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患绝症,却凭毅力支撑着信念;他,忍着痛苦,站在三尺讲台,把有限的生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的行为令人感动,他的毅力使人敬佩,他,就是教师——徐其军。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刻苦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一有空,他就捧开书本,吮吸知识的甘霖,收获文学的果实。作为教师,他每天望着那双求知的、渴望获得知识的双眼,他认为,他更有责任让他们可以学习,并爱上学习。
可是,命运与他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在他准备与未婚妻结婚之时,他被查出肾衰竭症及尿毒症,因基因排列紊乱,很难找到匹配肾源,这个消息使他伤痛欲绝,犹如晴天霹雳……他终于从中挣脱出来,不顾身体情况,毅然站上讲台,将知识的甘霖播撒给孩子们。
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但为什么不趁这些时光安心调养身体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再次读了一遍短文。渐渐地,我明白了,徐其军虽然知道身体不好,但他的脑畔,时时刻刻都闪现着孩子们那渴望学习的双眼,震撼着他的心灵,于是,徐其军用短暂的生命,唱响了那高亢有力的强者之歌:“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我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为了引领更多的孩子走出深山的决心,使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徐其军老师,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浪花,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足以谱写一首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我们对徐其军老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千言万语汇为一句:“徐老师,你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著名的围棋九段棋手陈祖德,在身患凶疾期间,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一本不寻常的书———(超越自我)。我还未能拜读全书,只是从“半中腰”上收听了电台的播讲,就已深深为他的精神、事迹所感动。
“超越自我”是心智的升华,是强者所具有的精神动力。唯其如此,陈祖德才能在棋坛生涯中不断战胜自己,得以与病魔顽强抗争,从困境中奋起。他在重病中写下这部书,体现的同样是“超越自我”。这是为了他人、民族、事业而“忘却自我,超越自我”,是更高层次的“超越”,是真正的“超越”。
佛教也主张“忘我”“无我”,那是为了内心的宁静和免去尘世的烦恼,所以只能靠“四大皆空”来求“解脱”。这未免太消极。唯物主义者敢于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且下决心要改造世界,因而并不空洞地要求“忘我”和“无我”。“我”是客观存在的,并皆有着七情六欲。问题是在遇到了艰难困苦时怎么办?在集体与个人、全局与局部、长远的与眼前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怎么办?有人把自己完全沉浸于“我”之中,恰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唱,惟有“私我”忘不了,甚至私欲膨胀、患意妄为。但也有人在考验面前百折不挠、勇于奉献。栖牲和奋争而“超越自我”。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超越自我”,莫以为仅只陈祖德一人在这样做。过去,许多志士仁人,无数革命先烈,都曾抛头颅、洒热血,亲身实践过这一点。现在,以此为信念,锲而不舍、身体力行者也不少。可以说,“超越自我”是人生价值的崇高体现,是以社会先进分子为代表的一种高尚道德。实践它,便为更多的人树起了生活的航向,提倡它,即是踏上了通向理想未来的道路。
“超越自我”是可能的,也是高尚的,实行起来却又需要勇气。“超越自我”,必先认识自我。盲目悲观、妄自菲薄的人,虽然貌似没有了“自我”,但这不是“超越”而是自我贬损。
把“我”无限放大,斤斤于个人的得失,因为不能“超越”,所以会把自己淹没于自我的种种企求中。只要正确地估价自己,把个人与民族、国家、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超越自我”就能成为自觉的行动。
陈祖德在危病期间写下T这本书,人们称赞他是“为精神文明播火”。愿这样的播火者越来越多,熊熊燃烧,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