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于转折本身,人们可能的确无能为力,但是我认为,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应对转折。
在历史长河中突发的转折比比皆是,究竟是带来灾难还是开启新纪元,则要看如何应对。清朝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在后人看来可谓是一次重大转折。英国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还有开拓市场的请求,清朝的态度是一律不予理睬,直至1840年侵略的到来。而邻国日本面对突然开入国内的大黑船,惊讶之后立即派遣人员前去美国学习。这种乐于学习、积极应对的态度,为后来日本的强国之路奠定了基础。面对相似的转折,清朝、日本分别用固步自封和立即改变的应对策略给予回应,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可见应对是一种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转折,不可逃避、漠视,积极应对才是上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不仅要具备应对转折的能力,还要对转折本身,采取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变化难免会给带来恐惧,但变化意味着有新事物诞生,一定会引发我们思考,促使我们进步。既然变化是既定的事实,我们对变化就要有接纳的态度。仔细审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从儿时对所有新事物都充满着兴趣,到成人以后由于生活的压力逐渐对变化失去了兴趣,甚至抵触——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为了考试的分数开拓不了自己的眼界;为了保住铁饭碗,开发不出自己的潜能……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我们要对转折中的变化有理性的认识,坚守住对变化敞开胸怀的态度。
变化与应对其实就是一套对人类乃至万物的筛选机制。当代就有几次重大的转折,80年代的改革开放可谓是翻天覆地,互联网出现引发的革命让那些有远见、应对能力强的企业站在时代的浪潮,而不会变通的顽固派只得被淘汰。此次疫情,美国的芯片禁令并没有击沉华为这艘大船,华为的备用芯片所体现出极强的应对能力,让人由衷佩服。
转折中的变化与应对是永恒的人生话题,人生如于大海中航行,没有波澜,何来激起的浪花?有时我们要停下来问问自己,究竟是度过了100天还是将一天重复了100次?
人生的旅途就像航海,起起伏伏,没有谁总能一帆风顺,我们时常面对着浪潮的冲击,在风浪间穿梭。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坎坷与坦荡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我们要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合理的措施去应对问题,在挫折和困难构建出的迷宫中寻找新的出路,最终得以成长。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纵观古今,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面对挫折时无一不是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乐圣”贝多芬失聪后,没有绝望堕落,而是决心“扼住命运的喉咙”,创作出了闻名于世的《命运》交响曲;屡遭贬谪的苏轼没有终年愤愤不平、借酒消愁,而是随遇而安,写下流传千古的佳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老人与海》中一连八十多天没有捕到鱼的桑地亚哥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坚持每天出海打渔,去到更远的海域。由此观之,在生活中我们应笑对坎坷,积极地向前看并努力去应对问题,毕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应对”的基础,想要真正的解决问题还需要在平静之后采取合理的措施。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巧妙化解己方兵甲不足的劣势,智挡数十万曹军;清朝张、叶两家为争造房地皮互不相让,张宰相听闻后于家书后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最终两家互谅和解、各让三尺,形成了如今有名的六尺巷;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我国就迅速采取科学的措施,透明公开数据信息、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合理部署各地方针,最终有效防止疫情扩散。一览这些“应对”典范,我们可知在遇到问题时不能一味逃避、“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应冷静的分析判断,采取适当的措施去勇敢的解决它。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以人为鉴”、“以史为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尽量少走弯路。虽然不同的新情况需要不同的应对办法,相似的问题也不能完全套用相同的策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西颦东效,但我们可以“择善从之,不善改之”、“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将其转化为适合自己的措施加以应用。
左手积极心态,右手合理措施,走在人生路上,坦然沉着的应对一路上所遇的“风暴”,我们终将在磨砺中成长。
“应对”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面对,二是做出相应的反应。学会如何应对,就要分别从这两个阶段入手。
对于“面对”这一阶段而言,首先要做好充足准备。面对美国突如其来的制裁,华为当即启用了自主研发的芯片,顺利度过此次危机。这得益于任正非长久以来的忧患意识,他曾表示:自己会假设最坏的情况,做最坏的准备。因此,他创立海思,早早地为他的“假设”做准备。由此看来,充足的准备不仅可以带来思想上的不紧张不慌乱,也为着手应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面对”还需要积极的态度。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当你期待着考试成绩时,结果却出乎你的意料;当你正为公交车有了wifi而开心时,票价却涨了……无数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事情,是我们不断面对的。这时,乐观积极的态度至关重要。“没关系,继续努力,下次一定考出好成绩。”“那我的多用一会儿wifi了!不能白涨价!”鼓励的话,幽默的话,都是为了调整好心态去面对不同的事。无论如何,也要保持“阴沟里看星星”的乐观向上的态度,笑面生活,给自己好好生活的动力和精神上的自我支撑。
面对过后便是做出反应。
“做出反应”需要机敏、灵活。面对火灾、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多数人都不能及时做出反应,脑中一片空白,学习过的应急措施也会忘得一干二净,但是,通过训练的消防员却能在危机时刻快速想到解决办法并采取措施。当新情况来临时,人们不免会有心理和行为上的慌乱、恐惧,此时,机敏灵活便成为我们应对的重要条件之一。
光有机敏的行动,灵活的措施还不够,还需要抓住机会。
张伟丽作为亚洲首位UFC女子草量级冠军,在17岁伤退后的北漂生活中,抓住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在健身房打工就借这次机会利用好健身房的便利条件恢复机能,练习拳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抓住每一次机会,是给自己做出反应多些选择的路径,为应对问题提供无形的条件。
疫情到来,我们从刚刚“面对”时的不知所措到井然有序地“反应”采取措施,每个应对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准备。这次突发疫情,我们迅速又有效的“应对”也给了我们启示:成长路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或是一次惊喜,或是一次晴天霹雳,我们要学会如何快速应对,如何有效解决。每一次心态的调整,“吃一堑,长一智”的思想准备以及行为上的灵活都显得至关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写猝不及防、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快速的分析新情况,找到应对问题的措施。因此,应对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道路上必备的技能。
可是若想要做到及时快速地应对,却不似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易行。我们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快速做出反应。深厚的知识仿佛一间装满各种工具的仓库,虽然平时不常用到,但它是你危急关头最重要的宝库,试想一下,当你在考场上,面对一道崭新的问题不知所措的时候,打开你的记忆宝库,却面对着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知识工具储备的时候,我想你的心态一定是不稳定的,心必定会慌乱,以至于打乱了考试的节奏。因此可见,知识的深厚储备是我们应对问题的基础,是必备的条件。
在知识的积累完备后,快速正确的应对问题的关键就转移到了是否可以准确分析情况上了。而正确分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抓住本质,找到根源。古人言:“能理乱丝,乃可读诗。”只有抽丝剥茧,在纷乱的现象中剔除芜杂,抓住本质,整理思绪,才能够正确的做出应对问题的方案,成功的解决紧张的情况。假如没有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偏差的应对方案有时可能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抓住本源才是我们灵活运用知识储备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是我们所遇到的情况往往都是纷繁变化的,因此应对的手段不可能一成不变,仅仅停留在某一时刻就结束了,所以要求我们时刻反思、时常变化、因时而动。在应对新冠疫情的期间,病毒在潜伏期、爆发期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时期病毒传播蔓延的特点,及时调整应对方案,在保证人民日常生活要求、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减低疫情的影响。此时,再用一顶帽子盖所有的应对方案是完全行不通的。我们只有主动改变,才能让应对更加有效,才能更好的适应复杂情况的变化。
只有拥有了深厚的知识积累、抓住问题关键的能力、时刻反思求变的思想,才能让我们应对问题的手段与技能更加完备,使我们在面对新情况时不畏惧、不害怕,更加坚定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一条路上前行,总不知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是风险与挑战?还是新生与机遇?正是由于我们无从得知,才要学会应对。
应对,是人的一种应对新情况的能力,学会应对,能引领人们成长。
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因而忧患意识尤为重要。忧患意识,能让人不会轻易松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孟子之言,唯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国恒亡”。深谙这种古老智慧的中国人,也做到了具有忧患意识,应对不测。新中国刚成立,我们就加紧进行科技研究,守卫国土,保护人民,因而有了“两弹一星”重大成就,这正是忧患意识引导的结果。所以忧患意识是应对的前提,提高应对能力。
忧患意识有了,更需要落实到充足的准备,对未知事物进行分析预测,从而从容应对。演练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四川一小学发生地震,做到全员疏散,零伤亡,这离不开他们一周两次的演练,有些人拿演练当作玩笑,随意应付,这是不落实准备,无忧患意识的体现。此外,应对之前需要预测,前些日子被广泛提起的吹哨人,正是一些预测者,让吹哨人发声,才是更好的分析预测,更有针对性应对的好方法,敢于发声,尊重发生者,提前落实准备,是应对的必要保障,从而提高应对能力,促人成长。
当新情况到来之时,便是应对之时,这时需要的是从容面对的心态。新冠疫情在中国蔓延时,中国人民上下一条心,共同面对;而疫情在世界蔓延时,我们又伸出援手。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物资的外壳上:“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犹如一场诗词大会,这无一不彰显着中国人从容的心态,“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我们与各国一起共克时艰。这是中国人的应对态度,给世界温暖与援助。从容的心态,微笑地面对新情况,是国人的处事哲学,是应对时最重要的心态,是宝贵的应对能力。
当一个人具有忧患意识,便可以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识;当一个人将准备落到实处,便能积跬步而至千里,生于忧患;当一个人真正面对新情况,能够从容应对,便有超然物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这一切,都是应对的能力,引领人的成长。
无论下一个转角是机遇还是挑战,学会应对的我们,定能化危为安,迎向新生。
何为应对?我看到,洪水滔天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以疏代堵有效应对;八国联军入侵时,义和团歃血为盟,誓言以血肉之躯应对。明朝瓦剌入侵时,兵临城下,京城危急,于谦率兵固守北京应对,同仇敌忾击退强敌,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这些应对,成就了一段英雄的辉煌和历史。
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情况,又当如何应对?
应对要有勇气,这种勇气在于迎难而上。“虽千万人吾往矣”。当华为面对来自中美贸易战美国的打击与封锁时,世人皆为之捏一把汗,任正非接受采访,向世界宣布,华为已未雨绸缪,将积极投身于自主研发,启动十年来一直筹划的“极限生存法则”,以高精尖技术来应对此场战役。也正是在这样艰苦生存环境中,不断精进的应对打磨出了不一样的中国企业,使华为更具登上世界舞台的实力。
应对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有谋略。“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对于新情况、新变故的应对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事件结果。新冠疫情是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我们用“中国速度”十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临时医院,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居家隔离,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疫情席卷全球,反观一些国家意识到疫情爆发后并未及时采取措施,造成局面失控,导致疫情大面积蔓延。中国速度、中国应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应对更需胸怀、眼光和格局,要有大智慧。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在面对战局失利时,把原因归结为“天将亡我”,而不去分析自己的得失,渡过乌江,去寻找应对的策略,最终以自刎结束了一生。应对新情况带来能力的提升,抗逆性强,更有心态的提升。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本应将他打磨得早已面目全非。不,他没有,他依旧屹立在风雨中,回首过往所经历的一切,低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此心安处是吾乡”。超然物外,虽感慨世事无常,却已然拥有了旷达的胸襟。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心存应对之智慧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是应对的智慧,让我们在乱世里挺直脊梁,于盛世中绽放华光。也只有“应对”,让人类文明在不断的披荆斩棘中获得成长。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既然存在机遇,那也必然会有挑战,没有谁能一帆风顺,所以当新困境降临时需要我们巧妙地应对。
应对,首先需要我们积极面对问题,不论困境还是危机,正视它,面对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才是利用最优策略克服难题。
“应”便是面对问题的过程。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见有些灾厄就算是圣贤也难以避免,但圣贤之所以为圣,是因为他们抱有积极的态度正视苦难,若孔子确信仁政难以推行便消极避世,那么句句箴言的《论语》又如何启示后人。可见接受困厄的豁达态度,给予我们克服它的机会,再高明的对策也建立在面对问题之上。
“对”便是通过行动真正采取有效措施的过程。有了“应”,只是接受了存在问题这一事实,而“对”则能切实的解决问题。于个人而言,宫崎俊先生承受幼年丧母之痛,而《龙猫》这部寄予了温情与陪伴的影片便是他对人生逆境的一次回击,他用实际行动创作一部部经典,是对童年所缺失的爱的一次弥补,同时也将温情与美好带给观影者。于国而言,‘行动’更显重要,2020全面小康计划,通过走访贫困户、深入研究、借鉴国际经验,脱贫攻坚依靠的是切实可靠的方针,并且有条不紊的加以实施,在取得了今日的脱贫的显著成效。
面对新情况,新困难,为求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应”与“对”则不能分离,且缺一不可。只接受问题而不施展对策,一切都无济于事,而回避问题本身,对策不过是空谈,毫无针对性可言。
在疫情严峻之际,“应”与“对”的合二为一才取得了抗疫的最佳效果。群体免疫和避之不谈,这类消极面对问题的态度的后果是毁灭性的,而同时未在第一时间采取封城措施,疫情便会迅速蔓延形成燎原之势。可见只有迅速的正视问题,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从病魔的手中救下数以万计的生命。
结合应与对各自的智慧才是最优策略,带给我们的是面对面对“新情况”时充足的底气与自信。
生活是未知的,总有无数的新情况会接踵而至,当他们来临时,你又是否做好准备,直面挑战?
所谓“新情况”,或是“危”,或是“机”,无论是“危”还是“机”,有准备的人总能很好地应对。
古语有言:“有备无患”,指的是:有准备的人不用担忧危险来临时无法战胜。正是如此,若我们能尽可能全面的考虑到每种情况的发生,并准备好一切的计划与安排,那面对这种新情况,只需有条不紊的执行即可,此时的“危”便能轻易战胜。
人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机会来临时,提前的准备也是有效的。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机会,但若没有提前的准备,那只能是举步维艰,处处受阻。《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便是最好的状态,尽人事,听天命。我们为应对“机会”做足了准备,当难得的“机会”——“东风”吹拂而过,便是获得它的最好时机。
应对危机时,我们需要提前准备,但在它到来时,似乎还有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去应对——化危为机。
“机”常常隐藏在“危”中,人们在应对“危”时,往往很难发现“机”的存在。只有那少数的人会抓住这个机会,化危为机,扶摇直上。“钉钉”软件多年不瘟不火,但当这次肺炎疫情爆发时,“钉钉”看到了危机中的“机”,大力推广线上教学,并将软件推陈出新,成功将危转为“机”。最终得到联合国的推荐,多个国家的学校使用“钉钉”软件线上授课。从这个事例中,我们看到面对“危”的另一种思维方式。这也启示我们:“机”有时便隐藏在“危”中,从中发现“机”,化危为机是更好的应对方法。
我们在一次次挑战中积累经验,做好准备,从而更好应对接下来的新情况,在挑战与应对中,我们不断成长,或许这个过程才是生活的本质吧!
转折一词常常被用来概括难以预测的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会对所在系统产生巨大影响,是意想不到时出现的一只“黑天鹅”,就如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病毒,这场疫情与其说是罕见的“黑天鹅”,更不如说更像一头凶悍绝伦,却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灰犀牛。它狡黠地躲在暗处,伺机向人类猛烈冲击。
为什么转折给我们带来的冲击是不可预见的呢?不可否认,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有不可预见性,就如车祸,疾病,甚至是地震等灾害,人们无法停滞其发展,自然,转折发生时就会带有神秘性和突然性。
从人的主观方面来讲,人们对转折的发生视而不见,更有甚者,会采取傲慢的态度对待。渥克将人们面对转折的典型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否认事实、得过且过、诊断延误、恐慌、匆忙应对。刘慈欣在《三体》中也说到:“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最大障碍,傲慢才是。”面对突如其来的转折时,人们的傲慢会放大危机,酿成大祸,过度恐慌更会限制和扼杀我们的心智力量,最终陷入无能为力的处境,任凭转折影响我们,带来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
然而,对于意想不到的转折,人们依然有应对之法。面对转折带来的无力感时,在勇气之心和不屈服的抗争精神之下,勇于挺身而出,成为“转折的吹哨人”,行动起来,做应该做的事,无论影响或大或小。化用加缪的“荒诞哲学‘’,面对转折,我们纵然手足无措,但依然不能坐以待毙,要在转折中奋起抗争,才能为世界打开一个缺口。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用智慧之心发现转折中的机遇。渥克建议我们不要浪费危机,塔勒布曾言:“风会吹熄蜡烛,却会让火越烧越旺。”在面对转折时化危为机,在逆境中向前突破,不断获得成长。
转折因其极大的影响注定让人终身难忘,但也给我们带来一堂深刻的无常课程,它让我们有机会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思考人生的处境和我们的未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发生的转折呢?史铁生在经历21岁时突如其来的残疾后,不仅没有放弃自己,反而用笔写下了自己对命运抗争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永不服输,战胜命运。华为公司在面对美国发出的安卓系统使用禁令时,向全国展示了初具雏形的鸿蒙系统,由此可见,面对转折时,充分的准备也是我们的制胜法宝。然而,不是对于所有事情我们都能逆转乾坤,对于我们无法改变之事,我们便可向内突破,寻求宁静之心,获取另外一种自由,以强大内心的力量。
2020年的开年十分魔幻,山火、地震、雪崩、蝗灾、还有令人震惊的科比坠机。。。转折随处可见,灰犀牛横冲直撞,此时,我听见尼布尔的《宁静祷词》缓缓吟诵:“请赐给我宁静,去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赐给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赐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动态的新情况就像风云变幻的股市,如果仅仅是紧随其后,不停追赶,便少了分睿智,而此时应对能力犹如良药对症治愈。由此,应对能力是漫漫人生路上扬帆远航的定心丸,使我们在前行中更加坚定并愈发从容。
应对能力简而言之便是在面对新情况时调整自身适应新环境,并决绝地有力出击完美克服当前的新境况。试想在复杂的新情况中如何做到快准狠?中国古代药理学术的延伸便很好的诠释其中一点因素,面对传染病黄疸病,东汉时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素来治疗,现代医学在面对疟疾这一新情况时,循此路径,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应对能力其中一点重在“通”,包含着触类旁通与融会贯通,借助发散性思维,总结归纳,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编织出一个庞大却极具系统性的应对网络,每一点不是单单以孤立的点存在,联系架构起思维的飞跃,使得我们在处理新情况中,有点与点的对接与延伸,把握更加充分。
在“通”的基础之上,用镇定自若的心态起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这样的心态就如同一针镇定剂,稳住大局,从心底先把新情况视为简单的境况,坚信唯有不懈的攻克就一定可以有所突破。在落英缤纷的时节,钟南山院士成功克服了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情况所带来的艰难险阻,回望心路历程,是他镇定自若地及时采取封城措施才扼杀了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播,是他镇定自若的分享如何防御才使得万千中华儿女免受新冠病毒的毒手,也正是他稳中求胜的心态拯救了国人惨淡的境遇。昔日闻所未闻的新情况在镇定自若的心态面前逐渐渺如细沙,大风大浪有什么可怕,先自己乱了阵脚不更令人笑话。
“通”的方法与镇定自若的心态,这两者关系对于积极应对能力的实现作用犹如车轮与链条一般,如若丢掉了车轮,那么无法前行;如若失去了链条,那么前行之路也是坎坷备至。两者的相辅相成,共同助力应对能力的实现。
反观时下,实习护士频频扎针失手,虽说每个人的血管位置与深浅各不相同,但终究还是应对能力的缺乏,生活中这样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由此生发出对于养成积极应对能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万变不离其宗,新情况总有蛛丝马迹的破绽可寻。从以下三方面做起,提升我们薄弱的应对能力,加强应对人生波涛汹涌的境况。首先找寻现状与新情况之间的落差和联系,做到胸中有全局,再进一步联系自身经验,加之手中有典型,最后制定一系列细节方案。相信在我们不断磨砺自己应对能力下,定能有所增益。
时代的长河滚滚向前,新情况层出不穷,那么应对能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应对也是我们得以前进的唯一途径,养成积极的应对能力为我们人生的攀登绑上安全绳,那是谁也偷不走的能力,也是助力我们生生不息能力,人生的价值也依靠着应对能力的实现而彰显,在人生的不同发展中逐渐养成应对能力培养我们成熟的心智,在应对能力的引领下,我们向下深深扎根,向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