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是叫“代”而不是“艺”的。自从我的儿童画登在《石油报》上的那一天,由于软件中没有那个“代”,我的名字就被改作“艺”了。从此,我便有了和艺术解不开的缘分,有了不断透过生活发现关于“艺”的内涵的经历。
“艺”在字典里的解释,我最崇尚的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这个解释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不少人比较局限于“才艺、技能”的传统观点。我也是在父母的这种传统观点支配下被送去少年宫学画画的。每日上学和放学我都能看到奇特又热闹的场面。早晨许多孩子又哭又闹,被妈妈骂着、爸爸打着、爷爷奶奶哄着,硬是塞进教室里。还有的孩子吃着面包和火腿,让爸爸妈妈拿着书包和画具,带着变形金刚,大摇大摆地晃进教室。放学的场面更热闹,家长们就像要抢购新发行的绩优股一样拼命挤在门口,生怕让别人在自己之前把宝贝孩子抢走。唉,我在这之前还以为许多望子成龙的故事都是瞎编的呢。在这样的喧闹中,我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她不哭也不闹,不吃面包也不吃火腿,她是……残疾人。每次是她爸爸用轮椅把她推来,静静地坐在靠墙的角落。她画画非常专注,画得也很好,我很羡慕。我喜欢回过头看她极用心的样子,她发现我在看她就冲我笑一下。听说她的家住得很远,每次来画画都起得很早。为了不上厕所,她几乎一天不吃饭也不喝水,她爸爸就一直蹲在少年宫又黑又窄的楼道里,吃带来的馒头,那时,我突然发现也许那就叫作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这个发现令我心中涌出一种暖暖却又是涩涩的感觉……
年复一年,我在少年宫又黑又窄的楼道里挟着画夹从小班上到中班,又从中班上到大班,然而不知道距离艺术是走近还是离远了。谁能猜到描绘一幅幅小桥流水、牡丹芍药美好图画的我,手上、脸上、套袖上沾满了脏兮兮的油彩。有一次,我画得起劲,竟拿起窗帘擦油彩。事后,我却没有勇气承认。老师看看沉默的我们,并没有发火,他只是说:艺术是美的,更应该是真的。是的,从老师沉稳而坚定的眼神中,我读愉了:美丽的画面并不是艺术的全部内涵,艺术真正需要的是一颗美丽真诚的心灵。记得那次我的作品要去参展,老师请来两位画家点评,画室里同学们都走光了,画架零乱支起或瘫痪在地上,椭圆的大调色板们缤纷而自由,到处弥漫着松香油特有的气息。老师们随意地坐在大卫、圣母和一大堆水果、鲜花、瓷器、铜壶中间,点上一支烟,艺的内涵便在弥漫的蓝烟中飘散出来。烟也袅袅,艺也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