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张可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0:39:45
  • 《猜猜他是谁》
  • 他,长着一张可爱的脸,皮肤白白的,个子有点矮。

    他是一个在学习方面争强好胜的人。每当他和别人吵架时,就会谈起学习成绩,如果赢了对方,他就立马神气十足;若是输了,他的脸上就像布满乌云似的。但他也不会服气,还要继续比试,因为他是一个对学习热情高涨的人,瞧,爱学习的他已经在鼻梁上架起了“酒瓶底儿”啦!

    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一旦到了考试的时候,他就会拼了命儿似的要和班长一比高下。可是,经过无数次的“进攻”,他还是败下阵来。但他不甘示弱,毫不气馁,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取得好成绩,能顶替班长的位置。他真是一个执着奋斗的同学啊!

    他爱学习,但是他也喜欢惹事。因此,两只“母老虎”总想要伺机抓捕他暴打一顿。但他引人注目,有许多“保镖”跟随作伴,想要捉住他倒有些困难。

    他曾经是一个爱生气的人。有一次他生气到嚷着要跳楼,同桌悄悄地说:“你发这么大的牛脾气干什么呢?”他可能感到无地自容,像一头迷途的野牛一样吼着:“好,你逼我的。”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力气,一下子就把桌子推翻了,这力气像绿巨人一样大,唉,这个人爱发脾气的性格是天生如此吗?后来,因为他的暴脾气,不但被扣了操行分,还被削了“官职”,他就再也没有变成绿巨人了,而是像一头温顺的小绵羊了,如今也很少为小事生气了,知错能改,勇气可嘉。

    他是多么可爱的人啊!你能猜猜他是谁吗?欲知答案,请来十二完小59班。

  • 《我的乐园作文500字》
  • 我有一张可爱的玩具兔子的床,床头的一角是我的乐园,

    床的一头放着三包面纸巾摆成了“兔子”的枕头;两个白色的枕头套当作“兔子”的双层棉被,以抵御冬天的刺骨寒风;两个衣架上分别挂一条粉红色的丝巾与床头板组合成一顶三角形蚊帐,这样就凑成了“兔子”温馨的小床。每当我写完作业,就会来到我的乐园里嬉戏。当我盯着欣赏萌萌哒的“兔子们”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田,学习的压力霎时无影无踪;生活的烦恼顿时云消雾散;说话的语气瞬时温柔可亲,心情变得舒畅无比。

    “兔子们”在“粉红色的跑道”上你追我赶地向前冲时,让我回忆起跑步比赛运动员奋勇争先时,变形的脸部表情包。有的仰着头,张着嘴,发出“呼呼呼”的喘气声,好像筋疲力尽,快支持不住了;有的咬牙切齿,爆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活像一头大狮子,想一口吞掉跑在前面的运动员;有的紧闭着嘴,鼓足劲,眼珠子时不时扫描左右跑道上的对手。

    当我玩累了,就随意躺在兔子玩具床上听书,让自己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听,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听,汉分裂成魏蜀吴三国,烽火连天,终又归于晋。聆,范闲为了活着,勤练超强本领;为了学子,不畏风险,揭举科举弊案……让我的心情跟着故事情节,一会儿波涛起伏,一会儿平静如水。这时候,兔子床就成了我寄托精神的家园。

    这就是我的乐园。一个即温馨又轻松的乐园,它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 《《水仙子·归兴》张可久原文和翻译》
  • 水仙子·归兴

    【元】张可久

    淡文章不到紫薇郎,小根脚难登白玉堂。

    远功名却怕黄茅瘴。

    老来也思故乡,想途中梦感魂伤。

    云莽莽冯公岭,浪淘淘扬子江,水远天长。

    注释

    归兴:归乡后的感触。

    淡文章:平淡浅薄的文章。紫薇郎:唐代对中书郎的别称,在此泛指文职高官。

    小根脚:犹言根底浅,指出身平寒微贱,门第不高。白玉堂:即玉堂,唐宋以后对翰林院的别称。

    黄茅:茅草中的一种,多生长在无人居住的荒僻之地。瘴:瘴气,指热带森林中的湿热之气,从前被认为是恶性疟疾等传染病的病源,古人对此畏如狼虎。

    赏析

    头两句是说自己功名无望,既无才学又无靠山,因此仕途堪忧。初看似是自谦,实际上是发不平之声。说自己因出身贫寒而“难登白玉堂”,发自内心的控诉!下边三句对归乡原因作进一步解说:本想隐居深山,又因那里瘴气太重,自己年事已高就更加思乡,故乡的山水魂牵梦绕。最后写归乡途中所见:冯公岭,扬子江,正是日夜“梦感魂伤”的故乡!结尾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无限深情。

    创作背景

    此作系作者仕途失意,从官场中引退归家时所作,有反映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意。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 《《凭阑人·江夜》张可久原文和翻译》
  • 凭阑人·江夜

    【元】张可久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

    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注释

    凭阑人:曲牌名。

    江夜:曲题。

    搊(chōu):拨动,弹拨。玉筝:对古筝的美称。筝是一种弹拨乐器。

    译文

    江水清澈江月空明,江上是谁在弹拨玉筝?隔着江水一边流泪一边倾听,望着这漫漫江水长叹一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月夜于江上听筝的小令。此曲首句从清夜入手,描摹月夜江景,为下文写情蓄势;次句写筝声打破江夜的寂静;三句转写闻筝人的神态;末句写出听筝的反应。全曲构出一幅历历分明的江夜风情画,将写景记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文句虽短,艺术价值却很高。

    此曲第一句先写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灵明净,显示出澄澈宁谧的气氛。第二句写筝的声音。在月色中,不知是谁弹起玉筝,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秘幽婉的韵味。第三句则从听筝人的神态,以背面敷粉的艺术手法,烘托筝声所表达的哀伤感情。第四句写江涛澒洞,它像是被筝声勾起的深沉的叹息。这样的写法,又把感伤之情推进一步。

    这首二十四字的小令,与白居易那首六百余言的著名长诗《琵琶行》有相似之处。同是江天月夜,同是不期而闻哀怨的音乐弹奏,这支《凭阑人》几乎可说是浓缩的《琵琶行》。只是白诗详尽地介绍了演奏的过程,弹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听者哀怨的缘故,而小令限于容量,这一切都付阙如。但因此也造成了作品的悬念,令人遐想。筝声无端而至,哀怨无端而生,倏然以来,戛然以止,造成了全曲清凄超妙的风神。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 《《水仙子·怀古》张可久原文和翻译》
  • 水仙子·怀古

    【元】张可久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

    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

    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

    战马空肥。

    注释

    该散曲的曲牌名为水仙子,宫调为双调,亦入中吕、南吕。

    皂雕旗:绘有黑色大雕的旗,这是古代匈奴人用的一种旗帜。秋风远塞皂雕旗:这句指昭君出塞和亲。

    高台:这里指姑苏台,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姑苏山上。金凤杯:雕刻有凤凰的金酒杯。明月高台金凤杯:该句指夫差很宠爱西施,时常和她在姑苏台上喝酒。

    红妆:妇女的盛妆,借指美女。下面的“女妖娆”、“蛾眉”也指美女。苍生:百姓。

    番:旧时对西北各族的称呼,这里指匈奴。和番:与匈奴人和亲。

    越吞吴西子归: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献美女西施求和,后来吴终于被越所灭,西施也回到吴国。这句指此事。

    空:白白地。战马空肥:是说统治者依靠美色而卫国,战马得以闲置而肥。

    译文

    在萧瑟秋风中王昭君跟着打皂雕旗的人到塞外去;明月高照时西施常常在姑苏台上端起金凤杯侍候吴王。一个女子能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这样的美女古往今来能有几人?两个美女的事迹千百年来都闪耀着光辉:汉元帝与匈奴和亲时昭君出塞,越国攻灭吴国以后西施才回越国来。养肥了的战马也就无用了。

    赏析

    该首怀古曲高度赞美王昭君和西施。虽然她们都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人物,但在客观上却对民族的和好和祖国的安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肯为苍生计”、“千古光辉”,是极有见地的评价。结尾说“战马空肥”又深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小令开首两句,以十分简洁、形象的语言点出了环境和事件。写塞外旅骑,壮豪中颇多凄凉意味;写灵岩歌舞,清冷间不乏妩媚之处。细细品味,使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读者的视听感官似乎全被调动起来,深深为句中的意象所感动。第二层中间五句,前两句问肯为苍生着想,以救天下为己任的“红妆”、“妖娆”能有几人,后三句答引出昭君和番、西施入吴的故事。昭君和西施的事迹妇孺皆知,将两人事迹同时容纳在舞狮子的短短作品中,可见诗人构思文气之奇兀了。作者先用“红妆”言装束之盛,继用“妖娆”描体态之媚,再用“蛾眉”赞容貌之丽,最后才点出昭君和西子的名字和她们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壮举,并冠以“千古光辉”二字,至此,昭君和西子,既是绝世佳人,又是巾帼英雄的形象才完美地突现在读者面前。有夺目之艳丽,有凛然之浩气,形象之完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第三层,最后一句“战马空肥”,是整首小令的点睛之笔,是对怯懦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猛烈抨击,是对饱食终日,只会“山呼万岁,舞蹈扬尘,道那声诚惶诚恐”,而一旦国难当头却夭夭逃之的文臣武将们的尖刻嘲讽。“战马空肥”,封建帝王和那文臣武将,国祸临门,都是不仅不思报国,反而“央及煞娘娘”,求助于裙钗,实在是昏庸已极,无能已极。“战马空肥”,一字千钧,揭开了封建社会痈疽之所在,表现了作者无比的愤慨。

    五十字的小令,有挚着的赞美,有无情的鞭笞,倾注了诗人全部的爱和憎。虽曰怀古,焉能无有讽讥现实之意。

    创作背景

    南宋朝廷在大片国土被金国侵占后,不仅不奋发抗战,收复失地,反而偏安一隅;作者一生沉抑下僚,以山水之乐声色之娱排遣困顿愤慨之心情,他以怀古的方式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借这首小令中对昭君、西施两位美人的怀念,谴责南宋王朝的偏安亡国。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 《《清江引·春思》张可久原文和翻译》
  • 清江引·春思

    【元】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注释

    门外柳:暗寓见柳伤别。古人每每以折柳指代友人或情人送别。

    雨细清明:化用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句意。

    能消: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能消,能禁受。

    又是相思瘦:意指相思之苦让人憔悴消瘦。作者《庆宣和·春思》:“一架残红褪舞裙,总是伤春。不似年时镜中人,瘦损,瘦损!”可与此句互相参照。

    译文

    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赏析

    这支有名的小令,是写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韶华易逝,游子未归,因而借酒浇愁,去打发那好天良夜。

    曲的前两句,都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的诗意点染出来的。意思是说,她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那“不作美”的黄莺,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雨细清明后”,是写行人,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对象,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句意中浓缩出来的。妙在思妇被黄莺唤起,不是埋怨行人误了归期,而是关心游子在阴雨泥泞的道路上黯然魂消的苦况,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作者在这里引用唐人的诗句,有撮盐入水之妙。

    “能消几日春”二句,是双承上面两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妇禁受不起几番风雨,就是那天涯游子也同样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这句话也是从辛弃疾的“要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词意中点化出来,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的怅然无限的相思,令人憔悴,令人瘦损,长此下去,如何是好呢?这里着一“又”字,说明这样的两地相思,已经不是破题儿第一遭了。这跟作者的“总是伤春,不似年时镜中人,瘦损!瘦损!”《庆宣和·春思》乃同一机杼。这支小曲之所以自然而不雕琢,典雅而不堆垛,正是作者博搜精粹,蓄之胸中,自然吐属不凡,下笔如有神助。

    曲的头部和腹部,写得如此婉丽清新,结语须是愈加精彩,愈着精神,才能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所以“诗头曲尾”,古人是极为重视的。王骥德说:“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曲律·论尾声》。曲论家之所以不惮其烦,来总结曲的末句的艺术经验,说明它是关系到曲的成败的。这“梨花小窗人病酒”,就是俊语,就结得响亮,饶有余味。它既照应了前文的“清明后”和“几日春”,也概括了“相思瘦”的种种原因,又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因为梨花是春光已老的象征,她隔看小窗,看到梨花凋零,春事阑珊,而远人未归,闲愁无既,于是只好用酒来解除胸中的愁苦。病酒,就是伤了酒。读到这里,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和李清照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词意来。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词情和意境的基础上,在曲尾对曲的整个意境作了很好的概括和创造,这才使人感到“言简而余味无穷”。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写在清明时节,写的是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美好的青春随着时光消逝,而远方的游人却迟迟还未回来,因而借酒浇愁,去打发那好天良夜的情景。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 《《人月圆·春晚次韵》张可久原文和翻译》
  • 人月圆·春晚次韵

    【元】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

    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注释

    人月圆:曲牌名,属黄钟调,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五句两平韵,后片六句两平韵;次韵: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萋萋:形容草叶的繁茂。

    短亭:旧时离城五里处设短亭,十里处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

    画舫:装饰华美的游船。

    骄骢(cōng):健壮的骢马,泛指骏马。

    译文

    萋萋芳草、浓云惨淡,笼罩在血色残阳里。我想起以前在亭子里与你饮酒惜别,那时和现在一样,碧绿的湖水上飘着画舫,垂柳之下还有一匹骏马。鸟雀声声啼,一番春雨下,携起一片东风。东风把桃花都吹落了,佳人还是不在。

    赏析

    上片是写春日送别。“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首二句写景兴起离愁。“萋萋”是视觉,状草之茂盛;“芳草”是嗅觉兼视觉,散发芳香的春草。“萋萋芳草’’,年年复生蔓延,人力除不断,野火烧不尽,恰似离人心中的愁恨难以排除,触而复发,不断滋长。故四字未写离情,而离情已寓其中。萋萋芳草连天,黄昏乱云飞渡,再加上一抹黯淡的夕阳笼罩,便构成了一片淡烟暮霭的凄迷境界,与离人内心纷乱的愁绪适相契合,堪称情景水乳交融。“春云”、“夕阳’’又暗用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之意,遥为结尾“佳人何在”伏下暗脉,可谓针线细密。“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三句折入对昔日离别的回忆:那短亭饯行时举杯相劝的别酒,那平湖中比肩分袂时的画舫,那系在垂柳之下载我离去的青白杂毛的骏马,以及那折柳送行的情景,至今仍宛然在目,历历如现;短亭、平湖、垂柳依然犹在,而伊人无迹了。这里又暗用秦观《八六子》词中“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而此曲只用三个名词词组鼎足对举,仅展现三个场景,无一动词或情语,而其别时之叮咛嘱咐,缠绵眷恋之情,及今日睹物神伤,凄然欲绝之状,无不隐藏于字里行间。故融情于景,更见词约意丰;青胜于蓝,用典不露痕迹。

    下片写别后感受。“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三句,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由回忆转入现实的音响媒介,是视象也是听觉。叠用三个数量词,不仅对偶巧妙,音律上亦造成反复咏叹,回肠荡气,而意境上亦尤具匠心:表明多种音响的再三催促警醒,才把沉醉于回忆中的诗人拉回到眼前现实,足见其回忆寻觅之久,沉湎眷念之深;而“夜雨”“东风”又为下文“桃花吹尽”埋下伏笔。结尾三句正面揭示故地重游的落空,离恨惆怅愈发不可收拾。三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境比崔诗更为凝练凄绝,而又与开头首尾呼应。

    整首小令都是在写景,但其实也是在写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深的离别之愁融合进了景色当中,锻字炼句极为周到,用词清新工整,但表达的情感却绵延不绝,正是作者过人之处。

    创作背景

    此曲是赓和何人原韵、作于何时何地均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是写故地重游而伊人不在的感慨。作者在暮春傍晚伫立昔日送别之地,触景生情,睹物感旧,沉浸在绵绵离恨和凄然惆怅之中不能自拔,故作此曲。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 《《塞鸿秋·春情》张可久原文和翻译》
  • 塞鸿秋·春情

    【元】张可久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注释

    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

    愁云:谓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烟云。

    伤情:伤感

    燕足留红线:曲出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宋末妓女姚玉京后夫敬瑜,敬瑜死后,玉京守志奉养公婆。常有双燕筑巢于梁间。一日,其中一只被鸷鹰捉去,另一只孤飞悲鸣,停在玉京臂上,似要与她告别。玉京以红线系燕尾,嘱咐明年再来作伴,明年燕子果然来到,此后相伴六、七年。到玉京病死那年,燕子也飞到坟地悲鸣而死。

    恼人:令人着恼。

    鸾影:比喻女子身影。

    兽炉:兽形的金属香炉。

    沉水烟:即沉水香,俗名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翠沼:翠绿的池塘。

    一行:当即。

    译文

    疏疏的星,淡淡的月,冷冷清清秋千院,愁如云,恨似雨,布满芙蓉般的脸面。

    寂寞伤心,深情在燕足上系红线,对镜照芳容,形影孤单好烦恼,百无聊赖摇团扇。

    看香炉里烟气低沉,池塘中落花成片。

    这些景物都像一行行字句写入了相思传。

    赏析

    首句先描景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统领全曲的主色调。“芙蓉面”用得贴切形象,极言女子娇好的容颜,含蓄而准确。把女子的容颜喻为芙蓉,更添西施般娇柔之态,极需人之呵护。

    第二句借以典故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深切,含蓄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女子内心深处欲迸发出来的情感。“燕足留红线”取自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的典故感人至深,作者匠心独运,反其意而用之,增添无奈、凄楚之感。“恼人鸾影闲闭扇”出自《异苑》中的罽宾国王与鸾的故事,类比见出女主人公抑郁难耐的心情,比平铺直叙的哭诉更显深刻而有力。

    后两句寄纷繁的花瓣及沉香之烟以相思,草草结束相思之曲,却很好地把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意推向最高处。

    全曲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写来透漏出相思之情至深,全曲含蓄但切情真意切。

    创作背景

    作者为了描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故写下了这首散曲,具体作年不详。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 《《折桂令·九日》张可久原文和翻译》
  • 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释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习俗。

    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行。

    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翠袖: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金杯:黄金酒杯。错落:参差相杂,一说酒器名。

    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译文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赏析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作者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一下自己的官帽,看着大雁回归,多年漂泊在外的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首句中“青山”二字即指代归隐,面对着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诗人联想到自己奔波的一生,大雁尚有归期,而自己却多年客居他乡。作者明着是写天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实则表达的仍是对官场的厌倦和归隐的愿望。这三句既写景,又有情,情景交融,一个“横”、一个“倦”字充分地表达了萧瑟秋天诗人的倦息之情。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作者开始转向回忆官场的生活,曾经有美人款款招待,莺歌燕舞,宾主间频频举杯,听着那歌女弹奏美妙的乐曲。作者用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采用以点带面的描写手法,以小见大,看似是美好的回忆,实则这正是作者所厌倦的官场狂欢,他对此无半点留恋之情。“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诗人已至暮年,白发飘飘,恐怕也再无精力在官场中斡旋,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归宿了。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诗人又转而描写眼前景,他向那遥远的天际望去,只见一抹残阳西下,几只寒鸦在空中远远地飞去。“寒鸦”曾多次出现在张可久的曲子中,用来表达一种萧瑟、落寞的情绪,此处再次塑造这样一种情境,更添惆怅之意,而他自己的经历正如眼前的情境一样凄惨、悲凉。这几句中,诗人再次将自己的经历与景物融为一体。

    此曲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作出这种选择的无奈与矛盾。整首曲子语言清秀明丽,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极具艺术表现力。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如“青山”“寒鸦”“夕阳”,实为写景,但这景中均寄托着作者的惆怅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曲子是诗人登高游览时所作。眼见这萧瑟的秋景、南归的大雁,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勾起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写下了这首抒发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情怀的曲子。此曲作于作者再任昆山幕僚时,时为至正九年(1349)。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 《《清江引·秋怀》张可久原文和翻译》
  • 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注释

    清江引:曲牌名。

    未:什么时候。

    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花地:菊花满地。

    译文

    凛冽的西风,像是要把家里人写的信吹过来一样,问我什么时能回去?

    大雁在满是长满红叶的秋林上空长鸣而过,远离家乡的游子,醉卧在秋菊盛开的园中,思乡的梦里隐约听到秋雨轻打着芭蕉,声声不断。

    赏析

    这首曲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写出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表现了“我”与“家”的暌隔。而诗人未对来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复,仅是铺排了自己所处客乡的秋景。“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而“芭蕉雨声秋梦里”,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乡梦也为之惊醒。这三句景句无不暗寓着人物的客乡况味和主观感受,代表着诗人的“秋怀”。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便足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了。

    这三句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

    应该说这个概括在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熔铸名句这点,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回到曲上,“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归期未有期”这种情怀,有点淡淡哀愁。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读来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把一种写来写去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化,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里,虽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又因作者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经得起反复的品读。

    “红叶”“黄花”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脑海中立即出现相似的画面;“啼”“醉”可以说是有炼字的功夫在内的,雁啼虽不同于杜鹃啼,但只要说到啼声,总是会有些感情在其中,无非雁就是像“我”一样,呼唤着同伴南迁,顺便一提,张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北雁南飞对于他的意义就更为具体了,而这啼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也许隐含了悲伤、急切、思念、担忧等等,“醉”作者认为黄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够归乡的喜悦心情才真正让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从押韵这方面来说,不看曲有没有固定韵位,应该是没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韵的,故而朗读起来,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当一句话,一首曲有一种让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时,已经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时,都会想到“芭蕉雨声秋梦里”以及另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把几种意境重叠在一起,然后整理起自己种种的愁绪。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创作背景

    此小令为作者秋风中接到远自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信时,内心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具体作年不详。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