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郑板桥卖画
郑板桥任职范县期间,为官清正,执法严明,惩恶扬善,鼓励生产,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把县境内治理成一派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这一天,东乡大集,郑板桥一身秀才打扮,带了笔墨纸砚,骑上小毛驴,由一名衙役陪伴,去重操旧业卖字画。当然,卖字画是个幌子,私访民情才是真正的目的。
郑板桥来到集市上,铺好地摊,展纸泼墨,立时,围上来不少人观看。毕竟是穷乡僻壤,看的多,买的少。却见一位老汉,拿起一幅牛画,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了半天,看得眼角都湿润了。郑板桥以为碰到了知音,便问:老兄,你喜欢这幅吗煾个价吧,多少都行。
老汉说:画得真像,像我家的那头牛。看着这牛画,我想到了我的卖牛钱。秋后,我核计着把牛卖掉,换点活钱,趁农闲季节做点小买卖,明春再买一头牛。那天卖牛卖了五贯钱,回到村头遇到了‘雁拔毛’,他说儿子结婚用钱,非借我那五贯钱不可,等儿子办完喜事收了礼账就还我。待他儿子婚事办完,我去要钱,他却翻脸不认账,向我要证人,要借条,两样都没有啊,我只好打掉门牙往肚里咽,自认倒霉了。说完,用手背擦了擦眼泪。
旁边一位青年对郑板桥说:这老伯姓王,为人老实厚道,人称王老实。讹他钱的那人姓颜,为人奸滑,好占便宜,是个雁过拔毛的主,所以外号叫作雁拔毛。
其他人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了雁拔毛占小便宜的一些传闻。
郑板桥听了众人的话,心里便有了主意。他对王老实说:把我这牛画买了吧。别看现在是张画,这头牛会长,长到这张纸放不下它的时候,它就会从纸上跑下来变成活牛,而纸上又有了一头小牛,还会继续长,还会变成活牛,如此反复,不知会衍生多少头牛。我只要你一头牛钱。你若不信,我可以赊给你,待十天后牛变活了,再给我钱,如果牛不变活,我情愿白送你一头牛钱。
王老实对卖画秀才的话并不真信,但是人家情愿赊给自己,变不成牛还倒贴钱,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啊!所以,他就痛快地把牛画拿走了。
王老实买了一幅牛画的事传遍了三村五里,好热闹的`人都到他家瞧稀奇。正如卖画秀才所讲的,这画上的牛一天比一天大,到了第十天上,那牛大得要撑破纸边了。第十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便来到了王老实家,一进院门,就见王老实正给一头又肥又大的黄牛喂料呢。再看屋里贴着的那张画,上面又有了一头小牛。正当人们纷纷称奇的时候,雁拔毛挤出人群,对王老实说:王大哥,你既然有了牛,就把那幅牛画卖给我吧。王老实到底老实,他说:行。卖画秀才赊给俺的,说是牛变活后给他送钱去,我还没去哩,你直接送去吧,让秀才给你写个收据,回来便给你那幅牛画。你到城里找那座最大的府门,门口有两只狮子,秀才姓傅叫谋关。
雁拔毛来到县城,找到了县衙门这是县城里最大的府门,向把门的问傅谋关,把门的听说找父母官,就领他去见郑板桥。郑板桥收了他的牛钱五贯钱,给他写了收据,把他打发走了。雁拔毛还寻思:这秀才八成是个大官哩。
雁拔毛跟王老实要了那幅牛画,恭恭敬敬挂在了正堂。每天烧香上供,偏偏不见牛儿长。他去找王老实,王老实说:你还是去找傅谋关吧,因为我没收你的钱。雁拔毛问:傅谋关八成是个大官吧?父母官,就是咱的县太爷啊。
雁拔毛惊得出了一身虚汗,他哪敢去找县太爷算账啊。他嘴里喃喃道:怪我没福,我没福,画中的牛在你家长,在我家不长,怪不得县太爷。
原来,郑板桥那天从东乡赶集回来,又画了九张牛画,画面上的牛儿一幅比一幅大,晚上派衙役送到了王老实家里,嘱咐他每天在三更半夜更换一幅。第十天,郑板桥又拿出五贯钱让衙役去集上买了一头牛,趁夜黑人静送到了王老实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诱财迷心窍的雁拔毛上套。果然不出郑板桥所料,雁拔毛乖乖地送来了五贯钱,王老实被讹去的一头牛钱被讨了回来。
【名人故事:郑板桥卖画】
名人故事:刘开渠卖画
他年轻时在上海的日子过得相当窘迫。
一日,他画了一只老虎拿到街上去卖。
这幅画引起了一个外国人的注意。
外国人问:“你要多少钱才肯卖掉它?”
他说:“500美元。”
外国人觉得太贵,又问:“能不能少点儿?”
他淡淡地说:“不能!”随之,将画撕得粉碎。
外国人被他的举动惊呆了:“年轻人,干嘛要这样呢?你生气了吗?”
他平静地说:“不,先生,我没生气。我卖500美元是因为我认为这幅画值这个价钱。而您跟我讨价还价,说明您觉得它不值这个价,显然这幅作品不能令您满意。我会越来越努力,作出越来越好的'画作,直到令客人满意为止。所以我撕了这幅画,因为它不够好。”
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青年。
虽然他缺钱,可他从没因此而降低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标准,也没有让尘世的物质诱惑影响他的追求。
这种追求使他不断努力并最终成为一名雕塑大师。
他后来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负责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四侧的浮雕工作。
他留下了许多传世的经典雕塑作品。他,叫刘开渠,一代宗师。
【名人故事:刘开渠卖画】
毕加索是出生于西班牙、享誉全世界的画家、雕塑家。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绘画教师,毕加索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绘画,并且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
毕加索年轻的时候为了追求前程,曾只身闯荡艺术之都巴黎。可是他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要想在繁华的巴黎立足,何其困难!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默默无闻,也非常贫穷。
毕加索曾经拿着自己的画作去画店,想通过卖画换得一点生活费,可是画店老板主要经营名画家的画,他们一看毕加索这个陌生的名字,就连连摆手说:“不要不要,您的画在我们这里卖不出去的。”
毕加索非常焦急,他口袋里当时只剩下15个银币了,要是还卖不出画的话,他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毕加索独自徘徊在宽阔的大街上,他想到了著名绘画大师梵·高的命运。
当年,梵·高就是因为自己的画作无人问津,在饥寒交迫中用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难道自己的命运也是这样吗?不!永不屈服的毕加索想,必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他边走边看,夜晚的巴黎多么美丽啊,装饰得标新立异的画店不时有人进出,可是人们手里捧的画作没有一张是毕加索的,尽管毕加索画得比那些画家更好!突然,一个念头跃出他的脑海:“别人不买我的画,难道我就不能想办法让别人买吗?”
毕加索一路狂奔,赶回画室。
第二天,毕加索雇来几个大学生,请他们去各个画店询问:“有没有毕加索的画?”如果没有,大学生扭头就走。
这招果然管用,不到一个月,巴黎画店的老板们都熟悉了毕加索的名字,并且以为他是个非常有名的画家。当他们好不容易盼到毕加索来卖画,立即毫不犹豫花高价买下他的画。毕加索因此顺利度过难关,继续在艺术之路上大步前进。
记忆巩固
1. 毕加索享誉全世界的_____、_____。
2. 毕加索是如何打开自己的知名度的?
因此,当一九五九年初冬,我收到先生新出版的《美学书怀》时,我还以为先生健康已完全恢复,高兴地给他写了一封信,祝贺他新作的出版,并说明要到南方去出差,回来后再去看他。没想到回京后却吃了闭门羹。有人说先生易地去疗养了,也有的说被人送进精神病院了,打听几次,不得要领。我再看到先生,已经是一九六二年的秋天了,还是先收到先生的文章(《关于“美”与“好”》,发表在一九六二年九月十六日《人民日报》,这大概也是先生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了),随后我带了排出的文章小样去看他,这时先生已被迫迁到北小街的一个小胡同里。那次虽然不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但不知为什么,它留在我记忆里印象最深刻。记得先生是住在这所平房院落的两间东厢房里。我去时,他恰好不在,我站在北小街马路边等他。他远远走来,上身着白衬衣,下身是灰裤子,一件灰上装搭在臂弯里。走路时步履也矫健,心情似是很好,没再谈起那些“离奇的想象”,只是非常有兴味地谈论他购来的一批古画,特别是其中的一幅吴道子的马群,先生十分赞赏。我虽不懂画,却听说过吴道子从无“一匹马”留传下来,因而不得不给先生泄点气,说了我怀疑这些画都是明清时人的膺品。
先生也不否认这是事实,但又说这张画本身画得好,和它的价值相称,这幅马是三百元,其他几幅不过一二百元。聆听着先生兴奋的谈论,我不禁愁苦地望着他,真想说出既然是些假古董,再去卖,恐怕连四十元一幅也没人要,但我终于忍住没有说出。看来先生的稿费已用光,生活较窘迫。问起来才知道先生并没有正式工资。冯雪峰同志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时,先生被聘为特约翻译员,每月有二百元酬金,现在则只给一百元了。土儿胡同的房子又因是借支稿费购买,也被收回了。我感到这种做法很不利于党的统一战线的工作,回来后就给林默涵同志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吕先生的情况,直率地提出了我的意见。默涵同志也很重视这件事,批了个解决办法,可能是由文联再补助一百元。不久,吕先生迁回了土儿胡同。我在下去参加“四清”工作前又去看过他,谁知病情却严重起来,有时神智也不清,以至只能默然相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