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等充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寓言故事。但因为今天经历过的一件事情,让我另有一番感受。
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齐国的国君格外喜欢吹竽。并目爱摆排场、好面子,想要所有人感受到他不可一世的威严。所以招集了300名善于吹竽的乐师一起合奏吹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先牛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去面见齐宣王,说自己的竽唱得最好,天下无人可于自己比较,齐宣王一听就收下了他。直到齐宣王死后,儿子齐湣王上位;齐湣王喜欢听独奏便让他们单独吹奏;南敦先生知道后,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其实他根本不会吹奏,这说明:只想靠弄虚作假得到好处,这样只能蒙人一时,又怎能蒙人一世呢?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最近我们班一位同学,因为拿以前的作业想蒙混对关,结果被老师查了出来。下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老师大发雷庭严厉得惩罚了他。
谎言迟早会被揭穿,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然谎言迟早会被揭穿。
韩非写的《滥竿充数》。说的是齐宣王爱听吹竿而受蒙骗的故事。
“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可见他喜好声色、喜好气派已达到何等程度。宣王视吹芋者为上宾,待之以礼,踢之以物;久而久之,人们投其所好,纷至杳来。那个南郊处士并不会吹竿,居然敢于随大流,充内行,“请为王吹竿”,实在令人惊讶,而宣王居然“说之”,并且踢给南郭处士的薪体跟其他数百人一样多,这就更令人惊诧了。
千百年来,陈陈相因,这个南郭处士一直是人们嘲笑、讽刺的主要对象。其实这并不公平。因为南郑处士的编术并不高明,倘若宣王能像其子那样“好一一听之”,恐怕南郭纵有绝顶骗术,也难以得逞。尽管海王只是“好一一听之”,并不是真有辨别真假的眼力,就像俗语说的,瞎猫碰到死老鼠,无意而得之。即使如此,也比宣王高了一筹。宣王自居王位,既无严格考核人才之心,又无录用真才实学者之意,上当受编只能表明他是何等昏庸,何等愚蠢!南郭处士之所以敢于行骗欺人,必定是看准了齐宣王的弱点。因此,南郭处士不学无术,以假混真,虽属可肚,但齐宣王喜欢排场,昏猜不悟,实是导致滥芋充数的罪魁。
重读滥竿充数的故事,不禁想到我国向四化进军,向21世纪进军的现实.我们不仅要清扫滥竿充数的“南邹处士”,更要排除那些制造滥羊充数现象的“齐宣王”;我们需要切实的考核人才的制度,更需要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我们殷切希望:有志于“四化”建设的领导干部,从齐宣王“说之”中吸取教训,坚决堵住滥竿充数的道路,做发现“四有”栋梁之才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