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儒家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06:14:40
  • 《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论文》
  • 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专业上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近二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逐年上涨,就业率大幅攀升,但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如今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观念中,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日趋下降,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但是人文素质状况令人堪忧。我国高职教育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功能之上,却忽视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指导,导致了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在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必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实际上,儒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虽然中国民众对儒文化的认知可能并不自觉,但是儒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活交流、价值判断和文化学习。其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珍贵资源,儒家文化将在大学生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多文化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1、相关文献简述

    国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多,注重如何同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培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内在品质的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因此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便是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科技教育的传授,没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技能摆在重要地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视不足。

    2、研究过程

    2.1文献资料分析法

    本文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中国知网两种途径,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评析,通过在知网中输入“人文素质教育”、“儒家文化”、“高职学生”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阐述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重在儒家文化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实践研究。科学合理地运用儒家思想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出解决路径,是当今学校教学研究中又一重要的课题,但遗憾的是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很少。

    2.2专家访谈法

    高等院校在具体实施方面主要是邀请儒家研究学者在校内不定期开设讲座。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将重点听取他们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存在问题,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内实施路径,弥补文献研究不足。

    2.3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荣文龙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选取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1000人,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研究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培养对策。通过对高职学生问卷和抽样调查,整理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的现状及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制定出既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又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素质课程的理解

    问卷调查了四门与人文素质教育关联密切的课程,了解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高职学生对这种人文素质课程不感兴趣。我校《修身九讲》课程的反馈情况较好,约4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3.262%的同学并不了解人文素质教育

    和人文知识的差别,人文素质教育相较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39%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素质教育比人文素质教育实用性更强。以至于4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应在中小学开展大学阶段学习并不重要,不过仍有53%的高职学生认为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3.3高职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研究表明通过高职学生学习儒家文化之前与之后相对比,可以看出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前,只有32%的学生对儒家文化感兴趣,而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有很大的改善,72%的学生认为对个人价值取向有积极影响,35%的学生通过接受儒家教育之后改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消极看法,81%的学生学习儒家文化后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4、对策与建议

    (1)在校开展《论语》、《中庸》、《四书》、《五经》等选修课,并在校内的课程教育中增加其它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课并考核合格后获得5学分,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2)在校内开展丰富的儒家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认识儒家文化。可以开展如儒家人文知识竞赛、儒家文化交流会、儒家经典诵读、论语书法展览、儒家文化辩论赛等,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校开展了《修身九讲》选修课,笔者也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这几次的上课学习,让我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了《诗经》、《论语》等儒家文化的经典书籍,体会到了“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吸引力,让我学到了为人处世,让我能够潜心学习,让我对孝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校通过儒家文化等课程的熏陶,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够感悟德行的真谛,教会仁、礼、智的做人之道,提高自身品格。同学们变的更加珍惜自己在校的学习机会。

    (3)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儒家文化,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不仅要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来了解儒家文化,而且要将儒家文化精华列入大学必读的经典书目中,交由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这不仅能解决课时安排困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汲取儒家文化精华,领悟其中道理。

    (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儒家文化的弘扬不仅仅只限制在校园里,还应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文化古迹,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我国各地的文化古迹中和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儒家人文精神的存在和价值,还可以多听听儒家大家的讲座,耳濡目染中我们就从中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笔者在假期的时候就和同学一块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参观,在那里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气息,让你了解古代文化、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内涵。有些人就在孔子塑像之前叩首拜祭,表达对儒家先圣的崇敬之情。(5)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学校的路牌、标语、宣传栏、主题场馆等宣扬优秀儒家文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中各种可以传播文化的途径如宣传栏、校园网、校园报刊、校院广播等来宣传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栾青林.儒家文化如何影响现代中国[J].社会政策研究,2017(1)

    [2]李伟.儒家文化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论文】

  • 《描写儒家经典的成语》
  • 有哪些成语形容儒家经典?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8个关于描写儒家经典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四书五经] sì shū wǔ jīng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诗云子曰] shī yún zǐ yuè
    《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以文乱法] yǐ wén luàn fǎ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诗礼传家] shī lǐ chuán jiā
    指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老师宿儒] lǎo shī xiǔ rú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离经畔道] lí jīng pàn dào
    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半部论语治天下]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经史百子] jīng shǐ bǎi zǐ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 《描写儒家的成语》
  • 有哪些成语形容儒家?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29个关于描写儒家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诗云子曰] 《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以文乱法]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诗礼传家] 指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离经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授受不亲] 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
    [子曰诗云] 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求志达道] 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周游列国]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
    [邦以民为本]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小受大走]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洒扫应对]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存心养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正心诚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一致百虑] 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下愚不移] 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经史百子]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毁不灭性] 儒家丧制。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
    [罢黜百家]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毁不危身] 儒家丧制。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同“毁不灭性”。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 《瞧,这就是我们的“孔圣人”老师650字》
  • 儒家弟子称孔圣人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所谓“温而厉”,用来形容我们的夏老师再合适不过。

    “厉”者,严厉也。而夏老师的严厉已经练到令人悍然失色的程度。所以,同学们便由此给她一个与孔夫子齐名的称号—— “夏圣人”。

    圣人的双眼极其挑剔,若是有一点不如意进入她的眼帘,她便少不了一顿申斥与谴责。譬如言之:当有某同学的鞋子过于花哨或鲜艳,便要下令此人“永世不得穿此鞋”。又譬如:在大课间,若有三两位同学没来跑操,圣人便要与这几位同学“纠缠”到底。末了,该几位同学虽以上厕所之理由搪塞,却仍免不了一番训斥。圣人所至,七班同学,便免不了“哀声载道,民不聊生”。

    先辈孔圣人确又言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深冬,天黑得很早。在教室里,白炽灯似乎要把我试卷上的“大退步”三字照得发烫,三个大字血红般映入我的双眼,似乎要把我也灼烧。在班上同学走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被夏老师叫进去办公室。

    走廊上,我甚至不敢看向老师的背影。暗夜之上,月光把天空截出一个大洞,枝叶与未归巢的乌鸦在树枝上对望着。徘徊在门口,我思忖着接下来将面对怎样的一场“疾风骤雨”!

    可却没料到,夏老师那慈爱的目光一瞬间粉粹了我那胆怯之心。她用红笔画出题目中的模型,仔细从试卷中分析着我思维错误之处,在试卷上解释着每一步的由来。双手一边在纸上写出计算步骤,一边问我“这步你理解了吗,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我愣住了,只得怔怔地点着头。

    似在这一刻,时间已消逝得无影无踪。

    最后时刻,老师不忘叮嘱我:“在家多做做课外书,拓宽思维方式。”转身想要回去说些什么,却又不知说啥,只得回了声“谢谢夏老师,再见。”

    走出办公室,再次望向天空,月亮半勾映在了小池塘上,天上地上各有一弦弯月。

    在朦胧之中,双月似像夏圣人一般的双眼,似孔夫子一般:“温而厉!”

  • 《《孟子》20条经典名句,感受儒家理想人格之美》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擅辩论,不卑不亢,既有侠客的奥迈,又有文人的冷静。

    《孟子》一书积累了孟子的毕生思想精华,阐述了儒家理想中关于如何成为君子,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的深刻道理,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01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做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习以为常却不知其所以然。终生都顺着这条道走,却不知道这是条什么道,在人群中这种人占多数。

    02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

    贤明的人以自己清楚明白,使他们清楚明白;如今的人却以自己的模模糊糊,想使他人清楚明白。

    0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译文】

    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孟子看书,并不尽信书,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再做出判断,这种敢于疑书、敢于与“权威”较劲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04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

    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师傅。一个人即使很有知识,也还是应该坚持谦虚的美德。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永不停步。当一个人自以为很有知识,事事指手画脚、好为人师时,那就意味着他的悲剧的开始。这样一来,不仅反映出他的浅薄与骄傲,而且会贻笑大方,导致他因脱离群众而陷于孤立。

    05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译文】

    仰起头来看看,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君子所经过之地的百姓得到教化,而他(君子所弘扬的)的精神(即指思想)得到留存。

    06

    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译文】

    不错过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等农活的时机,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也可以引申其义,用于说明只有抓住最有利的时机,才能把事情办好。

    07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

    人有不做的事情,而后才会有所作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

    0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09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

    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10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有道义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没有道义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11

    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诚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一个人做到至诚而不能使人们感动,是从未有过的事;同样,缺乏诚信的人是无法感动别人的。

    12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译文】

    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

    13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做了仁义的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天天习以为常却不知道所以然,天天都按着道去做却不想想什么是道,这种人占多数。

    14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1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能抵住诱惑,捱得住贫穷,不畏惧强权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人格的标准。

    16

    虽千万人,虽往矣。

    【译文】

    虽然有千辛万苦、千难万阻,哪怕我只是莹虫之光,结局是粉身碎骨,身败名裂,依然在所不辞、初心不改。

    17

    居移气,养移体。

    【译文】

    所处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度,所受的奉养可改变人的体质。

    18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文】

    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可引用“善养浩然之气”形容某些杰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坚贞的气节等。也可用于表现某些人能坚持正义,决不动摇,面临严峻的考验仍胸怀正气,不可侵犯。

    19

    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

    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悌而已,人只要努力,说尧舜的话,做尧舜的所作所为,皆可以成为尧舜。可以此二句说明只要有坚定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干什幺事都可以成功。

    20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译文】

    不用规和矩,就不能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社会的“规矩”,必须从教育中来,在教育中普及。因此,要重视教育。

  • 《100句儒家经典语录值得铭记》
  •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 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专一不二,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为人的道是:深藏不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的道是:显露无疑而渐渐地消亡。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摘《论语》

    (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17. 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18.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9.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0.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2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2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2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一个人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如何能走呢?)

    28.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

    (《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3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

    (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

    31.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想的是些小恩小惠。)

    32.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

    (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3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论语》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论语》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3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 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现在用来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3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他这种装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论语》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4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论语》

    (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1.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论语》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45.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知识、品行、忠义、信用。)

    4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论语》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49.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论语》

    (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51.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悬空揣测,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摘《论语》

    (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

    5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论语》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54.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像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5.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论语》

    (两军交战,能够俘虏对方军队的首领,君主却不可强行的改变对方的志向。)

    5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摘《论语》

    (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不凋谢的。)

    58.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论语》

    (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59.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论语》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61.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6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摘《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

    63.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论语》

    (虽然熟读《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应对;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却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66.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论语》

    (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67.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68.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论语》

    (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空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

    69.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70. 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71.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论语》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72. 有杀身以成仁。——摘《论语》

    ((志士仁人)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使他的工具锋利。)

    7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5.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76.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7.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论语》

    (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8. 小不忍,则乱大谋。——摘《论语》

    (小处不忍耐,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才真叫错了。)

    80.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81. 当仁不让于师。——摘《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82. 有教无类。——摘《论语》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83. 道不同,不相为谋。——摘《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论语》

    (不担忧财富不多,只担忧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忧人口稀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宁。……如远方的人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85.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86.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引以为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成熟定,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要戒除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87.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的,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的,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88.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自己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惑,要考虑是否向别人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89.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论语》

    (人的本性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互有了差别。)

    90.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91.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论语》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就不尊重你;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92.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93.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论语》

    (每天学习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94.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论语》

    (博览群书而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95.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他讲话则严肃不苟。)

    96.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论语》

    (在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上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97.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论语》

    (做官而有余力的人就要学习,学习而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98.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99.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这样做。)

    100.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摘《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小气。)

  • 《谈孔子的“温故知新”》
  •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即使在日本和东南亚也是很有影响的。

        孔子不只在思想上,而且在教育上也有他的特殊成就。他的治学态度、求知之法和教育之道等,直到现在也是一直被大家承认的。他对知识,主张“温故知新”,就是说从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可以得到新的东西。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在孔子追求知识的方法中很重要的部分,是跟“温故知新”紧密相关的。我认为“温故知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为什么呢?因为知识是联贯的,学习新知识时,很容易忘掉旧的。然而,如果你再一次复习旧的,并努力寻找和新知识的联贯关系,通过复习找出锁链或关系,并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中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又从新知识中找到过去不理解的那部分旧知识的答案,这样反复几次,你的知识也就扎实了。

        比方说,快要考试时,有个人如果认真学习,把学过的旧知识连结起来,考试后他的学习会大有长进,我想这个人就是从旧知识中找到了新的启示,新的知识。在温故中,把新学的知识联贯起来思索,成为新的系统,虽然是为了考试用而强迫自己,但可以说,这是“温故知新”的一个实例吧!

        所以我想“温故知新”是一个非常好的追求知识的方法,是孔子教育实践中非常成功的经验。

  • 《忠与义的矛盾》
  •     忠、孝、仁、义,这是从四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条,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把它们发展成伦理学说,而历代的儒家学者.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些伦理观念作了更有系统的发挥。君臣父子之道,曾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支配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毒害着广大人民,水浒英雄虽然在聚义反抗的行动上,突破了某些封建伦理观念的桎梏,却仍然不能彻底否定皇权(即使有时想推翻这个皇帝。目的也无非换一个好皇帝),因此,混杂着各种阶级出身的水浒义军,在他们的“忠”“义”观念里,含有封建的忠君思想,是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我在上面巳经谈到过,从水浒义军的反抗行动里,可以看出他们深切痛恨的,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那些直接压迫他们的人,除李逵等少数英雄外,都并不反对至高无上的皇权。

        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由于大部分水浒英维,都出身于封建王朝的军将和官吏,然而,在不少下层人民出身的义军英雄中,也仍然是存在着忠君思想。象渔民出身的阮小五和阮小七,在他们和官府的第一次冲突里,就唱过这样两首山歌: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

  • 《曲阜写意》
  •     为了找寻中国两千余年儒家文化的“根”,我加入了朝圣者的队伍。,从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中,搜寻我想要的答案。

        听!风拨刺着杨树叶,簌簌作响。

        孔墓

        那一堆野草覆盖着的泥土下面,就是千秋不亡灵魂的枯骨吗?听说,他一生镣倒,如云飘泊,除了三千弟子外,一无所有,听说,他的学说养活了他真正的或是冒牌的徒子徒孙两千多年;听说,那个有褒有贬的始皇帝曾经烧他的书,活埋他的信徒,听说,。几个不同的时代、几辈不同的人都想把他打倒,然而,他还站着;听说,旁边那同样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雷电的草庐,是他的弟子守墓三年的住所。

        已是日薄西山的辰光,沉默的寒鸦驮着亮丽的云装霓裳,迎着鲜红灿烂的夕阳,凌空飞过,孤零零的古树,目送晚霞的消逝。坟头的野草簌簌作响,似乎是那个不甘寂寞的万世师表,代他学生的子孙们或是子孙的学生们面前发表那隽永深长的演讲。斯文在兹。

        碑林

        竖立着,竖立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碑,成了林。它们是被这位圣人巨大的磁力吸引而来的?深山里的岩石,书法大家的墨宝,无名石匠的斧凿,是这碑的本质。矫游于青冥长天的蛟龙,翩翩起舞于琼楼玉宇中的娇凤,是这碑的生命。潇洒,飘逸,。凝重,矜持,苍劲,挺拔,是这碑的风骨。

        痴慕的目光随着虔诚的手抚摸那冷峻的石碑,恍恍惚惚中,看见那修长苍白的文人溺管的手捏着松烟,在砚台里,一圈儿,一圈儿,然后从容地提起羊毫,蘸饱了墨,凝思片刻,俯下头来,走笔如飞,一气呵成。

        又见那石匠粗糙的手,举起斧凿,在“叮叮当当”声中火星四射,留下这千年不朽的文字……

        眼光跟着龙蛇在走,真想把那字的雄浑、那字的飘洒吞下去,于是,觉得自己那羞于见人的“蟹爬体”变成了颜体、柳体……

        孔庙

        高大的门坊巍巍派立,还保留它昨日的威严。红墙绿瓦,依旧是富贵风光;皇帝至此也须下马步行的大门,正进进出出着各种人:一脸恭敬的老年人,不荀言笑的中年人,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夭真烂漫的小孩子,甚而至于还有几个隆准深目的外国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圣人若泉下有知,也该伸出他枯瘦的手臂,欢迎远方的来客吧?

       和外面的蓝天、白云、绿草、欢笑、喧哗相对的是黑糊糊、静悄悄的大成殿,供奉着几案,香烟缭绕,正中悬“至圣先师”横匾;还有威风气派的仪仗。他生前未能享用如此荣熠,这一切安排也许能给亡灵以几许慰藉吧。

        欢笑在这里失去声音,肃穆凝固在人们的脸上和心头。生者在死者的面前垂下了头。跨越几千年的时间依然在冷静地微笑。透过历史的重慢叠樟,我看见那“名既大,谤亦随焉”的老头儿,奔波一生,生前并未得志,死后也几经波折,曾被捧上九重灵霄宝殿,亦曾被贬入十八层地狱。

        他焦虑的面容呼喊着:不要颤抖吧,历史的笔!

        后记

        小时候,曾看过一本小人儿书,名字早已忘记,只记得是批判孔子的,幼小的我也能看出其中浓浓的火药味儿。爸爸却说,他是个挺了不起的人。后来,读了一些书,约略知道一些事,秦朝的“焚书坑儒”,“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倒批臭孔老二”……

        渐渐懂得,应该凭着自己的心去了解去体会。可惜来去匆匆,走马观花而已。加之事隔已久,写一篇正而八经的游记,已不可能,所以,只能“写意”罢了。

  • 《玄机》
  •     “人文自然”里蕴含着伦理道德观。《老子》与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基督的“博爱”暗合相通。但它却不是直接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说教。道德原则的出发点是从个人的行为出发实现社会的和谐,而《老子》的人文自然则从宇宙万物总根源和总根据的高度出发,思考人类应有的生存原则和行为原则。这不但独辟蹊径,而且还彰显亲和力,催人自省自悟,让人步人自觉、自然的新的文明境界。在《老子》追求的生存世界里,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你不仅能在亲朋好友中间体验浓郁的温馨情谊,而且面对无数陌生的面孔,你也会感到自在、自然、自如,备感放心、安心、舒心、开心。

        《老子》由“无”而悟“道”,由“道”悟“自然”,又由“自然”悟出了一个人类行为的最高理念,即“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儒家讲“德治”,法家求“法治”,《老子》崇尚“自然无为”、“无为而治”。这是一门玄之又玄的“无为学”。“道”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自然”,顺物性,不妄作。“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为实乃有为,无为实乃大有为。“无为”,是一种大智慧,是当今大众耳熟能详的“实事求是”。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无为的妙趣。以无为面对人生,以无为把握机遇,以无为面对挑战,你就可以大彻大悟,洞悉一切玄机,无往而不利,无战而不胜。

        《老子》论“无”,说“道”,话“自然”。有个学者用诗句对《老子》作了恰当的描述:“我从宇宙的边缘归来,我带来了我的整个世界!”《老子》把

        该怎么做人?《老子》海人不倦:“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仅世界从“无”而来,人亦从“无”而来。自然无为,人亦应无为,

        《老子》求索哲学,哲学成就了不朽的《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不老,常读常新。

        经典是一种奇妙的创造。读经典是一种发现的体验,美好的享受。用现代的眼光读《老子》,你会认识世界的奥妙,自然的神圣。读懂了《老子》,你就读懂了一种永恒。读懂了《老子》,你将拥有善化的人生,像荷尔德林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