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晋献公的公子重耳,因继承君位问题引起家庭矛盾,被迫流亡国外达十九年之久。后来在秦国支持下,回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
重耳在流亡期间,晋国大夫狐偃、赵衰〔cuī〕等人,跟随着他,到过好多个诸侯国家,受过不少的艰困辛苦。长期的流亡生活,证明这些随行人员确实都是忠心耿耿的。其中还有一个官位低微、名气不大的贵族,名叫介之推(亦作介子推),此人处处照顾重耳,尤其无微不至。据《韩诗外传》说,他们在曹国时,路费失窃,重耳饿得走不动了,介之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充饥。
重耳回国执政以后,因此对这些随行人员大加赏赐和提拔重用,以示报答。但是偏偏忘记了介之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当时介之推没有得到任何奖掖。介之推也不伸手索取,他说,“天不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老天爷不叫晋国灭亡,总会出个君主的。现在能继承为晋君的,除了重耳还能有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这实在是老天爷的安排。而某几个人以为是他们的功劳,岂不是欺骗吗)?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偷了人家的财物, 尚且要被人称为盗賊,何况贪冒上天之功算作自己的贡献呢)?”
从此,介之推带着母亲到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的山里隐居,不再露面。
据说,晋文公后来想起他,还曾找过他,可是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只好把绵上作为介之推名义上的封田,并且说:“我要以此牢记我的过失和借以表彰好人。”
另据传说,晋文公曾火烧绵山,企图逼迫介之推出山相见,但是没有成功。火熄之后,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亲,同被烧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以每年清明节的前一日定为寒食节,家家停火,都吃冷食。并把绵山改名介山。
《左传》所记介之推的“贪天之功”一语,就作为成语传了下来。不过所谓“天”,古人以为是万物的主宰,所以往往把巨大的业绩,归功于天。我们现在引用这个成语,是指抹煞群众的力量,掠取人民开创的丰硕成果,把一切功劳算在自己名下。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四回:李俊道:“……讨暹罗之难,全是众位之力,岂敢贪天之功,遂尔僭妄!”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
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楚王
原文
重耳及楚,楚子①飨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晋国。
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楚王
原文
重耳及楚,楚子①飨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晋国。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典故】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们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随从的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来到齐国。那时齐桓公还在,待他挺客气,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重耳。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不错,可是跟随的人都想回晋国。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去,这很好哇!”
重耳赶快辩白,说:“没有那回事。”
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耳总是不愿意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醒来,已离开齐国很远了。
以后,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臣子对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力量发兵送他回去。”
狐偃说:“这我们全明白,我们就不再打扰你们了。”
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楚成王对待重耳好,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大家一定听说过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逃难的故事吧。重耳因继承王位之事遭到惠公的迫杀,带着一班文武大臣落荒而走,逃亡奔波了整整十九年。他们因此磨炼了意志,开阔了见识,增加了政治才干,后来成为威展海内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经过十九年非凡生活的人并不只此一例。西汉的苏武奉使前往匈奴,不料被扣,匈奴通降,他坚贞不屈,于是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十九年间,他的汉使节杖不曾离手,在那儿听到的是凄凄风声,畔哗的羊鸣;看到的是孤月归雁,塞草狼烟;餐风宿露,盖草枕石。回到祖国时,他衣衫槛楼龚发苍白,手中却仍然持着那根节杖。苏武凭着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坚强的毅力在北海熬过了艰难的十九年的事迹,感动了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人,他也因此备受人们的尊敬。
找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十九”年的故事。那是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他和助手一起,前后花了十九年的时间,早起晚睡,兢兢业业,终于写成了我国重要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全书共有三百多万字。为编写这部巨著,司马光“替枕夜卧”,他以圆木为枕,名叫“警枕”。每当司马光读书疲倦,在木板上稍睡片刻,只要身一动摇,枕头就会滚落,脑袋便撞在床板上,惊醒后继续攻读。
以上三个有关“十九年”的故事,相映成趣,说明了“自古雄才多磨难”这个道理。试想,如果重耳及其手下大臣没有那十九年的逃亡生活,置于死地而后生,他能成就霸业吗?如果苏武在那十九年的流放生活中,被困难吓倒,向匈奴屈膝,其后果之一可悲会难想象吗?如果司马光不那么坚韧,不那般自我砒砺和鞭策,他能在十九年内完成几百万字的历史巨著吗?他们在艰难中磨砺了十九年,他们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精神,自强不息,坚持至终,故而征服了阻逆,战胜了强敌。
在本世纪内实现祖国的四化,少不了找们这一代青少年。我们要做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雄才”,能够逃脱“磨难”二字吗!我们要干的事业,当然比三个古人干的崇高得多了。我们面前,也有荆棘丛生的征程,然而“崎岖本是征人路,风雪难战士姿”,有抱负的青少年何须怕磨难?俗话说得好,“好汉面前无困难,困难当中出英雄”。无所畏惧,敢于闯风斗浪的勇士,准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首鼠两端、脚踏两只船的懦夫,不能劈波斩浪。现在生活中,不是有的大建奇功,有的却湮没无闻了吗?
在四化建设中,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拿出顽强的毅力,培养坚韧的精神。古人十九年的磨炼和成功,告诉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而不能做无所作为的屏头;只要不因半途限逆而自暴自弃,下定决心去干一番事业,谁都可能在各条战线上驰马挥戈,一显身手。让我用唐代岑参的两句诗作结吧:“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