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纸上谈兵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19:22:24
  •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意思》
  •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意思

    赵奢、廉颇,都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秦国屡次攻伐赵国,都被这两位将军率领大军英勇击退。

    有一次,秦军又来进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髙平县附近)坚持抵抗。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年纪虽老,打仗还是很有办法。他见秦军势强,不能硬拼快攻,便采用持久之计,企图把秦军拖垮。他下令坚守营垒,任秦军百般挑战,一概不理。秦军知道廉颇老将,深谋远虑,难于对付,这样持久下去,对秦军非常不利。于是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不行的。赵王正因廉頗没有速战速胜而有些不满,听了谣言,忙派赵括去接替廉頗。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年轻时就读了不少兵书,确实也相当聪明,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他父亲赵奢有时也驳不倒他。因此他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赵括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便罢,如要用他,使赵军大败的一定就是他!”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形容脱离实际的空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上述的故事。当时赵王坚决要叫赵 括去接替廉颇,正在病中的蔺相如表示反对,说道:“赵括徒读父书,不知变合(白白地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好比‘胶柱鼓瑟’,那怎么行呢!”

    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她的儿子不能作大将。可是赵王不听,还是要赵括到长平去,换回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就把廉颇的持久抗战计划全部改变。军官也被大批更换。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围住。过了四十多天,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尽被坑杀。

    这位“徒读父书”、“纸上谈兵”的军事家,果然不出他父亲生前所料,不但个人落了个如此悲惨的下场,而且还给国家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 《纸上谈兵故事简述赵括纸上谈兵为什么会失败?》
  •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何处?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有哪些?纸上谈兵的意思是?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近义词:华而不实。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纸上谈兵故事简述

     

    成语故事

    相传赵国有一位差不多与廉颇齐名的上将军赵奢,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赵奢有一个儿子赵括,也读了许多兵书。他除了读书,还喜欢在家里向客人演讲兵法。赵括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所以宾客们都赞扬赵括精通兵法,称赞他真是一个将门虎子。不知天高地厚小家伙,真的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认为天下第一。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当时不少人都夸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以极其严肃诓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而赵括却把它看得很轻率,这就一定要坏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于是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两年后,秦国派王龁把上党团团包围。

    赵孝成王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于是,廉颇带大军驻守长平,秦国也派大军向长平进攻。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廉颇,根据敌我形势,在长平调兵布阵,准备与秦军打一场持久战。任凭秦兵挑衅,廉颇只是坚守阵地。这一下使秦军犯了难,因为秦军后方的补给线长,运输困难,难以持久。两军对峙,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秦军已经慢慢地显出了疲态,前线的指挥官眼见即将不支,只好如实向秦王汇报。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昭襄王派间谍携带千金贿赂赵国的权臣,并散布谎言说:“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意识是说:廉颇已经老了,根本不中用了,他哪里还敢与秦兵打仗?因此只会死守,不会进攻!所以打了三年,还没有打退秦兵。赵国如果要打败秦兵,除非是启用后起之秀赵括。这时赵惠文王已死,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政策早已不满,又听了谎言,于是撤换廉颇,让赵括接替了廉颇职位。

    纸上谈兵故事简述

    这时赵奢已死,其夫人请求赵王不要派她的儿子去长平。理由是其丈夫生前嘱咐,说儿子只会吹牛,没有实际经验,把用兵打仗看得像小孩子玩耍一样。而且当他一谈起兵法,就马上目空一切,好像四海之内,只有他一个人会打仗。这种人不带兵倒也罢了,一旦带兵,一定要打败仗。赵王不信,赵母只好请求赵王,如果将来儿子打了败仗,请不要罪及家族。

    公元前260年,赵括统率20万大军,来到长平,廉颇只好交出兵符,自个儿回家。赵括总共率领四十万大军,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他下达命令:如果秦兵再来进犯,一定要迎头痛击。如果敌人被打败,一定要马上乘胜追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

    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于是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

    然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那边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可内无粮,外无救兵,谈何容易。最后,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全部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故事简述

    这段历史后来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兵”指战争、军事。“纸上谈兵”指仅在纸面上、口头上空谈军事,实际并不懂的人。用它来讽刺那种喜好空谈、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或者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情形。

  • 《秦赵长平之战之谜:发生纸上谈兵悲剧的原因何在》
  •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赵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秦赵长平之战之谜:发生纸上谈兵悲剧的原因何在

    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失踪(司马迁认为可能是畏罪潜逃)。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记载,长平之战前,赵括之母上书赵王,说赵括不能为将,指出赵括在人品方面(并未提到能力)有问题,并说:“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然而赵王不听,于是赵母问,如果赵括战败,自己是否可以不受株连,赵王同意了。但事后赵家还是遭到了报复,被灭族。

  •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的》
  • 赵括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对于战法理论知识连父亲赵奢都颇有不如,但赵奢认为儿子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会在实战中取胜。后来秦赵长平之战,赵括果然惨败,自己战死,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

  •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 赵括!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谁》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连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 《纸上谈兵的典故》
  •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被秦国坑杀。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文言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纸上谈兵的典故—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地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 《纸上谈兵的赵括》
  •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 《从赵括“纸上谈兵”说起》
  •     早在春秋战略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叫作赵括。他读了大量的兵书、战策,说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一次,秦国前来侵略,赵王派赵括率四十万大军迎敌,但他没有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所以中了埋伏,结果一败涂地。这说明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实践很重要。 陆游有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动手能力,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学习中的漏洞。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实践很重要。” 有一件事,深深教育了我,促使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是一节化学实验课。内容是制氢气并观察其可燃性,还原氧化铜。我早已把这个实验看过多遍,虽说不上例背如流,也称得上滚瓜烂熟。我与A君是一组。老师刚下令动手,我就对A君说:“这个实验我包了!”“好!”A君说。我三下五除几把各项大器具安好。可是导管和橡皮管却连不上了,我使劲把份i'}'f1:橡皮竹中插,可它们像在同我较量,我虽急出了一身人汗,也无济J飞事、A君说:“让我来吧!”他把导管用水湿厂湿,插便进去r。我恍然大悟,这个方法以前讲过,由于我没有动手,便早已淡忘了。还算顺利,锌粒与盐酸反应了。我在导管口部点燃了产生的氢气,随即把它熄灭。刚要进行下一项实验,一动导管,只听见“砰”的一声,半截导管飞上了天空,半截导管连着橡皮管,在不住地“哆嗦”,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怎么回事。老师闻讯赶来,检查了试验装置,告诉我爆炸是因为只熄灭了明火,而暗火没有灭,导管口朝下,引起内部氢气自燃,发生爆炸。于是乎导管断为两截,身首异处了。

        老师说:“以后多动动手,干事前想一想.就不会发生这类事情了。” 打那以后,我对动手实践重视起来,因为,我已经懂得了实践的重要。 纵观古今中外,徐霞客著游记,李时珍写《本纲目》,居里夫人发现镭,迪生的数千项发明……无一不是经过大量的实践(包括研究,查找,探测,访问)才成功的。 实践是成功之父。 只有实践,我们才能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到的知识,只有实践,我们的科学才有衡量的标准;只有实践,我们才能掌握真理……实践是人类活动中最基础的活动,它本身就是知识的一部分。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成功,我们除厂实践以外,再没有别的道路了。” 现在已经是电子时代,赵括’fl.就成为门))史的话题,但是“纸上谈兵”的故事至今还有肴很深的含义,不是吗?

  •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 纸上谈兵------赵括

    赵括(?-前259),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于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