画笔,卖掉了画作,从此开始了航海生涯,五年筹备,历时两面三刀年多,终于他成为了“中国完成单人无动力帆船的第一人”。他的爱国情怀感动千千万万国人,也激励了我们祖国新一代。他也展现了璀璨的人文爱国主义精神。

    展现了人文关怀的还有许许多的人,从古到今源源不竭————义无反顾的爱国者屈原、文天祥;仁慈善良的修女特莱莎;滇池的守望者张天祥;最美的乡村女校长李灵;65年遥望海峡的游子高秉涵......,他们都展现了人类独特而闪光的人文关怀,这些关怀促进了世界的和谐、人之间的团结,友爱。若是缺少了人文关怀,那么人类只会尔虞我诈,自我封闭,最终无法促进人娄的进步和发展,走向灭亡。所以人文关怀必不可失。

    但仅有人文关怀就足够了吗?这显然是不够的。

    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这所在也正是在于人会创造工具,人类会运用科学改造自然.......几千年的人类进步史都是用科学的力量推动前进的。从石器时代史到农耕时期,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息时代。亚里士多得、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伟人告诉了我们:人类最强大的发展动力便是科学。举例而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下子就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但仅有了科学的进步亦是不全面的。不考虑后果只顾眼前蝇头小利,不顾环境的坡坏,资源的浪费,只会加速人类的灭亡。

    所以要想长期稳定地在这浩瀚宇宙的一角幸福快乐生活下去,只有以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发扬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科学精神,用科学推动社会的和谐、健康、高效发展。

  • 《既不人文,也不科学》
  • 修女把资金在目前地球上因饥饿而面临死亡威胁的儿童,这是一种关注当下的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博士把资金花在远在火星上的项目,这是一种关注未来的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这两者都十分地伟大,是我们的国家和生活所必需的。可放眼国内,这两者又表现如何?

    什么是人文情怀?关注并帮助世界上正遭受饥饿的儿童?号召各国人民保护濒危动物,护环境、珍惜资源?想方设法地做慈善公益事业?这些就是人文情怀吗?确实是。但谁又知晓贪官污吏有多少灰色收入?乱排乱放、污染环境的化工厂有多少?人均每次吃饭、消费又有多少浪费?就连一次醉骂就可以要几条鲜灵的生命啊,这是人文情怀能阻止的了的吗?

    科学确实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上个世纪抗生素的发现挽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可现在呢? 声势浩荡的超级细菌汹涌而至,而能应对的抗生素廖廖无几。抗生素的种类非常多,而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局面,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使病菌产生了耐药性。虽然早已明令禁止滥用抗生素,但为什么总有些医生特意要开抗生素给病人,而有些病人特意点名要开抗生素呢?这是科学精神所希望看到的吗?这样的结果是如何造成的呢?

    由此看来,尽管人文与科学固然是十分重要或不可缺的,但无论是人文还是科学,都只能对生活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问题,欲溯其根源,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应为有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无论是关注当下还是关注未来,都未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全球各地的饥饿儿童离得太远,完成火星项目的研究也不是指日可待。如果酒驾事故频发不断,挪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消费屡禁不改,那还有何颜面去为弱者捐献物质,去挽救其受威胁的生命。这又有何异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文与科学却只是空谈罢了。

    眼下,国内,商德短少、师德缩水、医德缺失、官德沦丧,残忍的路人也是接二连三地出现。“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是脆弱的,正因思想才变得强大,也正因道德,人才变得高尚,社会才会和谐,世界才会和平。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商者不会肆意囤积物质,抬高物价,更不会昩着良心使用伪劣假冒产品欺骗消费者,甚至为了利润最大化,不惜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代价。教育是世上最伟大的事业,为师者应抱着有教无类地态度教育自己的学生如何为人处事,不存丝毫私心,更不以考试升学,名声工资为目标。为医者本着救死扶伤的天职,应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帮助求救者,而不把他们只当成一只待宰的羔羊,一条无关紧要的生命。为官者不能知法犯法,更不能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一意孤行,应从实际出发为人民服务,不要整日抱着升官发财梦。每个人应反省自己,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路上有老人摔倒不是怀疑的目光而是争先恐后地将其扶起,盲人出门在外时刻有人帮助。世界各地的饥饿儿童不再会受死亡的威胁,因为身旁的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即使病人身处连先端科技也无法挽回的绝症,也时刻有人关心、照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概便是如此。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天生没有聪明的资质或宽广的胸襟,也并不需要如圣人般悲天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文情怀,也不必要达到凤毛麟角、攻克世界难题的科学境界。但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却是每个人可做到且应当做到的。用朱大可先生的话来说:“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然而就是这样微小的、简单的出自于内心道德修养的行动,不需要如何的人文情怀,更不需要怎样的科学精神,却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甚至全世界。

    “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我满怀心地期待着这一天。

  • 《鱼渔说》
  • 今闻有修女书责学者耗资巨亿于科学,如未见饥民亿万于世,是无心天下也。而学者复以瘟疫与显微镜之故事,以阐科学之用也。是以修女以今日民生疾苦问学者,学者则以明日救人之多复答之。于是吾有叹焉,故作此文以叙。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鱼渔两存,其可舍一乎?

    昔有荒年,数饥民行至一乡,乡有义绅,施粥济民。粥尽,又谓之:“乡之南有湖,有鱼,可活人。”且资以鱼、渔各数,命民各取一而行。先之二人均取以鱼,其食饱力足,不日即至于湖。然鱼之将尽,其无渔无以继,故虽时见鱼曳湖中,终不可得,殁于畔。次之二人同取之渔,期至湖而渔鱼,然途中无鱼以为食,是以半途力已竭,尚未曾及湖,而殁于途。其余皆类,两人同行且取同一物乎。其中唯二人异,取鱼、渔各一而并行。二人节食缓行以维继,终至于湖,又以渔渔鱼,终得活。

    由此观之,取鱼而不取渔者,虽可存于一时,而不可久也。原其因,在其记一时之食,而不思长久之食也。其当思之,鱼终有尽日,若不取渔,鱼尽之日将何以维继邪?至于取渔而不取鱼者,殁于行途,及湖且不可得,况活乎。究其本,在其纵有长远之思,然无今日之智矣。其未曾思之,若无取鱼,则今时何以维生也?知无鱼无以今日之生,无渔则临他日之亡。是以鱼渔二者,缺一而不可也。

    夫人文与科学者,是有何异于鱼渔乎?人文者,鱼也,是以有人文而有人性之存,无人文则无今日之维系;科学者,渔也,是以有科学而有社会之基,无科学则无明天之进步。向使无人文于世,则人不以互助,何存今日之社会?然仅人文者又何以得存?无昔日孟德尔之遗传律,便无今日袁隆平之杂交稻,无此稻者,今日寰宇之内食不果腹者又当增几何?无之珍妮纺织机,则无今日之万千彩衣,今时衣不覆体者又当几何?无瓦特之蒸汽机,何以今日众人可互济于千里之外;无虎克之显微镜,何以今日大夫可明病理之根源?此之二者,又救天下性命几何?此皆科学之力也,救人不知几何者也。假使空余道德教化,而无实物可济,是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以若无科学当此,则无充足物力,更无以活天下千万之民。然则单科学者又何能以言长存?无得道德之教化,何存今日之社稷?想如无人文,夫显微镜者何人用于病理也,岂不专工于兵器乎。无人文者,纵使天下物力满足,然不相互济,亦易见饿殍盈途,哀鸿遍野也。况今日天下之兵何其多也,核子武器何其强也。使无人文则无以约束者,顷刻间天下即灰飞烟灭,不复存也。

    是故人文与科学者,似之鱼渔,缺一而不可也。

  • 《由尤肯达修女与施图林格博士想到的》
  • 施图林格博士所举的例子中,伯爵费金钱在科技上是为了在人类遭受苦难的情况下开拓进取、造福人类,在一定意义上说,他发展科技的直接目的是人文,核心也是人文。他选择发展科技是一种有远见的做法。毕竟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边是当代的人类,一边是后代更多的人类,无疑要选后者。

    生活中,我们需要各种机器的帮助,狭义来说这就是所谓的科技;生活中,我们在社会这个大圈子中,同样也需要人的帮助,重视人的文化,谓之“人文”。 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

    去年,美军把蕴含着超过高科技含量的鱼鹰V-22旋翼机引入日本,引起了许多日本民众的不满与反对,这是为什么?因为鱼鹰V-22旋翼机试飞时机毁人亡的事故接连发生,因此,鱼鹰V-22旋翼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再来想想,去年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之争不断恶化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小动作都会引起世界的关注,何况是引入这样发炮强劲、性能高的鱼鹰旋翼机呢?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我认为大多数民众还是珍和平的,并不想挑起战争,不想破坏原本安宁的生活。因此,鱼鹰遭反对的原因就是它阻碍了人文,违背了人民的意愿。

    由此可见: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间有科学基础;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生活则在两者中更倾向于人文。

    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科学与人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在中国古代《四书•大学》里早有精辟论述。该书提出教育的八大要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两要素是讲科学,“格物”即研究客观世界,“致知”即认识客观世界;中间三要素“诚意、正心、修身”,讲的是做人,人文精神;后面三要素:“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是通过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达到强国的目的。

    无独有偶,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被誉为是解开了欧洲历史的序幕,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其中,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的就是人文精神:提倡人性,主张生活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欧洲之所以强盛与“文艺复兴”有很大关联,当然,也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我们还知道,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其中陈独秀、李大钊等领导人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的确是很高明的,因为这仍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3年胡锦涛主席提出并在2007年十七大中写入党章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十八大中,即使有人进行了新的解读,但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仍然是不会改变的,以后也是,因为从古到今,这个道理从来没有变过。

    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与表现提供犀利武器。科学和人文交融,才能全面提高素质,改善人们的生活。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时代,为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强化科学意识,同时不忘核心的人文,提高民族素质,用人文与科技撑起中华民族前进的风帆,迎接世界的挑战!

  • 《人文+科学=生活》
  • 赞比亚的一修女对美国航天学家的质问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文情怀,而航天专家的回答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科学的重要。人文是一种情感,科学是一种技术,正是因为人文和科学的结合,我们的生活才能得到提升,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失去希望。

    人文情怀,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一直得到发扬。杜甫,在老年疾病缠身时,看到国家衰落,很多人过着居无定处,穷困的生活,因为人文情怀,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词;白求恩,二战时,看到很多中国战士遭受伤痛的困扰,因为人文情怀,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来到前方的战场上,救治受伤的战士;“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小区里,看到有孩子从10楼掉落,因为人文情怀,她毫不犹豫地把手臂伸了过去,接住了带有巨大能量的孩子。正是因为人文情怀,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正是因为人文情怀,让人与人之间不在冷漠,变的温暖。而爱和温暖,则筑就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处在科学告诉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因为科学的发展而收获颇多,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生产带来了动力: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我们照亮了黑暗:本茨发明了汽车,为出行带来了方便,贝尔发明了电话,让人与人连得更近……正是因为科学的发展,让物质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方便,正是因为科学的发展,我们的身体才会少的受到疾病的困扰,才会更加健康。而有健康的身体,优越的物质条件,不是才能筑就更好的生活吗?

    生活离不开人文情怀也离不开科学发展。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时,她带领38名护士摸索治疗技术,在战场上救死扶伤,仅仅半年,她将死亡率从42%降到了2%,被伤员们亲切的称为“提灯女神”。她有着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全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上流生活,如果不是人文情怀,她不会成为一名护士来到一线战场上救死扶伤,如果没有科学探索,死亡率就不会降得如此之多。所以科学,人文互惠互利,缺一不可。

    科学发展,使人们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更方便的了解这个世界,人文情怀,使人们心是暖的,被爱包围,科学和人文,一个从物质,一个从精神,共同筑就了我们的生活。

  • 《让生活更加美好》
  • 尤肯达修女满怀同情与悲悯向科学家发出掷地有声的质问。经费是用于看似前途渺茫的科研还是用于立足当下的人道救援?这的确是当今社会不可忽略的问题。

    一方面,用时长、费多的科研活动如火如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救援组织捉襟见肘的资金后援与惨不忍睹的贫穷、饥饿与疟疾。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无疑为人们带来了更多治愈疾病的机会,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当然,前提是充足的科研经费,甚至要以牺牲慈善资金来保证。接受质问的施图林格博士显然对这个矛盾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发展科技正是为了更好的造福人类。

    这也正是我的思考。矛盾无处不在,但却具有和谐共生的同一性。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只是着眼点不同,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当关注当下与关注未来发生冲突时,则要学会“忍耐”,眼光应具有前瞻性而不应局限于当前。或许会因此而缩小了救助的范围,减少了生命垂危者生还的机率,可是也应该想到,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而受益。

    早在上世纪中期,刚独立不久的印度就确定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那时的印度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毋庸置疑,各方面都需要巨额资金扶持和人文关怀。印度政府以高瞻远瞩的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克服阻力,确保了教育的优先发展。正是由于这样的决定,印度才能在独立仅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成为瞩目新星。更令人惊讶的是,印度拥有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的软件产业。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能够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争得一席,正是得益于政府上世纪的人才储备计划。那时的印度自然也有濒临死亡的病患、饥寒交迫的弱者,用于人道主义救助每少一分,弱者获救的机会便减少一分。这样的决定,在当时看来自然是残酷的,但没有人可以否认,现在的印度正是由于当时的果断舍弃而获得了更长远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出生于一个纺织厂厂主家庭,家境优渥,但他却有一颗同情弱者的心,经常借工作之便深入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并帮助他们于困顿之中。与马克思结成深厚友谊之后,恩格斯为资助流亡中的马克思家庭,不得不回家乡从事商业活动,他用经商所得给马克思一家提供经济援助,以保证马克思有充足的时间和财力从事革命理论研究。

    如果不是真正地关心劳动人民,恩格斯大可不必经常观察他们的生活,更不必倾其所有资助革命理论研究。但是,恩格斯人文关怀的方式却耐人深思,没有用于更为直接的慈善捐款,而是倾注给了看似飘渺无期的革命理论研究。因为他深知,针对当下的资助虽然明显可见,却是扬汤止沸,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相反,无产阶级的革命如果能获得成功,将会有更多的劳动人民获得解放,摆脱困境,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在面对立足当下的人文关怀与关注未来的科学研究的选择时,恩格斯选择了更为有益的后者。并非面对受苦大众而铁石心肠,而是有着更遥远的期盼与更远大的目标。

    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都是建设社会缺一不可的。如果说,生活是一篇乐章,人文情怀则是其中跳跃的音符,跃动的是温情,而科学精神则是五线谱,牢牢支撑,赋予乐章既定的指向。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长诗,人文情怀则是其中的抒情句,散发着感性灿烂夺目的光辉,而科学精神则是陈述句,充满着理性如同金属般冷静的光泽。

    正如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包含硬件和软件,构筑生活也同样需要人文和科学两者。二者应相辅相成,不失偏颇,更不能放弃看似无用的科学精神,唯有如此,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 《探索宇宙引发的思考》
  • 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给尤肯达修女举的例子中伯爵的所作所为是非常有远见的。伯爵帮助那个“奇怪的人”研究光学器件,而这些光学器件最终组成了轰动了全国、全世界,而且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的工具——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推动了医学前所未有的发展。从此以后,显微镜帮助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等传染病。当然,也治好了镇子上受瘟疫威胁的穷人。我们都毋庸置疑伯爵的善良的心,但是,伯爵能给那些穷人的只是钱、有限生命中的温饱,却不能根治穷人们的病,可如果他帮助那“怪人”研究成了显微镜,那他给瘟疫病人的,就不仅仅是钱和有限生命中的温饱那么简单的问题了,而是那些病人的生命和一辈子的幸福、快乐、以及为病人减少病痛的折磨。

    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的意图亦是如此。的确,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和尤肯达修女一样,都有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可他为了造福更多人,为更多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不得不放弃眼前的想救济——儿童饥饿面临死亡,而投身更伟大的科学事业——为火星项目投资。如果给火星投资成功后,全美国甚至全世界都不会有饥饿儿童了,这样,火星项目也就会间接造福更多的人了。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也是个很善良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和他爸爸走在黑人贫民窟中,他刚一进去,一群黑人小孩就围上来向他讨钱和吃的。他很友善且慷慨地把自己的零钱拿出来,正当他想把钱分给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们的时候,他的爸爸阻止了他,对他说:“你有救助这些穷孩子们的心是好的,你能救助一个、十个、二十个,可你能救助全美国的穷孩子吗?你有能力让他们所有人都不再贫穷吗?你没有,我也没有,大家都没有,只有两个人有。”这勾起了奥巴马的好奇心,他立刻追问:“他们是谁啊?”他爸爸耐心地回答道:“一个是他们自己,可是光靠他们自己,可能只过上平凡普通的生活,而另外一个就是总统,总统才能带领全美国过上幸福的生活。”听到这,奥巴马抽起了他的钱,郑重地对他爸爸说:“爸爸,他们太可怜了,我希望他们过上好日子,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做那个让他们幸福的人。”从那以后,他就真的按照总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终于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以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一举大获全胜,同时,他也成为美国首个黑人总统。竞选成功后,正值金融危机的美国在他的带领下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尽管他还没有完全成功——让全美国的穷人过上好日子,但是他在努力,为了自己的理想以及儿时的诺言。后来就在不久前的2012大选中,他战胜罗姆尼,成功连任美国总统以继续完成自己的梦想、兑现自己的诺言。我相,随着现在的经济慢慢复苏,他一定会兑现自己的诺言的。

    难道说奥巴马当时没有施舍钱给穷人,他就没有人文情怀了吗?恰恰相反,由于他自身的努力,发展自己的“科技”,变得更有能力完成自己的梦想,为更多人的生活带来希望和福音。

    当然了,我们自己亦是如此,同样都是挣钱,为什么我们要先学习再找工作挣钱,而不是直接去干体力活呢?原因就是,我们要先发展自己的“科技”,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是很重要的,可光有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善良”等人文情怀更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相结合才能为更多的人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如果只有科学技术而没有人文情怀,那即便再有能力,也不会知道这一身“过硬的本领”该往哪用,而反之,如果只有人文情怀缺乏科学技术,那么你遇事只能干着急看着他们受苦的更加痛苦,而你却没有办法帮他们分担痛苦、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只有科学和人文结合才是王道,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才能使更多人的幸福指数扩大。我相信在我们具备双重“因素”后,祖国的未来就靠我们年轻的一代了。最后,我呼吁大家,在具有人文情怀是千万别忘了学习科学技术。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吧!

  • 心于感性,至于理性
  • 善良的修女质问科学家,为何不去关心正在挨饿的地球上的孩子,却将大量精力、物力投入到外太空的研究上。科学家的回答告诉世人,他在追求能为人类带来光明未来的真理,其效益远高于救助几个孩子。那位睿智学者的贡献,是一份执著和心血,是对未来的承诺和期盼。反之,善良的修女只看到眼下,看到了身边正在忍受苦难的孩童。忽然心中涌起阵阵感动,修女看的不远,却无比真实,她所贡献的正是那一份真实的善良。

    看过一部电影,有一个片断尤为印象深刻。发达的科技造就了自能机器人,在一次拯救落水者的行动中,由于判定女孩的存活率低于男人,便在男人焦急的嘶吼中放弃了女孩鲜活可生命。愧疚的男子开始思考,这些登峰造极的机器,真的可以带来幸福么?当冰凉凉的机器冲洗了那份本真,那么一切就都失去了意义。真理带不来感动,极尽精巧的机器,也无法真正让人活得多彩,看过很多类似题材的书刊,在人的智慧攀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后,所有的问题便都回到了对人性的剖析上。人文的消失是惊人的快,不知不觉中便丢掉了那份善良,我庆幸我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感性的环境中。

    悲天悯人也好,展望未来也罢,都基于同一个目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幸福。为了这个美好的心愿,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努力,但追求到了最后,当心中的未来来临的时候,却有种幸福抓不住的感觉。人们的幸福不一定要生活得多舒适、多方便,但人们的幸福永远基于那份淳朴天然的情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的确该有人提醒,不要忘了最初时的单纯和温柔。

    走在长长的旅途中,既要时刻铭记起步时的初衷,也要有一直坚定不移地追求梦想的执着。欢乐的小溪拒绝了儿、地和湖水的邀请,永不停留才汇入江洋,只有追求,才能带来未来。与科学的长远相比,若一味地陷入当下的环境而无力远望,人类社会也无从进步。就好像匹克威克的旅途,永远有那么多好玩的事物,但没有一样能使他驻足。然而,匹克威克的传奇故事,不是他一个人的,更多的是得益于有趣的同伴们。一个人无法跋涉遥远,成长的道路中,总有不经意的鼓励与感动,或许是教会夏洛蒂•勃朗特读写的那位善良的牧师,或许是拯救正欲投河的拿破仑的路人,又或许是支持帮助诺贝尔的兄弟们。在探索和奋斗的时刻,需要关怀和温暖。

    人文情怀,是求善求美的执着。中国古代,重“礼”和“仁”,更是将人性的至善发扬极致,尚礼、尚法、讲伦理、讲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精神是代代创造的,声声不绝的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原动力。在生活中,表达是怎样的呢?是冬夜里温暖了朱自清的灯光;是徐志摩一曲告别母校的诗歌,又是冰心心中亮着的小桔灯。而往博大了讲,那是一句“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是关注世人,关注社会的悲悯,是尊重生命,维护生命的赞歌,有了这些一丛丛点亮的灯火,生命便顿时鲜活起来了。

    而科学精神,多表现于儒家那种格物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让人们求真求实,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沉淀下了勇往直前的气魄,处事不惊的态度,坚苦卓绝、不屈不挠的美德以及果敢的探险精神。科学精神即求真求实,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普勒的天体定律,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和牛顿的力学定律等等。在他们脚印踏出的大道上,人类文明走的格外长远。而在小处,科学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起的是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诚实不欺,明白是非,坚韧顽强,勇于冒险,一切都是由科学精神分化出来,点缀生活。

    时至今日,更是要具备人文情怀与科学的精神,苛求学业,成事业。论语中,既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也有“朝闻通,夕死可矣”。追求真善美的全部是人类世界的基础。无科学则无文化,而无人文则无民族。在两种精神结合并发扬之后,民族文化才有前途。

    轻步出口,眼跳远方,手弄青草,鼻嗅香,生活就轻快而活跃地蹦跳到生命中了。想一心向着远方,却无法不留意身边的风景,想心无旁骛地追求梦想,但抵不住双手掌心的温柔,生活就是这样,不会阻碍飘向窗口外的视线,但会包裹住蓬勃的身心,追求的是真理,而真正让人活着并活的多彩的是那一份人文的关怀。

    在把握着那一份悲悯的人文情怀的同时,追求科学的精神。我想,生活就是这样,心于感性,至于理性,便丰富而精彩了。

  • 《生活及其所需要的》
  • 尤肯达修女那饱含人文情怀的质问以及施图林格博士那理性而充满科学精神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也将这样一个问题摆在了我面前:科学与人文,怎样服务于生活?

    换言之,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

    人文与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我看来,就是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思考关系,最终是要投入于实践,走向生活。

    人文情怀活跃于我们的生活每一处。小到随手的帮助他人,大到公益慈善,无不是人文情怀深藏其中。可以说,人文情怀密切了人与人的关系,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间接地改变了世界。也可以说,人文精神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怀饱含着丰富的与和友善,能温暖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力量。14世界西方那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于此有很多相似,爱与善,人性与自由,解放了生活在压抑的中世纪的人民。而人文精神重视现世追求,关注当下,注重人性的理念也是我们流传至今的。

    如果说人文精神代表的是感性,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的体现。理性的思考,对自然现象的追问,是科学精神的基本。有史以来,科学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视的。古希腊有严谨的学者对世界、对人生发出思考。古中国有观星者夜观星象,记录山河。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的进展。一次次的工业革命令生产力飞跃,直接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发展。一次次小小的发现,终究汇成江河,一举震惊世界。可以说,若无科学的进步,人类仍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追求着最基本的生存与温饱。对应人文精神的关注现世,科学的目光落在了未来。因而科学探索是一个过程,无法预知,但它的作用却不能被否定。

    而无论科学怎样改变世界,人文如何丰富精神,我们的追求从未改变,那就是幸福的生活。

    幸福生活是我们向往的,把它说成是我们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也不为过。无论是尤肯达修女关注当下的人文情怀,还是施图林格博士表达的关注未来的科学精神,其最终目的都是反馈于生活,造福于生活。

    可以说,人文与科学殊途同归。

    因为生活就是一切。只有生活才是一切。

    那么生活需要什么?生存与温饱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曾经人类为之奋斗的动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早已不是简单的温饱可以满足的了。房子、汽车、手机等等科技进步带来的产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我们对生活的要求。这需要科学的力量,也只有科学的进步才能满足人类不断生长的欲求。可以看出,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精神更是尤为关键。

    但同时,一些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世界上仍有许多人无法满足温饱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于那缥缈的科学研究是不是不够合理?为何不更加关注当下,关注弱势的群体?

    这是否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矛盾的体现?

    事实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我们所学哲学里所谓的唯物辩证法也说事物的矛盾是相对的。将二者割裂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前面提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使生活更加美好。当科学取得了进步,也能促进人文事业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多少人是直接或间接地被这小玩意儿拯救的呢?而你每一笔资助他人的善款,是否也能打造出未来的科学家呢?

    我想既然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都有利于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那么与其说是人文与科学的矛盾,不如说是当下与未来的矛盾。

    我们曾提出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为了调和当下与未来的矛盾。是关注当下,还是展望未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减缓一点发展的速度,留下一片碧蓝的天空?我们是应该帮助更多贫苦的人民,还是应该大力促进科学的发展,生产的进行?我未能解出答案。这也是一个需要每一个人都深思的问题。

    由此可见,人文、科学都是服务于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他们存在矛盾,又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元素的缺失都会令生活黯然失色。于是,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人文情怀丰富精神世界,用一颗真诚的心、善良的心去观察世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同时也要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收获物质生活的富足,眼光时刻望向未来的世界。也不能忘记时刻思考,因为没有真理或者答案是绝对的,只有时常思考,才能走出正确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服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