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与刘邦都是丰邑人,他们是老乡;刘邦为吏当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在县里做功曹,主吏掾,算得是老同事;农民起义开始后,萧何就带领全族的人参加了刘邦的起义军,是老战友。刘邦还是平民时,弄了几次犯法的事,都是萧何救的他,萧何凭着官吏的职权多次保护和帮助刘邦。从起义到刘邦当皇帝建立大汉王朝,萧何有五大功劳:
一、拥立沛公,拉起反秦队伍
农民起义开始后,沛县县令想起兵,保全自己。找人商量,萧何、曹参都不同意。他们提出要召回逃亡在外的刘邦,县令就召刘邦。后来县令改变主意想杀萧何、曹参阻止刘邦入城,两人早早出城去与刘邦会合,杀了县令。萧何、曹参等人拥立刘邦做了沛公。成全刘邦登上人生的第一个舞台,拉起了反秦武装的队伍。
二、收取秦朝文献资料,为统一天下创造条件
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将领们找最有钱的衙门抢钱,忙于争分金帛财物时,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
有了这些文献资料,可详尽地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诸方面的强弱,民众的疾苦等。帮助刘邦掌握全国情况,既方便收税,解决战争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也解决了何处可以征调民夫兵员的问题,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三、举荐韩信,国士无双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进入褒中,烧绝栈道,如何跳出来呢?得有领军人物。“萧何月夜追韩信”向汉王举荐了国士无双而出身低微的韩信当大将军。韩信为将,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徇赵、胁燕、定齐;东杀龙且,南摧楚人之兵,功无二于天下。
四、镇国家,抚百姓
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自此萧何不仅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而且还能从宏观战略着眼,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为建立政权以及大汉王朝后来的昌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给饷馈,不绝粮道
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屡战屡败,但是萧何经营了大后方三块地,关中、汉中和巴蜀,不断地向前线补给粮草和兵员。刘邦能多次转危为安,坚持打到最后,萧何建设后方根据地功不可没。
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高帝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群臣争功,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群臣才不敢再言语了。
由此可见,萧何与刘邦这“三老(老乡、老同事、老战友)”关系不一般,很铁很实在。但俗话讲“伴君如伴虎”,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卓著,但又时刻提防萧何反叛。萧何功高,不被宰了算是万幸。
萧何不像韩信那样倒楣,但也是一路走来,如履薄冰战战栗栗,在高人指点下采取具体的防范措施,三次解除刘邦疑心;但因为民请命,又遭牢狱之灾,最后是王卫尉替他说了好话才得到赦免。司马迁这些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萧何与刘邦维妙关系的特点:
一释王疑,子孙昆弟悉诣军所
汉三年(前204),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派遣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前线军营中为刘邦效力,汉王才高兴了。
二释帝疑,让封勿受家私佐军
汉十一年(前196),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到邯郸平叛,尚未结束,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被杀,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
召平对相国萧何说:“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风吹日晒统军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这是因为目前淮阴侯刚刚在京城谋反,对您的内心有所怀疑。”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给军队,才博得了高帝的欢心。
三释主疑,强买田产自污其身
汉十二年(前195)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征讨,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相国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和讨伐陈豨时一样。
有一个门客对萧相国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与百姓关系和谐,受到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震撼关中。如今您不如多买田地,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高祖才放心了。
为民请命,萧相国遭牢狱之灾
高祖征罢黥布军队回来,民众拦路上书,说相国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数量极多。高祖回到京城,相国进见。高祖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高祖把民众的上书都交给相国,说:“你自己向百姓们谢罪吧。”
萧相国趁这个机会为民众请求说:“长安一带土地狭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已经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们进去耕种打粮,留下禾秆作为禽兽的饲料。”高祖大怒说:“相国你大量地接受了商人的财物,然后就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于是就把相国交给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
几天以后,一个姓王的卫尉侍奉高祖时,为萧何说了许多好话,高祖才派人持节赦免释放了相国。萧相国上了年纪,一向谦恭谨慎,入宫见高祖,赤脚步行谢罪。
【原文·出处】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闲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窋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节选
【译文·故事】
(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门客赶快整理行装,“我就要入朝当相国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把齐国的狱市作为安集百姓的所在,千万谨慎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政事没有比这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狱市是善恶并容的,现在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严峻刻薄,想一味追求声名的人,就斥退辞去他们。曹参白天晚上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的人都有话说想规劝他。到来后,曹参就让他们喝好酒。过了一会儿,有人想说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说,如此就习以为常了。
相府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喊叫。随从官吏很厌恶这件事,但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那些官吏们喝醉后唱歌呼叫的声音,随从官吏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也坐下痛饮起来,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zhuó)做中大夫。汉惠帝奇怪曹相国不理政事,认为难道看不起朕吗?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皇帝刚刚离开群臣撒手而去,新皇帝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成天喝酒,也没什么事情向皇帝请示,拿什么来考虑国家大事呢?’但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休息回家,侍奉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非常生气,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赶紧进宫侍奉皇上,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先前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陛下自己审视您和高皇帝谁更圣明英武?”惠帝说:“朕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臣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很对。高皇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不出偏差,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曹参任汉朝相国,前后三年。死后,被谥为懿侯。儿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严明一致;曹参接替萧何,遵守而不走样。施行清净无为,百姓安定统一。”
【释义·点评】
告舍人趣治行: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趣,急、赶快。
属其后相:属,同嘱;后相,后任齐国丞相。
狱市:指具有司法权的市场管理机构;或说指狱讼以及市集交易。
有郤:郤,同“隙”,裂痕。感情上有了裂痕。
不事事:不做事情。前一“事”为动词,是“做”的意思。
闲之:闲,同“间”。过了一会儿。
岂少朕与:少,轻视、看不起;与,疑问助词。
洗沐:借指休假。
自从其所:犹言自出其意。
乃者:从前,往日。
顜(jiǎng):公正严明。
曹参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将领,戎马一生,“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但曹参在谋略上却略逊一筹,因此刘邦把他归入了“功狗”一类,也就是说他的功绩是在别人的指挥下取得的。但曹参并不是“笨狗”,他既有自知之明,也有洞察之能。他与萧何当初起事时,关系很好。后来各自为将为相,就有了矛盾。可是萧何在临死时却推荐了曹参;曹参听到萧何的死讯,也告诉下人赶紧整理行装,自己将入朝为相。可见,萧何和曹参他们彼此是多么相知和了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萧何的高尚品德,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把个人恩怨放在心上,推荐了跟自己感情不和的人。而曹参同样没有辜负萧何的厚望,他严谨遵守着萧何制定的法令行事,并没有因萧何和自己感情不和,上台后就妄加篡改。曹参同样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没有感情用事。
曹参实行的是“无为而治”,他这一套之所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和他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开国皇帝刘邦刚去世不久,萧何作为相国将国家的规章制度已制定得相当完备。国家安定,人民乐业。所以这时国家的领导者,只要按照先前的规章制度办事就可以了,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如果时逢“乱世”,这样的“无为而治”恐怕就行不通了,那就必须得有所变革,推行“法治”,也就是所谓的“乱世用重典”。
将曹参入相后的做法,归结为“萧规曹随”最早出现在扬雄的《解嘲》里:“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阺颓,唯其人之赡知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后遂成为成语。意思是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曹参做宰相后,仍照着实行。用来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运用举例——孙中山《自传》:“丙辰之役,以为但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则民国依然无恙,其他袁世凯所遗留之制度,不妨萧规而曹随,以袁世凯所为,除帝制外,无不宜于民国者。”
“曹参酒”就成了表示官吏无为而治的典故,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偶有运用。例如——唐·李商隐《五百述德抒情诗一百四十韵》:“后饮曹参酒,先和傅说羹。”唐·贯休《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之五》:“西伯最怜耕让畔,曹参空爱酒盈樽。”唐·齐己《荆州新秋寺居写怀诗五首上南平王之四》:“尊罍岂识曹参酒,宾客还亲宋玉风。”宋·李洪《陈丞相诞日》:“细斟静治曹参酒,重放和羹傅说梅。”
萧何 曹参
就是说曹参接任萧何之后保持政策不变.
项羽进了咸阳,杀了秦王子婴和秦国贵族八百多人,还下命令烧阿房宫。跟随项羽进关的五十多万兵士,谁没受过秦朝的压迫?他们见了豪华的阿房宫,想到他们过去受的罪,心里燃烧起报仇的火苗。项羽一声令下,大伙儿就放起火来。
这场火一直烧了三个月,把阿房宫烧成一堆瓦砾。
项羽原来是楚国的贵族,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了反秦战争。灭了秦朝以后,他不可能为广大农民着想。他决定重新划分封地,把统一了的中国又弄得四分五裂。
当时名义上的首领还是楚怀王。项羽把他改称为义帝,表面上承认他是帝,实际上只让义帝顶个虚名,一切分封的事,都得听他主张。他把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一共封了十八个王,自称为西楚霸王。春秋时期不是有霸主吗?项羽自称霸主,等于宣布他有权号令别的诸侯,诸侯都得由他指挥。到了第二年,项羽干脆把挂名的义帝杀了。
分封诸侯以后,各国诸侯就都分别带兵回自己的封国去,项羽也回到他的封国西楚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在十八个诸侯中,项羽最忌的是刘邦。他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挡住刘邦,不让刘邦出来。
汉王刘邦对他的封地很不满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没法跟项羽计较,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去。
汉王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和项羽争夺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开小差逃走,急得汉王连饭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丞相逃走了。”
汉王急坏了,真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
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汉王见了他,又气又高兴,责问萧何说:“你怎么也逃走?”
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
汉王又问他:“你追谁呢?”
萧何说:“韩信。”
萧何所说的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了,又跟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赶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汉王。
韩信到了南郑,汉王也只给他当个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法被抓了起来,差不多快要被砍头了。幸亏汉王部下一个将军夏侯婴经过,韩信高声呼喊,向他求救,说:“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壮土?”
夏侯婴看韩信的模样,真是一条好汉,把他放了,还向汉王推荐。汉王派韩信做个管粮食的官。
后来,丞相萧何见到了韩信,跟他谈了谈,认为韩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还几次三番劝汉王重用他,但汉王总是不听。
韩信知道汉王不肯重用他,趁着将士纷纷开小差的时候,也找个机会走了。
萧何得到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脚,立即亲自骑上快马追赶上去,追了两天,才把韩信找了回来。
汉王听说萧何追的是韩信,生气地骂萧何说:“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谁,单单去追韩信,是什么道理?”
萧何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呆一辈子,那就用不到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
汉王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哪能老呆在这儿呢?”
萧何说:“大王一定要争天下,就赶快重用韩信;不重用他,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
汉王说:“好吧,我就依着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叫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
汉王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
萧何很高兴地说:“这是大王的英明。”
汉王叫萧何把韩信找来,想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直爽地说:“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貌。拜大将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闹着玩似地叫他来就来。大王决心拜他为大将,要择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才好。”
汉王说:“好,我都依你。”
汉营里传出消息,汉王要择日子拜大将啦。几个跟随汉王多年的将军个个兴奋得睡不着觉,认为这次自己一定能当上大将。
赶到拜大将的日子,大家知道拜的大将竟是平日被他们瞧不起的韩信,一下子都楞了。
汉王举行拜将仪式以后,再接见韩信,说:“丞相多次推荐将军,将军一定有好计策,请将军指教。”
韩信谢过汉王,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
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