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南翔,我特别爱吃家乡的“南翔小笼”。
“南翔小笼”的味道可好啦!一端上桌,就喷香扑鼻。它的皮白白的,薄得似乎透明。放进嘴里,牙齿稍稍一碰,皮就破了,里面鲜美的汤汁一下子涌进嘴里,你的牙齿咬到了馅。那馅又鲜又嫩,让你越吃越想吃,越吃越爱吃,总也吃不腻。
亲爱的小朋友,你要不相信我的话,就请到我们南翔品尝“南翔小笼”。
我的家乡盛产桃子,其中又甜又大的水蜜桃远近闻名。
每年,到了七八月份,桃子熟了。它的颜色、形状、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
水蜜桃的颜色先是青的,渐渐乏白,到了熟透时,皮变得白而嫩,水灵灵的透明发亮,里面的汁水像要喷出来似的。
桃子先是椭圆形的,上面长满了绒毛:这绒:仑十分怪,只要手摸到它,一会儿,手便会发痒。挑子渐渐长熟,毛也褪掉了,形状也由椭圆变成圆头带尖的了。
桃子未成熟时要用刀削皮,吃着十分生硬。熟透后,只要用手轻轻一剥皮,皮便整块地掉了下来,汁水也流了出来。这时,白嫩的果肉就展现在你眼前了。咬一口,要立刻吸吮一日汁,不然,衣服、手、嘴,七将溅满了甜汁。这时,细细品味,甜到心里,也凉到心里。我可喜欢吃啦!我记得小时候吃桃子,吃得太多,撑得肚子都痛了。
我为我的家乡有这么甜美的特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我爱家乡的水蜜桃!
【点评】这篇习作条理清晰,用词形象贴切,富于趣味。描写颜色、形状按水蜜桃的生长变化顺序,写滋味细械真切,字里行间表现了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汽车在飞快地奔驰,一微风拂煦,淡淡的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车窗外,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和金灿灿的油菜交错分布;车厢内,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交谈着。“南翔到了!”先是一阵喊声,继而大家下了车,踏上了古镇南翔。
说起“南翔”这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在梁朝年间,有一个和尚路过此地,看见两只白鹤在上空盘旋,认为这是一块佛地。于是向人们募捐,修建了“白鹤寺”。寺建好后,白鹤就向南飞去。所以这寺又称“白鹤南翔寺”,“南翔”这地名便沿用至今。
当年的“白鹤寺”,经过历代整修,扩建,成为今天的古猗园。园内亭台遍布,真可谓“五步一亭,十步一阁”。绿柳红花,掩映如画。我们穿行于亭台花树之间,寻觅着古迹。“这是唐代的石经幢!”“这是宋代的普同塔!”每发现一处,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叫出来。
在园正中,有一座不高的竹枝山。山上矮竹丛生,竹子的边缘呈白色,传说明末清初,许多奴仆起义,被主人杀后埋在竹枝山下,山上的矮竹在为他们戴孝呢。抬头看,山顶有一座亭子。这事子很奇怪,在三个翘起的角上各塑着一只紧握的拳头,而东北角却空着。这是为什么?我们猜侧着。踏上石级,步入亭内,谜底解开了。原来这亭是1931年修建的。当时日本发动傻华战争,东北沦陷,南翔人民修建这座亭时,特意空出东北角,以示东北沦陷,而另三个角上的三只拳头,表现了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如今,这亭子已成为历史遗迹,但它仍提醒着每一个游人:“莫忘国耻!”
古猗园凝聚着南翔人民的智慧,记录着南翔人民的斗争史,是南翔人民的骄傲。
走出古猗园,来到南翔镇游逛。雨后初晴,脚下的石子路被雨水冲洗得清清爽爽,踩上去格外轻松。路的一边是房屋,另一边是小河,清澈的河水开始涨潮,几只小船泊在河面,江南水乡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镇上十分热闹,路两旁有各种货摊,商店门前熙熙攘攘。农民们带着笑脸进去,出来时这个捧着合电视机,那个扛着架自行车,还有的拎着大包、小包……不远,一座新的影剧院正在施工,在房屋群中特别突出,等完工后,镇上居民看电影可方便多了。路旁的房屋都是新造的。一幢幢新楼房,雪白的墙壁上雕着花纹,门前都有宽敞的院落。同学们羡慕不已,说:“这么好的房子!我要住在这儿就好了!”
突然,队伍中的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叫道:“快看,古塔!”大家抬眼一看,在街道的拐弯处,两座砖塔分立两旁。它们建于五代,千年的风风雨雨,塔身早已残缺不全,但它们还矗立着,望着古镇发生的一切:它们曾看到古镇被帝国主义践踏,看到古镇在人民手中恢复新生,也看到今日古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它们还将看到古镇绚丽多姿的明天。
南翔是古老的城,英雄的城,也是春风吹遍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