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代表作《红楼梦》。其中,曹雪芹编写了前八十章,后四十章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来的。
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红楼梦》也被改编成了诸多影视剧,但不管是《新红楼梦》还是《话剧·红楼一梦》,自上映以来,都褒贬不一。对于守旧的人来讲,太多人的觉得新编的内容完全是对原版的亵渎。对于年轻的人来讲,曾经古板、不容易懂的内容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将原版无法理解的内容删改成现代的内容,所以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青睐的。
对于红楼梦个体来讲,它是一部流传百年的经典文学,文中许多内容都是供后人一一解读的,例如“一个木石前缘,一段红粉姻缘,唱尽了红楼的血泪红尘。荣华富贵的兴盛到颠覆,转眼间的春夏秋冬。”这句话就仿佛概括了整本小说的核心。若是没有认真读的人,也往往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
但是宏观来看,《红楼梦》这部小说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其中也不免封建社会的旧俗传统,而这些传统是无法在影视剧中更好的表现,而对于原著来说,现在的人也无法更透彻的理解出其中的内涵。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仅是旧时代封建社会的抗争者,是一对相爱不能爱的恋人,更是亲人。在现代的法律中,是不可以近亲结婚的。而在旧时,很多大户人家为了财产不流失,为了巩固势力,对于近亲结婚非常提倡,殊不知这是不利于后代发展的。
更多的内容,是无法一一展现的,就红学的发展来说,我个人认为它是需要跟着时代的发展去在保留原著特色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改编,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一个文学的圈子,而且会让更多年轻的伙伴更容易理解。
当然,在红学研究中,有不少问题在看法上很难取得一致,而这也只能依靠百家争鸣的方法展开讨论,真理总是愈辩愈明的。
《丛谭》还有两组文章,是绍介性的文字。一组是概述《红楼梦》在日本和西方的流传和研究,以及红学图书在国内的出版情况,另一组则是作者近年来为《红楼梦学刊》和《红楼梦研究集刊》写的专拦短文《红学书窗》。这样大且阅读红学领域的新作,而又适应刊物需要,只能写些近于补白的短文,也许在别人是不愿为或不屑为的,但他们却为之付出了有限的业余时间,表现了对红学研究的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也使我想到了他们最近编选的几部红学论著。
粉碎“四人帮”以来,经过拨乱反正,打破禁区,红学研究的确有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且正在走向世界。尽营我们的曹雪芹,身世凄惨,书剑飘零,一生只写了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是个缺憾,但就这一部未完成的杰作,从思想艺术成就来看,进人世界文学之林,也是光辉灿烂的。托尔斯泰也好,巴尔扎克也好,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当然都是非常辉煌的,成为他们各自祖国的民族文化的骄傲。《人间喜剧》上百部,曹雪芹没有写过这样多,但是,如果从中拿出一部来,或者是拿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来比较,在艺术成就上,《红楼梦》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我们无须妄自菲薄,更用不着谦逊。
不少情况和资料都在说明,《红楼梦》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和读者的注目。有的一译再译,有的由节译本到全译本,或许它早已为不少的外国读者所熟悉,只是不为我们所知而已。何况还有台湾、港澳以及外籍华裔的学者,本来就有人多年从事《红楼梦》的研究,并出版过不少著述。他们对《红楼梦》的看法,很可能和我们大不相同,甚至完全对立,然而,加强相互了解,促进学术交流,对推动红学研究,总是必要的,有益的。
这一方面,应该说,胡文彬、周雷二同志,在近年来,是做出了独有的贡献的。他们在工作之余,不惮烦劳地广泛搜集资料,涉猎台港和国外报刊及红学论著,除《丛谭》的有关介绍文章外,他们还编选了《海外红学论集》、《外国红学论文选》、《台湾红学论文选》、《香港红学论文选》。我相信,这些“选本”的陆续出版,将开扩我国红学界的眼界,有益于我们的研究工作。
文学,虽然多数是“个体劳动”的事业,但是,志同道合者的相互切磋,真诚合作,也自会产生积极的成果。《丛谭》作者的主要文章,是用“文雷”的笔名发表的。在这除旧布新的一九八二年元旦,我祝愿他们今后的有效合作,在红学园地里绽开更艳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