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南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4 08:50:33
  • 《一日之长的成语故事、意思》
  • 一日之长的成语故事、意思

    南朝梁武帝萧衍晚年时期,儿子、孙子和侄子之间,抢夺帝位的斗争十分激烈。第七子萧绎和第八子萧纪,这兄弟俩是最后的主要争位者。武帝在侯景叛乱中饿死后,原为荆州剌史的湘东王萧绎,派王僧辩等灭了侯景、平了叛乱,便以江陵为都,登上了帝位,即梁元帝。原为益州刺史的武陵王萧纪,在成都也自称为帝,并发兵来攻江陵。元帝请北朝的西魏帮助,进袭成都,萧纪战死,益州就归西魏所有。不久,西魏攻破江陵,灭了南梁,萧绎也就结束了生命。

    据《梁书•武凌王纪传》载,梁元帝萧绎在进袭成都之前,曾给萧纪写过信,假惺惺地表示慰问和怀念,有“兄肥弟瘦,永乏相见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娱之日”等词句。同时劝萧纪服从,不要对立,说“我年为一日之长〔zhǎng〕,属有平乱之功”等等。

    “一日之长”,指年龄稍大一些。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xī]、冉有〔冉rǎn〕、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等四个学生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不会有人用我了。平时你们常说:‘没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并且要用你们,那你们将要干些什么呢? ”……

    明清间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也说:“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一日之长”这句成语,多用作自谦之词。长[zhǎng]不可读作“长〔cháng〕,”,因为那样就要变为意义不同的另一句成语。

    以下我们就来谈谈“一日之长〔cháng〕”。——长,长处。这里是指能力比别人稍强一些。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载,頋邵曾问庞士元,“咱俩相比,谁更强些?”庞答:“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曰之长。”(庞士元,即庞统,三国时刘备的谋士;顾邵,孙权近臣,曾为豫章太守。)

    《新唐书•王珪传》载,王珪和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同为唐太宗的辅政大臣。一天,唐太宗问王珪你说说他们几位比你如何?”王珪道:“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鲜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洁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 《游南京》
  •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这句诗中的秦淮在金陵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为什么我要写这为句诗呢?因为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南京。

    坐在车上,看着车窗外,大树好像在向我招手,小鸟也和白云作伴跳舞。两个小时后,我们先到了南浔古镇,那里有许多店铺有卖梅花胶,萝卜丝饼,绕绕糖,还有糕点......各种各样,五花入门。换做平时,我肯定要把它们统统品尝一遍,但我今天满脑子都在想着目的地-南京,一遍一遍地催着爸爸妈妈赶快出发。

    我们又开了两个小时的车,终于到了南京,我们把车停好后,远远的就看到一幢建筑,很高好像高拿入云的大山,外面是红色的,像披着红色的披风,往建筑走近些,看到老建筑,有朱元璋时期的御膳房,有国民党时期的励志社旧址,还有侵华日军战犯南京审判地旧址。这里同时也是江苏省会议中心。我心里默默的觉得这家酒店应该很不错的,果然如此,刚进门就感觉了富丽堂皇。中间还有毛爷爷的题词。到了房间一看也是挺舒服的,晚上妈妈点了东西,是机器人送过来了,挺好玩的。

    睡了一觉精神饱满,正式开始我们南京的第一站:古鸡鸣寺。走上台阶,可以看到左右两边都是黄墙青瓦的建筑,走进一座座殿宇,里面一尊尊金光闪闪的佛像,我想,我们的愿望肯定能实现!在寺庙旁,有很多文创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手串.十二生肖挂坠、玉和翡翠,这些东西让我的眼睛亮了,都好喜欢啊!后来,妈妈给我请了一串十八子,是小孩子带的,每一颗都有一种寓意。

    接着我们去了中山陵,我们一直沿着梧桐大道往上走,大概走2700米,到了中山陵,看到牌坊上面还有"博爱"两字,走过墓道就可以看到陵园了, 它的建筑顶部是蓝色的,耳机里介绍是因为孙中山提倡民主,蓝色象征蓝天。陵园里面有一座大雕像,是法国著名雕刻家保罗.郎特斯基精心雕刻的中山像,陵寝现在不能参观了。旁边有孙中山纪念馆,在那里我了解到了中山陵是由吕彦直先生设计的,整体建筑历时3年多完成,很可惜吕先生未看到完工就去世了。走完中山陵,我们又到了美龄宫,去南京之前我就从手机上搜索过美龄宫的航拍,从上面看,像一条项链,中间的宝石是美龄宫。走进里面很大很豪华,不愧为“远东第一别墅“,那个时候就有地暖真的很厉害。

    晚上,我们住到甘熙故居的民宿,离夫子庙也很不远,妈妈找了一家当地老牌饭馆,人气很旺,有点可惜的是他们的招牌盐水鸭都卖完了。吃饱喝足回酒店休息了。

    今天是博物馆的一天。一早我们去了第三站—总统府,这是蒋介石工作的地方。参观的人超级多,完全是被人群带着走的,里面还有一个太平天国的博物馆,让我了解到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后面又参观了附近的江宁织造博物馆,里面主要介绍了南京云锦和红楼文化,它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家。再后面参观了中国科举博物馆,了解了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有当年江南贡院考生的考试间可以体验。南京的博物馆都很值得一看,每个都感觉能学到很多知识,真的要好好看大半天。

    南京,六朝古都,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迹,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很喜欢南京这座城市,下次还要去一趟,弥补这次没预约上南京博物院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遗憾。

  • 《望尘莫及的成语故事》
  • 望尘莫及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南朝宋人吴庆之,颇有才能,但是不愿意做官。“扬州太守”王义恭曾请他做过类似秘书的工作,时间也不长。据《南史》载,后来,“吴兴太守”王琨仰慕吴庆之的名声,想请他到吴兴郡去担任“功曹”。吴庆之一口拒绝,他对王琨说:“你要我去做官,那简直等于‘蓄鱼于树,栖鸟于泉’(把鱼养在树上,叫鸟住在水里)。”意思是说:办不到!吴庆之说罢,不辞而去。王琨立刻追赶出去,想向他道歉,但是,只见尘土飞扬,早已不见人影——“望尘不及”了。

    《后汉书•赵咨传》载:汉灵帝时,赵咨受命为“东海相”,上任去的时候,经过荥阳。荥阳县令曹暠[hào〕,等候在路口,专程迎接他,因为他俩原来已经相识,曹暠便是赵咨当年荐举任官的。可是赵咨的架子很不小,见了曹暠,连车也不下就走了。曹暠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长亭,不料赵咨的车子走得挺快,一会儿就“望尘不及”了。

    《庄子•田方子》载,颜回对孔子说,“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这句话其实也就是“望尘不及”的意思。

    “望尘不及”这句话,现在一般都说作“望尘莫及”, 形容怅望行尘,追赶不及的意思。常用作比喻落后者难于赶上先进者的感叹之词。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五章:“李岩点头说:

    ‘是的,是的。闯王确实有许多非凡之处,为当今群雄所望尘莫及。’”

  • 《沈约遭难》
  • 人物介绍

    沈约(公元441年~513年),南朝宋时期吴兴武康(在现在的浙江省湖州市)人。他少年时代曾经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后来经历了社会动乱和家庭变故,才立志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学者。

    故事二

    遭难

    沈约十三岁那年,朝廷里出了大事。太子刘劭谋害了宋文帝,篡夺了皇位。他还杀了许多宋文帝的亲信大臣。沈璞也没有幸免,刘劭找了个罪名,把他杀了。

    沈家得到消息,顿时一片惊慌。母亲带着沈约连夜逃离了都城建康。

    母子俩隐姓埋名,穿着普通百姓的麻布衣服,跋涉在田野路上。当时正是严冬季节,风雪交加,更增添了逃亡者的困苦。

    这天,母子二人走了一天。天渐渐黑了,他们走进了一个村子。逃难的经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弱女幼子还是到穷人家投宿保险。他俩轻轻敲开了一家茅屋的柴草门。开门的是一位年约半百的老人。他见雪地里站的是一个善良的中年妇女只,挎着一个小小的包袱,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儿,冻得浑身打战,就赶紧把母子俩让进茅屋。

    屋里很冷,到了半夜,沈约被冻醒了。母亲紧紧地把他搂在怀里,问道:“还记得我给你讲的那五幅画吗?”

    沈约使劲儿地点点头,说:“记得。”

    “你想想,凿壁偷光的匡衡,头发悬梁的孙敬,囊萤代灯的车胤,映雪读书的孙康,这几个少年的家庭生活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沈约想了想,答道:“他们的家都很穷。”

    母亲说:“对,可他们都很有志气。那个车胤,他的曾祖父原来也是个大官,后来被昏君杀了,和你现在的处境差不多。娘也盼望你像车胤一样,长成一个有学问的人,也能重新振兴家族。”

    沈约一下子像明白了许多事,大声说:“母亲放心,从今以后,我一定刻苦读书,做个有出息的人。”

    每日小练

    1. 凿壁偷光的匡衡,头发悬梁的孙敬,囊萤代灯的车胤,映雪读书的孙康,这几个少年的家庭生活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 沈约母亲盼望沈约像车胤一样,长成怎样的人?

    上期答案

    1. 南朝宋时期

    2. 社会动乱和家庭变故

  • 《吉翂不当“孝子”》
  • 人物介绍

    吉翂,南朝人。他少年时代只身闯京城、舍命救父的故事很有名,十七岁的时候就做了县令。

    故事四

    不当“孝子”

    吉翂勇击登闻鼓、代父求死的事,迅速传遍四方。

    有一位叫王志的官员,很敬佩吉翂,就约请了几位退职还乡的有名望的官员,准备在第二年的年初,推举他为“孝子”。

    吉翂知道以后,对王志说:“王大人,您也太小看我了!我是不忍心看着父亲被处死,弟弟们无人照料,才去请求皇上,允许我代替父亲去死。这没什么奇怪的,我如果接受您们的推荐,那不就成了借父亲的危难来买自己的名声了吗!”

    吉翂不但孝敬父母,读书也很用功。官府知道他的学问大,品德好,就召他做了州主簿,还做了县令。那年,吉翂才十七岁。

    每日小练

    1. 为什么吉翂没有王志他们的推荐做“孝子”?

    2. 官府知道吉翂的学问大,品德好,就召他做了州主簿,还做了县令,那年,吉翂多少岁?

    上期答案

    1. 朝廷的审判机关。

    2. 没有。

  • 《吉翂受审》
  • 人物介绍

    吉翂,南朝人。他少年时代只身闯京城、舍命救父的故事很有名,十七岁的时候就做了县令。

    故事三

    受审

    吉翂被带进了大理寺(朝廷的审判机关)。他环顾四周,只见堂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刑具,别说自己还是个孩子,就是强壮的汉子也受不了这皮肉之苦呀!他双腿一软,跪在地下,听见上边有人发问了:“下边跪着的,可是吉翂?”

    吉翂抬起头往上看去,那蔡法度铁青着脸,眼光凶冷,真像地狱里的阎王。

    蔡法度心里暗笑,这孩子毕竟胆小,看他吓得这个样子!待我再吓他一吓。

    蔡法度开口道:“吉翂听着,你请求代父而死,皇上已经恩准了,很快就要让你服刑了。不过,依我看,你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怎么懂得去击登闻鼓呢?一定是别人教你这么干的。只要你说出那个人的名字,就可以免除你的死罪。”

    吉翂这时候已经镇静下来了,从容地说:“大人,我虽然年少无知,可还是知道死的可怕。只是想到如果父亲被处死,弟弟们就无人照料,才自己下了决心,前来京城,冒犯皇上,为父申冤。死,可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呀,我怎么会受人的教唆呢?”

    经过审问,蔡法度了解了吉翂父亲的冤情,更被吉翂的行为所感动。退堂以后,他向梁武帝奏报了审讯的经过。

    梁武帝听完奏报,当即降旨:吉翂父子无罪,释放回乡。

    每日小练

    1. 大理寺是个什么地方?

    2. 面对蔡大人的询问,吉翂是否供出了告知自己敲击登闻鼓的人?

    上期答案

    1. 敲击登闻鼓。

    2. 请求赦免父亲,自己愿意替父受刑而死。

  • 《吉翂勇击登闻鼓》
  • 人物介绍

    吉翂,南朝人。他少年时代只身闯京城、舍命救父的故事很有名,十七岁的时候就做了县令。

    故事二

    勇击登闻鼓

    吉翂到了京城,听到一个更坏的消息:秉性耿直的父亲,尽管为官清白,但是不肯忍受下级小官吏的审讯,就含着冤屈,承认了被诬之罪。按照法律,他被判了死刑,不久就要斩首了。

    吉翂一听,急得大哭。他想起缇萦救父的故事,就下了决心:“我要替父亲去死!我要去击登闻鼓!”

    再说那登闻鼓,本是皇帝为了显示“为民做主”而设立在朝堂外面的。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了治理国家的建议,或者有了什么冤情,都可以前来擂鼓。皇帝听到鼓声,就要“登”堂听取,所以叫登闻鼓。可实际上,谁也不敢去敲它,这登闻鼓成了摆设。

    这一天,登闻鼓忽然被敲响了。梁武帝吃了一惊,忙派人去问,才知道有一个小孩子在朝堂前擂击登闻鼓。梁武帝也觉得新鲜,就立刻召见吉翂。

    吉翂远远地跪在阶下。他连皇帝的长相也看不见,只是一五一十地把父亲遭人陷害、被迫认罪、即将处死的情况讲了一遍,请求赦免父亲,自己愿意替父受刑而死。

    梁武帝一边听,一边想:这个孩子,敢敲击登闻鼓,又提出代父受刑。他小小年纪怎么会懂得这些,怎么会想到这些呢?明明是背后有人指使。这教唆孩童的大人,可是有欺君之罪呀!

    想到这里,梁武帝命令廷尉蔡法度,一定要让这孩子说出真情,还要查出教唆之人,从重治罪。

    吉翂被关进了监牢。狱吏按照常规,给这十五岁的孩子戴上沉重的手铐和脚镣。第二天,狱吏对他说:“来!打开你的重镣大铐,你小子还真有运气!”

    吉翂不解地问:“我不是犯的死罪吗?您怎么要给我打开这镣铐呢?”

    狱吏晃了晃手里的小号镣铐说:“廷尉大人可怜你年纪小,特地传下命令,给你换用这小号的镣铐。”

    吉翂用带铐的双手紧紧按着带镣的双脚,仰起头来,对狱吏说:“请你转告廷尉大人,吉翂是代父受刑的死犯。死犯怎么可以减轻刑具呢?我不换!”

    蔡法度听了狱吏的禀告,决定提审吉翂。他想得很简单,以为像吉翂这样的小孩子,迫使他招供一点也不难。

    每日小练

    1. 平民百姓如何能让皇帝知道自己的冤情?

    2. 见到皇帝后,吉翂提出了什么请求?

    上期答案

    1. 南朝。

    2. 只身闯京城、舍身救父。

  • 《三十六计的故事、由来,三十六计的意思》
  • 三十六计的故事、由来,三十六计的意思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开国武将檀道济,曾领兵北伐前秦,颇有功勋。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檀道济,被进封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在他统帅大军,征讨北魏的那一次战事中,打了三十多仗,连连获胜,曾进攻到历城(在今山东)一带,只因后方军粮接济不上,才不得不退兵。

    据《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当时军至历城,军粮不足,准备撤退。宋军中有投降魏军的个別士兵,竟把缺粮的事告诉了魏军,并且建议趁机追击。魏军就先派密探到宋军营中来侦察。檀道济料到敌人的这一着,便在晚上故意叫管军粮的人点数军粮,用大批沙子充作米,还故意用斗来量,一边量,一边唱:一斗,两斗,……几石,几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地堆放着,而把少数的米散露在上面。魏军的密探,把看见和听见的情况,回去作了报告,魏军以为宋军军粮有余,便不敢追击,而且把投降过去的人处死,说他们是假降谎报的间谍。檀道济于是率领宋军,安全撤回。

    这个故事,叫做“唱筹量沙”,可见檀道济打仗是会用计谋的。(筹,计数的用具;唱筹,边唱数边计筹。)

    可是,后来有人对于檀道济却加以歪曲,说他计谋虽多,最后还是不免败走。例如王敬则就说过:“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朝宋亡以后,萧道成称帝,即齐高帝,建立了南齐。

    《南史•王敬则传》载:王敬则是南齐的辅国将军,不识字,为人奸猾,野心很大。齐明帝(萧鸾)时,王敬则起兵造反。那时明帝病重垂危,明帝的儿子萧宝卷准备逃走。王敬则听到这个消息,很是得意,带着讥讽的口气说道:“他父子俩谅来没有什么办法了,‘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当然还是趁早逃走的好。”

    “三十六策”,本是形容计策很多的意思,不是整整三十六条计策。不过,也真有人收集罗列了民间流传的种种计策,凑成三十六条,例如“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金蝉脱壳”、“欲擒故纵”、“调虎离山”……等等,而把“走是上计”列为最后一条。这完全是好事者的附会,没有什么根据的。因此,所谓三十六条计策,说法也各有不同。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亦作“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北宋僧惠洪《冷斋夜话》作“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后来流传为成语,意思是:事情已至无可奈何的地步,任你有多少计谋也都不中用了,只有一走了之,别无良策。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思及赏析》
  • “南朝四百八十寺下一句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 的《江南春》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年代: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诗】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烟雾笼罩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日出江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使人参观了几个景点,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红花;那傍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 《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才高八斗的意思》
  •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共一石(为我国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献内翰杨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 等等。

    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才高八斗的意思

    小贴士:谢灵运在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很是狂妄,而后来,这个成语却用来谦虚地称赞他人,所谓语境,在不同的环境里,语句意思会变,就是这个意思。

    七星北斗,比喻:宰相,八斗自然是 比当朝宰相强,不言而预,才有后来的 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