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齐桓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00:52:49
  • 《齐桓公少年夺位名人故事》
  • 齐桓公少年夺位名人故事

    春秋有五霸,一说为齐国桓公、晋国文公、宋国襄公、秦国穆公、楚国庄王。另一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一称阖庐)、越王勾践。其中最先称霸的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在争夺王位的时候,就已显示出他的卓越才华和惊人的智谋。齐桓公名叫小白,他夺位的'那年只有十五岁。

    齐国国君传位到襄公,但襄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叫纠,史称公子纠;一个是小白,史称公子小白。公元前688年,公子小白的老师鲍叔牙见齐襄公残暴昏庸,便和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商议道:“襄公如此杀戮成性,位必不久。为防万一,不如你我各带弟子外出避难,见机而为吧!”管仲表示同意。管仲带公子纠找了个机会去了鲁国。鲍叔牙带小白找了个借口去了外公家莒国(今山东莒县)。

    两年后,齐襄公终因荒淫无道被手下杀死。有人欲立公孙无知为国君,但公孙无知无德无才,只即位一日,就被雍廪、高敬仲、东郭牙等一些大臣设计杀死了。雍廪等人认为,公子小白自幼聪明有志,现也已经十五岁了,是做国君的最佳人选;但另有一些大臣认为,公子纠年龄比小白大,老成持重,应该选他为主;还有的认为,如果让小白即位,有废长立幼之嫌,国家难以安定。争论的结果,多数同意迎公子纠回国即位。消息传到鲁国,鲁国便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

    途中,管仲听说公子小白已抢先动身回国,便急率军队前去拦截。当追到离齐国还有三十里路的地方时,截住了公子小白。管仲出于礼节,先上前对公子小白见礼问安,而后问道:“公子如今要去哪里?”

    小白道:“回国办理丧事。”

    管仲道:“公子纠年龄比您大,由他去办就行了;如今您不声不响就悄悄回国,恐怕是别有用心吧!”

    鲍叔牙没等小白回答,便抢先说道:“管仲,你怎敢对公子如此无礼?今日不看在朋友的面上,我决不会饶你,还不快走!”

    管仲见公子小白兵多将广,生怕吃亏,便假装畏惧退下,但没走出多远,管仲突然回转身,弯弓搭箭,瞄准小白,嗖的一声射去。小白中箭,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众人见此,急上前救护,接着是一片哭声。管仲见小白中箭而死。便驾车飞跑回去,向公子纠报告。公子纠认为再也没有竞争对手了,得意洋洋,慢慢腾腾,很有把握地回国去了。

    小白听着管仲的车轮声已远,便一骨碌爬了起来,急令鲍叔牙赶快回国。

    原来,管仲那一箭并没有射死小白,只是射中了他的衣带钩。当时小白大吃一惊,生怕管仲再射,便急中生智,立即咬破舌尖,闭目倒下,假装喷血而亡。

    众人一听,连声称赞道:“公子真是年少智高啊!”

    随后,鲍叔牙便率领众兵将,拥着小白抢先回到了齐国,做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当管仲带公子纠来到离齐国不远的地方时,听说小白已当上了国君,只好又回去了。

    齐桓公继位后,管仲经鲍叔牙推荐来投。桓公注重人才,不计前嫌,任他为相。管仲心存感激,推行改革,精心治国。几年之后,齐桓公在管、鲍辅佐下,把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于公元前679年,首先登上了春秋霸主之位。

    【齐桓公少年夺位名人故事】

  • 《识人才的重要性600字》
  •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那么大家知道齐国为什么能从一个平凡无奇的国家,一跃成为最强大的霸主吗?原因就是因为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从中我们能看出识人才的重要性。

    什么是识人才?识人才,不在于你的圈子有多大,不在于你身边的天才多不多,而在于你能不能把那些有特长的人,安排到一个能让他发光发亮的位置。哪怕是渺小的灰尘,它也一定有自己的作用,关键在于你是让他污染你的物品,还是让他去替你遮挡烈日。

    那么,怎么识人才?很简单,每一个人都是人才,关键是你能不能发现他的过人之处。就比如我们班有个同学,文化课学的并不是很好,可他跑起步来体育老师都追不上他,而我恰恰需要一个人教我一些跑步技巧,我们互帮互助,他教我起跑姿势、跑步中的调整,我为他学习上的问题排忧解难。

    从中,识人才的作用可见一斑,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大家想一想,西楚霸王项羽何其英勇?可以说一人抵得上十万将士,刘邦和他比起来简直是拿萤火虫的光芒和太阳的光辉比。但刘邦赢了,汉朝建立了,项羽乌江自刎了!为什么?因为刘邦手下有运筹帷幄的张良,有精通国事的萧何,有战无不胜的韩信。刘邦的能力根本不如项羽,但因为识人才,所以麾下贤士无数,大家都愿意为了刘邦誓死作战。再比如,刘备一个卖草鞋和草履的,怎么能和曹操、孙权平起平坐,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呢?因为他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

    所以,识人才,有的时候,比自己付出更大的努力还要重要。没有人能够做到全才,识人才的本质,是借别人之手壮大自己的力量。

  • 《有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黄色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50字》
  •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 《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历史典故》
  •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 《管仲辅佐齐桓公》
  • 鲁庄公九年(前685)齐鲁乾时之战,鲁军失败后,齐大夫鲍叔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前往鲁国,表达齐国的意愿。公子纠被杀以后,其辅佐管仲随鲍叔返齐。回国以后,鲍叔对齐桓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您若仅仅治理齐国,那么由高傒和我辅佐即可;您若要称霸天下,则非管仲不可。齐桓公不记射中带钩之仇,以亲自出城迎接之礼礼遇管仲,任命他为齐相,主持国政。管仲相齐后,一心辅佐齐桓公的霸业,对齐国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主张礼法并用,礼以使人知廉耻,法以使人守规矩。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管仲的这些政策为齐国称霸准备了物质条件。

  • 《齐桓公九合诸侯》
  •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

    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

    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

    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就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 《曹刿抗击齐军》
  • 齐桓公即位后,依靠管仲的帮助,争取霸主的地位。但是,在他对鲁国的战争中,却遭到一次不小的挫折。

    在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拼一死战。

    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曹刿(音guì),准备去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有人劝曹刿说:“国家大事,有当大官的操心,您何必去插手呢?”

    曹刿说:“当大官的目光短浅,未必有好办法。眼着国家危急,哪能不管呢?”说完,他一直到宫门前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正在为没有个谋士发愁,听说曹刿求见,连忙把他请进来。

    曹刿见了鲁庄公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并且问:“请问主公凭什么去抵抗齐军?”

    鲁庄公说:“平时有什么好吃好穿的,我没敢独占,总是分给大家一起享用。凭这一点,我想大家会支持我。”

    曹刿听了直摇头,说:“这种小恩小惠,得到好处的人不多,百姓不会为这个支持您。”

    鲁庄公说:“我在祭祀的时候,倒是挺虔诚的。”

    曹刿笑笑说:“这种虔诚也算不了什么,神帮不了您的忙。”

    鲁庄公想了一下,说:“遇到百姓吃官司的时候,我虽然不能一件件查得很清楚,但是尽可能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才点头说:“这倒是件得民心的事,我看凭这一点可以和齐国打上一仗。”

    曹刿请求跟鲁庄公一起上阵,鲁庄公看曹刿这种胸有成竹的样子,也巴不得他一起去。两个人坐着一辆兵车,带领人马出发。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齐军仗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齐军兵士以为鲁军胆怯怕战,耀武扬威地杀过来。

    曹刿这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进军鼓,兵士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兵士没防到这一着,招架不住鲁军的凌厉攻势,败下阵来。

    鲁庄公看到齐军败退,忙不迭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拉住他说:“别着急!”说着,他跳下战车,低下头观察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接着,又上车爬到车杆子上,望了望敌方撤退的队形,才说:“请主公下令追击吧!”

    鲁军兵士听到追击的命令,个个奋勇当先,乘胜追击,终于把齐军赶出鲁国国境。

    鲁军取得反攻的胜利,鲁庄公对曹刿镇静自若的指挥,暗暗佩服,但是心里总还有个没打开的闷葫芦。回到宫里,他先向曹刿慰劳了几句,就问:“头两回齐军击鼓,你为什么不让我反击?”

    曹刿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足;第二通鼓,气就松了一些,到第三通鼓,气已经泄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兵士却鼓足士气,哪有不打赢的道理?”

    鲁庄公接着又问为什么不立刻追击。曹刿说:“齐军虽然败退,但它是个大国,兵力强大,说不定他们假装败退,在什么地方设下埋伏,我们不能不防着点儿。后来我看到他们的旗帜东倒西歪,车辙也乱七八糟,才相他们阵势全乱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

    鲁庄公这才恍然大悟,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在曹刿指挥下,鲁国击退了齐军,局势才稳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