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张又一张洁白无瑕的纸上,密密麻麻地印刷着一个又一个黑糊糊的小蚂蚁,你或许会问:这些小蚂蚁到底是什么呀。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些小蚂蚁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接触的,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汉字。
汉字,在我们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它见证着,同时也记载着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汉字,即使经过时间的冲洗,也永远不会被消磨殆尽,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汉字,早已在我们的身心牢牢扎根。是啊!一个远游的游子,只要看到这蕴意深刻的中华汉字,就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只要看到这方方正正的中华汉字,就会把我们的祖国铭记于心;只要看到这带有中国风俗的中华汉字,就一定不会忘记祖国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汉字,从古至今一直在改变着它的形状,它的形状奇奇怪怪,千姿百态——洒脱天然的甲骨文,笔势雄健的金文,整齐划一的小纂,意断笔连的楷书……虽然这些字常常改变它的形状,但都是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要练好中国汉字。书法,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标志,更是世界上最重要、最美丽的艺术品。书法,它是我们中国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字是我们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要爱护它们,把这美丽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中华汉字这一颗璀璨夺目的繁星在这浩瀚的宇宙永远闪耀夺目的光芒!
雕版印刷发展为木刻水印,主要用来印刷书法、绘画等艺术品了。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谈在印制书籍方面,印刷术是怎么发展的。
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
有什么办法改进呢?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我国有个发明家叫毕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
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
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阿干伯是永强中学管印刷的人,他瘦瘦的,有一条腿是瘸子的,每天总是把双手放在身后,一瘸一瘸地走着。有些调皮的小孩子经常学着他的样子走……
每天早晨,阿干伯手里总是拿着一把管帚,扫着学校砖头路上的落叶和纸屑。他扫得那样专心致志,连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好像没发觉。我走过他身边,常见他的额上挂满了汗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绚烂的色彩……
这几天,正是中学里准备期终考试的时候,中学的人里里外外都忙得很,什么印考卷、缩考卷、写号码……。一天下午,教导处的朱老师正准备去阿干伯那儿再拿出考卷来编号码,看见我来了,就要我去拿。我去找阿干伯拿试卷,他却满腹疑虑,笑着对我说:“中学生正在考试,这试卷不能让人轻易拿走的,学校里的老师吩咐过我了。”还说我骗他,我气鼓鼓地说:“真的,不是骗你的,真是教导处朱老师叫我来拿的。”他见我这么一说,心里半信半疑,要我去把朱老师叫来.,让他自己来拿。我费了那么多的口舌,他却坚持要让朱老师亲自来拿。我只好又到教导处朱老师那儿,一边走一边嘀咕着:“这瘸腿阿干真坏。”我把阿干伯的话对朱老师一说,他也没办法,只好自己去拿。
我回到家,把拿考卷的事对爸爸说了,并说跋腿阿干如何坏,爸爸却批评我不应该拿别人的缺陷取笑,并说阿干这样做是对工作负责任。
现在,我懂了,是我错怪了阿干伯,他这样做是对的。
阿干伯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他却有一颗火红的心!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终于懂了……
【点评】:
段静小朋友的这篇作文写的是一位很平凡的人物——校工阿干伯,人物平凡,但文章却很出色。
小作者先简单地介绍阿干伯,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具体写一件事:拿试卷,反映阿干伯对工作认真负责。最后以“我懂了”结束全文。
两次“我懂了”既写了阿干伯的事迹对“我”的教育,又是对阿千伯由衷的赞美。这样赞美,含蓄、自然,比直接抒情更真实可信。
黎明泻下曙光的彩墨
于是,脚手架——
把天空印刷成一张
淡蓝色的方格稿笺……
每天,我用镀昔阳光的瓦刀
把诗句填进一个个横格——
我写无房户的焦灼
我写三代同室的抱怨
我写新婚夫妇甜蜜的期冀
我写乔迁之日如炽的企盼···
——我把所有的情感
与钢筋、水泥和沙桨搅拌
把它砌成立体的诗行…
我的诗有着多层次的结构
再不是原有的简陋和呆板
她不仅有传统的四方形的对称和典雅
也有现代的流线型的开放和新鲜…
我的诗有着不断升华的境界
再不显得低俗和粗浅
阳光下,每一扇颇动的玻窗
都是一个清丽多彩的词汇
修饰着固有的闭塞和暗淡···
是的,为了完成一个崛起的构思
在这张淡蓝色的硕大的稿笺上面
我的诗,永远不会写完——
我一边用推土机和大铲车
不停地擦去那些陈腐和过时的句子
又一边用塔吊、瓦刀和红砖
不断地创作出新的自然段···
——交给早晨的太阳去阅读和朗诵
——交给未来的岁月去发排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