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汉高祖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02:21:15
  • 《史记汉高祖本纪读后感》
  • 史记汉高祖本纪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是司马迁呕心沥血,花费一生的精力来创作的,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你知道如何写一篇读后感吗?读完一本书籍,快来学习一下史记读后感的写法。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汉高祖本纪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史记汉高祖本纪读后感【篇1】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故事,如:为人们尝百草的神农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乱的轩辕氏(黄帝);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射伤齐桓公,但还被齐桓公重用,完成了齐桓公当时的春秋霸业,这体现出了齐桓公的大度,才让诸侯臣服他;廉颇与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故事,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上维护了赵惠文王的尊严,赵王让他当了大官,他也明白廉颇嫉妒,但为了国家利益忍气吞声,最终竟让廉颇主动负荆请罪。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将军韩信在少年时因别人威胁,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过一位漂母的恩惠,当上大将军后不忘报恩,送了那位漂母许多酒菜,还赏给她一千两黄金

    看完《史记》就仿佛看了一步宏伟的历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不愧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汉高祖本纪读后感【篇2】

    一本厚厚的史书,一本被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典籍,轻轻的翻开,让我们的思想随着历史的齿轮一齐波动·成长。

    从黄尧禹舜到秦皇汉武,有多少英才在其中绽放璀璨的光芒,有多少谋略者让我们啧啧称赞,有多少故事激励了我们步步前行,又有多少圣明之人成为了我们的指明灯。慨叹着一切的变幻轮回,不禁有些痴迷。

    话说,周武王去世,由于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协助成王伐诛作乱的武庚·管叔,帮忙成王处理朝政,尽管曾受到质疑,但他仍然为成王为国家奉献着,最终在历史与真实的鉴证下,证明了他自我。

    楚王项羽,可谓是英雄。曾于帐中斩宋义头,慑服诸将,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有勇有谋,只可惜造化弄人,项羽的太过君子,再加上时运不济,最终只能自刎乌江,可项羽毕竟是一代英才,最终仍能得到许多人的敬仰。

    张仪,可谓史上最有本事的一名辩士。以往被笞数百,事后只问他的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初听,觉得像个笑话,再一想,才觉得这样的想法是多么让人敬畏,只要舌在足矣。可就是这个舌,在战国的历史上曾卷起了一段风云。

    凭张仪三寸不烂之舌,使魏国归于秦,利用计谋,离间楚齐,最终使秦齐联合攻楚,楚曾发誓要杀张仪,而张仪孤身至敌营仍能冷静行事,以自我敏锐的思维得以逃脱。他有的不仅仅是谋略,还有的是胆识,能够这样说,秦统一六国与张仪的游说是密不可分的。

    《孙子兵法》,一部古今中外将者必读之书,孙武,齐国人,辅佐吴王,三令五申的故事曾广为传颂,其后世子孙孙膑,也是一位出色的谋略者,其围魏救赵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曾因庞涓的妒忌,髌骨被除成了残疾,在齐国帮忙韩国抵抗魏国时,以每一天灶减一半为计,击败魏国,并掳的魏太子,从此,孙膑名显天下。这样的睿智,让人不由称赞。

    历史长河中,英才、谋略值得我们欣赏,而那些激励着我们步步前行的故事,更值得我们慨叹。

    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也许会有许多冲突,会有许多的绊脚石。我们就应当学习孔子的泰然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要学会韩信的感恩于忍耐。他们的事例激励着我们,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以自我的智慧如此处事。

    《史记》教会了我们太多,也让我们了解了太多,将相王侯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智慧,都集于此书中传承下来……

    其实《史记》能够写出来就是一个奇迹。太史公司马迁在忍受如此大的屈辱之下,于牢狱之中完成了此部著作,那里也同样体现着司马迁坚韧的性格与坚强的意志力,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证明自我的志向,在恶劣的环境下默默的耕耘着。

    一部史书,叙述了自黄帝以来至太初二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不管是帝本纪,十表,八书,王侯的世家,名人的列传,还是太史公的自序,都积聚了历史的精髓,是司马迁与历代人智慧的结晶,那里将是一番别样的天空。

    史记汉高祖本纪读后感【篇3】

    一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那里没有十全十美,仅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

    史记汉高祖本纪读后感【篇4】

    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礼貌,生动的描述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记的生动描述一向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来,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简便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历史旅行,读者像是穿越了时空,成了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马迁应对面的谈话,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当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趣味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汉高祖本纪读后感【篇5】

    暑假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经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利欲熏心的庞涓,残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实的周公旦……仿佛看到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灰,汉军和楚军大战的场面,有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有点让人神情紧张,还有的让人感动不已。

    在《史记》故事中,圣人孔子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十四年,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没有实现,但这十几年的时光却没有白费,他走过许多地方,对各地的社会,人情,风俗等进行了考察,这些都让他获益匪浅。在著书时,将自我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让儒家学说更加成熟,成为后世的典范。从圣人孔子身上我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仅有自我亲身经历,才会有最深刻的的体会和感悟;自有自我亲眼目睹才会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仅有自我亲自饱览风情,才能领略自然的奇妙。

    读了,《史记》不仅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还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和见识。让我懂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越来越爱看书了!

  • 《左右袒的成语故事、意思》
  • 左右袒的成语故事、意思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吕雉)就掌握了朝廷实权。起先,她的儿子太子刘盈继任为帝,即汉惠帝。惠帝在位只七年便死了。吕后就进一步临朝称制,做了实际上的女皇帝,并且封长兄吕泽的儿子吕产为吕王,做相国;封次兄吕释之的儿子吕禄为赵王,做上将军,分掌关中南军和北军。还封了吕姓多人为诸侯王或诸侯丞相。刘氏的天下便逐渐转入了吕氏的手里。吕后死后,吕产、吕禄阴谋利用关中兵权,发动政变。汉髙祖时代的老臣陈平、周勃等暗中商议道:“当初髙祖杀白马歃血为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我们难道忘了吗!”可是,这时的陈平,名义上虽然还是丞相,却无实权;周勃虽是太尉,却也管不了军事,一时皆无能力。后来,他们设计骗取了吕禄的将印,周勃进入北军军门,在军中下令道:“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命令一出,将士们全部左袒——解开左边衣服,袒露左臂。周勃便成为北军的统帅。同时,朱虚侯刘章杀了吕产,南军也解决了。接着,吕禄被捕斩首。吕氏诸王和权贵,被杀的杀、废的废,全部清除。代王刘恒(汉高祖的中子)被迎回继位,即汉文帝。刘氏的天下于是恢复。

    这段历史,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有详细记载。古时以左袒或右袒来表明态度的故事,不止这一个,例如《战国策》有王孙贾号召齐人攻杀淖齿[淖zhū],以右袒表示响应的故事(参看1083页“倚门倚闾”),《史记》或《汉书》 有陈胜起义,令土兵祖右以资识别的故事。

    后来,形容偏护一方,就叫“偏袒”或“袒护”;坚持公正态度,不偏护任何一方,就叫“不为左右袒”或“不作左右袒”。

  • 《左右手的成语故事、意思》
  • 左右手的成语故事、意思

    汉高祖刘邦的丞相箫何,是刘邦的同乡(江苏沛县人)。刘邦在家乡起兵反秦,萧何就跟着他,一直到刘邦推翻秦 朝、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做起了皇帝,萧何始终是刘邦最 亲信的助手,刘邦简直一刻也离不开他。

    当秦朝刚被灭亡,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韩信来投奔刘邦。韩信是很有才能的军事家,刘邦却并不了解他,只叫他当一名管粮的小军官。萧何同韩信谈过一次话以后,发现韩信有髙超的军事天才,心中非常佩服他。

    那时,汉王刘邦的封地在汉中一带,部下的军官士兵,见反秦的战事已经结束,有的就不愿再跟刘邦向西开往汉中,多想回东方的老家去,因此每天都有人开小差。韩信因刘邦不予重用,也就趁此机会偷偷溜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不觉大惊,赶紧备马,连夜亲自去追。有人见萧何匆匆忙忙跨马东奔,立刻报告刘邦说萧何也 开小差了。刘邦气得不得了,一两天都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直到萧何追上韩信,一同回来了,刘邦才一面欢喜,一面抱怨,说他不该话也不留一句便跑了。萧何再次向刘邦竭力推荐韩信,刘邦这才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述萧何去追韩信时,刘邦着急不安的情形道:“人曰:‘丞相萧何亡。’王怒,如失左右手。”

    形容得力的亲信助手,谓之“左右手”,或作“如左右手”,好比左右两只手一样,一刻也少不了。《北史“周文帝纪》:“宇文左丞我左右手,何可废也?”

    比喻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或配合得很好,也叫做“如左右手”。《晋书•陶侃传》《“周访与侃亲姻,如左右手.安有断人左手而右手不应者乎!”

  • 《一败涂地的成语故事、意思》
  • 一败涂地的成语故事、意思

    汉高祖刘邦,在秦末时,本是沛县(今属江苏省)泗水地方的一个“亭长”。那时,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反抗暴秦 的统治,农民领袖陈胜,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发动了起义。刘邦这时也在芒、砀二山间(江苏沛县和砀山县附近)的山泽中,组织武装,准备起事。

    沛县县令,见局势不稳,恐怕于己不利,同时听部下萧何、曹参等人说,刘邦在群众中很有威信,便叫人去把刘邦请来。可是,当县令得悉刘邦带着近百人马而来,又觉害怕,便下令紧闭城门,不让入城。刘邦写了一封给城中父老的信,绑在箭上,射进城去。信中鼓励群众,响应起义。群众果然齐心响应,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并且请他做沛县县令。

    据《史记•髙祖本纪》载:当时刘邦入城,群众拥戴他为领袖,他曾谦让了一番,说:各处反秦,形势十分紧迫,领袖人选,必须慎重选择。“今置将不善,则一败涂地(现在如果选择领袖不妥,一朝破败,就要不可收拾)!”

    “一败涂地”,按唐朝司马贞的注释是,“一朝破败,使肝脑涂地。” “肝脑涂地”,本形容死亡的惨烈。例如《汉书•蒯通传》《“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又例如《越绝书•内传》:“越王谓子贡曰:‘士民流离,肝脑涂地’’”这句话也用来表示自愿尽忠而壮烈牺牲,例如《汉书•苏武传》:“苏武曰:‘武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yuè〕汤镬(都是 古代酷刑的刑具),诚甘乐之。”

    不过,现在我们通常所谓的“一败涂地”,却并不包含“肝脑涂地”的意思,它只形容彻底的失败,一败而不堪收拾。

  • 《舐糠及米的故事、意思》
  • 舐糠及米的故事、意思

    汉初,汉高祖刘邦,把刘家子弟,分封各地为诸侯,成立若干王国,其中较大的王国,兼有五、六郡的地盘,而中央直辖的只有十五郡。汉高祖死后,诸侯各国就渐渐不听号令,到汉景帝(刘启)时,各国和中央对抗的形势,更加严重。那时,汉景帝手下的主要谋划人晁错〔晁cháo〕为“御史大夫”,是个富有才能的政治家,人称“智囊”,他主张削减各国的领地,加强京师的权力和威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

    当时诸侯中,吴国是个大国,吴王刘濞〔pì〕早有夺取帝位的企图,便趁此机会,动员其他诸侯,联合起兵反抗。他说:“现在皇上任用邪臣,听信谗言,侵削诸侯,一天紧一天,正如古语所说:‘舐〔Shì〕糠及米。’,其结果恐怕不仅是削减领地而已!”

    “舐糠及米”,或作“舔槺及米”,比喻逐步地侵入。糠,是米的外层,先舔食外层的糠,渐渐地就要吃到米了。刘濞引用这句成语的意思是:今天削减领地,以后难保不进一步取消诸侯。

    这样,历史上所谓的“吴楚七国之乱”或称“七国连兵”的事件,就爆发了。七国,就是吴、楚、胶西、胶北、淄川(淄zī)、济南、赵,而以吴王刘濞为首。刘濞宣称,他们不是反叛,乃是反对“邪臣”晁错,唯一的要求是:“谤诛晁错,以清君侧。”(诛,处死有罪的人,君侧,皇帝的身边。)爰盎﹝yuán-àng〕(《史记》作袁盎,曾任吴相,同晁错有私仇)竭力怂恿景帝,杀死晁错,向七国谢罪。景帝便下令将晁错斩首于东市。然而,刘濞等并不因此满足。最后,还是由周亚夫领兵讨伐,才把“七国之乱”平定。

    这段历史,载《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书》也载。

    清严复《救亡决论》:“舐糠及米,终致危亡而已。”

  • 《三寸之舌的成语故事》
  • 三寸之舌的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亲信的得力助手中,有个名叫张良的,字子房。身材长得不髙,相貌也很文弱,完全是个书生。可是他精通兵法,足智多谍,而且很有口才;刘邦起兵反秦,接着又与项羽互争天下,最后获得胜利,建立了汉朝。在军亊方面,张良运筹帷幄,定计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

    《史记•留侯世家》载:刘邦做了皇帝,封张良为“留侯”。可是张良却想出家当道士去,他说:“我家本在韩国,祖上世代都是韩国的大臣,强暴的秦国,灭了我们韩国,我为了报复国仇,宁愿牺牲万金的家产,参加了反秦的战争,而终于见到了胜利。我,凭了我的‘三寸舌’,今天受到这样高的荣誉和地位,对于我来说,实在是足够足够了。……”

    所谓“三寸舌”,就是舌头。《史记索隐》注释到:

    “《春秋纬》云:舌在口中,长三寸。”形容能说会道,极有口才,人们常用到“三寸舌”这句成语,也叫“三寸之舌”或“三寸不烂之舌”,意思是说:别看它只有三寸,可厉害呢!

    《史记·平原君列传》载:秦军包围赵都邯郸,形势危急,赵公子“平原君”赵胜,赶到楚国去请派援兵,楚王不答应。赵胜的随员中,有个名叫毛遂的,很会说话,他终于说服楚王,当场签订了盟约,派兵援赵。赵胜很高兴,夸奖毛遂道:“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当韩信奉汉王刘邦之命,率领人马,东进攻齐的时候,半路上得到消息,说刘邦已另派郦食其〔lì‐yì­jī〕劝齐王田广降汉了。韩信听了,就想停止进军,但是蒯通〔蒯kuǎi〕说:“不好。你奉令进攻,并没有奉命停攻啊!再说,你领兵数万之众打了一年多,才占领了赵国的这五十多个城,而郦食其光棍一个,居然‘掉三寸之舌’,而一下子取得了齐国的七十余城,难道你堂堂一员大将,反倒不如一个小小书生的功劳大?”韩信被蒯通的激将法一激,便继续东进,一鼓而攻破齐都临淄〔zī〕。

    “掉三寸之舌”的“掉”,是鼓动的意思。一般都说作“掉三寸舌”,也简作“掉舌”。《唐书•柏耆传》载:王承宗叛变,朝廷要想平乱,但是又怕战争。柏耆前往淮西行营见裴度,说道:“只要皇上给我正式命令,我找王承宗去,可掉舌而下。”

  • 《背水一战主人公是谁》
  •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 《薄姬,薄姬简介》
  • 薄姬(?―前155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是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刘恒即位,尊薄姬为太后,史称薄皇太后。

    原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妻子,魏豹被韩击败之后,薄姬被召入汉宫,但入宫一年多,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

    呀呀、薄姬

    薄姬年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交好,约定说:“我们三人之中谁先富贵起来,可别忘记大家啊!”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受到汉王宠幸。前203年,两个美人侍候刘邦时,相见笑说与薄姬初时的约定。刘邦问起当中因由,两人俱以事实相告。刘邦心凄然而怜惜薄姬,当晚召见宠幸了薄姬。之后,薄姬即有身孕。前202年中生下刘恒。刘恒八岁时被封为代王。

    自有子后,刘邦鲜有和薄姬相见。刘邦驾崩后,因为薄姬少见高祖,地位也不高,所以准许她出宫,从其子到代就国,是为代太后。太后弟薄昭亦可相从。

    吕后去世后。大臣议立后,认为外家吕氏不善,皆称薄氏仁善,故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尊薄氏为太后,封薄昭为轵侯。其间,薄太后将娘家的一位女性薄氏嫁给皇太子刘启为太子妃。汉文帝死后,皇太子刘启即位,为汉景帝,尊生母窦皇后为皇太后、祖母薄太后为太皇太后。

    画集《薄姬》插图,插画师:呀呀

    纳入后宫

    《美人心计》中的薄姬(白珊饰演)

    薄姬是吴郡人,她的父亲薄氏在秦朝之时与从前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生下薄姬,薄姬的父亲死在山阴,因而就埋葬在那里。[1]

    时值秦朝末年,各地纷纷起兵反秦,魏豹自立为魏王,魏媪就将自己的女儿薄姬送进魏王宫中。魏媪到许负那里看相,卜算女儿薄姬的命运,许负说薄姬将生下天子。[3]

    当时西楚霸王项羽正与汉高祖刘邦在荥阳相抗衡,天下大势尚未分明。魏豹开始时跟随汉高祖一起攻打项羽,当听到许负的话后,心中独自高兴,因而背叛汉高祖,持中立的态度,接着与项羽联合讲和。汉高祖派曹参等人攻打并俘虏了魏豹,把魏国改置为郡,将薄姬送进宫中织布的工房。魏豹已死,汉高祖有一次到织布工房中,看见薄姬很有姿色,诏令纳入后宫。[4]

    得到临幸

    薄姬入宫一年多,也没有得到汉高祖的御幸。当初薄姬年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亲,约定说:“先显贵的人不要忘记同伴好友。”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先受到刘邦的宠幸。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汉高祖坐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一作成皋灵台[6])上,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相伴,她们在一起谈笑当年与薄姬的相约。[6]汉高祖听到后,问她们笑什么,两人将实情全部告诉了汉高祖。汉高祖内心感到伤感,怜悯薄姬,当天就把薄姬召来并与她同房。薄姬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汉高祖说:“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生下儿子刘恒。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恒年八岁被立为代王。自此薄姬生下儿子刘恒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汉高祖。[7-8]

    随子入代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高祖去世,那些受到汉高祖御幸的爱姬如戚夫人等,吕后都恼恨她们,都被幽禁起来,不能出宫。而薄姬因为极少被汉高祖见爱的缘故,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随到代地。[9]

    尊为太后

    《美人心计》中的薄姬(白珊饰演)

    刘恒被封代王的第十七年,即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大臣们商议拥立继位皇帝,恨外戚吕氏势力强盛,都称赞薄氏仁慈善良,所以迎回代王刘恒,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薄姬由王太后改称为皇太后,她弟弟薄昭被封为轵侯。[10]

    同年三月,大臣们请求封立皇后,薄姬说诸侯王都是同母所生,就立太子刘启的母亲窦漪房为皇后。于是汉文帝立窦漪房为皇后,即后来的窦太后。[11]

    福荫家族

    薄姬的母亲魏媪也早就去世了,葬在栎阳北部。于是朝廷便追尊薄姬的父亲为灵文侯,在会稽郡划出三百户土地设置园邑,长丞以下官吏奉守坟墓,灵庙供奉食享祭祀都按侯位规格礼制行事。又在栎阳北部也设置灵文侯夫人园,一切礼法比照灵文侯园。薄姬认为她的母亲是魏王的后代,自己早年失去了父母,那些奉养照顾薄姬出力最多的魏姓人,下诏令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又根据亲疏各自给予赏赐。薄家封为侯爵的计有一人。[12]

    去世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帝去世,薄姬的孙子、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尊薄姬为太皇太后。两年后的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薄姬去世,葬于南陵。因吕后与汉高祖合葬在长陵,所以薄姬特地独自起一陵墓,靠近汉文帝的霸陵。

  • 《吕后诛杀韩信》
  • 楚汉战争一结束,韩被改封为楚王。汉高祖六年(前201)十月,刘邦再次采用陈平计谋,诱捕韩信。十二月,将韩信贬为淮阴侯。韩信郁郁不得志,称病不参加朝廷活动。汉高祖十年(前197)九月,刘邦宠臣陈豨反叛,自立为赵王,劫掠赵、代属地。刘邦用羽檄征召天下兵士,并亲自率兵征讨陈豨。韩信一向与陈豨交情不错,于是称病在家,不听从刘邦诏令,暗地里派人去向陈豨联络,谋求里应外合,并准备与家臣乘夜伪称诏令大赦诸官罪犯和奴役,发兵袭击吕后和太子。当时韩信舍人得罪了韩信,韩信想杀掉他。舍人弟怀恨在心,向吕后告发韩信谋反情况。吕后想召韩信,又担心他的党羽作乱,便与丞相萧何商讨计策,将韩信抓了起来并斩杀于长乐宫钟室,还灭其三族。韩信最初是被萧何推荐给刘邦的,现又是萧何将其骗入宫的,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