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究底法又叫纵向深人法。所谓寻根究底,就是从文章的立意出发,向纵深发问,自问自答。自我提问的过程,就是快速构思的过程。但是这种问题必须是有层次、有条理的一连串问题,不是漫无边际的乱提问。譬如写《尊师》这个题目,不管怎样论证,都要回答“为什么要尊师”这个问题,写《爱国》这个题目,就要回答“为什么要爱国”的问题。把“为什么”的问题回答清楚了,文章也就写完了。寻根究底法就是扣住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根线索来安排层次。看到作文题,运用快速审题法审好题以后,立即在立意的基础上寻根究底,其具体办法是扣住立意多问几个“为什么”。
很多议论文都可以运用寻根究底法构思,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顺序安排层次。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谈“扫黄NI'《尊师之我见》、《人美在心灵》、《人生的价值》、《开拓精神赞》、《我的理想》、《理解万岁》、《假话与真话》等题目,如果运用寻根究底法来构思,很快就可以把文章构思好。
所谓纵向挖掘,也是一个比喻而已,我们写作文,不满足于平淡的立意,不浅尝辄止,而要由表及里,往纵深处展开思维,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人物或事物内在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真实感。纵向,有一种乘胜追击之。挖掘,在写作的意义上则是对文章主题的一种深化。作者要展开丰富而深人的联想,去掉表面的、肤浅的、非本质的东西,挖掘出富于概括性的、透彻性的、本质的东西,打动读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假如我们要写一篇赞扬人物的文章,就应问一下:“他为什么值得赞扬?”“他这种精神为什么值得提倡和仿效?”“社会上为什么需要大量这样的人?”等等,这几个“为什么”就是在纵的方向上层层推进,能帮助我们挖掘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主题的深化,就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由表及里,才能得到鲜嫩的笋心。清代学者黄宗羲说:“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以璞为玉,”(《论文竹见》)璞中藏玉,9可得之。文章的创新立意,只有深深挖掘,才能得到。
例如作文《雪地里的梦》,生于江南的作者写他小时候遭逢一场罕见的大雪,在欢乐中堆了一个雪人,可是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雪人却融化了。一般立意,恐伯就立在对这件快乐而又遗憾的事的怀恋之上。可是作者纵向挖掘,得出一个震撼人心的立意来。
(例段)
妈妈把我抱上楼,为我擦去眼泪,她楼住我,俯在我耳边轻声说:“孩子,你肴,太阳出来了,你的小雪人融化了,这是没办法的事,美好的东西常常只有一瞬,却要我们为之付出许多,”妈妈看着我的眼睛,继续说:“尽管如此,人们却永远不会放弃对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美好的东西,哪怕只是一瞬间,我们也应该去追求。”岁月流逝,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话。的确,美好的东西常常只有一瞬,却要人付出一生,但那是值得的,撼开对美好的追求,我们还拥有什么?当年雪地上凋零的梦幻,升华成了一个不悔的信念:“哪怕终究要失去,我们仍应该执著地追求那美好的 一切!”
再如作文《洁白》中,作者并没有把主题停留在对小妹妹天真、纯洁、幼稚的赞美和疼爱上,停留在小妹妹的愿望被满足的悲哀上,而把孩子比作沽白的纸,把大人的某些人情世故的‘美德”比作纷乱的污点。呼吁人们—不仅仅是儿童要保持自身的洁白。这就是文章的创新立意!
(例段)
又记得去年的一天,窗口传来“卖小鸡”的声音:“要买!要买!"妹妹急得跺着脚直咬,那人竟跑起来了,走远了,不见了,“呆孩子!你得说不要!你越说要买,他就越摆架子,价钱也就越贵;你说不要,他倒会减价求你买的。妈妈不是真不给你买,等会儿看看再说吧,别哭了。”其实小妹妹并没哭,只是母亲的一番安慰使小妹妹摸不清头脑,她眨着眼看着母亲,张了嘴半天没合上。这回她真的不性了。看着妹妹的这剐样子我真有点担心。儿童,多么像一张洁白的纸,应该珍惜这张白纸,在那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千万别随便乱抹,染上了污点,就不好涂了,洁白,可贵的洁白,它本身就是很美的,往往胜过一些过于艳丽的画卷。大人的某些“美德”,什么深沉,含蓄,对于儿童都是病态,I伪。儿童的天真,诚擎,却是高尚的,可贵的,然而一生保持洁白的人又很少,但愿小妹妹能保持她的洁白,但愿更多的人注意保持你自身的洁白吧!
同学们,上面两则例段都是写“妈妈”的,性格不同,特点各异。这也说明,世界的确是个“万花筒”。时事纷杂,人生百态,只要你的眼睛不是老盯在一个画面了,肯把手中的“万花筒”转动一下,那更新颖新奇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