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赵乃刚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螃蟹是很多人喜爱的佳肴,持鳌赏菊自古以来是一大乐事。但近年来螃蟹产量减少,供不应求,不能满足需要。这使我对一项科学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项发明就是“河蟹人工半咸水繁殖和工业化育苗技术”。1984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在1986年4月第十四届口内瓦世界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获得金牌奖。 我拜访了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时任安徽省水产局局长的赵乃刚。这位中年科技工作者好像很了解我的心情,才见面就对我谈了多年来螃蟹减少的原因。 那是在1972年,该诅咒的年代,他被撵在一个穷乡僻壤种稻子。有一天,突然通知他去参加长江水产资源调查。仅仅在长江安徽段走了一遭,他就了解到,作为经济动物的螃蟹,同鲡鱼、刀鱼一样,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年产量还不及解放初期的1/3一1/2。
主要的原因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地方修建了水闸,切断了河流湖泊同长江的联系,阻截了螃蟹洞游的路线,使它无法正常生殖繁衍。有的是水质严重污染,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中的有害金属像毒药一样促使螃蟹大量死亡。还有,保护资源的观念淡薄,乱捕滥抓,有增无减。“要知道,螃蟹在历史上曾经多得成灾呀!”赵乃刚不无惋惜地对我说:“你大概只听说过农业上蝗虫成灾。可是,确实发生过蟹灾。大约在 600多年前,元朝成宗大德丁未年(1307年),江苏苏州一带,螃蟹如蝗虫一样满地乱爬,攀倒稻秆,食尽稻谷。清朝人写的《蟹录》卜有记载。可现在却闹起了蟹荒。” 面对这种情景,赵乃刚自然十分痛心。水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事业心促使他提出了一个“救蟹方案”,即人工培育蟹苗,然后到江河中放养。当时,他了解到,有些地区像浙江已经有人用天然海水培育蟹苗了,这使他非常高兴。
因为这证明了用海水培育蟹苗是可以成功的,但这也有局限性。一则要用天然海水,只能在海边育苗,那么内陆怎么办?二则天然海水容易受到污染,蟹苗有可能受到伤害。于是,赵乃刚提出了人工配置海水的方案。 “为什么一定要用海水呢?”我不解地问。 “这要从河蟹的生活习性讲起。”赵乃刚这样回答。 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是最大的门类,它们的肢体都是分节的。从亲缘关系上看,螃蟹同虾是最近的亲戚了,都属于节肢动物门类中的甲壳纲。这甲壳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动物形状千奇百怪,体态大小悬殊。小的如喂金鱼的名叫红虫的水蚤,大的如巨鳌蟹,展开双赘宽度可达3米左右。其中的蟹类名目繁多,仅我国就有600多种。
人们最爱吃的美食河蟹,学名叫中华绒鳌蟹。它终年在淡水河流湖泊中生活,但到每年农历九十月,要徊游到浅海去生儿育女,蟹的幼体阶段就在那里度过。这时候河蟹的肢体饱满、性腺发育成熟,是为最佳食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月团脐十月尖”。所以,根据这种徊游的特性,必须用海水培育蟹苗。 就在1974年,赵乃刚开始了人工配制海水繁殖蟹苗的试验。
“现在,请课外知识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徐璐同学上台来领奖!”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领奖台,轻轻地捧起那令人羡慕的奖品——一本课外书。顿时,台下又响起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望着这本崭新的课外书,刹那间,一种说不出的温暖涌遍了我的全身,激动的泪花模糊了我的眼睛……
其实,我以前并不爱看课外书,为什么我能在这次课外知识竞赛中夺魁呢?这还得从那堂自然课说起:
那天上课,老师突然问我们:“世界上四大洋是哪四大洋?”“糟糕,这个知识还没学,怎么办呢!”我想了好久也没想出来,再看看别的同学,唉!跟我一样,也都摸不着头脑呢。我正急得没法,猛然想起自己那次偶尔在一本书上看到:世界四大洋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我心里豁然开朗,立刻举手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向我投来了惊奇的目光,老师也表扬了我。我高兴极了,高兴之余又不禁陷人了沉思。想不到看课外书这么有用呀!……
从此以后,我便兴致勃勃地看起课外书来。家里的课外书成了我的好伙伴。我一本一本地看着,仿佛自己也来到了神秘可怕的“魔鬼三角洲”;也乘着飞碟来到了外星球,见到了外星人;也来到了非洲,看到了笨重的非洲象;也回到了几千万年前,看到了巨大的恐龙……这一切,把我引入知识的海洋。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学到了许多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日积月累,我懂得的知识便多了起来……
下课后,我常常和同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天南地北地谈论着各种奇闻怪事。我越说越起劲,把我看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统统搬了出来,什么外星飞碟,什么海底金字塔……同学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称我为“课外书大王”,不久这个“雅号”便传开了。
这次,班里举行“课外知识竟赛”,同学们都推选我。我想:同学们这么信任我,我一定不能丢脸!于是,我把学到的知识全部“调动”出来,侃侃而谈,大家都听得入了迷,就连老师也赞不绝口。我刚讲完,同学们便热烈地鼓起掌来。“一等奖”就这样被我夺得了。事后,老师、同学们纷纷夸我,我心里美滋滋的,读课外书真有趣。
如果有人问我干什么最有滋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看课外书最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