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9:20结束了话剧《跟鸟》的观演、和女儿一起随着人流走出北大百年纪念讲堂。
女儿说:妈妈,前面走着的阿姨对小哥哥说“这部话剧表达了为了人生理想,不放弃追求的故事”。小哥哥回答说“好困啊”。
的确,自认为全程无走神,一部儿童文学我一大成人:怎么有几个节点愣是晦涩的没能看懂?
— 根鸟是位少女,怎么就后来男孩了的?
— 时空的穿梭看的我头晕:怎么从当前的网红直播就跨越到解放前的?
……
先说话剧《根鸟》的妙处。
不得不说昨晚全场演员还是蛮辛苦的,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1、每个角色都是"朗读者", 除了部分可以照本宣科,另外仍有大量台词脱稿,记忆难度较大。
2、导演对第二第三场根鸟的“双角色诠释”挺妙的。这点虽脱离原著但蛮有新意,生动的呈现了两个根鸟矛盾、挣扎的人格历程。
细想于大多数人,不都是如此么?
当你想要减肥的时候,面对美食永远有一个你再说“吃吧吃吧,吃完再减肥”,也永远有另外一个你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说好的减肥呢?不要吃啦!”
爱一个人,永远有一个你叫理智,也永远有一个你叫情感。
两个你,这次一个你战胜另一个你,下一次另一个你战胜了这个你。
3、话剧版的音乐很美!(小观众不一定觉得美,确实“讨好”了成人观众)
尤其是金枝那一曲接着一曲,提神醒耳朵。
再说这部话剧跑偏的,糙点儿:
女儿坚持在观演前买了本曹文轩的《根鸟》,这让走出回来后一溜烟的看完了原著。愈加觉得此次话剧的改编,变味了走调儿了。
看完原著,一部怀揣英雄梦想的少年西游记:有勇敢有迷茫有退缩有诱惑……但终将历尽艰辛,抵达梦想彼岸。曹文轩先生的原著语言优美,情境引人入胜,人物们的心理变化丰富。(此处词穷)
而话剧版本,有限的时间原无法像原著一样刻画丰满,但画蛇添足的几点着实也让人看着别扭。
大概是为了迎合带着小朋友入场的大人们的口味:话剧里增加了不少成人们熟悉的元素,也正是这些元素于大人“炒剩饭、味同爵蜡”,于小孩子“不知所云不明所以”比如:
1、原著中没有、而话剧版关于根鸟性别的转变,至今大人小孩都没明白什么路数;只是为了晦涩而刻意的深刻?
2、出离原著,话剧版本增加了网红直播、共享单车(原著是驼队)、传销组织(此处可能是原著的“采矿场”不好呈现)这些大人们现实世界里熟悉的桥段,以及奢侈品牌的提及——这些对于大人啼笑皆非炒剩饭,对于小孩来说生僻不说、跟作品剧情安全不搭嘎啊。
3、出离原著,特意增加个男主儿“没拉裤链”的情节。台下一样也会笑,但和上述几处的笑一样:都是没有笑点的无趣的笑。
带小朋友看话剧,也着实无法规避的苦恼,就是明明是儿童题材的作品却非得搭上成人兴趣点,想着兼顾观众喜好,但结果真是啼笑皆非。
最后热力推荐曹文轩原著《根鸟》,亲子共度,效果 更佳:D
同时也倡议更多的导演尊重原著的话剧排一版来看,肯定会特棒。
2023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11篇
长征就是一部信念锻造史。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坚定一个信念,就是坚守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动摇。那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3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11篇,欢迎参阅。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七十六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今天,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面对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去传承去发扬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进而培育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信念、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为之奋斗吧!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2】
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激动不已,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想起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在当地要饭,听说儿子在部队当官享福,便找上山去。队伍正好开饭,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她流泪了,提起篮子将自己要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样,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
地址都成了遗址,笑容都成了遗容,长征是他们的苦难,苦难是他们的光荣。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奉献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宝贵生命。这是他们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去学习,为了自己的祖国,他们感到,牺牲自己也是值得的。
21世纪的我们,如果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但要取得胜利,却是不易的。
让我们一起用长征精神来建设更美好的祖国!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3】
弹指一挥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已经有____周年了。时光如流水,当年一脸稚气的红军小战士,现在大多是饱经岁月沧桑的白发老翁了。一切的一切,都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物似人非了。然而今天,当我们追忆那段红色的历史,重走那段红色的历程时,仍旧会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极为贫穷落后,吃不饱,只能挖野菜吃树根;穿不暖,却要翻越终年严寒的冰山,几近每天都有人活活饿死,冻死,亦或累死,可有的红军明知自己会迎来死亡,依旧勇敢跟着队伍向前走,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坚持了整整13个月!长征胜利后,人数也所剩无几。他们拥有超能力吗?不!他们条件优越吗?不!他们比常人更加抗寒抗饿吗?不!他们凭借的仅仅是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抗战到底的决心,我们的对手比我们条件优越,可我们依旧凭借朴素、踏实的努力,和同样的信仰一步一步走向了胜利。这或许,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纪念的地方吧。
通过回首过去,再放眼如今,我们的生活改善太多,我们绝不会和当时的红军吃同样的苦,可难道这就可以代表着我们可以懈怠了吗?可以肆意的挥霍了吗?不是这样的。长征可以说是中国不可缺少的基石,也是八十年前的红军们一步一步为我们走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我们要保留长征精神留在我们身上的影子,并把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中,再传承下去。学习时,要刻苦;吃饭时,要珍惜节约;遇到困难,更要勇往直前。这难道不就是长征教给我们的吗,它不仅仅向我们证明了红军的精神底蕴,更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沿着历史书,我走了一遍长征的道路,沿着红军的故事,我走了一遍长征的精神路。铭记长征,这就是我心中的长征,一条意义不凡的精神路。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4】
____年前,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海拔4000多米的川康雪山,使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长眠于此;千里沼泽、连鸟兽都不能出没的川西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草根下掩埋着烈士的忠骨,雪山上耸立着胜利的曙光。
____年前,会宁,经过两年多的殊死征程,迈开双脚,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跨过了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穿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纵横驰骋10多个省,血战近600多次,行程数万里,终于胜利抵达陕甘苏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历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已经一往不复,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长征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传颂,它们刻下了长征者铿锵的足音,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
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一面旗帜引领一支队伍,一种信念点燃一把火炬。 砍刀、长矛、梭镖……用险象环生的大地作便笺;铁铳、石雷、匣子枪…… 用八万双穿着草鞋的脚作画笔。雪山、草地、饥饿、战争,红星、火把、马嘶、枪鸣……浩浩荡荡,逶迤向北。
历史不可复制,历史精神则在怀念中复活。是的,红尘滚滚,那一弯历史,盟动涛声,人民怎能忘记?是的,千古尘音,那一段岁月,先烈们骨骼堆起的诗,世人怎能忘记?
空旷的历史,仿佛在这首歌中,找到了高挂枝头的硕果。仿佛智慧之灯,四射毅力的赞叹和意志的高傲。它的旋律陡峭而无阶梯,它的节拍断续而多风险,每一音、每一符都是天空独揽的胜景。
云还在舞,风还在唱,胜利的欢呼,已被历史雕成壮美的风光。
长征,是中华民族一部最雄浑的交响乐,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
长征,像马蹄,踩着风的鼓点,一匹匹黑色的烈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扬鬃嘶鸣。
长征,像雄鹰,高擎着云的翅膀,旷野响起了草的低唱,苍天击起了民族的热望。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5】
长征,是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传奇,是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人类排除万难、挑战生命极限的典范。这些英雄的战士,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沟壑中,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为此,在这段血的历史中,许多红军战士倒在了长征途中。这举世无双的壮举,像一条永远飘扬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激励着所有的爱国人士。
1933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踏上了漫漫征途。在湘江战役中,随着一颗罪恶的炮弹在水中爆炸,鲜红的血水溅起来,小红军王瑞的父亲因此丧命。过湘江后,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人。在这以后,他的姐姐也死于敌人的刀下。夺取泸定桥时,他的姐夫——唯一的亲人也牺牲了。生离死别,15岁的小王瑞顾不得悲伤,跟着大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冻,除了要用惊人的毅力来支撑着自己的生命,还要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和国民党反动派激烈战斗。
长征中,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黄冈市就是个革命老区,仅红安县先后有14万人流尽了鲜血,其中知名烈士就有2万多名。我虽然曾经到过烈士陵园,但那只是一些感性认识,直到看了电影《我的长征》,那血与火的场面,才深深震撼了我,给我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刺激。我不禁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
如果,我们失去了亲人,那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在枪林弹雨中忍受严寒饥饿,转战南北,横刀立马,又有几个像我们这样的“小皇帝”、“小公主”能受得了呢?没有汽车、飞机、大炮,没有根据地,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红军就是靠“解放全中国”的信念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长征是血与火交织的历史,在这部传奇史诗里,诞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它始终激励着我们克难奋进,自强不息。
当我们遇到困难,觉得很苦的时候,想想长征二万五;当我们懈怠消沉的时候,长征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长律长征》时,我眼前都会浮现出红军战士那英勇无畏的身影、竖毅执着的脚步、顽强拼搏的精神。____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他们,征服了千难万险,他们,创造了人间神话。
今天,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在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的喜悦之中,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行动来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的长征?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现在不用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机枪的威胁,匪徒的追赶,我们没有必要走长征、学长征。
是的,现在我们生活是多么幸福呀!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有家长的关心,老师的教导,社会的关爱,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然远去,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可曾看过,在升旗仪式上,有的同学站立不到一节课就支持不住;在教室里,有的同学的家长正弯腰在帮自己的孩子扫地;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我们,缺乏的不正是红军战士那种面对困难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吗?长征途中,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7】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的李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无数英雄们创作的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人类永远不小时的遗产,永远不贬值的精神财富.硝烟已尽,雪峰依旧,江水东去,铁索犹寒.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足迹谱写出了一曲曲嘹亮的英雄凯歌.当长征精神不断地在人们心中传递,延续,人们终于明白,长征的传奇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所创造的,而是由一曲红军战士们为了人类最美好的事业,以最顽强的生命力谱写的精神洗礼.
红军战士跨越了11个省,每一次艰辛的跋涉都令我们感动,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奋不顾身地勇往直前,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伟绩.
红军曾翻越了被当地人称为"神山"的夹金山.这座山高耸入云,大概只有神仙才能上去,连自由飞翔的鸟儿也望而却步,而且气候变换异常,一会儿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就狂风夹着骤雪迎面扑来,模糊了战士们的视线.天上下着鸡蛋大小的冰雹,他们只穿了单薄的衣服,打在身上就想刀割似的疼.
即使气候恶劣,红军战士们依然执着,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携手越过了夹金山.
只有翻越这一座山,才能翻越更多的山,渡过更多的水,才有"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活爱优越的环境下,你也许想不到长征那是的艰辛.战士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只能用树皮,草根充饥,可是我们却坐在吗当老里挑三拣四;红军战士们没有足够的棉衣,总有一些士兵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凛冽的寒风中行进,可我们却在装满衣服的大衣柜前丢掉自己不喜欢的衣服.
有事我在想,长正式什么呢?是童话?是故事?不,不是,单靠这些字眼,是无法描绘长征精神的.
长征精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一个难题,我们时不时可以发扬长征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讲它解决而不放弃.
当我们不小心被甚或绊了一跤,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长征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处境是多么的不容乐观,我们都要充满信心,永不言败.
在过去的非典时期,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也是发扬了长征精神吗?
可见长征是我们的支柱,长征是我们的榜样,长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任重而道远,一定要接过前辈的火炬,让长征精神代代传,在史册中熠熠夺目!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8】
八十年前,中国红军靠着他们那种勇敢、坚强、勤奋、坚持不懈的精神踏出了一条长征路。也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我在舞蹈的长征路上前进。
在赛场上,灯光是那么璀璨耀眼,我紧张地站在舞台中央。我不自禁地双手紧握起来,我竖起耳朵,希望能让这次比赛成绩快点飞进我的耳朵里。终于,得知我获得了本场第二名的成绩。虽不是第一名,但仍然让我兴奋不已。
也许是我对音乐的无知和陌生,使我总是听不准伴奏的节拍。我一次次地播放着音乐,打着节拍,也一次次地被老师叫停。我疲惫地坐在窗边,窗外阳光正好,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出金灿灿的色彩,阳光炙烤着大地,整个世界都是暖洋洋的,我一个人孤单地趴在窗边,疲惫不堪。这在这时,在我的伴奏音乐中的节拍像是有了生命,跳跳出了音箱来到我面前,它们一串串的,拉起我的手,动起我的腿,伴我在这空荡荡的教室中跳跃着、旋转着。它们引领着我,从这低谷中走出,经过一次次的努力,经过一次次的不畏挫折。终于,我学会了打节拍,学会了坚持,学会了长征精神。
在这段时间中正是这种长征精神支持着我。它使我懂得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的重要性,也让我领悟到:路还在脚下,梦想仍在前方。我应该一步一个脚印,伴随着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强、优雅地走过未来的长征之路。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9】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
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10】
今天是周末,也是个既快乐又充满挑战的日子。这是因为,周末除了可以放松,还要写堆积如山的作业。这次也不例外,我开始了我的“长征”路。
首先是“过草地”一一数学作业。平时最值得我小心翼翼的,就数数学作业了,每一道数学题都是我的“敌人”,那些难度大的数学题简直就是狡猾的“敌人”垒起的“碉堡”。每次攻克它们总要花费我大量的脑细胞和很多的时间。“过草地”还真不容易啊!
接下来,就是“攀雪山”了一一语文作业(因为语文像一座座高山一样深奥难懂)。写生字之类的题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直正的难题应该是“阅读理解”了。“阅读理解”中的短文是“敌人”向我下的“战书,”阅读短文后的题就是“敌人”和我的正式交锋,只有打赢才可以攀过“雪山。”我在对付这种“敌人”时可吃了不少亏。这次我严阵以待,极其认真,打了他们个“出其不意,”打得他们“落荒而逃。”我真高兴,我终于攀过了“雪山。”
接下来,就是过“吊桥”了一一英语作业(因为做英语作业时要特别认真,就像走钢丝一样)稍不留神就掉下去了。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了,可我也知道只有过了“吊桥”才能取得“长征”的胜利。我只好无奈却又认真规范地写好每个字母和答对每道题。希望自己不会“掉下桥去”。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与坚持,成功地走过了危险的“吊桥,”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耶!这下,我可以自由地跟快乐相拥了!
专题片《长征之歌》优秀观感【篇11】
我记不起这是我第几次想起长征了,在我的记忆中,它就像古希腊文学中一部长长的史诗,我至今才读懂它一个小小的章节。
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多辉煌的过去,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是历经沧桑后的繁华,的确,我们的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风吹过,雨打过,火烧过,铁蹄践踏过,但宁折不弯的是中国人的脊梁,这就是长征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
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在当今的词典中,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崇高精神和象征意义!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
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昂首向前!
淋浴着新世纪灿烂的阳光,历史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这一代少年的肩上。过去,长征使中国辉煌;今天我们要将长征精神发扬下去。我相信,未来的中国载入世界编年史的一定是更华美的篇章!
今年的国庆,我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
观礼、阅兵、红旗飘飘,心潮激荡。
从早晨的阳光普照大地,到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国旗,我隔着屏幕,都能浓浓地感受到那快要溢出的阵阵激情热浪。
天安门上,领导人肃立等候;长安街上,受阅队伍整装待发;广场内外,红旗飘扬。
这一刻终于来了,三俩检阅车徐徐开出了天安门城门。我看见每一个受阅官兵都精神饱满,要将最好的军人形象展示出来。在教官的指令下,标兵走着有力的正步迅速就位。
在众人的期盼中,国旗冉冉升起,国旗下的军人们,英姿飒爽。紧接着,就是阅兵仪式了。陆海空三军将士,统一服装,昂首挺胸,步步走近天安门的正前方。只见他们排成一个正方形,在迈脚的那一刻,每一个军人的步长、高度、宽度,几乎一模一样,看似许多人的方队,一走,却是一道道平行的线!
看到那世界上最壮观的情景,从我心中涌现的,不仅是佩服与惊讶,更是深深的自豪与骄傲!
我的内心还未平静下来,我看到了我们中国的女兵随着领队女将军的一声:“向右看!ー,ニ!”女兵走正步的脚整齐划一,手举在胸前有力地挥动,眼神坚定,几百人融为一个整体,教你找不出任何一点不同。
在习主席的问候时,我看到了士兵们黝黑的皮肤流下的汗珠,仿佛已经看到他们背后训练的艰辛,那样艰苦的任务不是寻常人能够完成的。
中国的武器,威武先进。我深切地感到我身在中国这个民主富强而具有安全感的国家,我很幸福,很自豪。
群众方队的游行,激情四射,融入爱国的激情;悠久历史,让我们怀念过去的代代伟人;深切体会,发现民族的步步富强。
国家的复新只有真正的爱国同胞才能体会到的,我们要怀揣着对祖国的热情和热血的满腔激情创造更美的明天。
观礼、阅兵,和首都群众一起联欢,我过了出生以来最充实、最难忘的一个国庆节。
今年寒假,我有幸参观了我国第一家专营孔府名撰的餐馆—孔膳堂,并参加了其开业典礼.
二月十日上午,天空多云,又加上北风徐徐,使人感到一阵阵寒意.但在济南南郊,英雄山脚下的‘商校实习饭店”门前,却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人们竞相谈论着,说笑着.寒冷的空气也被他们的热情淹没了。因为,今天在“商校实习饭店”的二楼餐厅,我国第一家专营孔府名撰的毅馆—孔膳堂,就要开业了.在“商校实习饭店”临街北首,高高盗立着一座雕梁画栋的牌坊.牌坊中央,悬挂着一块金漆大匾,上书“孔腾堂’三个大字.这是山东省委副书记兼济南市委书记姜春云同志,亲自为孔膳堂题写的匾额。牌坊之下,两位花枝招展的姑娘,手捧着彩球、绸带,等待着剪彩.
上午十时许,省人大的两位领导同志,由孔膳堂的经理及市委领导陪同,来到牌坊之下.此时鞭炮齐鸣,锣鼓震天,省人大的两位领导同志在锣鼓和鞭炮声中为孔膳堂的开业剪了彩.剪彩之后,人们簇拥着领导同志走进了餐馆。·
上得楼来,人们仿佛走进了一家明清时期的古斋.首先跃人人们眼睑的是棍厅正面墙上悬挂着的先师孔夫子的画像.只见先师双手合十,凝神注目、微启双唇,好象正在向弟子谆谆教诲;再配以像前摆着的香案。香案上的古铜香0及燃着的大红蜡烛,使人顿觉儒雅之气甚浓.餐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仿制的宫灯;餐厅内四周墙上悬挂着由全省著名书法家题书的孔子的名言.餐厅内,摆列着雕花屏风,铺着紫绒台布的八仙桌和罩着黄绸椅披的高背雕花大椅.餐室之间用木雕镂空的月亮门隔开.整个餐厅的布局古色古香,不亚于孔府内堂,再配上身着古式衣裙的服务员及独家专营的孔府名撰,真使人有身临孔府做客之感。恐怕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难怪数天后全国各大报纸都相继报道了“孔膳堂”开业的消息,连香港《大公报》也转载了花边新闻,影响之大,可略见一斑.但如此规模的餐馆的创建,及“全国第一”的名号的叫响,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想当初,孔膳堂的经理—当时商校的老师—章舟先生开始研究孔府菜肴的时候,也是历尽了艰辛.他自费到曲阜去游览孔府,研究它的房屋结构、室内布置,尤其是孔府菜的选料及烹调的方法;遍访孔府名厨,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在国内各大烹饪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权威性学术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孔府菜作为科研项目通过了科委的科技鉴定,在省市委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才创建了这家餐馆。
干一番事业是不容易的。虽然从开始着手办理孔膳堂,到正式举行开业典礼,前后不足二十天,但就在这二十天里,有多少人为此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买家具,试制菜肴,培训服务员……所有这些,都凝结着章经理及其同人的心血和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孔膳堂的开业,不仅仅在烹饪研究上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大胆尝试,也把第三产业的经营及管理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给开办中国民族式的现代化餐馆,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由于日常同章经理接触较多,今年寒假课余,又帮其整理了部分孔府菜研究的资料,所以对孔膳堂有较多的了解。这次的参观孔腾堂并参加其开业典礼,实是我此次寒假期间的最大收获.在同章经理的接触中,我不仅懂得了创业的艰辛,而且明白了奋斗的意义,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二这对我今后学业的长进,也将是一个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