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 齐宣王 齐闵王 三人吧 最主要还是南郭先生
战国时,齐国有一位喜欢寻欢作乐的国君叫齐宣王。他派人到处寻找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规模 很大的乐队。齐宣王尤其爱听用竽吹奏的音乐,每次演出的排场都不小,总要集中三百名乐工一起吹。
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知道齐宣王乐队的待遇很优厚,就一心想混进这个演奏班子。可 是他根本不会吹竽,不过他知道齐宣王喜欢所有的乐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头,装装样子,充充数, 谁看得出来!
南郭先生终於千方百计地加入了这支乐队。每当乐队演奏时,他就学著别人东摇西晃,有模有样地「吹 奏」。由於他学得维妙维肖,好几年过去了,居然也没露出破绽。
直到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王位。齐泯王和他的父王一样,也喜欢听竽。但是他却不喜欢 合奏,而爱听独奏。他要求乐工们一个个轮流吹奏给他听。这下子,冒牌充数的南郭先生可紧张了,他的心 里七上八下的,眼看就要露出马脚了,欺君犯上的罪名,他可担当不起啊!只好赶紧收拾行李,慌慌张张地 溜走了。
描写和叙述是最主要、最经常使用的表达方法。所谓描写,就是把我们在观察中对各种事物的印象、感受具体、细腻地表现出来,把人物的特点、事物的特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刻划出来。 如何描写景物、刻划人物,在有关章节里我们已经分别作了具体介绍,这里重点研究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要求。 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勾勒描绘: 勾勒描绘也称白描或速写。即抓住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明的语言,描写出其特点,给人以鲜明真切的印象。 小语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作者就是采用了勾勒描绘的方法,写出了少年闰土的形象。鲁迅笔下的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戴的是毡帽。这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形的东西,将那帽边翻起一寸多,戴在头上的”,他“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他笔下那些“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合,平正之状可鞠,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的叭儿狗之类的虚伪丑态”都可看出鲁迅先生勾勒描绘的功夫。 第九册《一对小瓷鹅》也运用了勾勒描绘的手法:“你看右边的那一只,头和脖子的粗细差不多,几乎分不出来。头扭到后面,弯得象座拱桥。它的嘴扁扁的,整个身子又扁又宽。从脖子下面起,越到身子后面越肥大,到最后突出的尖尖的部分,那就是它的尾巴。身子的两边长着一对翅膀,翅膀也是尖尖的,脚趾之间有蹼相联。”有顺序地描绘了小瓷鹅的形状和神态。 在人物描写中曾引用刘连群著的《马三立别传》中对马三立先生的肖像速描,全段仅用五十余字,抓住特点,给读者留下印象十分鲜明真切。
2.细致描写 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和事物的特征,为了突出中心思想,对人和事物有时要像画工笔画那样,一笔一划地精雕细刻,这就是细致描写。 下面是同学们在作文训练中练笔的几个细致描写片断: 姥爷听京剧 姥爷靠在沙发上,微闭着眼睛,正在听京剧。随着半导体收音机传出的京剧唱腔,姥爷的脑袋悠然自得地芜着,翘起的二郎腿也跟着免动。左手在沙发扶手上轻轻地打着拍子,嘴里还不时地哼两句。右手端着的小泥壶也不知举了多长时间,也许里面的茶水早凉了吧。 “好—”忽然姥爷一声喝彩,尾音施得长长的,还拐了个弯儿。姥爷这才睁开眼睛,把泥壶送到嘴边,抿了一口。 挤 “一二三确!一二三渤“再加把劲儿,车门就关土了。”售票员阿姨一边按看关车门的按粗一边喊着。最后上来的这个小伙子身子一扭,屁股一拱,拼命一使劲,“砰”的一声,车门关上了。
车厢里立刻传来了人们的说话声:“哎呀,我快成了柿饼了。” “我呢,上来是立体的大活人,等下了车,非变成相片不可。”“嘿,后头这位您可真能拱,我都快喘不过气来了。”这时车厢里传来售票员阿姨那亲切的声音:“各位乘客,现在正是上班高峰,车少人多,请大家凑合点儿,委屈一下。”她这几句话还真灵,车厢里立刻安静下来了。 表弟、大姨和姨夫 表弟终于回来了,只见她右手袍着球,左手不时擦着额头上的汗水,头发乱蓬的,脸上黑一道白一道的,作一看还以为是京剧中的花脸呢。背心湿流渡的,蓝色的裤权上沽满了一个个足球的泥印。一看就知道他野了一下午。 “你上哪疯去了?”姨夫扳着脸问。“干嘛!你要吓死他呀!”大姨边说边拿过湿毛巾准备给表弟擦脸,“以后可别这么晚回家了,让妈妈着急。’川我…… 我就踢了一小会儿球嘛。”
表弟一看大姨档驾,又开始撒娇了。“以后不许踢球,把球给我!”表弟一看大事不好,一边往大姨身边躲,一边把球转移到了身后。“我让你躲!”说时迟那时快,姨夫一个箭步冲上去,夺过表弟手中的足球,抛出了门外。“哇” 的一声,表弟哭了。“我让你哭!”姨夫举起巴掌要打表弟,“你要疯啊!”还没等我上去掩护,大姨已经挺身而出:“你干脆把我们娘儿俩也扔出去得了。” 大姨一扭身出门为表弟捡球去了。姨夫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胡乱从烟盒中摸出一颗烟塞在嘴上,点着了火。忽然传出一股糊焦味,哎,他把烟头放反了。 为了招待我,姥姥切了一个大西瓜。全家人围坐在桌旁正准备吃,忽然一只小手伸来把最大的一块儿枪走了。我抬头一看,是宁宁,她正冲我做鬼脸呢!“哼!你这个小滑头!”我说道,只见宁宁拿着西瓜并不吃,用手指头枢西瓜上的西瓜籽,一边拒着,一边吮着流到手指头上的西瓜水。最后,西瓜籽让她枢干净了,可西瓜让她枢了个稀巴烂。然后,把西瓜送到我嘴边,“一妞妞,你吃!”我皱着眉说:“我可不想吃烂西瓜。”“你吃,你就得吃!”
宁宁说着就把西瓜往我嘴里塞,我用手去推,可没想到“啪”的一声西瓜掉在了地上,宁宁看着西瓜弄了一皱,嘴一裂,“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下可把我弄糟了,自己不是有意的,可把小妹妹弄哭了,是呀!人家好不容易创造的一块“无籽西瓜”让我给掉在了地上能不伤心吗?我去哄她,可宁宁不理我,检起西瓜,跑到姥姥那儿告状去了。 以上这些片断,有场面描写,有不同年龄、不同心态的人物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比较注意抓住特征,写出了特点。当然,这样的片断练习,不一定都可以成为作文的题材,但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却无疑是有益的。
语文课本中,不乏细致描写的范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十二册《草原)))、可爱淘气的小猫(九册《猫》)、正直可敬的大仓老师(十一册《大仓老师)))、朴实憨厚信守诺言的农村姐弟(十一册《我的心事》)……哪一篇没有精雕细刻的细致描写呢?只要我们认真去读,用心去读,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 3.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也称侧面描写。我们曾在人物描写中讲过。它是指通过第一人称或文章中次要人物对主人公、主要人物的印象、感受,通过主体事物在周围事物中产生的反应,以侧面描写主要人物或主体事物的特征,所以这种写作方法也称为“烘托”。
《我的战友邱少云》通过“我”的种种心理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邱少云的危险处境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一种侧面描写。 《小英雄雨来》一课,一方面几次写到日本鬼子的凶狠残暴,反衬出雨来的英雄本色;一方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多次描写芦花村、还乡河、渲染气氛、衬托人物,也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这道题怎么这么难呀,同学们有的托腮沉思,有的皱起了眉头,有的干脆放下笔,等待着事态的发展。不一会,大家的目光都渐渐集中到小秀才身上。”这里并没有直接介绍 “小秀才”其人,但通过被一道难题难住了的同学们的种种神态描写,我们不难同这位被称作“小秀才”的同学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作者运用的正是侧面描写。
写人最主要是要写得像,写活“这个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捕捉住“这个人”的特征、细节来加以描写。看,此文小作者用诙谐的笔调,把班上的“大胖”写得活灵活现,如见其人。我想,大家看了,一定会捧腹大笑。
在记叙文写作中,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是不可缺少的,不然,整篇文章就像一出无声的哑剧,显得死气沉沉。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不是随心所欲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所谓“由说话看出人来”,意思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需注意以下三点: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二、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
三、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