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中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09:12:35
  • 《描写中原的成语》
  • 有哪些成语形容中原?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7个关于描写中原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青山一发] qīng shān yī fà
    青山远望,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形容极其遥远。也借指中原。

    [祝发文身] zhù fā wén shēn
    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用夏变夷] yòng xià biàn yí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被发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大禹治水] dà yǔ zhì shuǐ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胡越之祸] hú yuè zhī huò
    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

    [问鼎中原]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 《勤俭250字》
  • 在中原付牛山上住着一位名叫吴成的老人,这位老人勤俭持家,日子过的无忧无虑.在这位老人临终前吿诉他的孩子们,你们想要一辈子不挨饿,一定要记住这块板上的字.

    老人走后,他的孩子们分家,他们把那块板一折两块,老大拿了勤字,老二拿子俭字,大儿子以后起早贪黑的干活家里五谷登丰,可是他的老婆过日子大手大脚的,不久就破产了.二儿子天天照俭字,省吃俭用,可是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正好遇上大旱.老大和老二家空空如也.情急之下兄弟二人把这板摔到踩了个烂,这时窗口飞进来一张纸上写着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只俭不勤,坐吃山空.后人把这个故事当做教训.

  • 《我的心愿》
  • 什么是心愿?心愿是陆游渴望看到收复中原有感而发,挥笔而就的“王师北定中原曰,家无忘告乃翁。”心愿是郑燮希望自己像竹子一样高洁,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明志;心愿是于谦盼望自己有高尚的节操,留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名句。而我的心愿是当一位老师。

    老师,是一个高洁神圣的职业,令人敬 老师教我们唱歌、跳舞、讲故事,识字……那时,我觉得老师十分的神奇,像度娘一样,无所不知。上了小学,老师在我遇到难题时,会耐心地为我讲解;在我茫然时,用她那温柔的话语帮我排除内心的杂乱;在我取得好成绩时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句话鼓励我。记得有一次上课时,老师在讲一道题目时,遇到一道难题,大家都不敢举手回答,把头低了起来,我看着自己的答案,我本想举手,可又怕说错被大家嘲笑。突然,我抬头看了一眼老师,却发现老师一直在注视着我,她的眼里充满了期待,让我刚刚的恐惧烟飞云散,我端正地坐好,举起了手,老师看到后,笑了一下,便叫我起来回答。可令我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答案居然比参考答案更胜一筹,同时也迎来了大家的掌声。

    从那以后,要成为一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这个愿望,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了我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所以,我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上课认真听讲,每晚都要做好下一课的预习,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梦想,我努力的目标。

  • 《女词人李清照》
  • 金兵横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却没有丝毫抵抗的准备,宋高宗在行都扬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公元1129年正月,金将宗翰带兵南下,接连攻下许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员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锋很快渡过淮河,逼近扬州。

    宋高宗正在扬州行宫寻欢作乐,听到金兵打来,才手忙脚乱带了五六名亲信太监,骑上马,一口气狂奔到江边,找到一只小船,连夜渡江。金兵在扬州大肆烧杀抢掠,最后放火把扬州烧成一片焦土,才满载掠夺到的财宝退回北方。

    宋高宗逃到临安,把黄潜善、汪伯彦撤了职,南宋朝廷发生了一场内讧。金太宗见南宋王朝腐败可欺,这年十月,又派大将兀术大规模南侵,占领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宋高宗听说金兵追来,又从临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从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兀术带兵紧紧追赶,宋高宗走投无路,就乘着海船,漂洋过海逃到温州。直到金兵北撤,才回到临安。

    金兵南下的残暴掠夺,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给人民带来了说不尽的苦难,许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有同样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著名女词人。她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因为为人正直,又是苏轼的学生,受到蔡京的打击。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好文学,喜欢吟诗作画,特别是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十八岁那年,她结了婚。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官家子弟,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

    那时候,赵明诚还在京城太学里读书。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赵明诚请假回家,就拿了些衣服到当铺里去押半吊钱,到大相国寺去。

    大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佛寺,那里经常举行庙会,在庙会上,摆满着各种商品,也有出卖书籍、古玩和碑帖字画的。赵明诚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件事当作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

    过了两年,赵明诚当了官,他把所得的官俸几乎全花在购买金石图书上,他的父亲有一些亲戚朋友在国家的藏书阁里工作,那里有许多外面没有流传的古书刻本,赵明诚通过这些亲友,千方百计把它们借来摹写。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发现有一点污损,一定随时整理好。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叫《金石录》。

    在国家动荡的年代,要埋头整理文物已经不可能了。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省)。不久,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十五车。后来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几间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

    到了建康以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湖州当知府。那时候,兵荒马乱,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临走时候,李清照问丈夫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

    赵明诚坚定地说:“瞧着办吧。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样。”

    想不到赵明诚这一去,就得了一场疟疾死去了。

    李清照死了丈夫,她的伤心可别提了。但是最要紧的还是继承丈夫的遗志,把文物保护好。赵明诚有个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那时候李清照身边还有图书二万卷,金石刻本二千卷,就托人带到洪州。没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个名叫张飞卿的学士来看望他,随身带着一个玉壶。李清照是善于鉴别文物的人,一眼就看出那玉壶并不真是玉制的,而是一种玉石制品。后来,张飞卿把那个壶带走了。赵明诚死后,有人捕风捉影说赵明诚把名贵文物送给了金朝人。这种谣言使李清照大为冤屈,她想找朝廷申诉,但是宋高宗的小朝廷已经逃之夭夭了。

    李清照为了逃难,到处奔走。到她在绍兴定居的时候,她身边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愉,只留了一些残简零篇了。

    国家山河的破碎,珍贵文物的散失,对李清照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她把国破家亡的痛苦写成了许多诗词,她的词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有的还富有爱国精神。她在一首诗里表达了她对南宋统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满。诗中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 《中原怪街一日游》
  •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和表弟表妹去了河南老家的中原怪街。那里有很多好玩儿的项目,有倾斜45度的斜屋,有神秘的奇异空间,还有奇特的横屋和倒屋,其中,我觉得最好玩儿的是魔镜迷宫。

    魔镜迷宫里面全是玻璃镜子,看到的东西也都一样,分不清东南西北。工作人员要求我们进去以后,不能在里面大声喧哗。我们听从工作人员的指令,带上鞋套,三人成列,静悄悄地走进了迷宫。我们一点一点地走着,撞了很多次镜子。我发现走出来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地向前探索,发现。过了很长时间,我终于带着表弟表妹找到了出口。爸爸妈妈看我们玩得开心,就让我们再走一遍,还给我们一个手机,让我们拍照片。这次我们走的更有经验了,也更快了。不一会儿就走了好几遍,大人们都觉得很惊讶,但是我们兴趣不减,又来来回回走了很多遍,到最后终于我们玩儿乏了,就出来了。

    见到在出口处等我们的妈妈,我赶紧跟她说这个镜子好像有魔法,会让我产生错觉。比如前后对立的镜子让我觉得前面还有很远的路,但其实已经到达了尽头,而且里面也有很多个我;再比如上下对立的镜子,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万丈深渊里,有点害怕。妈妈说这不是魔法,而是镜面反射,这就是魔镜迷宫的魅力。

    我和妈妈就这样说说笑笑,离开了魔镜迷宫。真是快乐的一天啊!

    【家长感言】这次一日游,在墨镜迷宫里逗留的时间最长。不常见面的三个孩子不仅增进了感情,还锻炼了勇气,增长了见识,以后我们会多带孩子去这种寓教于玩的地方走走看看。

  • 《一生不灭的信仰》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每当我看到语文书上的这首《示儿》,看到书上那副插图时,心灵都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对这位在弥留之际还执着不忘报效国家的诗人产生敬畏之感。

    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诗人在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漫长的一生,到他的风雨历程中去寻找答案吧!

    陆游是两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跟随父母颠沛流离,看到北宋灭亡,山河破碎的凄惨景象,从小受到父辈的影响和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29岁那年,他参加了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但可惜的是,因其"喜论恢复",遭到了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自己的姓名。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他回家以后,刻苦攻读兵书,认真练习武艺,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他在34岁时当上了一个"芝麻官",后来又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但是好景不长,陆游再一次由于坚决主张北伐,受到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一晃10年。在他45岁时,四川巡抚使王炎看中了陆游的才能和报国的决心,邀请他当幕僚。陆游想到王炎驻扎在汉中,接近抗金前线,便欣然前往。在汉中,他替王炎起草重要文书,就军政大事献计献策,屡次到抗金前线进行实地考察,投身强渡渭河与大散关的战斗。在南郑,他还亲自指挥士兵围堵吃人老虎,长矛刺虎,为民除害。他亲眼见到了汉中人民密报情报、犒赏宋军的义举,这更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愿望。经过仔细考察,陆游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第一步是攻下长安,应该训练军队,囤聚粮食,做好自己进攻的准备。虽然王岩表示赞同,无奈,当时南宋朝廷不仅没有北伐的打算,还不能容忍有谁策划北伐。不久,王炎被召回,幕府被撤销,陆游的希望又被狠狠地浇了一桶凉水。

    大家熟知的"放翁"之号是陆游五十岁时自己取的。当时他又被朝廷起用,调到成都为官,碰上了老朋友范成大,十分欣喜。虽然他与范成大是上下级关系,但两人不拘礼法,常饮酒唱和。陆游因为北伐无望,经常喝的酩酊大醉,因此同僚说他宴饮颓废,不久再次被罢免。陆游不以为意,索性自号"放翁",处事越发旷达洒脱。陆游晚年遭贬退居家乡,但仍不时为国效力。其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尽管当时他已68岁,但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诗人,却仍然盼望着能为国尽力。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85岁了,但他仍念念不忘北伐。一天,他身体已十分虚弱了,嘴里不停的喘粗气。然而,他强撑着,要儿子拿来纸和笔。他用尽力气,写下《示儿》这首诗,带着遗憾,慢慢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还一再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情,跃然纸上。甚至于他在诗中表露死后、梦里、幻想中,他也要化为利剑、鬼雄、壮士,来实现这一宏愿。

    爱国如家,成为陆游一生不灭的信仰!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执着的爱,怎能不让人震撼,又怎会不让人景仰呢?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意思及作者出处》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古诗作品《示儿》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2、北定:向北方平定。

    3、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4、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译文】

    我本来以为,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鉴赏】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意思翻译》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在家祭时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你的父亲。

    作品名称:《示儿》

    创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陆游

    作品体裁:诗七言绝句遗嘱诗 国诗

    出自《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告诉儿子。

    元: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通“勿”,意思是不要。

    乃:你 ;你的。

    无忘:不要忘记。

    翁:父亲,爸爸。

    翻译:

    死去元知万事空: 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 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情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诗意: 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王者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这首诗应该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可能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情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 《荆轲刺秦王的典故》
  •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 《荆轲刺秦王》
  •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来源: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