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
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有的版本作东风。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过于,过份。
别离:离别,分别。
译文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柳枝的太多,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赏析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创作背景
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作者简介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走进学校的东门,一本巨大的石书会浮现在你的眼前,上面刻着《示宪儿》的内容: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
来到左手边的池塘,你会看见清澈的池水和朵朵荷花,美丽极了!
正前方就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文化长廊了。长廊的顶部有许多紫藤花,味道有淡淡的芳香,正是这香味,引来了许多勤劳可爱的小蜜蜂。它们唱着歌儿采着蜜,非常动听!文化长廊的墙壁上还有壁画,上面也有许多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比如描写秋天的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当然,文化长廊最美的时候要数有风的时候,当微风拂过脸颊,树叶也跟着“沙沙”作响。紫藤花的香气更浓郁了,坐在那里看书啊,那叫一个美!
如果在校园的一角读书哇,必会让你流连忘返!
从颐和园东门入,登石梯,品奇色,如置于画,甚奇之。其下刻有丹陛石,青白如玉,若嬉戏状,其名曰为双龙戏珠。缘梯台复行数十步,至于后园:雕栏玉砌,富丽华容。古韵者,牌匾也,琢有斗方大字,赤彤糁之。花、鸟、兽,木拥于贵杆,绕杆飞腾,护之。中开小窗,松香萦绕,轻幽淡雅,犹置身桃花源,闲情盎然。欢声游乐间,西北而望,花丛也。其色杂然,有赤、橙、黄、蓝之属。清风徐来,群芳轻舞,耳畔若有婉唱之声。
天地茫茫,此奇景乃仙境耶?人间安得几处见?吾乃古时人邪?否也。宫庭者,观园者,华贵奢迷也。未若返璞归真,大隐于市,做个仙罢!
清晨,太阳慢慢地升起来,像一轮金色圆盘。迎着朝阳,我们准时出发,今天游玩的目的地是东门屿,它坐落在东山岛铜山古城东门外海面,以其礁石奇异、洞泉甘醇、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被列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对这一趟旅程我充满期待。
坐上轮渡,淡淡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我的脸庞,轮渡摇来摇去,使我有些头晕,幸好很快就到了东门屿。
下了轮渡,我和爸爸沿着小路直走,这里有许多的岩石,我手脚并用爬到最高的岩石上,就看见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的浪花有数丈高,这一刻我深刻体会了海的博大,海的浩瀚,海的无垠。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沙滩,让我欣喜的是这里能捡到形态各异的贝壳。我凭着喜好挑了一些漂亮的贝壳,有的像五角星,闪闪发光,有的像小花,诉说着大海的故事,有的像小扇子,扇来了大海的清风……
对了,我还认识了东门屿奇怪的松枝,名叫接骨松,这种松枝很神奇,就算你把它折断,它也可以接回去,难怪叫接骨松了。
时间过得很快,准备轮渡返程时,恰逢一年一度的开渔节,正所谓“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成百上千的渔船乘着大风巨浪,竞相出发,在大海上疾驰,扬帆远航。湛蓝的大海,此时一片沸腾……这样的场景我以前只能在影院才感受到,实在太震撼了!
东门屿之行让我增了见识,长了学问,真是不虚此行啊!
今天,我妈妈带我去东门观察秋天的变化。我们到了一片农田,农田里的稻谷笑弯了腰,成熟的稻谷一片片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农民们用收割机把稻谷收起来了。
还有,我和我妈妈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大片美丽的芦苇。
我想:秋天里面的变化可真大啊!
在东门的绿岛上,远远便看见一座喷池,假如没有这池,去东门游览的人定会索然无味。池太美了,这池差不多是圆形的,犹如一个大蛋糕。更奇怪的是,它还分内外两层呢!内层有一个喷柱,银白色的水流顺着水管往上窜,犹如蛟龙出海,飞上云霞,“wlJ”的一声落下来,犹如珍珠撒落大地。
旁边有8个小水管,这水虽然没有喷柱射得那么高,但也令人惊叹了。内层周围镶着许多的花灯,这一个灭了,那一个又亮了,五颜六色,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由使你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外层可比内层美得多,有88个小喷泉,极轻快地喷上来一条水花,走到中途又弯下去,真像一座美丽的水桥。5个粗粗的、短短的水管,一飞快地吐出像水莲似的白沫。水下闪耀着忽红忽绿的彩灯,8只水中菊花灯更是引人注目。
还有7个花色喷泉,活像顽皮的孩子在追逐戏耍,那水儿一扭一扭地旋转不停,又像几条银蛇围着一根柱子在转,慢慢地喷起水花来,使你不能不喜欢。喷池下面有个盛水池,那水清澈鲜洁,微风吹过,池上便有了鱼鳞似的波纹。水中的彩灯也似在晃动,叫人越看越爱看。那水永远那么纯洁,那么活泼,那么鲜明。啊!我爱你,绿岛喷池!
我的家住东门,东门是一个美丽又古老的小镇 。
家乡的前面有一座老山,山上风景优美,空气新鲜,还不时传来鸟儿的歌唱。山上有很多不知名的小树,春天,树上开满了花。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可美了,还不时散发出阵阵清香。我和哥哥经常到山上去玩, 那里留下了我们欢快的笑声。山下有一条长长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太阳一照,河面上波光粼粼,非常美丽.。
家乡的后面是一条长长的老街,街里有一些古老的建筑物。如东门染坊、魏宝源粮行大厅等。我每天上学来回从这里穿过,感受着这古老的气息.。
我爱我的家乡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一走进中南海的东门,来到“流碑亭”前,人们一眼就会看见立在那里的一块青色的大理石碑。上面闪着三个红色的大字—“流水音”。但是你知道吗,这块不大起眼的石碑却有一段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就是我的大姨夫。
大姨夫陈璧是个农村人,家住在北京西郊罗道庄。别看他是个五十多岁的乡下人.却有一肚子的学问。你若向他打听北京的什么庙呀,什么寺呀,他就会满脸生辉,振振有词地向你说个没完没了。
1970年深秋,大姨夫重病在身,走出村散步,他看见一辆辆大卡车正在向村北的大坑倒不知从哪挖掘出来的泥土。无意中,他看见泥土中露出了一个青色的石角,他走_上前去。用力把泥土扒开,却发现那是一块青色的大理石,再仔细看这块长一米、宽二尺的大理石面,周围雕刻着花纹,中间清晰地露出“流水音”三个大字,字的下面还刻着“御笔”二字。大姨夫认出这是清朝皇帝题写的。当时的北京很多寺庙都被毁坏了.一块石碑又会有多大的用途呢!可是大姨夫却站在这块石碑的面前沉思了很久很久,最后他还是决定把石碑弄回家去。在我两个表哥的帮助下,石碑运到了院子里。
石碑进了家,大姨夫就像变了一个人。他天天在家翻书查找着什么。一会儿出来看看碑文,一会儿翻箱倒柜找书,有时在思考着什么,有时也在轻声地叹息。
1975年春,邻居赵大叔要盖房,不知怎么相中了这块大理石,三番五次往大姨夫家跑。“大哥,你就帮我这个忙吧!把它给我当房基石吧,盖完房子,我请你好好吃一顿……”“大哥,你丢在那也没有用,我给你二十块钱就匀给我吧!”“你这人真是!咬了屎撅给麻花都不换!”赵大叔说破了天,大姨夫一句未听进,就是摇头不答应。